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师罹癌时:该开刀、化疗、还是放射线?让医师用实际经验告诉你正确的观念与作法。

当医师罹癌时:该开刀、化疗、还是放射线?让医师用实际经验告诉你正确的观念与作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癌症。医师。医疗。健康。化疗。放射线。手术。经验。疾病。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医生不只医病,也会被医!
这是本病人和医生都受用的癌症指引书。


  「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癌症。」

  当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们不该再等到罹癌时才临时抱佛脚。了解癌症的治疗过程,找到适合的医生、提出正确的问题,都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道「癌症防火墙」。

  30年前因母亲罹癌,在香港长大的杨友华医师看到当地「安宁病房」的照顾模式,而后自愿在台湾刚成立安宁病房的马偕医院服务,并将「医人比医病重要」的观念落实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台湾医疗环境的优缺点,杨医师也提出改善建议,让医病双方都能对彼此的想法有更多同理心。无论是想预防癌症的人、正在抗癌的患者、照顾癌友的医疗人员,都能从这本书得到实用的知识。

  书中也收录癌友们感人故事,完成最后愿望的末期大肠癌山东老兵、年轻的子宫体恶性衡纹肌瘤患者、说不出话的咽癌症的大小姐、只想好好睡一觉的电子工程师、痛到求死的胰脏癌……看看杨医师如何提供人道医疗,无论是痊癒或接受安宁照顾,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医师与患者的互信与互助。

本书特色

  1.作者兼具肿瘤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分,看待癌症的想法更为宏观。

  2.不同于一般仅主张一家之言的抗癌方法,本书告诉读者中式与西式、先进与传统疗法的特色与优劣,医者能从中知道既有疗法的盲点,患者能了解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疗法。

  3.本书肯定安宁照顾的重要并剖析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拉近以往互不体谅的医病关系,促进双方友好合作共同抗癌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友华


  在马偕医院设立「安宁病房」的第一年进入肿瘤科服务,因为母亲罹癌的经历而更了解病患与家属的心情和需求。

  有感于对付恐怖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胜于治疗」,于2005年创办新生命肿瘤中心,积极推广预防癌症的养生观。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赴英国威尔斯大学进修安宁缓和医学。现任台北万芳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步 先了解
1为什么会得癌症?
2认识癌细胞
3理解医疗病人的立场
4标准化癌症治疗流程
5解决问题之前,你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步 选对的医生
1先找大医院
2先找名医
3询问有类似病例的亲友
4了解医医相护的隐忧
5需要货比三家不吃亏吗?
6从问诊态度及专业来判断
7临床经验
8医生说的,你听得懂吗?
9真正关心病患的

第三步 问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
1把话说清楚
2与家人讨论列出问题后再提问
3要有做笔记的习惯(家属)
4话不要只听一半
5学习有关的专业名词
6你该问的十个问题
7如何寻求第二意见,再确认?
8若有不同意见时,该怎么办?

第四步 筑癌症防火墙
1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得到癌症
2如何让癌细胞变正常
3发明了新药,但罹患癌症的人却没有减少
4降低化疗量,降低死亡率
5只要你愿意改变,癌症不是不治之症
6能吃喝拉撒睡,证明还很健康
7养身之道
8自我充实补充知识
9面对专业人的建议如何判断

※我与癌症的故事分享
1完成最后愿望的末期大肠癌山东老兵
2最后一滴泪─年轻的子宫体恶性衡纹肌瘤患者
3说不出话的咽癌症的大小姐
4只想好好睡一觉的电子工程师
5痛到半死的电器行老板
6痛到求死的胰脏癌

图书序言

作者自序

肿瘤医生不能说的秘密


  医者仁心  始于视病犹亲

  我为什么会做肿瘤科医师?这得说到三十多年前,我的母亲死于乳癌,我自己就是末期癌症病人家属。香港那时就已经有「安宁病房」的照顾模式,而台湾则还没有人知道「安宁病房」。我本身是香港人,母亲因癌症过世后,我争取到台湾来念医科,毕业之后进入马偕医院的肿瘤科。我选择马偕医院是因为它有安宁病房,当年是马偕医院安宁病房设立的第一年。

  我跟邱仲峰医师一起从医,他是我学长,如今是北医大肿瘤医院副院长。我那时对安宁照顾很有兴趣,医院也希望我做。因为安宁病房附属于放射肿瘤科,我势必得做放射肿瘤科医师。

  我算是很另类的肿瘤科医师,不太会跟着传统方法做。临床上有很多人都用美国人的方法治疗台湾人,但我和邱仲峰医师这批人,却不完全把美国的那一套拿来套用在台湾人身上,因为体质是不一样的。

  在临床上经常观察到,医生给病人的伤害更超过治疗,我们的病人接受治疗时都比其他国家的病人痛苦,说穿了,也比别人短命!因为我们把美国的治疗方式,完完全全放到台湾人身上,而造成水土不服。这种现象到现在还是存在,因为崇洋的心态,我们忘了去反省这些方法适不适合我们正在面对的病人。

  医师很多都是站在自我保护的立场来治疗病人,书上这样写,只要照着做,就算没治好,也不会被罚。而病人的治疗成效好与不好,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很不道德。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把病人的癌症治好,同时把病人的生活品质照顾好,这才是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医师们普遍缺乏这种思维模式。二十多年来,我不断在思考反省这个问题。

  ‧另类医生 治病患摆第一

  我不反对中药或其他非主流的疗法,但是,我希望病人让我知道他使用过哪些疗程,这样我才能评估他的进展。我不是乖乖牌的医生,医院不提供的,我不见得就放弃。

  现在健保所建立的系统,严重影响医生的医疗行为,我们对病人的照顾方式、治疗多被受限。有时候多做了,被健保抓到,即使这个「多做的治疗」改善病人状况,医生仍因此挨罚。很多医师妥协了,「反正健保这样规定,我就这样做,到时候出了事就不用赔偿。」最后病人情况更糟了,健保却不负责这部分。

  之前,我医治一位罹患胃癌的女性病患,约莫五十岁,是一个音乐老师。我们一见面,她就对我说,自己是一个二十四小时坐在马桶上的音乐老师。

  音乐老师是给人感觉优雅、注重形象的工作,但是,老天爷像是在跟她开玩笑,因为罹患胃癌,她有严重腹泻的问题,所以,她几乎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必须坐在马桶上。让这位音乐老师除了在生理上饱受病魔折腾外;心理上,对于不能维持以往优雅气质的糗态,更让她觉得没有尊严,生不如死。在强大的身体病痛与心理压力下,她还曾经自杀过,幸好都被救回。

  这位音乐老师之前已经接受过治疗,当我见到她时,是她的胃癌再度复发的时候。她总是在拉肚子,我推估是因为癌细胞不断让胃产生过多分泌物所导致。她拉肚子的情形严重到她没办法离开马桶,甚至连睡觉都要趴睡在马桶上,所有的生活几乎都要在马桶上进行,这样的痛苦是健康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她刚到我们医院的病房时,我尝试很多方法,虽然病情改善有限,但已经可以不必二十四小时在马桶上,只是跑厕所跑得很勤。

  那时,有一种新药「sandostatin」刚好是针对她的病情,可以减缓她肠胃过度分泌的问题,她每天注射二到三支,不到一个礼拜,腹泻获得很大的改善。

  她刚到医院时,几乎所有医疗同仁都看过她的脸色、吃过她的苦头,但是,在我帮她解决腹泻的问题之后,她的表现也变了,时常开心地弹奏病房里的电子琴、带其他病人一起唱歌,病房里常传出他们快乐的歌声。腹泻症状的改善,让音乐老师如获新生,重拾笑容,每次见到我,她都不断地向我表达感激之意。

  音乐老师后来顺利出院了,但是我的麻烦却来了。

  我对音乐老师开出的药剂,被当时的劳保局显示为异常,所以要被处罚。还好,因为有病人的病情获得改善、大幅提升生活品质的铁证,申诉顺利通过,没有被罚到。

  当时,因为劳保的许多硬性规定,让医师的医疗行为相对保守,这对病人的权益无疑是很大的损害,这种情形,直到今天的健保制度,还是清晰可见。

  但是,治疗的目的应该是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在治疗过程不增加他的痛苦,这才是正确进步的目标。

  ‧减少病痛 追求患者福祉

  现在整个医疗环境对医师不利,如果对医师不利,对病人就更不利了,这种情况不仅在香港,在欧美也都出现了。

  一天刚好会诊了三个得肺癌的老人家,三个同时都在喘,但是当科医师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不是「没办法」,只是他们不知道「还有方法」。找对医生很重要,如果诊疗病人的医生束手无策,转介也很重要,但是很多同行不愿意转介,借口很多,例如:病人很依赖他、不放心病人……。嘴巴说不放心,事实却是让病人不断在受苦。如果病人在你手中不能得到帮助,为什么不考虑让别的医生帮个忙?

  我主张不一定要收取被转介的医师费用。我在北部某医院工作时,就跟院长讲得很清楚,这些病人可以转给我,或是叫我去看,我不收诊察费,combine care的钱、照顾的劳动费,也都不用算给我,我就拿医院的固定薪水。但像我们这种情况即使跟别人说,其他医生也不太愿意做。

  医生有面子问题,医师不服输,是最大的问题,但是痛苦却要病人承受!不是说病人求医就一定可以获得治癒,但是大部分都可以得到舒缓,也就是因为这样,才有「安宁照顾」的出现。

  ‧最大愿望 医好癌症病人

  每一次我看到癌症病人,我都想把他的癌症医好,这是我最强的动机。当然,读者可能会觉得,不是每个医生都这样想吗?很残酷地,并不是每个癌症医生都想把病人医好,原因很多,例如:

  第一,病人无法医治。这个理由解释起来很简单,若把病人的身体比喻成豪宅,医生如负责救火的消防员,病人生病求诊时,假如体内豪宅已经被火烧得差不多了,那医生救火能成功吗?遇到这种状况,我还是会救救看,看有没有可能逆转胜。

  另外,有些医生的弱点,就是在看到病人时,心里先想的是「这个病人可以增加我多少的医疗收入」。抱着这样的想法,医师就会把贵的药、新的药都开出来,若能开自费药,造成病人的经济负担,还跟病人夸大药物治疗的效果。在大陆,这种状况更是严重。

  我曾经在某地区当过半年的肿瘤科主任,目睹当地医生们看到每一个肿瘤病人,都没有想过怎么把病人医好,只想到可以从病人身上赚多少钱。所以,我觉得医生的心态很重要,当他的动机是正确的、正常的,再错,也不会错到到哪里去;当他的动机是心存不良的时候,再对的方法,还是错。

  以上,先让读者了解我的经历背景,以及我面对病人时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心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