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师30岁就得了糖尿病,
抗糖20年,以自身惨痛经历发现──
「先吃蔬菜养生法」竟能有效控制血糖,打败併发症!
「我30岁就得了糖尿病!经历洗肾、吞降血压药、白内障等10种併发症,人生曾经惨不忍赌!如果你继续忽视糖尿病,10年后的命运,就和我一样!」本书作者是一位医师,长年错误的生活习惯,30岁就罹患糖尿病,然而初期没有任何症状的他,虽然是医生,却轻忽了糖尿病的可怕,照样大口喝酒吃肉、熬夜加班。就这样过了10年,糖尿病的魔掌悄悄地伸向他,一点一滴夺去他的健康……。
最先爆发的是肾病变,紧接着鼻窦炎、牙根囊肿、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神经麻痺、唿吸中止症……,一连串的併发症接二连三向他袭来。先后进出医院,接受大小手术不下十次的他,就算悔悟过来,积极改善饮食及生活习惯,控制各项血液检查数值,也改变不了10年前造的恶因,走上洗肾一途。
◎ 5年存活率不到一半!致命程度比癌症还可怕!
肾病变、鼻窦炎、牙根囊肿、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神经麻痺、唿吸中止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牙周病、睡眠唿吸中止症、动眼神经麻痺、下肢知觉障碍,免疫力低下造成各种感染症、腹膜透析导管感染、灰指甲…。
上述全是糖尿病的併发症,你能想像当这些併发症「全部」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多痛苦?
然而,这些併发症却不幸地降临在本书作者身上,现在他要以抗糖20年的经验,告诉你更多关于糖尿病的惊人事实:
糖尿病不是胖子的专利,「瘦子」反而更有机会!
手脚易麻?肠胃不好?当心糖尿病已经上身!
爱吃炸鸡、盐酥鸡、爱喝手摇饮料、嗜吃甜点的人,要注意!
罹患糖尿病,可能会过着「眼睛一直动手术」的日子!
◎ 一个抗糖20年医师的血泪自白,糖尿病是比「死」还可怕的病!
随着生活富裕、饮食日趋世界化,糖尿病俨然成为国人第一大慢性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或属于高危险群。对于这个「富贵病」,你认识多少?
糖尿病绝不是老人专属慢性病,台湾糖尿病人口不但日趋年轻化,死亡率也逐年攀升,根据统计,平均每小时就有1.2人因为糖尿病而丧命,下一个,难保不是你!
可悲的是,糖尿病如此普及,我们对它却所知甚少!糖尿病到底为什么产生?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预防、控制?身为重症患者的他,最能感同身受、娓娓道来,本书将一一告诉你。
◎ 破解3大迷思,还原糖尿病致命真相
你是不是太小看糖尿病了?错误的认知与忽视,后果将不堪设想,快检视以下3大迷思,现在正视还来得及!
【迷思1】糖尿病不痛不痒,根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迷思2】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我这么瘦,不可能生病!(☓)
【迷思3】只要好好控制血糖就不会发作。(☓)
◎ 糖尿病併发症多,小看它,总有一天会要你的命!
让人「不易自觉」是糖尿病最大特征,既没有癌症致命性高,又不像心脏病般毫无预警,老来照顾也不比中风累煞子孙,多数人因此小看了它。
其实,糖尿病才是悄悄夺走健康,让人比死还痛苦的隐形杀手!不要以为这个病不痛不痒,没有任何征候就可以松一口气,糖尿病恶化会导致严重併发症,恐怖的是这些併发症,必须等到发病后5年、10年后,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在那之前,患者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前总统蒋经国因糖尿病,脚趾组织坏死、截肢;安洁莉娜裘莉饱受妊娠糖尿病所苦,甚至引发忧郁症;秀场天王猪哥亮上台前狂吞药,险些併发白内障……。
除了各位熟知的肾病变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牙周病、睡眠唿吸中止症、动眼神经麻痺、手脚麻痺、感觉障碍、肠胃功能不全、汗腺异常、男性性功能障碍、下肢知觉障碍、感染症、灰指甲、动脉硬化等多达数10种可怕併发症,让你出入医院,如同家常便饭。
忽视糖尿病,身体在短期内虽看似没有任何不便,10年后却注定难逃洗肾命运,甚至动脉硬化,併发脑中风,晚年只能卧床靠机器渡过余生!这么恐怖的疾病,绝不能轻忽!
◎ 3个好习惯,远离糖尿病带来的的「早死危机」
作者鬼门关前走一遭后,长年实行以下3大习惯,血糖、血色素回到标准值,顺利摆脱5年存活率50%、组织坏死截肢的可怕恶梦。
【习惯1】每朝量血压,高血压不再来!
「早晨血压」最能反映身体的危险状况,建议各位起床如厕后立即测量,效果最好。培养量血压的习惯,正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一般人常认为只有高血压患者才需要量血压,不过在这个注重预防的现代,就算没有生病,每个人都要天天量血压。
不须服用任何药物,只要持续量血压两週,数值就会下降?原因很简单,就是「心理作用」。如果血压持续飙升,你还能不忌口地吃香喝辣?肯定会吃得清淡,减少盐分、油脂的摄取吧!如此持续两週,毫无例外地血压至少会下降10mmHg左右,各位不妨试试。
【习惯2】早上量体重,瘦得好健康!
和量血压一样,每天光是站上体重机,就能帮助我们控制体重。或许你也有量体重的习惯,但一天之中,什么时候量最好呢?答案是一早起来就量。晚上的体重容易反映饮食状况及当天的运动量,让人容易找借口:「今天不小心吃太多了!」早上的情形可就不一样了!早上量体重能让你诚实面对自己,不管你愿不愿意。每天早上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体重,想像自己健康的样子,持续几週后,你就能如愿拥有健康的身体!
【习惯3】饭前「先吃蔬菜」,血糖降最快!
为避免血糖急遽上升,糖尿病患者必遵守以下3项饮食习惯:
1、选择植物性食物
2、慎选血糖值上升速度较慢的食物
3、优先摄取含大量膳食纤维的食物
而饭前大量吃蔬菜,就能轻松做到上述3点!方法很简单:只要改变饮食顺序,餐餐先由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开始吃,接着吃以蛋白质为中心的豆、肉类料理,填饱肚子后,最后再吃淀粉类主食即可。
如此一来不但能增加饱足感,预防高血糖,还能避免饭后血糖急遽上升,远离脑中风等关联性疾病。
本书特色
1、真实经历,血泪自白:作者不只是医生,也是名重症患者,这本书则是他的完整自身经验。本书详细叙述作者发病前后,所有治疗历程,内容最真实,说理不浮夸。几次出入鬼门关的经验不但为罹病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鼓舞,也是未病者及高危险群的最大警惕。
2、研究数字,医学佐证:内容解说不仅清楚易懂,更引用大量国内外研究及统计数字、图表,符合医学凭据,不用偏方,确实以数字告诉你:「血糖确实下降了!」
3、方法简单,确实有效:本书介绍的方法非常简单,人人都可在家轻松实行,也透过统计及检查数字证实的确有效。
4、身体力行,亲身实证:作者不仅亲身实践3大习惯,更推广于自身诊疗所内,多人实际验证,效果显着。
真诚推荐
第一型糖尿病休息站版主 黄煜顺
糖尿病关怀基金会董事长 戴东原
作者简介
抗糖廿年医师 内场廉Uchiba Kiyoshi
1958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85年久留米大学医学系毕业,隔年进入该大学医院担任麻醉科医师,在多家医院累积经验后,2000年就任长野市国保大冈诊疗中心所长,同时身兼东邦大学医学系、信州大学教育系兼任讲师。30岁被诊断出糖尿病开始,历经多种併发症,几度徘徊鬼门关,最后因为实践3大健康习惯,糖尿病获得良好的控制。近10年来,致力研究动脉硬化与血压之余,更担任「NPO长期卧床者减半促进协会」理事一职,以减少长期卧床者为目标努力不懈。
译者简介
杨孟芳
口笔译者,辅仁大学法律学士,翻译学研究所修毕。目前担任UNIQLO店内POP翻译、理律法律事务所专利审稿等。译有《法曹伦理》、《跟谁聊天都尽兴》、《35岁前一定要戒除的60件事》。
前言 糖尿病让我饱受10种併发症的折磨,这样做,糖尿病一定有救!
健康小常识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血管脆弱病」!
第1章 小看糖尿病,老来一身全是併发症!──一个医师罹病25年的惨痛自白
糖尿病威胁生命的程度,和癌症一样可怕!
30岁就得糖尿病!「洗肾、吞降血压药」让人生惨不忍赌
肾衰竭最严重时,「先食蔬菜疗法」救我一命
可怕!肾病变、白内障、神经麻痺,原来都和糖尿病有关!
「早期治疗」很重要!10年后才觉悟,难逃洗肾命运
3个健康习惯,让我顺利活到今日
第2章 糖尿病不是胖子的专利,瘦子更要小心!──你不可不知的致命真相!
你以为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瘦的人其实更有机会!
「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事实,正悄悄萌芽中
糖化血色素超过5.2%,动脉硬化就会找上你
你认为「正常」的饮食习惯,却是恶梦的开始!
「高淀粉」、「高脂肪食物」,是糖尿病大敌!
第3章 糖尿病,其实比癌症更可怕!──默默逼近的隐形杀手,如何夺走你的健康?
每天正常饮食,为什么还是得了糖尿病?
「第2型糖尿病」是亚洲人的宿命?
餐后血糖迟不降,得心血管疾病机率多2倍
手脚易麻、肠胃不好?小心糖尿病已经上身
发现血糖有点高,就该改善生活习惯!
存活率不到一半!糖尿病是「比死还痛苦」的病
第4章 只是胖了点,动脉却加速硬化中!──造成脑中风的危险因子,竟是糖尿病!
糖尿病会「滴水穿石」,逐步破坏你的血管
别小看高血压,每天10万重击,血管不坏也难!
7大测量指标,了解你的动脉「硬化」状态
20年后你会很健康?还是很常生病?全由你的「饮食习惯」做主!
「动脉硬化」是瞬间决定命运的疾病
只要符合一项条件,就会引起「脑中风」
不改变生活习惯,糖尿病会让你求死不能!
第5章 3个好习惯,救我脱离鬼门关──量血压+量体重+先吃蔬菜,糖尿病还有得救!
做到3件事,远离糖尿病带来的「早死危机」
[习惯1]每朝量血压,高血压不再来!
[习惯2]早上量体重,瘦得好健康!
[习惯3]饭前「先吃蔬菜」,血糖降最快!
「先食蔬菜饮食法」,究竟有什么魅力?
不吃米饭主食瘦身效果佳?小心弄坏身体!
第6章 改善糖尿病,靠自己最好!──如何和菸酒、药品相处,善用健检维持健康
糖尿病没有神医,只能靠自己!
戒酒吧!别苦了家人,才能快活享受人生
糖尿病患者抽菸,会极速缩短「存活率」
认识「糖尿病用药」,稳定控制病情
80%的人忽视健检,无预警倒下。你是不是下一个?
提高社会健康水准,摆脱「卧床不起」
第7章 预防「久病不起」,老来不怕病来磨──实现「幸福临终」理想,传承子孙「健康遗产」
保健血管,预防「久病卧床」的老年生活
达到「无病无痛、自然死亡」的理想目标
糖尿病已开始「年轻化」
后记 与糖尿病一同奋战,打造安稳人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糖尿病离我好遥远,感觉那是爷爷奶奶那个年纪才需要担心的毛病。结果,我居然在30岁就收到这个“惊喜”,当时真的晴天霹雳,感觉人生整个都要变暗淡了。我老婆比我还紧张,到处搜集资料,然后就看到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怀疑,一个医生怎么会推崇“先吃蔬菜”这种听起来有点像是偏方的方法?而且还是30岁得糖尿病,听起来跟我经历很像,但又觉得“先吃蔬菜”会不会太过于简单化了?糖尿病毕竟是个慢性病,我担心这只是昙花一现的“偏方”,治标不治本。但是,老婆坚持说医生的真实告白听起来很真诚,而且提到“抗糖20年”,感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还是拜读了这本书。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夸张的承诺,更多的是医生自己从确诊到摸索,再到找到“先吃蔬菜”这个方法的过程,以及他20年来如何坚持并有效控制血糖的真实经历。这让我开始慢慢放下疑虑,觉得这或许不是什么“偏方”,而是他多年临床观察和自我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健康管理这方面还算有点概念,毕竟家里长辈也有一些慢性病史,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健康资讯。所以,当我在30岁被诊断出糖尿病时,我确实有点不服气,觉得自己明明生活习惯还算规律,怎么会这样?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特别是医生提到他自己也是30岁开始抗糖的,这个共同点让我立刻觉得亲切,也更愿意去相信他接下来的分享。书中详细阐述了“先吃蔬菜养生法”是如何帮助他控制血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多吃菜”,而是有逻辑、有方法的饮食调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医生并没有否定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但他强调的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可以大大减轻药物的负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达到更好的稳定效果。这对于像我这样,还在努力适应“无糖生活”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只是单纯的“少吃糖”,而是更注重食物的质地、烹饪方式和进食顺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糖尿病一定有救”,这句话简直戳中了所有糖尿病患者最深切的渴望。我本身就是个对健康有追求的人,虽然还没到必须吃药的程度,但血糖值一直徘徊在临界点,让我颇感担忧。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糖尿病是很棘手的疾病,需要严格的药物控制,而且一旦确诊,就很难逆转。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医生30岁确诊的经历,以及他20年来通过“先吃蔬菜养生法”成功抗糖的真实告白,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冰冷的医学术语,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经验分享。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先吃蔬菜”能有效控制血糖,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这让我觉得,即使我还没有确诊,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指南。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饮食建议,感觉身体真的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最私密的健康困境和突破,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我尤其喜欢书中描述医生确诊糖尿病时的那种震惊和无助,还有他为了找回健康所付出的努力,真的能让我感同身受。毕竟,我也是30岁就面临这样的挑战,当时的感觉就是世界末日,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书里提到的“先吃蔬菜”这个概念,刚开始听起来可能有点颠覆传统观念,但医生用他20年的亲身实践来证明它的有效性,而且还解释了背后的原理。这让我不再觉得它是“偏方”,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更自然、更温和的疗法,不是一下子把身体推向极端的药物治疗,而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达到平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医生就像在旁边,一步步引导我,让我看到希望,也给我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向。他分享的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如何选择食材、如何搭配餐点,都非常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我立刻就能上手操作的。
评分说实话,自从我被确诊糖尿病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很焦虑,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白天也提不起精神,感觉生活的一切都被这个疾病给束缚住了。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控制饮食、多运动,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血糖指标总是在波动的边缘徘徊。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的一位病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真的被书中医生30岁确诊,然后通过“先吃蔬菜养生法”成功抗糖20年的经历深深打动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告白,更像是一位过来人,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他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以及最终的突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先吃蔬菜”的解释,它不是一种极端的节食,而是一种科学的饮食结构调整,能够帮助身体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状态。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