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预知死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如果知道了呢?
面对生命,我们有两种极端的态度,
每一次的「新生」,若不是欢欣鼓舞,也是个美丽的惊叹号;
每一次的「离别」,则是满怀惆怅,不得已才画下句号。
这一次,大津秀一医师借由接触癌末患者的过程,将启发你不一样的思考模式。
告别生命,是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或早或晚,大家都会修得这个学分。
面对死亡的态度,其实也可以很坦然!
◆ 时候到了,就会理所当然的死掉。
◆ 只是表面上的社交活动,无法真正地改善孤独感。
◆ 软弱也无妨,接受事实就有精神去准备该做的事,甚至还有时间重复第二轮。
本书特色
日、中、韩、台销售量超过60万册的畅销作家最新作品。
「这是因为……我想活下去。」
他表情沉稳地说了这句话。
「但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的感觉就像是一边注视着现实,却又一边作着梦。」
「一边注视着现实,一边又作着梦……」
「对。不过这种感觉我可不觉得矛盾,而是有两者相互共存的感觉……」
在癌末患者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存的价值,
不畏惧思考死亡,才能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作者简介
大津秀一
生于1976年,茨城县人。于岐阜大学医学院毕业,是一名缓和医疗医师,同时也是日本消化系统疾病学会专科医师、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内科医师、日本尊严死亡协会Living Will(LW)受容协力医师。于2006年度,修得笹川医学医疗研究财团的癌症末期患者看护医师课程。在内科医师专门教育修毕后,以日本最年轻的癌症末期患者看护医师的身分,于日本浸信会医院的癌症末期患者看护部门工作。曾在东京都世田谷区的医院中,负责坐镇指挥居家疗养支援诊疗所。自2010年后,隶属于东邦大学医疗中心暨大森医院看护中心的医师。其着作有《死前会后悔的25件事》(致知出版社)、《让死亡时不会感到后悔的医疗》(小学馆)。
前言
第一章 远离死亡的世界
遥远的落日
为了不让自己死时后悔
无所预测的昨日、今日
死亡就是败北吗?
第二章 如何掌控欲望?
癌症末期患者告诉我的幸福
从理解中超越渴望
心头的重担从何而来?
欲念要减少到何种程度才好? .
没有过度期待的生存
讯息1-在理所当然时
第三章 减少愤怒以达到心灵互相羁绊
从愤怒当中产生出的自由
会产生愤怒的场所
产生怪兽的理由
跨越不讲理的处方笺
心灵交流
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
将羁绊恢复
讯息2-编织你我的羁绊
第四章 在没有「绝对」的世界里要如何生存?
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有绝对的答案吗?
待人处事没有教科书可以参考
保持平衡的方法.
◆不要太努力
◆不要太贪心
◆不要太好胜
生存有绝对的方式吗?
在有限的存在中爱人
能产生真正希望的场所
让幸福闪耀的必要事物
不单只是胜负
提早死期的人、延长死期的人.
讯息3-过第二轮人生时能发现到的事物
第五章 不怎么后悔的去死
从负面的感情中解脱
捉摸不着的飞舞樱花
从父亲身上继承到的思念-没有发觉到的爱
结语
这本书名《告别生命的尽头:来自癌末患者的三个讯息》听起来就很有力量,也很有深度。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生命中最深刻的体悟,往往来自于最艰难的时刻,而癌症晚期无疑是生命旅程中最考验人性的阶段。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窥探那些在生命尽头,仍然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灵魂。我特别好奇,这“三个讯息”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关于对过往的回顾?对未来的期盼?还是对当下生命的某种彻悟?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煽情的、猎奇的描写,而是会带着一种超然的智慧,一种看透生死之后的平静与豁达。或许,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但却无比珍贵的“现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总是忙忙碌碌,追求所谓的成功,却很少停下来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果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感恩,少一份焦虑,那它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我甚至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讯息时,可能也经历了一个非常挣扎但最终释然的过程。那份力量,我相信一定能够穿透文字,直抵读者的内心。这是一种与至暗时刻对话,并从中汲取光明的勇气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告别生命的尽头:来自癌末患者的三个讯息》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生命的尽头”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预示,但紧随其后的“告别”和“讯息”,又似乎将这份不安转化为一种平静的叙述,一种带着智慧的分享。我一直在思考,生命走到最后阶段的人,他们的视角一定是与常人截然不同的。他们经历了身体的衰败,可能也经历了情感的起伏,但同时,他们也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洞察。这“三个讯息”,我猜想,一定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饱含血泪、浓缩了生命精华的肺腑之言。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常常为了生存而奔波,却忽略了生命本身的美好和脆弱。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反思我们的人生轨迹,去审视那些我们真正珍视的东西。它可能会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放下。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洗礼,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癌症晚期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沉重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压抑。但另一方面,“告别生命的尽头”和“三个讯息”又传递出一种豁达和传承的意味,仿佛作者想要留给世人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尤其对“讯息”这个词感到好奇。它不是“故事”,不是“经验”,而是“讯息”,这暗示着一种精炼、一种提炼,是作者在生命旅途中,最核心、最想要传递的那些智慧的结晶。台湾的读者,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但也充满竞争的社会,很多人可能都面临着生老病死的考验,或者身边有亲友在经历这样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看到疾病的痛苦,更能看到生命在极致考验下的坚韧与升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不可避免的离别?那些关于爱、关于放下、关于存在的意义,或许都蕴含在这三个讯息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灯,在迷茫时照亮前路,在恐惧时给予勇气,让我们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评分“告别生命的尽头:来自癌末患者的三个讯息”,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个在病榻上,眼神却依然清澈、充满智慧的人,正在缓缓地诉说,留下他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在台湾,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但生老病死,终究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课题。这本书,仿佛是一份来自生命“另一端”的邀请,邀请我们去倾听,去学习,去理解。我特别好奇这“三个讯息”的构成。它们会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遗憾?还是如何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无论是什么,我都相信,它们一定是经过癌末患者深切的体验和反思后,凝练出来的最真诚的话语。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教会我们如何“战胜”疾病,而在于它能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超越生死的豁达,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
评分《告别生命的尽头:来自癌末患者的三个讯息》——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的思绪万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裹挟,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而“癌末患者”这个身份,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沉重的真实感,一种直面生命极限的勇气。我猜想,作者在写下这“三个讯息”时,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深刻的精神旅程。它不是对痛苦的渲染,也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呐喊,一种对身后世界的告白。我尤其想知道,这“讯息”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它们是关于放手?关于爱?还是关于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在台湾,我们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但精神层面的探索却常常被忽视。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在生命尽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