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奇蹟终于发生……
「我能再度写出自己的名字了!」
行医一甲子、同时也是多家企业健康顾问、活跃于医疗学会的荒井保经医师,87岁这年被宣告罹患了自己也不熟悉的:阿兹海默症。
学不会事务机的操作、记不住日期、个性骤变、没有食慾、大小便失禁、无法走路……
一辈子受人仰赖、救人性命无数的医师尊严瞬间落入深阒的黑暗中。
丈夫的病,带给荒井和子极深的无助与恐惧,甚至诱发了宿疾。
还有多少日子?
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78岁的老妻要如何照顾87岁的丈夫?
除了无法治癒外,没有人能告诉他们下个月、明年会怎么样,还有没有可能拥有平和、幸福的人生?
*从他跌倒的那一天开始,我养成了总要牵着他的手的习惯。
*如果对外子来说,待在我身边是最能放松的一件事,那即便他什么都不会也无所谓,我只想尽力陪外子过完他的人生……
陷入绝望的医师丈夫、守护不渝的妻子,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作者简介
荒井和子(ARAI KAZUKO)
生于1927年,毕业于东京都立第一女高。长年与担任医师的丈夫荒井保经一起经营自家诊所。
当事人:荒井保经(ARAI YASUTUNE)
生于1917年,毕业于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医学博士。1953年于自家开设内科诊所,1975年起担任多家企业的健康管理顾问。2005年7月,被诊断出罹患阿兹海默症而结束诊所业务。
解说人:斋藤正彦
生于1952年,精神科医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职于东京都立松泽医院、东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医学教室。1988年起于庆成会老年研究所、庆成会新宿一丁目诊所进行研究及临床实验。2004年起担任独卖园地庆友医院副院长,2006年起担任翠会和光病院院长。专攻高龄者精神医疗、司法精神学,着有《当父母老年失智》等。
译者简介
黄颖凡
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出版社总编辑。译作有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传记《出发点》、《折返点》、日本知名作家重松清的《稻草人的夏天》,以及心灵励志书籍《不为难自己的练习》等。现为自由工作者,兼职从事翻译和日语教学工作。
推荐序I:阳明大学兼任教授、台北荣总特约医师 刘秀枝
推荐序II:台大医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 黄宗正
推荐序III: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执行长暨耕莘医院院长 邓世雄
前言
1 宣告:阿兹海默症
2 家庭生活
3 偷偷来袭的衰老
4 八十八岁的迁居
5 对抗病魔的日子
6 康复的征兆
7 安泰的晚年
后记
【访谈】 从阿兹海默的世界回来∕荒井保经
【解说】 关于荒井保经先生∕日本失智症权威医师 斋藤正彦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着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原因无他,阿兹海默症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害怕读完之后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忧郁情绪。我曾经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虽然深刻,但总是伴随着一种巨大的压抑感。而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她能够用一种轻盈却不失力量的方式,描绘出疾病带来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她展现了在困境中,人性中闪耀的光辉。我被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所打动,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句无意识的呢喃,一次不经意的触碰。这些瞬间,在正常的生活中可能很容易被忽视,但在记忆的稀薄地带,却变得无比珍贵,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痛苦,但它更强调的是“回来”的可能性,这种“回来”,不是奇迹般的痊愈,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参与到生活之中,重新与人建立连接。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失去一部分自我的情况下,生命的韧性和爱的力量依然可以发挥出惊人的作用。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学会用更温柔、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无常。
评分这本书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收下的,毕竟“阿兹海默”这个词,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像是一记重锤,直接敲击在最柔软的地方。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个病痛的,那种看着熟悉的人一点点失去记忆,甚至连最亲近的称呼都渐渐模糊的过程,实在是太令人心碎了。所以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既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慰藉,又害怕它太过沉重,会把我压垮。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被温柔拥抱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碗热汤,暖暖地流淌进心坎。她没有回避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失落,但更多的是用一种带着光芒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在记忆风暴中依然闪耀的瞬间。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细微的关怀,那些不经意流露出的爱,即使被时间稀释,也未曾消失。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书中那个“回来”的身影,不再是那个被疾病吞噬的陌生人,而是那个带着过往所有美好,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熟悉而又珍贵的自己。这本书没有给出什么戏剧性的奇迹,但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记忆依然是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
评分当“阿兹海默”这几个字出现在书名里,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一种逐渐被遗忘的悲伤。我害怕这本书会是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悲剧,会勾起我心中那些关于亲人老去、记忆衰退的种种不安。然而,当我翻开《谢谢你,从阿兹海默的世界回来》时,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作者没有选择用煽情的笔触来制造戏剧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细腻,一点一滴地描绘出患者内心世界的波动,以及他们与周遭世界重新建立联系的努力。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日常”的描绘所吸引。在阿兹海默症的世界里,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瞬间,都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重新认识彼此的机会。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在患者眼中或许已是陌生的风景,但正是这种陌生,反而给了他们重新发现世界,重新表达情感的可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回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它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重塑,一种在遗忘与记忆的交织中,找回自我,并与爱同行的方式。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而是在探寻,即使在失去中,生命依然可以有多么顽强的意义和多么动人的光彩。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阿兹海默症的题材已经不少了,总觉得会落入俗套。我最担心的是,它会用一种过于煽情或者过于悲情的笔调来讲述,那样反而会让人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她就像一个旁观者,又像一个亲历者,用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患者以及家属在这个疾病面前的挣扎与成长。她没有把病人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受害者,也没有把家属描绘成一个永不疲惫的英雄。取而代之的是,她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脆弱、迷茫、疲惫,但也同样坚韧、充满爱意和创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回来”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病愈,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归,一种在记忆碎片中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这种“回来”的方式,或许是别人看不见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到沉重的悲伤,反倒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莫名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失去一部分记忆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拥有完整的灵魂和情感,依然能够与世界建立连接,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回来”。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当亲人的记忆逐渐被疾病侵蚀,我们该如何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情感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现实中的挑战。我身边就有长辈罹患阿兹海默症,看着他们眼神中的迷茫,听着他们重复的问话,那种无力感真的很让人窒息。所以,当我看到《谢谢你,从阿兹海默的世界回来》这个书名时,内心深处是被触动的。这本书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充斥着大量的医学知识或者治疗方案,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故事的分享,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她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记忆模糊的边缘,爱依然能够跨越障碍,以最纯粹的方式传递。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重构”的部分所打动。当过去的记忆不再清晰,我们如何用新的方式去陪伴,去引导,去构建一个让他们依然感到被爱和被理解的世界?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同理心。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阿兹海默症的迷雾,去发现那些即使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够稳固存在的温暖和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陪伴”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