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500本纪念!
全书共分为三大章:第一章是创会满二十年之际,各界学者专家对本会的殷切期许驾针砭,兼论对台湾社会的分析和关怀;第二章则是由基金会的六个工作室论述其在台湾各地的行动经验和代表性实务案例,其中包含跨海合作、跨组执行的八八风灾民间版重建计画;第三章是透过三场「台大城乡基金会创会廿週年系列论坛」的纪录,分别探讨本会的艺术介入空间、驻地工作模武,及创革性空间实务单位的组织经营,与自我的反身批判。
本书不仅是目前「参与式设计在台湾」之第一线经验知识,更真实地记载了一个伴随台湾社会经历二十多年变迁的民间组织,对于空间专业之社会实践的辩证与思考。期望本书能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与环境,提出更多宝贵的看法及作法。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
为因应台湾快速经济成长中之城乡、建筑、实质环境等严重课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于1990年7月成立专业服务单位「规划室」,整合各专业领域之专长并落实社会实践之目标。经过四年的工作,「规划室」以「结合学术与专业」的理念,为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门进行了多项规划与设计工作,包括县市综合发展计画、都市计画、都市更新、聚落与古蹟保存、社区发展与设计、地景规划与设计及建筑计画与设计。由于工作量不断增加,个案之内容及对外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乃邀集社会赞助,于1994年8月正武成立「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在1995年间,为进一步落实专业规划与地方社区的结合,并同时提昇工作效率,基金会于宜兰县成立工作室。
本基金会成立的宗旨是以非营利性之运作方武,进行多元性社会服务的专业规划设计工作,在目前经济挂帅、环境品质严重恶化、公共意识低落的时代,这样的理念应有助于专业本身的调整,亦期许实质环境有所具体的改善。
l. 将学术研究成果实践而服务社会
2. 综合学术与专业知识,参与建设社会
3. 开拓研究室及研究所资源,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4. 推广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研究工作
本基金会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承办有关建筑、城市及乡村之研究,规划与实质环境设计之工作,举办与上述工作相关之研讨、教育、交流、合作等活动,以及出版并推广上述工作及活动的成果作为学术与专业实践的媒介。
Chapter 1 话说基金会~回顾与展望
Part I董监事
荣誉董事长的话:我看基金会二十年 王鸿楷
基金会成立二十年之挑战 华昌宜
改变、参与、反思 喻肇青
基金会的未来十年 夏铸九
以人为本的规划 于幼华
坚持原则与小题大作 黄永松
把握基金会成立的理想和目标 陈亮全
Part II 会外友人
城乡一梦 张圣琳
FOUND(ation)=开创 侯志仁
承担过去 接轨未来 林旺根
圆桌上的价值 伦迪‧赫斯特
Part III 会内同仁
辞条:Ⅱ2「愚人树」 凝望台大城乡基金会25週年 张兴杰
在痛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开展 访谈 黄千秀
透过在地生根,培养专业整合的能量 访谈 蔡筱君
关键时刻,一个转捩点 访谈 陈育贞
倡议好环境的服务平台 访谈 吴琼芬、周维崇
在核心理想下,创造累积专业的弹性体制 访谈 慕思勉、苏雅玲、林芳正
透过跨域对话,实践社会创新 访谈 蔡福昌
Part IV 执行长
执行长的话:学习民主的专业 刘可强
Chapter 2 耕耘基金会~分进与合击
椰邻工作室
宜兰工作室
绿驿工作室
梦田工作室
新工作室
洲南工作室
八八风灾 重建计画
Chapter 3 行径基金会~实践与价值
论坛第一场:「空间的社会生产」
论坛第二场:「基金会的驻地经验」
论坛第三场:「从都计室到基金会」
《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力量和历史积淀。它并非那种浮光掠影的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群策”,预示着智慧的碰撞与合作的结晶;“台大城乡基金会”,则赋予了其强大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支持;而“二十年辑”,则暗示了其内容的厚度与时间跨度,相信经过二十年的沉淀,必然充满了精华。 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二十年的岁月里,台大城乡基金会是如何“群策”的?它是否像一个巨大的枢纽,汇聚了来自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又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城乡发展方案?我设想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具体展示这种“群策”的过程。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基金会是如何介入某个城市更新项目,如何协调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方利益,最终达成共识的?又或者,在乡村振兴方面,基金会是如何帮助当地社区挖掘特色,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并留住年轻人口的? “台大城乡基金会”这个名号,本身就带有毋庸置疑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去探讨台湾在过去二十年中,所面临的独特的城乡发展挑战。例如,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育?如何在日益严重的房价问题下,保障居住的公平性?又或者,在偏乡地区,如何克服资源匮乏的困境,实现均衡发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以及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问题陈述的层面。 “二十年辑”这个词,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一次性的出版物,而是对过去二十年基金会工作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我猜测书中会按照时间线索,或者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来呈现基金会的成果。这其中,或许可以看到基金会研究重点的演变,对城乡问题的认知深化,以及实践方法的不断创新。例如,早期可能更侧重于宏观规划,而后期则更加强调在地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对我而言,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城乡规划的学术性著作,更是一份关于智慧、关于实践、关于台湾土地发展历程的宝贵记录。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对城乡发展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评分《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这个书名,光听起来就有一种深邃的力量。它不像一般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吸引眼球,而是直接点明了核心——“群策”,意味着汇聚众人智慧,共同谋划;“台大城乡基金会”,则为这个群体赋予了坚实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的定位;而“二十年辑”,则昭示了其经过时间沉淀的深度与广度。 我非常好奇,在这二十年的时光里,台大城乡基金会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是在为城市规划提供智力支持,还是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抑或是两者兼顾,在繁华都市的扩张与传统乡村的凋零之间,寻找一个和谐共生的平衡点?我设想书中会呈现大量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或许涉及老旧社区的改造,或许关注新兴区域的规划,又或许聚焦于偏远地区的文化保存与经济振兴。 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群策”这一理念的具象化解读。究竟是如何组织、协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甚至是民间组织的智慧?是怎样的沟通机制、决策流程,才能让“群策”真正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书中是否有关于“对话”与“协商”的具体方法论?我希望阅读后,能够对如何有效推动一个集体项目,达成共识,有所启发。 此外,作为一本“辑”,我猜测这本书会收录基金会二十年来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重要项目报告、以及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文章。这样的编排方式,或许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基金会研究重点的演变,以及对不同时期城乡发展问题的回应。比如,在早期,可能更侧重于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在后期,则可能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育,以及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台湾二十年间城乡变迁的缩影,以及一群专业人士如何以他们的知识和热情,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贡献力量。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看见”的力量,看见问题,看见挑战,更看见希望。
评分《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这个书名,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有识之士,在二十年的时光里,为台湾的城乡发展倾注心血,集思广益,共同描绘蓝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集合,更是一段充满智慧与实践的旅程。我深信,这样一本著作,必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群策”的力量?是在政策层面,基金会是如何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还是在学术层面,基金会是如何组织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深入剖析城乡发展的关键问题?抑或是,在社区层面,基金会是如何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基层民众,让他们成为社区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我设想书中会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它们或许是关于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或许是关于乡村聚落的特色发展,又或许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创新实践。 “台大城乡基金会”这个名称,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期待。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台湾顶尖学府的学术积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基金会在应对台湾特有的城乡挑战时,是如何运用其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在新旧都市景观的融合中寻找平衡?如何在新兴产业的引入与传统农业的保留之间找到结合点?如何在大规模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之间实现协调? “二十年辑”这个词,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它预示着书中内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不断的打磨。我期待从中看到基金会研究思路的演变,对城乡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实践策略的不断创新。或许,早期关注的是物理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而后期则更加注重社会资本的构建、社区的韧性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而言之,《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对我而言,是一本充满探索与启迪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成果的汇编,更是一份关于智慧、关于行动、关于台湾城乡发展轨迹的生动记录。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城乡发展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灵感。
评分《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本书并非一个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汇集了大量智慧的结晶,而且其时间维度长达二十年,这足以说明其内容的深度和积累的价值。“台大城乡基金会”这个机构的出现,则赋予了其严谨的学术基础和实践导向。 我非常好奇,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基金会是如何应对台湾在城乡发展领域所经历的种种挑战的?例如,在都市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城市扩张带来的房价飙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又或者,在乡村地区,面对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等困境,基金会又是如何提出并实践解决方案的?我设想书中会包含许多具体的个案研究,这些案例或许涉及对老旧街区的活化,或许关注对新兴城市区域的规划,又或许是针对偏远乡村社区的复兴计划。 “群策”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协作与共赢的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基金会是如何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来解决复杂的城乡问题。是依靠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还是通过与基层社区的紧密联系?亦或是协调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合作平台的经验,以及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达成共识的策略。 这本书的“二十年辑”形式,也暗示着它可能是一份包含了不同时期研究成果和观点汇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清晰地看到台湾城乡发展理念的演变轨迹,以及基金会自身研究重点和方法的不断调整与深化。或许,早期关注的是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后期则更加侧重于人文关怀、社区营造和生态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对我而言,是一本充满探索价值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城乡规划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智慧、关于行动、关于台湾这片土地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对城乡发展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城市与乡村发展方向的启示。
评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的深度著作,光是书名《群策: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集体的智慧。“群策”二字,暗示了这本书并非个人呓语,而是汇集了众多专业人士、实践者以及受益者的集体心声与经验。而“台大城乡基金会二十年辑”则明确了其核心机构和时间跨度,让我对其中所呈现的案例和理念的积累与演进充满了期待。 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基金会成立二十年来的初心与使命。是在城市快速扩张、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下,如何锚定“城乡”这个核心议题?它所面对的挑战必然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传统聚落的保育与现代都市的融合、基层社区的活力激发与居民参与的机制构建等等。我设想书中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基金会如何在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基层实践等多个维度上,不懈地探索、试验与创新。 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台湾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困境与解决方案?例如,是否会触及都市更新的复杂性,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居民权益;或是探讨偏乡地区人口外流、资源枯竭的严峻现实,基金会又是如何通过在地化的策略,尝试唤醒社区的生机?我期待书中能有扎实的案例分析,不仅展示成功的经验,也敢于揭示其中的困难与不足,因为只有正视挑战,才能带来真正的启示。 “二十年辑”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这是一段厚积薄发的历程。书中大概率会涵盖不同时期、不同议题的精选文章,它们如同二十年间城乡发展脉络的剪影,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卷。我希望看到基金会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如何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和实践模式。是紧跟国际前沿理论,还是深耕在地问题,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种动态的演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观察。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更宏观也更微观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身处的城市与乡村。它不应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应该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行动记录。我期待书中能传递出一种积极的力量,激励更多人关注城乡议题,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同为我们生活的土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或许,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一些行动的灵感,让我能更清晰地看见“群策”的力量,以及它在二十年间留下的深刻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