国际声援西藏组织
本书《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乃是「国际声援西藏组织」(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Tibet,简称ICT)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有部分内容取自「藏人行政中央」(Central Tibet Administration,简称CTA,即西藏流亡政府官方机构的正式称谓)的「外交与新闻部」于2011年所拟之草稿「西藏灭绝」(Tibetocide)。
这份报告是经由国际声援西藏组织华府办公室所聘之外部作家润笔完稿。这位作家透过条理清晰的笔调与巧妙的叙事编排,令这份深具企图心的报告书在同时间呈现许多复杂的议题之余,仍能保有浑然一体的面貌。在成书的过程中,国际声援西藏组织各地的工作人员,包括在阿姆斯特丹、伦敦、柏林、布鲁塞尔以及西藏的工作人员,亦提供了许多编辑上以及实质上的支援与协助。
摘要
第一章 楔子
第二章 国际人权公约与「文化灭绝」的定义
第三章 西藏文明的源流
本土灵性传统
佛教的传入
☼ 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
寺院体系与僧伽教育
转世制度
☼ 西藏文化对境外的影响力
西藏语言文字的起源
西藏的传统科学思潮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统治西藏的模式与架构
意识型态和民族主义的根源
中国特色的西藏自治
「民族自治」的框架与沿革
凌驾法律架构的黑机关:「党」的角色
☼ 中共领导人谈话实录
第五章 千疮百孔的西藏文明
毛泽东时代:镇压、饥荒与文化大革命
剧变与浩劫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藏族红卫兵
「改革开放」与后改革时期
攻讦「达赖集团」与十一世班禅喇嘛的失踪
☼ 中国的如意算盘与十七世大宝法王
洗脑教育和语言的箝制
移民浪潮下的经济失衡与人口稀释
第六章 二十一世纪的西藏:威逼、镇压与控制
☼ 「破坏民族团结」:中国对2008年西藏抗暴事件定调
为党服务的宗教:当共产党当起活佛
☼ 「爱国主义教育」与毁谤达赖喇嘛
☼ 2008年拉萨抗暴事件始末与僧伽的公共角色
i. 藏人的自焚与其他抗争行动
西部大开发、强迫牧民定居与外来移民浪潮:掠夺与瓜分
i. 「西部大开发」计画
☼ 西部大开发的「胜利成就」
ii. 强迫牧民定居
☼ 生态灭绝
iii. 外来移民浪潮大举入侵
西藏智识生活的荆棘
i. 透过教育和语言政策消解西藏文化
ii. 狂风暴雨中的藏族知识菁英
第七章 存亡绝续之际的奋斗
逆境中的文化韧性与生机
☼ 消费「西藏文化」:商品化、迪士尼化与「藏漂」现象
西藏作家群像
西藏流行音乐新声
中国文化霸权与内部困境
第八章 西藏、文化灭绝与灭绝进行式
文化灭绝持续进行式
回应西藏文化灭绝的真实危机与中国的全球扩张角力
☼ 西班牙国家法庭与普世司法管辖权
第九章 结语
第十章 建言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具体建议
对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建言
推荐文
献给满目疮痍的岁月……
《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一书的出版,希望能促成读者对于西藏传统文化内涵的概括了解,并关注中国当局意图控制、刻意摧毁历史悠久的西藏文化、以及在此意图下运作的西藏政策与惯用的操作手法,以借此讨论西藏严峻情势中「文化灭绝」(cultural genocide)的相关条件与课题。「国际声援西藏组织」尤其欢迎研究种族灭绝(genocide)议题的学者更深入检视这些目前已掌握的证据与加害者的意图。借着2012年4月──国际防止种族灭绝月──出版这本书的时机,我们亦希望对于国际间防范与对抗各种形式种族灭绝的奋斗能有所贡献,并对打造一个人权与人类尊严不仅受到各国政府重视、亦受国际法律规范有效保护的世界尽一份心力。
除了上述期许之外,本书尤其要敬告读者:经过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的暴政统治与压迫,如今的西藏已是满目疮痍、草木皆兵,眼前的局势迫切需要国际社会以有别以往的方式做出更有效的回应。我们也将非常乐见各界对于本书中的概念提出各种建设性的讨论,特别是国际法与国家研究的专业领域人士、人权运动支持者、政策制订者、文化权受到国家机器侵犯的人们,以及与现今西藏的文化灭绝与人权迫害的普遍态势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所有人。
玛莉‧贝莎‧马奇(Mary Beth Markey)
国际声援西藏组织主席
导读
这是一个拥有真正深远、悠久文化与历史的民族,一个文化符码清晰鲜明的民族,这群人由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力量,让他们即使经历了六十余年的苦难依然不屈不挠。六十余年来,这个民族深厚强韧的灵性传统不愿意屈服于中共政权(党国机器显然也控制不了),令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感到坐立难安,而这种思想体系之间的撞击,正是西藏议题最深层的纠葛。
这或许也可以为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入侵西藏之后的强烈矛盾稍微提供一点线索,西藏的佛教文明与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严重撞击,即使经过了六十余年依旧烈焰沖天,甚至近年来已演变到白热化的境地。本书的开端即是在这样炽热的烈焰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人权宣言》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发展脉络作为立论基础,思考发生在德国纳粹的种族清洗与屠杀罪行的本质、当时环境中存在的各项因素和历史条件,试图建构出一个可以直接在现今国际社会的脉络下直接操作使用的「种族灭绝预警系统」,并基于长期的现象观察与历史事实勾勒出「种族灭绝」(Genocide)与「文化灭绝」(Culture Cenocide)的框架,点出「六十多年来持续发生在西藏高原的文化摧毁行动」,已经符合严谨意义的「文化灭绝」构成要件。
如果我们了解到,一个特定的民族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载体,有其固有的历史、文化、血缘、传统、以及与土地连结的种种经济生活方式,也就不难理解「文化灭绝」何以成为「种族灭绝」的前奏,而且这些文化层面的人类活动也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灭绝」议题息息相关。本书即是依循这样的论述轴心,阐述六十余年来西藏高原上的地景、人事、与生态环境难以想像的崩坏和变貌。
这其中所涉及中国政府「蓄意针对特定民族」的侵略行为,格外发人深省。自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以来,尽管中国人自己也在中共政权的肆虐下遭遇可怕的文革与大饥荒灾难,非正常死亡的人口达数千万之谱;但西藏民族与文化承受的斲伤尤有过之,因为中国统治政权的所有政策方向与作为,毫不遮掩他们将矛头对准西藏千年深厚传统与虔敬信仰的针对性,长期以来不断进行大规模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摧毁、压迫与人权侵犯,已经导致西藏面临到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与藏传佛教文明全面覆灭的劫难。而中共政权在心态上对于异文化的极度轻蔑与歧视,在「种族灭绝」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尤其值得高度重视。
本书第三章有相当多的篇幅试图重现西藏的历史面貌与璀璨的佛教文明,并站在中国与西藏之外的第三方客观角度剖析藏传佛教信仰的各个环节。除了对佛教传入西藏与流布各地的过程有相当着墨,亦详尽说明藏传佛教寺院的肇始与「转世制度」的由来、西元五世纪始于古印度的那烂陀佛教大学智慧遗产如何在西藏高原完整保存至今、又如何与社会脉络嵌合形成有机体、「达赖喇嘛」何时以及为何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等;呈现出壮阔的西藏历史纵深与瑰丽的英雄人物画卷,并点描了现今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藏传佛教各大宗派。对于想要从事西藏文化研究或纯粹理性探究的读者来说,本书必然是华文世界里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汇整;若仅只是想要一窥藏传佛教神秘面纱的读者,也或可在文字堆叠的缝隙间瞥见某些不为人知的光亮。
而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知识份子、人权工作者、社会运动团体、普罗大众、与政界人士,也不可错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集体记忆拼图中关于西藏高原的失落一角,本书第四、五章有系统地耙梳了中共党国机器的「边疆民族政策」思考的起源,以及这些政策在各时代阶段如何重创西藏高原的基本史实。从1950年代「和平解放」的步步进逼,历经毛泽东时代的浩劫、与八零年代的短暂喘息之后,直到迈入21世纪,西藏的情势已然令人憷目惊心;这些历史轨迹的铺陈将会有助于生活在西藏高原之外的人们解读西藏的局势何以走到眼前这步田地。尤其这些珍贵的史料是将中国观点与西藏观点同时并陈,亦大量揭露首度译成中文的文献资料与第三方观察者的评论与见证。
透过许多事件的描绘与串连,我们见证了雪域大地上有机的、强韧的民间生命力。有别于中国百姓的处世哲学与汉地的僧伽传统,面临政治局势的动盪之际,藏族百姓与藏传佛教的僧伽体系往往是第一线的行动者。尤其藏传佛教寺院除了基于千年来担负的知识传承使命,佛教信仰的利他情怀更是他们积极捍卫西藏民族生存与文化权利的主因,面对残酷的迫害与不义政策下血泪斑斑的西藏高原,西藏的寺院与僧众总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角色。事实上,汉地与藏地的佛教信仰或有传承和取径之别,但佛教信仰中普世的利他之心并无不同;对于想要获得更宽广的信仰视野的佛教徒或「近乎佛教徒」的中文阅读人口来说,若想从位处世界「第三极」的另一个佛教国度的无数生灭故事来重新理解佛教,本书也必然不会令你失望。
同时,我们也提供了研究中国问题的另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本书第六章尤其是所有关心中国前途与「大国崛起」效应的人士不能错过的,特别是经济学家、生态学家、与环保人士。此章完整检视了中国对西藏自然资源的掠夺、移民潮的人海战术、人口结构的稀释与边缘化、消弭文化主体性的教育政策、以及最终导致草原沙漠化的灾难性经济措施,也为「中国研究」的相关领域导入新的主题与独特的切入视角。既剖析了中国经济成长一片荣景下的显着病灶,也直指中国共产党打着「科学唯物主义」旗号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开发,声称要「拯救落后、不文明的野蛮同胞」,实际上是国家霸权与资本主义汇流的残酷剥削。这些措施不但侵蚀着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令藏人的传统经济生活崩解;强制牧民定居的经济政策与剥夺藏语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型态,更造成千年来身为草原守护者的藏人沦为环境难民,或是选择越过喜马拉雅山的艰险与冰雪成为流亡政治难民。
另一方面,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型态即使经历权力更迭却从未松动,甚至演变成对宗教信仰与西藏文化极尽蔑视,而这正是所有祸端的根源。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中国或许也根本无从想像信仰生活的内涵,因而妄图将西藏民族对于佛教的虔敬之情扭转成对中国共产党与领导班子的信仰,并为此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企图用中国共产党制造的「爱国主义文化」来取代有血有肉的西藏文明与智慧传统,因此西藏高原上超过半个世纪的文化摧毁行动,其实正好也是中国对外的文化扩张运动的一环。
中共党国体制借由媒体与政治部门铺天盖地的宣传,对西藏文化、佛教、与藏人的攻讦、践踏与妖魔化已经长达六十余年,以致于那些匪夷所思的人格谋杀与仇视心态也根深蒂固地植入当代中国一般民众的心中,甚至连知识份子都鲜少质疑讯息的真伪,连带地整个华人世界也因为缺乏正确认知而对西藏议题长期静默。但几个世代的藏人走过文革的灾难、大饥荒、与轰炸寺院的满目疮痍之后,至今依然随时面临着秘密逮捕、身体酷刑与法外处决的不测,外籍记者或国际组织进入西藏边界的管道也完全被阻断;2008年3月,中国当局动用军队对「拉萨抗暴事件」进行血腥镇压,21世纪的西藏高原再度血流成河,在那之后,全面的军事封锁与密不透风的监控措施也就更看不到尽头了。就是在这样的极度绝望之下,2009年2月发生了第一起藏人自焚事件,至2013年初藏族僧俗的自焚事件已逾百起,数十年来的伤痛就此爆发。若是从上述的民族性格、文化特质与历史磨难的事件簿来看,这些持续发生的藏人自焚事件至少能够被理解。
第七章则对华文世界中少见的西藏文化的现代性发展做了统整性描绘,勾勒出令人惊艳的新世代西藏图像,藏族的作家、诗人、流行乐团、艺术家、以及饶舌歌手们,尽管得随时面对牢狱之灾、各种言论封锁和人身骚扰,仍然展现无比的创作能量与对外发声的勇气,他们的作品内涵甚至极具公民意识,并巧妙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桀骜不驯地高唱着他们身为藏人的光荣与骄傲。
此外,本书从第七章开始也试图拆解中国内部的文化政治学与对外的「文化战争」论调。除了审视中国如何消费「西藏」意像,也指出中国文化霸权的表像恐怕是为了掩饰陷入泥淖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并提醒国际社会中国对于西藏的经济、文化、乃至于宗教信仰的全面侵略,将不会只是西藏高原上的独立事件,必然会随着中国的全球扩张脚步而逐渐对世界各国与各文明传统带来冲击。
第八章提及的尼泊尔「伦毗尼计画」,其实正为中国共产党企图以三十亿美元「买下佛教」提供了最好的註解,或者,应该说是唯物无神论的共产党企图借由插手境外的文化遗产来购入「佛教的话语权」。如果这样的事蹟仍不足为奇,那么关于中国国营企业的资金正有计画地收购世界各地大型企业的新闻,或许也应该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思考,曾有瑞士媒体的报导指出,这些由瑞士纳税人辛苦扶植的企业被收购,只是中国亟欲收购欧洲的一个起步。
于是,除了自由主义的市场交易法则之外,必然还有些关于公平正义的观点值得省思,本书的最后两章正提供了相关的重要论点与深刻启示;当制度与公民素养相对成熟的欧洲民主国家捍卫着自身信仰的普世价值时,正好也跟捍卫西藏文化的藏人站在同一阵线。最后,「国际声援西藏组织」并唿吁中国政府应该对处在中国治权下的西藏担负起「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简称R2P),志同道合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与投资者也应该共同努力,毕竟中国如果因内部倾轧而导致灾难性崩溃,也不会是世界各国所乐见的。
因此第九、十章就为这个崛起的大国与世界各国提供了积极的建言,希望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至少应该从人道的观点提供西藏人民必要的协助与救援。但在国际法的框架之外,本书对于中国政权的领导人与中国人也有很深的期勉,希望他们能够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能为国际社会担负起更多责任。
但愿本书的翻译能成为广大的华人世界理解西藏现况与自身处境的一个管道,也期盼中国的民间社会与领导阶层在回思中国文化本质的时候,能够找回更多对于人性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于信仰的觉知,或许西藏高原的僵局就能豁然而解。
也祈愿那个四季飞雪的国度里,远方的帐幕之家仍然能有风马旗在飘扬,当太阳的光芒再度从雪山升起闪耀着草原上的露水时,他们能够展开新的生活。
中文版译序
这是一个荒凉但情感饱满的故事,也是关于西藏与中国的故事,扣问着西藏高原湛蓝的天空与布达拉宫的金顶下,藏族人自由唿吸与尊严生活的可能性。
理解这个故事也许应该先认知一个前提:佛教信仰乃是西藏民族的生命与灵魂,深刻入骨。西藏高原的历史、文化、社会肌理、以至于藏族生活的一切,从往昔至今日、从出生到死亡、从梦境到日常逻辑,都离不开佛教信仰,或者说,藏传佛教。当我们试图认真地思考西藏议题,应该要认识到这个民族与文化是如何地与佛教信仰形成一个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正如同现今的时空背景下如果要研究中国问题不可能不去谈中国共产党一样。
或许这些事情应该从更久远的年代说起,对中原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佛教约在公元三世纪传入之后就引起人们广大的回响,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儒、释、道之间更产生了无数精彩的论辩。这些心灵传统传承数百年之后,公元七世纪又有玄奘法师越过通天河(今藏区结古、玉树一带)、穿过西域(今中亚一带)上百个国家抵达天竺(古印度),带回无数佛教典籍并留下描述沿途见闻的珍贵历史资料《大唐西域记》。更后来,有鑑真和尚与「遣唐使」东渡日本、有六位皇帝八迎二送法门寺佛骨、有「三宝与日月星辰为证」的「唐蕃会盟碑」……因此说起来,中原土地上的人们至今仍多少有着「近乎佛教徒」的情怀。
而位于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原则有另一番因缘,佛教在公元七世纪传入之后就成为西藏人民血脉中的一部份,并且因为藏文与梵文的完整对应关系,西藏文字得以将梵文所承载的古印度佛教文明完整保存下来,甚至藏传佛教的寺院也是以古印度「那烂陀佛教大学」为蓝本,因此在现今印度仅存那烂陀大学遗迹的二十一世纪,这套「寺院即是大学」的制度仍然得以完善地在藏传佛教里流传,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资产。
然而曾几何时这些文明已不再璀璨,自从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进犯西藏高原、1959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之后,雪域大地上只有无数的兵燹、灾祸与劫难,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带来的可怕饥荒、到「文化大革命」期间难以计数的历代珍宝、物质文明毁于一旦,无数珍贵的佛像、坛城被融化成铜铁以制造兵器;历史悠久的寺院殿堂等建筑则被拆为木石废料,用以铺设道路。即使1980年代似有短暂几年的喘息,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内部权力的更迭,「西藏政策」彷彿被拿来当作巩固中国国内民众认同中共政权正当性的工具。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更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严密的军事控制与铺天盖地对藏传佛教的诋毁与抹黑已经让藏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他们被迫将寺院的佛像换成中共领导人的画像,被迫在爱国洗脑教育中谩骂他们心中最崇敬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而随着经济开发政策与铁路工程涌入的一波又一波如洪水般的汉人移民潮,更是让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所有传统的营生,藏人在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情况之下,只有选择在冬天的冰天雪地中、人民解放军难以驻扎边境时越过喜马拉雅山而踏上流亡生涯,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忍辱偷生,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他们的服饰衣着、母语、或信仰而遭到打压或是「被失踪」。西藏高原因此陷入可怕的「镇压、抗暴、再镇压」的恶性循环中,因而憷目惊心,因而烈焰沖天。
一般读者或许不敢置信,但藏人的确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被杀害之后,往往连尸体都无法要回来(抗暴事件常常是因藏族群众意图跟人民解放军抢夺藏人的尸体而引发争端)。于是仍受到当局软禁与监视的藏族女诗人唯色写了这样一首诗──〈惟有这无用的诗,献给洛桑次巴……〉(节录):
就像电影需要空镜头,
我的思绪,有时候会在最纷乱的时候,
闪现一些梦幻般的画面:
漫过马蹄的花朵,草原上的黑帐篷,
经幡被微风吹拂,家禽与野兽得以放生,
全都是我在故乡见过的美景,
但此刻,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比如你,仿佛人间蒸发。
……
那一年的三月,烽火燃遍雪域,
同胞们把鲜血流尽的抗议者抬回寺院,
供奉于内心的圣殿。
「三月是最残酷的月份。」说这话的,是位风度儒雅的外媒记者。
那一年的三月,他去拉萨,似乎看见了什么;
又似乎,什么也没看见,
因为他落入了三十六计的圈套之中──
「藏人发出的,是狼一样的嚎叫吗?」我当面质疑。
而他尴尬,露出了有损骄傲的神情。
事实上现在的拉萨与藏区的许多市镇仍处于军事戒严,尽管中共政权仍然煞费苦心地在营造「香格里拉」的想像,(毕竟对广大的中原土地上「近乎佛教徒」的心灵来说,拉萨似乎仍是一种乡愁,见第七章「藏漂」现象;但相当矛盾地是中共政权也毫不留情地将藏人抹黑为没有人性的野蛮暴民),这个古老的佛教国度已经难掩满目疮痍。由于外国访客与外籍媒体都被禁止踏足藏区,因此中共政权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帝国殖民主义正肆无忌惮地汇流,当局以各种名目的「计画」在这个世界第三极上演截流筑坝、开採矿产、拆除「旧城区」、大兴土木……等剧目,意欲将之打造成「民族特色的迪士尼乐园」,实际上是遂行比资本主义更为残酷的剥削手段。
藏人承受这样的苦难已经超过了六十年,因为唯一的生路就是越过喜马拉雅山的冰雪走上流亡一途,依然留在西藏境内的藏人事实上是朝不保夕,当他们想要维持最低度的传统信仰来渡过每天的生活时就可能为此送命,在这样极绝望的背景脉络下,2009年2月以来至今发生的上百起藏族僧俗的自焚事件,或许至少应该得到理解。
但我们还是得感谢勇敢活下来的人们,他们在破败裂解的传统中仍以最低度的需求存活着,在极尽荒凉的处境中维系着自己与后世子孙的心灵故乡,或许,他们也在为全世界的人们维系着公元七世纪以来共同的文明资产。
本书翻译成中文的缘起来自于达赖喇嘛尊者的远见,他深知西藏文化的灭绝将会是全世界人类整体的损失。因此这是华文世界第一本完整涵盖西藏的历史纵深、探讨现代性意义的西藏民族命运、并思考「文化灭绝」课题的西藏议题专书,也期盼能成为广大的华人世界理解西藏现况与自身处境的一座桥樑。本书成书的过程有赖「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班」多位成员无私的付出,并承蒙许多师长的祝福与各方鼎力协助,然而西藏议题的盘根错节正如同西藏高原的磅礡与巨大,如有任何疏漏之处,全都源于我们的无知与过错,亦恳请不吝指正。
尽管世界仍旧喧嚣不已,但期望我们共同努力的未来岁月里,雪域西藏所有的苦难与伤痕能够逐渐抚平;而那些依然在喜马拉雅山颠冰雪与黑暗的道路上行走的人们,也能安然抵达祈愿之地。
愿本书能在各个层面开启真正实质的对话,带来真正的改变,也愿你从中得到力量。
Manjari于藏历水蛇年萨嘎达瓦殊胜月(西元2013年6月)
《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近一个月,仍觉得意犹未尽。与其说它是一本史书,不如说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录,一份关于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变形、又如何试图在风雨飘摇中保留自身灵魂的厚重报告。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标题所带来的冲击力深深吸引。一个“灭绝”的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悲怆的底色,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淹没的文明,那些消散在历史尘埃里的语言和信仰。这本书并非仅仅陈述事实,它通过大量的史料、访谈以及一些难以想象的民间故事,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西藏。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变迁,更是那些根植于雪域高原千年的生活方式、宗教仪式、艺术表达,是如何一点点地被外来的力量所侵蚀、重塑,甚至是取代。 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残酷的客观,反而更能触动人心。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无论是物质上的破坏,还是精神上的磨损,都以一种冷静但充满力量的笔触呈现出来。我反复思考,文化,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是衣食住行,是否仅仅是寺庙里的壁画和唐卡?这本书告诉我,文化是一种生命的韧性,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是一种在代际传承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血脉。当这种血脉被迫中断,当那些承载着信仰和智慧的符号被抹去,留下的将是什么?是空洞,是迷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书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些古老的玛尼堆,那些转经的信徒,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它们如今又在哪里?曾经被视为圣洁的土地,又承载了多少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的一种警醒。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便如同失去了根的草,即使再努力地挺直腰杆,也终究难以抵挡风雨的侵袭。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个体命运的刻画。那些曾经的僧侣、艺术家、普通牧民,他们的个人经历,折射出整个民族在时代洪流中的缩影。他们有的选择坚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的选择适应,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有的则彻底失去了方向,成为了历史的旁观者。这些故事,不是抽象的政治叙事,而是血肉之躯的挣扎,是鲜活生命的悲欢离合,这让我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 更让我深思的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同化”与“融合”的思考。当一种文化强势地渗透到另一种文化之中,我们该如何定义这种关系?是文化的壮大,还是文化的消亡?“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无疑是在探讨这种压倒性的力量,以及被压倒者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它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在所谓的“进步”和“发展”背后,是否存在一些被牺牲掉的东西,那些珍贵而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 书中对于语言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框架,是身份认同的基石。当一种语言被边缘化,当下一代人不再掌握祖先的语言,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古老的智慧、诗歌、传说,都将渐渐地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可能被遗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的流失,绝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化的断层,是精神的失落。 我时常会回想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寺庙、佛像、壁画,它们不仅仅是建筑和艺术品,更是承载了无数虔诚的信仰和智慧的结晶。当这些神圣的空间被改变,当那些充满灵性的艺术被视为“落后”而被遗弃,那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抹杀,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否定。这本书让我对“文化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修缮,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尊重。 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痛苦的议题,它敢于发出那些被压抑的声音。作为一名读者,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反思。在今天的世界,各种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碰撞和交融,我们是否应该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那些脆弱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我想说,《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伤痕,也映照出人类文明的脆弱。它迫使我们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铭记。它不仅仅是关于西藏的,更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它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和努力。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份沉重的证词,一份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巨变时代中挣扎求生的记录。我捧在手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忧虑,一种对文化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将那些被掩埋的真相一一呈现。我尤为关注书中对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述。那些曾经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艺术品,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损毁,被遗忘,甚至被取代的,这让我感到无比心痛。 书中关于宗教和精神生活的描写,让我对西藏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古老的寺庙,那些庄严的仪轨,那些虔诚的信徒,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那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当这些基石受到动摇时,整个民族的精神将何去何从?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撕裂感。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现代化”的论述。现代化固然带来了进步,但它是否也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侵蚀?这本书让我看到,当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试图以“现代化”的名义,去重塑一个民族的文化时,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视角。他分析了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控诉,更是一份深刻的思考。 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也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非来自激烈的叙述,而是来自一种沉甸甸的、难以言说的历史重量。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注视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无法回避的蜕变。 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一种非常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他没有试图去煽动情绪,而是用大量的史实和分析,去构建一幅真实而复杂的画面。我尤其被书中对社会结构和宗教体系变迁的描述所吸引。那些曾经支撑着西藏社会运转了千年的力量,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被重塑,甚至瓦解的,这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于语言和教育的论述,让我尤为关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教育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时,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变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价值观的重塑。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着深刻的忧虑。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同化”的讨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融合,而是一种强弱力量之间的博弈。当一种文化在强势力量的渗透下,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痛苦,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失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无论是物质上的破坏,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他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客观,呈现出来。这种客观,反而比任何感性的描述,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看到,历史的真实,有时就是如此令人心痛。 这本书也让我对“传承”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将古老的智慧融入当下的生活,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当这种传承的链条被强行打断,那对一个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我时常会回想书中描绘的那些画面:古老的寺庙,神秘的仪式,悠扬的歌谣。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那个民族独特精神世界的体现。当这些逐渐消失,那留下的将是什么?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更是对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思考。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不是来自喧嚣的论调,而是来自一种沉寂而深刻的悲哀,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巨变中的无力与挣扎。我捧着它,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是对文明脆弱性的深刻体悟。 作者在书中,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西藏文化在过去六十年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中的复杂互动。我尤其被书中对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迁的描绘所吸引。那些曾经维系着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纽带,是如何在新的时代浪潮下被削弱、被重塑的,这让我对文化的韧性与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关于口述历史和民间传说的论述,让我深感触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故事是民族的记忆。当这些口述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式微,当年轻一代不再熟悉祖辈的歌谣和传说,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断裂,一种集体认同的模糊。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口述历史,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失忆”的论述。当一个民族的历史被改写,当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被遗忘,当下一代对自己的祖先和传统产生隔阂,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化失忆,可能是比物质破坏更难以弥补的损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视角。他分析了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控诉,更是一份深刻的思考。 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也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是来自一种冷静而沉重的叙述,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拉入了历史的深处。我仿佛看到,一个古老文明,在时代的巨浪中,是如何被裹挟、被改变,又如何试图保留一丝微弱的火种。 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非凡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去描述宏大的事件,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西藏。我尤为关注书中对传统教育和知识传播方式的探讨。那些曾经承载着民族智慧的口述传统和宗教教育,是如何在新的体系下被边缘化,这让我对文化传承的脆弱性有了切身体会。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语言和文字的论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文明的记忆。当母语逐渐被边缘化,当古老的文字不再被广泛使用,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断裂,一种身份认同的动摇。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语言和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使命。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侵蚀”的论述。当一种强势文化,带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势地渗透到另一个文化之中时,弱势文化往往难以抵挡。这种侵蚀,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其后果却是深远的。 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也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我读的时候,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感觉,看着那些曾经鲜活的文化,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逐渐褪色、甚至消散。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情绪激荡的书,而是一种深沉的、令人不安的思考,像一块古老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史书写法,也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展现了六十年间,西藏文化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改变。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社会结构和宗教体系变迁的分析。那些曾经支撑着西藏社会运转了千年的力量,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被重塑,甚至瓦解的,这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关于艺术和手工艺的描写,让我尤为动容。那些曾经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唐卡、雕塑、建筑,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损毁,被遗忘,甚至被替换的,这让我感到无比心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消失,有着深深的惋惜。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挪用”的论述。当一种文化的符号和元素,被强势文化不加理解地抽取、利用,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被忽视甚至扭曲时,这是一种怎样的伤害?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化并非可以随意消费的商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视角。他分析了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控诉,更是一份深刻的思考。 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也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轻松消遣的书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作品。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默默地观察着一个古老民族在时代的洪流中,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回忆录式写法,也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抽丝剥茧般地展现了六十年间,西藏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的分析,它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 书中关于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描写,让我深受触动。那些古老的寺庙,那些神圣的仪式,那些世代相传的信仰,它们不仅仅是外在的符号,更是那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寄托。当这些受到冲击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失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语言和文字的关注。语言是文化的血脉,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当母语逐渐式微,当古老的文字被遗忘,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化基因的断裂,是身份认同的动摇。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语言和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使命。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同化”的论述。它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和消解。这种消解的过程,往往是痛苦而漫长的,它会在民族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书中对个体命运的描绘,也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评分读完《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便笼罩了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封从遥远高原传来的、带着血泪的家书。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建那些被文字描绘出来的场景:那些曾经繁华的城镇,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那些虔诚的信仰,以及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它们所经历的剧烈变迁。 作者在书中,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挖掘出了大量被掩埋的细节。他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客观叙述,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共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宗教和精神层面的描写。那些古老的寺庙,那些庄严的仪轨,那些代代相传的经文,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风浪中承受冲击,又是如何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信仰所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器物,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集体记忆的载体。当那些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智慧的文化符号被剥离,被替换,那留下的将是怎样的空虚?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努力寻找自身根源的艰辛,是在被强行改变的轨道上,试图保留一丝尊严的挣扎。 书中对于个体命运的刻画,是我最被打动的部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推搡、被改变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整个民族的命运。我看到了坚守者的悲壮,也看到了妥协者的无奈,更看到了迷失者的迷茫。这些鲜活的人物,让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让我更能体会到文化变迁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生命的悲欢离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视角。他分析了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控诉,更是一份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明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往往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任何一种力量的失衡,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语言的论述。语言是文化的DNA,是思想的载体。当一种语言逐渐式微,当年轻一代不再能够流利地说出祖辈的母语,那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断裂。这本书让我看到,保护语言,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曾经鲜活的文化场景。那些古老的歌谣,那些独特的节日,那些充满智慧的谚语,它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文化的消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而令人心痛的过程。 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这本书所描绘的,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至今仍在延续的现实。它让我不得不思考,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我们又该如何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灭绝的因素?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是唤醒了我们对文化珍视的意识。它以一种冷静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民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韧性,值得每一个关心人类文明发展的人去阅读。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我读的时候,总有一种仿佛置身于高原之巅,却又感受到一股寒风刺骨的矛盾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你读了心潮澎湃,或者痛哭流涕的书,而是一种更深沉、更令人不安的思考,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那些被描述的事件显得更加真实和震撼。我能感受到他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去理解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被淹没的声音。他没有简单地去描绘一个“好”或“坏”的故事,而是试图展现一个复杂而残酷的现实。 书中关于寺庙和宗教生活的描写,让我对西藏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古老的壁画,那些世代传承的经文,那些虔诚的信徒,它们不仅仅是宗教的符号,更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核心。当这些神圣的空间和信仰受到冲击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我似乎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撕裂感。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语言和文字的论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当母语逐渐式微,当古老的文字被遗忘,那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化传承的中断,是身份认同的动摇。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保护语言和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至关重要。 这本书也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边缘化,被取代,那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些传统,更是失去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同化”的论述。当强势文化侵入弱势文化,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弱势文化被逐渐消解。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消解的过程,往往是痛苦而漫长的,它会留下深深的伤痕。 书中对一些个体命运的刻画,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在历史变革中,或坚守,或妥协,或默默承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宏大叙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这本书所探讨的,并非已经结束的历史,而是可能在当下,甚至未来,仍然存在的挑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 总的来说,《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西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视角,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保护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评分《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让我感受到一种压抑而又无法言说的沉重。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的探险,一次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也看到了文明的脆弱。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别致,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将历史的碎片进行拼接,从而呈现出一个更具立体感和深度的西藏。我尤其被书中对宗教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描写所吸引。那些曾经支撑着高原人民的精神世界,那些古老的寺庙和仪式,它们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如何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书中关于服饰、音乐和舞蹈等传统艺术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那个民族情感、审美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当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淡忘,甚至消失,那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损失,更是文化血脉的断裂。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文化同化”的论述。当一种强势文化,带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势地渗透到另一个文化之中时,弱势文化往往难以抵挡。这种同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其后果却是深远的。 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这本书所探讨的,并非已经结束的历史,而是可能在当下,甚至未来,仍然存在的挑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 总而言之,《西藏文化灭绝六十年》是一本极其深刻的书。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却又必须正视的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必须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文化丧失的力量,并珍视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