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罹癌時: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綫?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當醫師罹癌時: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綫?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癌癥。醫師。醫療。健康。化療。放射綫。手術。經驗。疾病。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醫生不隻醫病,也會被醫!
這是本病人和醫生都受用的癌癥指引書。


  「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癌癥。」

  當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我們不該再等到罹癌時纔臨時抱佛腳。瞭解癌癥的治療過程,找到適閤的醫生、提齣正確的問題,都能幫助我們建立一道「癌癥防火牆」。

  30年前因母親罹癌,在香港長大的楊友華醫師看到當地「安寜病房」的照顧模式,而後自願在颱灣剛成立安寜病房的馬偕醫院服務,並將「醫人比醫病重要」的觀念落實在治療過程中。對於颱灣醫療環境的優缺點,楊醫師也提齣改善建議,讓醫病雙方都能對彼此的想法有更多同理心。無論是想預防癌癥的人、正在抗癌的患者、照顧癌友的醫療人員,都能從這本書得到實用的知識。

  書中也收錄癌友們感人故事,完成最後願望的末期大腸癌山東老兵、年輕的子宮體惡性衡紋肌瘤患者、說不齣話的咽癌癥的大小姐、隻想好好睡一覺的電子工程師、痛到求死的胰髒癌……看看楊醫師如何提供人道醫療,無論是痊癒或接受安寜照顧,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醫師與患者的互信與互助。

本書特色

  1.作者兼具腫瘤醫生和患者傢屬的雙重身分,看待癌癥的想法更為宏觀。

  2.不同於一般僅主張一傢之言的抗癌方法,本書告訴讀者中式與西式、先進與傳統療法的特色與優劣,醫者能從中知道既有療法的盲點,患者能瞭解如何選擇最適閤自己的療法。

  3.本書肯定安寜照顧的重要並剖析醫療體係的運作方式,拉近以往互不體諒的醫病關係,促進雙方友好閤作共同抗癌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友華


  在馬偕醫院設立「安寜病房」的第一年進入腫瘤科服務,因為母親罹癌的經曆而更瞭解病患與傢屬的心情和需求。

  有感於對付恐怖癌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於2005年創辦新生命腫瘤中心,積極推廣預防癌癥的養生觀。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曾赴英國威爾斯大學進修安寜緩和醫學。現任颱北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步 先瞭解
1為什麼會得癌癥?
2認識癌細胞
3理解醫療病人的立場
4標準化癌癥治療流程
5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問題

第二步 選對的醫生
1先找大醫院
2先找名醫
3詢問有類似病例的親友
4瞭解醫醫相護的隱憂
5需要貨比三傢不吃虧嗎?
6從問診態度及專業來判斷
7臨床經驗
8醫生說的,你聽得懂嗎?
9真正關心病患的

第三步 問對問題,做齣正確的決定
1把話說清楚
2與傢人討論列齣問題後再提問
3要有做筆記的習慣(傢屬)
4話不要隻聽一半
5學習有關的專業名詞
6你該問的十個問題
7如何尋求第二意見,再確認?
8若有不同意見時,該怎麼辦?

第四步 築癌癥防火牆
1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得到癌癥
2如何讓癌細胞變正常
3發明瞭新藥,但罹患癌癥的人卻沒有減少
4降低化療量,降低死亡率
5隻要你願意改變,癌癥不是不治之癥
6能吃喝拉撒睡,證明還很健康
7養身之道
8自我充實補充知識
9麵對專業人的建議如何判斷

※我與癌癥的故事分享
1完成最後願望的末期大腸癌山東老兵
2最後一滴淚─年輕的子宮體惡性衡紋肌瘤患者
3說不齣話的咽癌癥的大小姐
4隻想好好睡一覺的電子工程師
5痛到半死的電器行老闆
6痛到求死的胰髒癌

圖書序言

作者自序

腫瘤醫生不能說的秘密


  醫者仁心  始於視病猶親

  我為什麼會做腫瘤科醫師?這得說到三十多年前,我的母親死於乳癌,我自己就是末期癌癥病人傢屬。香港那時就已經有「安寜病房」的照顧模式,而颱灣則還沒有人知道「安寜病房」。我本身是香港人,母親因癌癥過世後,我爭取到颱灣來念醫科,畢業之後進入馬偕醫院的腫瘤科。我選擇馬偕醫院是因為它有安寜病房,當年是馬偕醫院安寜病房設立的第一年。

  我跟邱仲峰醫師一起從醫,他是我學長,如今是北醫大腫瘤醫院副院長。我那時對安寜照顧很有興趣,醫院也希望我做。因為安寜病房附屬於放射腫瘤科,我勢必得做放射腫瘤科醫師。

  我算是很另類的腫瘤科醫師,不太會跟著傳統方法做。臨床上有很多人都用美國人的方法治療颱灣人,但我和邱仲峰醫師這批人,卻不完全把美國的那一套拿來套用在颱灣人身上,因為體質是不一樣的。

  在臨床上經常觀察到,醫生給病人的傷害更超過治療,我們的病人接受治療時都比其他國傢的病人痛苦,說穿瞭,也比彆人短命!因為我們把美國的治療方式,完完全全放到颱灣人身上,而造成水土不服。這種現象到現在還是存在,因為崇洋的心態,我們忘瞭去反省這些方法適不適閤我們正在麵對的病人。

  醫師很多都是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來治療病人,書上這樣寫,隻要照著做,就算沒治好,也不會被罰。而病人的治療成效好與不好,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很不道德。

  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把病人的癌癥治好,同時把病人的生活品質照顧好,這纔是理想的治療方式,但醫師們普遍缺乏這種思維模式。二十多年來,我不斷在思考反省這個問題。

  ‧另類醫生 治病患擺第一

  我不反對中藥或其他非主流的療法,但是,我希望病人讓我知道他使用過哪些療程,這樣我纔能評估他的進展。我不是乖乖牌的醫生,醫院不提供的,我不見得就放棄。

  現在健保所建立的係統,嚴重影響醫生的醫療行為,我們對病人的照顧方式、治療多被受限。有時候多做瞭,被健保抓到,即使這個「多做的治療」改善病人狀況,醫生仍因此挨罰。很多醫師妥協瞭,「反正健保這樣規定,我就這樣做,到時候齣瞭事就不用賠償。」最後病人情況更糟瞭,健保卻不負責這部分。

  之前,我醫治一位罹患胃癌的女性病患,約莫五十歲,是一個音樂老師。我們一見麵,她就對我說,自己是一個二十四小時坐在馬桶上的音樂老師。

  音樂老師是給人感覺優雅、注重形象的工作,但是,老天爺像是在跟她開玩笑,因為罹患胃癌,她有嚴重腹瀉的問題,所以,她幾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必須坐在馬桶上。讓這位音樂老師除瞭在生理上飽受病魔摺騰外;心理上,對於不能維持以往優雅氣質的糗態,更讓她覺得沒有尊嚴,生不如死。在強大的身體病痛與心理壓力下,她還曾經自殺過,幸好都被救迴。

  這位音樂老師之前已經接受過治療,當我見到她時,是她的胃癌再度復發的時候。她總是在拉肚子,我推估是因為癌細胞不斷讓胃産生過多分泌物所導緻。她拉肚子的情形嚴重到她沒辦法離開馬桶,甚至連睡覺都要趴睡在馬桶上,所有的生活幾乎都要在馬桶上進行,這樣的痛苦是健康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她剛到我們醫院的病房時,我嘗試很多方法,雖然病情改善有限,但已經可以不必二十四小時在馬桶上,隻是跑廁所跑得很勤。

  那時,有一種新藥「sandostatin」剛好是針對她的病情,可以減緩她腸胃過度分泌的問題,她每天注射二到三支,不到一個禮拜,腹瀉獲得很大的改善。

  她剛到醫院時,幾乎所有醫療同仁都看過她的臉色、吃過她的苦頭,但是,在我幫她解決腹瀉的問題之後,她的錶現也變瞭,時常開心地彈奏病房裏的電子琴、帶其他病人一起唱歌,病房裏常傳齣他們快樂的歌聲。腹瀉癥狀的改善,讓音樂老師如獲新生,重拾笑容,每次見到我,她都不斷地嚮我錶達感激之意。

  音樂老師後來順利齣院瞭,但是我的麻煩卻來瞭。

  我對音樂老師開齣的藥劑,被當時的勞保局顯示為異常,所以要被處罰。還好,因為有病人的病情獲得改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的鐵證,申訴順利通過,沒有被罰到。

  當時,因為勞保的許多硬性規定,讓醫師的醫療行為相對保守,這對病人的權益無疑是很大的損害,這種情形,直到今天的健保製度,還是清晰可見。

  但是,治療的目的應該是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在治療過程不增加他的痛苦,這纔是正確進步的目標。

  ‧減少病痛 追求患者福祉

  現在整個醫療環境對醫師不利,如果對醫師不利,對病人就更不利瞭,這種情況不僅在香港,在歐美也都齣現瞭。

  一天剛好會診瞭三個得肺癌的老人傢,三個同時都在喘,但是當科醫師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不是「沒辦法」,隻是他們不知道「還有方法」。找對醫生很重要,如果診療病人的醫生束手無策,轉介也很重要,但是很多同行不願意轉介,藉口很多,例如:病人很依賴他、不放心病人……。嘴巴說不放心,事實卻是讓病人不斷在受苦。如果病人在你手中不能得到幫助,為什麼不考慮讓彆的醫生幫個忙?

  我主張不一定要收取被轉介的醫師費用。我在北部某醫院工作時,就跟院長講得很清楚,這些病人可以轉給我,或是叫我去看,我不收診察費,combine care的錢、照顧的勞動費,也都不用算給我,我就拿醫院的固定薪水。但像我們這種情況即使跟彆人說,其他醫生也不太願意做。

  醫生有麵子問題,醫師不服輸,是最大的問題,但是痛苦卻要病人承受!不是說病人求醫就一定可以獲得治癒,但是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舒緩,也就是因為這樣,纔有「安寜照顧」的齣現。

  ‧最大願望 醫好癌癥病人

  每一次我看到癌癥病人,我都想把他的癌癥醫好,這是我最強的動機。當然,讀者可能會覺得,不是每個醫生都這樣想嗎?很殘酷地,並不是每個癌癥醫生都想把病人醫好,原因很多,例如:

  第一,病人無法醫治。這個理由解釋起來很簡單,若把病人的身體比喻成豪宅,醫生如負責救火的消防員,病人生病求診時,假如體內豪宅已經被火燒得差不多瞭,那醫生救火能成功嗎?遇到這種狀況,我還是會救救看,看有沒有可能逆轉勝。

  另外,有些醫生的弱點,就是在看到病人時,心裏先想的是「這個病人可以增加我多少的醫療收入」。抱著這樣的想法,醫師就會把貴的藥、新的藥都開齣來,若能開自費藥,造成病人的經濟負擔,還跟病人誇大藥物治療的效果。在大陸,這種狀況更是嚴重。

  我曾經在某地區當過半年的腫瘤科主任,目睹當地醫生們看到每一個腫瘤病人,都沒有想過怎麼把病人醫好,隻想到可以從病人身上賺多少錢。所以,我覺得醫生的心態很重要,當他的動機是正確的、正常的,再錯,也不會錯到到哪裏去;當他的動機是心存不良的時候,再對的方法,還是錯。

  以上,先讓讀者瞭解我的經曆背景,以及我麵對病人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心態。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就抓住我的眼球瞭。「當醫師罹癌時: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綫?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坦白說,身為普通民眾,麵對癌癥這兩個字,就算不是自己,是身邊親友,心裡都難免一陣慌亂,更彆提身體裡齣現異樣的時候。這本書的重點,就在於「醫師」這個身份。當最瞭解疾病、最熟悉治療手段的人,自己成瞭病人,他們的選擇和思考過程,會不會跟我們這些外行人有天壤之彆?我一直好奇,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醫生的建議,當他們麵臨個人生死關頭時,是否會做齣更深思熟慮、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決定?這本書承諾要揭示這些“幕後”的真實想法,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我希望它不隻是冷冰冰的醫學知識堆砌,而是能傳遞齣更多身為“人”的掙紮、希望與勇氣,畢竟,癌癥治療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性的考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太直白瞭,也太能觸動人心瞭。當我們聽到“癌癥”這兩個字,大腦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要不要開刀?化療?放療?”,然後開始陷入一片迷茫。而這本書直接點齣瞭這些核心問題,並且強調是“醫師”用“實際經驗”來告訴我們。這幾個關鍵詞對我來說很有說服力。我一直在思考,所謂的“最佳治療方案”,是不是真的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還是說,每個人的狀況都需要量身訂做?當醫師自己成為病患時,他們會不會有不同的考量?會不會更傾嚮於某種療法?這本書彷彿在承諾,它將揭開這個神秘的麵紗,讓我們這些外行人也能窺見,在麵對生死抉擇時,專業的判斷與個人的選擇如何交織。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建立一個更清晰、更理性的認知,而不是被網路上五花八門的資訊弄得團團轉。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第一個感覺是,終於有人肯把醫師在麵對癌癥時的真實想法講齣來瞭。平時我們看醫生,聽到的是醫學上的建議,但很少有機會知道,當他們自己或是親近的人得瞭癌癥,他們會怎麼選?會不會有我們不知道的“內部考量”?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切入瞭“開刀、化療、放射綫”這些我們最關心的治療方式,並且強調“醫師的實際經驗”,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紮實,不會是空泛的理論。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像一個過來人一樣,分享他(她)在麵臨自身癌癥時的心路曆程,以及為什麼會做齣某些治療決定。這不僅是對醫學知識的科普,更是對生命的態度的一種展現。如果能從這本書中,學到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過濾掉不必要的恐慌,找到真正適閤自己的方嚮,那就太有價值瞭。

评分

老實說,我不太敢直接去接觸太多關於癌癥治療的細節,總覺得看瞭會更焦慮。但是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巧妙,它不是直接告訴你“癌癥好可怕,要怎麼治”,而是從“醫師”的視角齣發。這就好像,你請教一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師,他如何為自己設計一間最安全的房子。我相信,身為醫師,他們接觸過無數的病例,見過各種治療的成效與副作用,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哪種療法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也最清楚“哪些風險”是可以接受的。這本書的承諾,是分享“正確的觀念與作法”,這聽起來不像是一種廣告宣傳,更像是一種經驗傳承。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解釋那些專業術語,並讓我們理解,在各種治療方案背後,醫師們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最適閤自己的選擇。這對我理解自己的健康,甚至未來可能遇到的狀況,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直接,也很有衝擊力。「當醫師罹癌時:該開刀、化療、還是放射綫?讓醫師用實際經驗告訴你正確的觀念與作法。」 這樣的寫法,立刻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們普通人一聽到癌癥,常常會感到無助和恐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但如果連醫生自己都罹患癌癥,他們會怎麼做?他們會不會比我們更清楚哪種治療纔是最有效的?又或者,他們會不會有我們不知道的考量?這本書承諾要用“實際經驗”來告訴我們“正確的觀念與作法”,這聽起來就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它不隻是在講解醫學知識,更是在分享一種麵對疾病的智慧和態度。通過醫師自身的經曆,或許能讓我們這些普通大眾,在麵對人生中的重大挑戰時,也能多一份冷靜和信心,做齣更明智的決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