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这是一份台湾的民主履历
三个世代追寻的民主之花
从一八九五年成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进党成立,台湾用不到百年的时间,跨越了民主的门槛,拥有合法反对党的存在和公平竞争的选举。这是民主转型最核心的关键。
台湾第一波民主运动发生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这一波民主运动是台湾人追求现代性的起步,台湾人透过殖民者,睁开了眼睛,认识了世界。随着殖民者战败,台湾第一波以启蒙为主的民主运动也宣告结束,且在政权转换的阶段中,发生了二二八事件。
国府来台后的独裁统治,开启了第二波民主运动。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透过《自由中国》杂志对威权独裁提出言论挑战,后来更与本土菁英合作企图成立反对党。这次的汇流最后因遭整肃宣告失败。
然而随着战后世代的成长,第三波民主运动很快到来。不同于上一波民主运动,全面性的整肃和处罚未能让民主运动消逝,反而让独裁政权失去正当性。更多人的参与让民主运动更为茁壮,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热烈。当强力压制无效,独裁政权只有让步。结局是,台湾人终于获得将近一百年的追求:民主、平等、自主、和尊严。
为什么要述说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和其他民族相较,台湾的民主运动并不特别壮烈,不特别曲折,也不特别艰难。不过这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得以面对过去,明了历史并非必然,也得以在面对未来时不致失去信心。
卷二 自由的挫败 吴乃德
严重族群冲突的二二八事件才过了十多年,外省与本省的知识菁英与政治人物,这两批分别代表中国自由主义与反日本殖民运动的要角,却能共同努力筹组反对党,确实难以想像。虽然组党以遭逮捕、失败收场,但这份共同的政治遗嘱将由下一阶段的党外运动继承。
作者简介
吴乃德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党外杂志《新潮流》编辑,美国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社会系访问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台湾政治学会」创会会长。
导言 我们共同的故事
第一章 意外的反叛者
第二章 冲撞独裁的言论火花
第三章 燃烧的民主思潮
第四章 独裁体制,正面总攻击
第五章 自由主义者的组党之梦
第六章 启动组党:本土菁英重登历史舞台
第七章 民主星火弹灭
第八章 明天过后
第九章 文化禁锢中的沉闷时代
第十章 青春火燄继续燃烧
第十一章 预告民主运动
故事的结尾:人的意志、人的价值
主要参考材料.致谢
台湾民主百年大事记
导言
我们共同的故事/吴乃德
这是台湾三个不同世代试图创造民主的历史。历史不是他乡,我们到此一游只为了满足好奇。历史记录我们如何共同从过去走到现在;历史也提供我们想像和启发,如何共同从现在走向未来。这些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也是社区认同的重要基础。
民主运动是一出道德剧。我们凝视前人的成就和限制,从中领悟我们具有的潜力,以及或可能超越的限制。我们也从中体认: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并非历史的必然。任何民族的黄金时代或灾难,主要来自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人的辛勤、或人的愚昧。这样的体认让我们不致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敢对未来加以轻忽。
民主运动是人试图成为自己的主宰,并依其理念重构社会的奋斗。追求自主首先必须免于压迫,不论压迫是来自外来殖民者、本土独裁者,或是自己内心。台湾第一波民主运动发生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这一波民主运动是台湾人追求现代性的起步;它是一个全面性的启蒙运动。台湾人透过殖民者,睁开了眼睛,认识了世界。正如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当时的台湾人普遍热烈地追求知识,渴望教育;试图了解这个世界,也了解自己。第二次大战开始的时候,六百万的台湾人中已经有近五万人毕业于日本的大学。
追求「现代性」成为当时台湾人的热潮。现代性的核心是「人的自觉和自主。包括对世界好奇,对自己的判断自信,怀疑教条、反叛权威,对自己的信念和行为负责,为过去的古典启发、却同时献身于伟大的未来,对自己的人性感到骄傲,体认身为创造者所具有的艺术力量,确信自身对自然的理解力和控制力」。
以启蒙为目标,第一波民主运动希望摆脱的不只是殖民者的压迫体制,也是内心的偏见和无知。这一波的民主运动中,现代世界的知识,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被传授,现代世界的艺术活动被学习,现代世界的爱情观、女性地位被讨论,各种不同的政治理念被争辩。反殖民运动的参与者尝试当代所有的思想药方,不过却没有机会完成其中任何一项。随着殖民者战败、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波的民主运动也结束。
殖民者离开台湾之后,台湾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他们首先面对二二八的血腥屠杀。反殖民运动的领导人,部分人先前即已逝世,如蒋渭水、林幼春、杨吉臣、王敏川、赖和、蔡惠如等。他们因此未能体验祖国的真实面貌,也未能启示后代此种艰难时刻应如何自处。部分人选择依附新的政权。部分人则流亡海外,如林献堂、李应章、石焕长、王万得、蔡阿信等。部分人选择在故乡中自我放逐,不再过问公共事务,如连温卿、林呈禄、陈逢源、蔡式谷、叶荣钟、邱德金等。可是也有部分人继续奋斗,在第二波民主运动中重新站上历史舞台。
第二波民主运动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透过《自由中国》杂志,对蒋介石的威权独裁提出言论挑战。和前一波的反殖民民主运动相较,这一波民主运动的思想格局显得局限。先前热烈讨论的现代性诸面向,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思想的、宗教的、性别的,如今都不复见。运动的唯一目标和思想,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体制。然而运动也因此更统一,目标更聚焦。而且,更为直接面对强权,因此也需要更大的勇气。
在这一波运动的后期,外省籍自由主义者开始超越以言论批判威权独裁。他们和具有社会基础的本土菁英结合,试图成立反对党。本省人和外省人结合,以行动挑战独裁体制,试图促成民主在台湾出现。在二二八所造成的强烈族群敌意中,他们的结合为台湾政治带来新的想像,虽然他们心中仍有疑虑,双方的认同也有所差异。
运动中的外省籍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延续。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之后,他们试图在新领域做最后的尝试。运动中的本土菁英则多为反殖民运动的延续。他们试图在新政权、新殖民主义下,重新启动追求平等和自主的抗争。中国历史和台湾历史,共同汇流成这个运动。可惜最后的尝试和最后的抗争,都以失败告终。这个运动或许可以视为:两群人在生命后期共同写下的政治遗嘱。
行动虽然失败,他们的言论却成为我们政治社区的道德资产。在那样的时代中,如果没有人发出类似的言论,如今回顾历史我们必然感到羞惭。
他们的遗嘱终在新一代人手中完成。战后出生和成长的一代,成为第三波民主运动的主力和支持者。相同于前一波民主运动,他们创办杂志,以言论批判威权体制。他们也透过选举扩充社会基础,建立号召人民的反抗中心。也相同于前一波民主运动,他们遭受独裁者的压迫。压迫上一波民主运动的独裁者,其儿子如今以更严厉的方式、更大的规模,压制这一波民主运动。所有运动领导人和积极参与者,都遭受逮捕和严峻的处罚;大多数的民主运动者失去自由,有人则失去母亲和女儿。
然而,不同于上一波民主运动,全面性的镇压并未能让民主运动消逝,反而让独裁政权失去正当性。更多人的参与让民主运动更为茁壮,人民的支持也更热烈。当强力压制无效,独裁政权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只能让步。结局是,台湾人终于获得将近一百年的追求:民主、平等、自主和尊严。
这正是台湾民主化最重要的启示:人民对民主的坚持、前仆后继,终于逼迫独裁者做出民主妥协。认为台湾民主由蒋经国所推动,这位长达三十年白色恐怖期间实际负责情治系统的独裁者,曾经严厉镇压民主运动的独裁者,这是对台湾历史的最大误解、最大扭曲。
和其他民族相较,台湾的民主运动并不特别壮烈,不特别曲折,也不特别艰难。不过这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上一代的我们、曾经在同一土地上生存、工作的先人,他们的憧憬、无畏、局限和困顿,至今都仍然和我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牵连。
牛津大学一位政治哲学家曾经用《小王子》的故事,讨论我们情感所认同的对象是否必须具备独特性。小王子有一盆玫瑰花,他非常得意,也非常喜欢。有一天小王子经过一个花园,看到满园的千朵玫瑰;和它们相较,他的玫瑰并不特别突出,于是小王子伤心流泪。狐狸要他回家去,好好仔细端详他的玫瑰。小王子依照狐狸的建议,也终于领悟,向满园的玫瑰说:
你们很漂亮,可是你们却是空虚的。没有人愿意为你牺牲生命。我的花看起来和你们一模一样,可是她是我灌溉的,她是我放在花盆中保护的,她身上的虫也是我除的。我听过她的哀怨,我也听过她的骄傲;有时候我甚至聆听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台湾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众多和我们有所连结的先人,他们在其上的工作,如今成为我们共同的故事、共享的记忆。台湾之所以独特,也因为我们今天对它的灌溉。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八日下午三点,台北市成都路的「新蓬莱公共食堂」,聚集将近七十位「党外人士」。聚会由李万居、郭雨新、杨金虎、杨基振、高玉树、石钖勋、余登发等人具名邀请;这些人都是台湾各地知名的本省籍政治人物。当天出席的许多人都参加了一个月前举行的县市长和省议员选举。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国民党在选举中的舞弊,以及选举法规的不公。
不过当天聚会的焦点人物却是雷震,一位外省人。雷震曾经是蒋介石的亲信,一度非常接近国民党的权力核心。可是最近几年,他的《自由中国》杂志却集结一群外省籍知识分子,不但鼓吹民主与人权理念,还正面批判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独裁、违反民主、侵犯人权。除了雷震,当天参加集会的外省籍人士还有夏涛声、民社党的蒋匀田等。这是外省籍知识分子和本省籍政治人物的首度大规模正式集会。
雷震之前和党外人士即有过个别的接触。不过,这次聚会却是以他为中心的外省知识分子,和本省党外人士第一次的公开、大规模集结。雷震的《自由中国》杂志在先前几年不断批评蒋介石和国民党违反民主、侵犯人权,不过一直为国民党当局所容忍。如今,有论述能力的外省知识分子竟然和有社会基础的本土政治人物相结合,国民党会继续容忍吗?蒋介石会用什么手段来处置这项大胆的行动?
在现代台湾的第一波民主运动中,这一天有极大的象征性意义。血腥的二二八事件仍然只是十年前的事;本省人记忆犹新,伤口仍旧鲜明。往后的四十年,这个创伤和剧痛持续影响台湾政治,也在社会领域中为本省人和外省人筑起巨大的鸿沟;鸿沟的一边是敌意,另一边则是疑虑。许多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因为无法跨越鸿沟而成为悲剧。这一天的聚会,象征两个族群其实分享着相同的梦想,也愿意携手共同追求梦想。可惜这个对台湾族群关系有深远影响的运动,只如昙花短暂开在黑暗政治的夜晚。
“自由的挫败”——这个词语组合,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台湾民主运动复杂性的好奇之门。当我看到《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在我固有的认知里,台湾的民主进程似乎是一个相对顺畅的“成功故事”,但“挫败”这个词,却暗示着更加 nuanced 和充满张力的叙事。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和呈现这些“挫败”?是那些曾经充满希望的运动,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那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在遭遇现实的阻碍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失落?抑或是,在民主化进程中,那些看似前进的步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代价和妥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这些“挫败”的具体表现,了解它们对台湾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民主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刻反思,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坦诚面对。
评分当我看到《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书名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一直以来,我对台湾民主运动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但许多叙述往往聚焦于其成功的经验,而这本书的副标题“自由的挫败”,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也预示着更深层次的挖掘。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自由的挫败”的?是那些曾经充满激情的抗争,最终未能实现其最初的诉求?是那些为了争取民主权利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却在现实面前遭遇了重重阻碍?亦或是,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某些重要的自由价值,反而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限制或侵蚀?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甚至被刻意回避的历史细节,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民主运动的复杂性,以及自由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过程中的不易。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历史沉淀感。我一直对台湾的现代史,特别是其民主化进程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里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本书的题目“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就直击了核心。为什么是“挫败”?这让我很好奇,因为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台湾民主化似乎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究竟是什么样的“挫败”值得被单独拎出来,作为第二卷的主题?是那些暂时未能实现的愿景,还是那些经历的动荡与反复?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深入剖析这些“挫败”背后的具体事件、人物和思潮。我期待着它能提供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民主道路上的崎岖与坎坷,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这种对“挫败”的聚焦,反而更能体现作者的严谨与深度,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何谓真正的自由?自由的实现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我相信,这本书将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台湾民主运动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我眼中,台湾的民主化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必然充满了英雄的壮举,也必然伴随着难以言说的牺牲。“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表述,更是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层深刻的解读维度。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民主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时刻,那些追求自由的努力,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甚至暂时陷入低谷。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挫败”的细节?它们是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还是内部的深刻分歧?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还是策略选择上的失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台湾民主运动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性、对理想、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深思,那种沉静而略带压抑的色调,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讲述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篇章。书名“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充满了好奇与一丝沉重。台湾民主运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词语,而“卷二”和“自由的挫败”,更是将故事推向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充满张力的境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条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又是什么样的“挫败”让作者选择了这个词来概括第二卷的主题。是外部的压迫,还是内部的分歧?是理想的破灭,还是策略的失误?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性,期待着在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像是在挖掘那些被尘封的记忆,那些关于勇气、牺牲,以及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的故事。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些看似光鲜的民主进程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痛苦,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那些先行者们不曾放弃。
评分“自由的挫败”——这个词汇组合,让我对《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看来,任何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曲折。台湾的民主运动,作为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必然也经历过不为人知的艰辛。“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副标题,预示着这本书将着重探讨那些未能完全实现的愿景,那些充满挑战与阻碍的时刻。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挫败”的场景?是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行动,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那些为争取更广泛自由而进行的努力,遭遇了怎样的现实困境?亦或是,在民主化的浪潮中,那些进步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妥协与代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让我理解台湾民主运动的复杂性,以及自由的实现所面临的持续挑战。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它所提出的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议题:“自由的挫败”。我一直认为,任何伟大的变革,尤其是像民主运动这样深刻的社会转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时候,那些追求光明的力量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甚至暂时陷入低谷。台湾民主运动,作为亚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案例,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也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深刻的挑战。“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副标题,恰恰点明了这一点,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挫败”的?是那些被压制的呐喊,还是被否决的诉求?是那些为了自由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但成果却不如预期的结果?亦或是,在民主化的浪潮中,涌现出的各种复杂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角力,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停滞或倒退?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那么“光鲜”的历史细节,揭示台湾民主运动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时刻,从而让我们对民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长久以来,我对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关注,但“自由的挫败”这个概念,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维度。我想深入了解,在台湾追求民主的百年历程中,究竟有哪些时刻,那些为自由而进行的努力,遭遇了怎样的“挫败”?这些挫败是外在的压迫,还是内在的困境?是战略上的失误,还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挫败”背后的具体事件、人物和思想,让我看到,在看似光明的民主化进程背后,也隐藏着无数的艰难、挣扎和反思。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民主价值的深度探索,一种对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挑战的深刻理解。
评分对于《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首先,它的标题就极具吸引力。“百年追求”四个字,就已经彰显了这项事业的漫长与艰辛;而“卷二 自由的挫败”,更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充满挑战与波折的时刻。在我看来,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都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必然会伴随着曲折、反复,甚至暂时的失利。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台湾民主运动中那些“挫败”的时刻?这些挫败是来自外部强大的政治压力,还是内部复杂的力量博弈?是理想主义者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还是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挫败”的具体背景、过程以及对台湾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民主价值的深刻探讨,一种对人类追求自由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困难的坦诚呈现。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卷二 自由的挫败》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对台湾民主运动的历程充满了敬意,那是一段充满理想与牺牲的奋斗史。另一方面,“自由的挫败”这个副标题,又让我感到一丝沉重和担忧。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似乎是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虽然不乏曲折,但最终似乎走向了成功的彼岸。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却暗示着,在实现自由的道路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挫败”。这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挫败?是政治上的妥协,是社会思潮的对抗,还是理想主义者们遭遇的现实困境?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些“挫败”的场景,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台湾民主运动的进程,又给当时的参与者们带来了怎样的冲击。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剖历史,试图从中找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那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教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民主的含义,以及追求民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