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1843-1916
美国19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后来定居英国,并于1915年成为英国公民,隔年获英国政府颁发功绩勋章,不久后便逝世。
他一生着作丰富,除了小说之外,也涉足剧本、评论文章、旅游文学,以及传记文学等等。他的写作手法特殊,灵活运用角色观点叙事,提升了叙事小说的层次,开创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
亨利‧詹姆斯曾就读哈佛法学院,但无法忘情写作,后来毅然决定放弃法律学业。21岁时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也曾为《国家》、《大西洋月刊》,以及《纽约论坛报》等报章杂志撰稿。1879年他写了《黛西‧米勒》(Daisy Miller),描写一个天真浪漫的美国少女到了欧洲之后,反而迷失在旧世界的礼教束缚之中,这部小说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另外他也写了包括《仕女图》、《波士顿人》、《慾望之翼》、《美国人》、《奉使记》、《豪门幽魂》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1996年美国着名的蓝灯书屋出版社评选20世纪百大小说,亨利‧詹姆斯就有三部作品入选。
译者简介:
徐立妍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译作有《泰丝家的女儿们》、《一九八四》等,持续翻译中。
他序
梅西知道什么?
翻译最困难的是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思安排,无论是场景的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的对话,要将这些转换成中文的时候,不免都要多考虑一点,自己的理解正确吗?这样的用字遣词是否适当?尤其遇上心思细腻的亨利‧詹姆斯,常常遇到难以理解的段落,总得多方寻求解答,希望译成清楚的中文,但同时又不能抹煞了詹姆斯刻意为之的隐晦。
詹姆斯在写作笔记中提到,《梅西的世界》故事灵感来自于他在某场宴会听到的八卦传闻,他以这件真实世界中发生的离婚官司发想,从小女孩梅西的角度出发,在几近失能的家庭中,她一方面渴望父母的关爱,一方面却也知道父母并不爱她,像此类的矛盾心情在书中有许多着墨,也影响了梅西的成长过程。
或许是因为詹姆斯着作甚丰,其他代表作品都有许多中文译本,但《梅西的世界》却从未见过中文版问世,实在非常可惜。詹姆斯刻划女性角色的叙事功力是他最伟大的文学成就,但这本书的主角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他竟也能完美诠释六岁孩童的认知心理,实属不易。这本书的原文书名为What Maisie Knew,书中也确实不断强调梅西知道了许多事情,但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梅西对于要如何解释自己知道的一切,而知道了之后又该如何反应,这些思考过程都让人像是亲眼目睹这位小女孩的成长。
从最一开始,梅西对于父母离婚这件事还有些懵懵懂懂,父母对彼此的谩骂听在她耳里,她也不会分辨好坏,于是父母叫她说什么,她就说什么,这时候的梅西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她慢慢发现父母是如何利用她的无知,内心的怨怼和无奈只能化作无声的抗议,于是她「知道了,但是不说出来」,甚至表现出愚笨的样子,认为这样父母就再也不能利用她,只是如此一来,梅西对父母而言也就失去了价值;最后,梅西知道的愈来愈多了,她还知道了继父、继母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但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本来就不正常,所以她一时也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只知道继父爱她、继母也爱她,这样不就足够了吗?幸好梅西身边还有一个道德感强烈的威克斯太太,虽然这位老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但梅西在她的引导之下,终于能够「依据自己所知道的来做出决定」,到故事结尾,就连她的继父都忍不住赞叹:「她做了唯一正确的决定。」
这一连串的心理变化,译者需要拿捏的是翻译和诠释之间的界线,尤其书中大部分都是梅西内心的想法,无论是她不想说明白,或是她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但译者却不得不帮忙说清楚。
Little by little, however, she understood more, for it befell that she was enlightened by Lisette's questions, which reproduced the effect of her own upon those for whom she sat in the very darkness of Lisette.
但是她也渐渐愈懂愈多了,她有好多问题想问,却总是被蒙在暗不见天日的鼓里,所以她让莉赛特取代自己的角色,让莉赛特反问她,就这样她才豁然开朗了不少。
这里的原文只说了Lisette's questions,若是一时没读懂,还以为詹姆斯又写起了惊悚小说,娃娃竟会自己开口问问题了。但从下文可以推断,其实梅西应该是一人分饰两角,就像扮家家酒那样,只是译者多加了一句「让莉赛特取代自己的角色」,让整段文意更通畅易懂。
另外,故事中的角色虽然不多,但詹姆斯经常直接使用代名词指称某一人,若是男性的he倒还好办,毕竟男性角色只有毕尔及克劳德爵士,很容易从上下文判断;但若是女性的she,可就经常让我伤透脑筋,总是为了推敲文意,反覆设想角色,最后才能确定此处的代名词所指何人,而译文中也会说明主词,不让读者面对和译者相同的困扰。
翻译过程中,我曾经几度苦恼,但能够翻译亨利‧詹姆斯的作品绝对是相当难得的经验,有时候遍查资料之后发现自己原本的理解就是正确解答,对于能够推测出作者的心思,也感到雀跃不已,这样的乐趣或许是一般读者无法经常体会的。
导读
家庭是一个情绪团
家庭是一个情绪团,我们在其中泅泳,註定要沾染上化不开的情绪。
如果将家庭作为情绪单位来思考,那么在心理层面上,家庭的构成可以跳脱血缘关系。以梅西的家庭成员来说,基本上有原生父母,然后是继父母,最后是她的家教老师-剧终是以严父慈母综合体的形象,带着梅西走出混乱。广义来说,可再包含照顾她的保姆与女仆。
情绪的本质,难以用理性界定。所以作者透过夸张小说情节搭建的舞台-原生父母离婚抢夺,原本分属不同家庭的继父母偷情,梅西对继父移情式地爱恋-恰恰让情绪演出惊涛骇浪的转折,让乱窜的情绪,敲响每个人心中的共鸣。
序幕拉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梅西原生父母之间的愤恨。让我们几乎遗忘,那愤恨得先要有层层堆叠的爱意,才能有从高处落下的强烈冲击。原生父母间的爱,必然以某种幽微的方式影响了梅西,让梅西身处的儿童世界里,经常重复出现以成人男女情爱为主体的情感纠结。
失衡的双方,要维持系统的稳定,就必须拉入第三人。尤其梅西世界里的家庭系统,边界模煳脆弱,任由大人膨胀着自我的情绪,造成系统间任意结盟与分化,最终没有人在这场战役中能称得上是赢家。作为最弱势的儿童,被迫成了多方拉扯的中心点,家庭伤人,形成梅西的处处创伤。
「是我把你们兜在一起的!」
这句话,让梅西莫名地承受了远远超出她理解范围的爱与苦痛。所以梅西学到了装聋作哑,在情绪上截断,来明哲保身,换取空间,想让自己成为观众,而非演员。然而,梅西满载的情绪,最后还是让她粉墨登场,扮演早熟的女主角,跟继父间形成了非常复杂独特的关系,也展开了恋父情结下的竞争脚本。她试图借由关系,卸下与釐清,那些不该是她这个年纪处理,也处理不来的千丝万缕。
大人世界的虚伪、不堪,让孩童的天真成为渴望。梅西的天真,成了大人躲避的纯净天堂,大家都想争取她的爱与认可,即便讨厌梅西的大人也一样。作为孩童,父母就是她的仰望,不论原生父母如何伤害她,她依然抱着存在于天性里的爱与在意,投向难以回应的远方。
不过,天真的香气,轻描淡写地逐渐消散,让故事像悲剧多过喜剧。
随着梅西长大,她的台词难度,慢慢跟普通的大人没两样。只是,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善于模仿,也许表象形式有模有样,却不见得有等量的人生经验为内涵支撑。于是,大人们渐把梅西当成同伴一般高度来互动,让梅西的不足与勉强,得要用许多眼泪来弥补。
在梅西世界中出现的男性,大致是多情、懦弱、易恐惧的形象。对照女性,则有歇斯底里、强势,但勇敢的特质。孩子常复制着大人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推测,梅西循着这些女性特质,帮自己选择了较为明朗的未来,跟家教老师成长出的坚毅慈爱形象靠拢。
虽然梅西做出了选择,但戏剧仍未落幕,持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演出。我们不见得为人父母,但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儿童期的创伤,像是父母离婚前的恶言相向,所产生的糢煳伤口,未经辨识与疗癒,那么代代相传可期。
于是这篇简短的导读,可能兼具了理性的爬梳,以及感性的投射对象。让梅西的世界,化约之后重建,变成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临床心理师
洪仲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