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癌友:平民小资疗法

新手癌友:平民小资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癌症
  • 肿瘤
  • 抗癌
  • 癌症康复
  • 癌症治疗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生活方式
  • 健康养生
  • 患者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针对「新手癌友」及大多数「亚健康人」所写的简单、实用的身心灵照护书。

  根据卫生署2013年6月公布的最新资料:国人十大死因,癌症已连续31年蝉联榜首,每12分2秒就有一人因癌症过世;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平均每3人有一人罹癌。这些数据其实颇具杀伤力。有些人在接获病理报告或得知罹癌时,整个人就垮了,惊慌失措、怨天尤人、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因为癌症与死亡是如此靠近。

  无论是自己或身边的家人、朋友不幸罹癌时,感受更为深刻。一般人总会先上网搜寻相关资讯,关切之余还会提供一些建议、偏方、补品……。而目前有关癌症的书籍很多,网路上的资讯更多,输入关键字就有几百万笔资料,但也就是因为资讯太过庞杂、烦琐,许多病人在心情慌乱、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地吸收。况且,网路相关讯息虽多,错误的资讯更多,常会以讹传讹,甚且还有假医学之名在卖产品的组织混入其中。这些不肖业者伺机而动,在医院门诊或病友会中出入,夸大卖力的推销具有神奇效果的不实产品,而病人或其家属,为了多一线生机,满心期待的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许中华医师不忍癌症病人受骗受苦,不仅延误治疗时机,还可能伤及肝肾等排毒功能,让病况越加复杂难治。他以中西医学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将西医擅长的「攻邪」,结合中医的「扶正」,以兼容并蓄的攻守之道来治疗癌症,相辅相成颇具成效。但因癌症最怕复发,病人需要更多、更长期的支持。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让他深深体会到,医生不但要治疗病人的身体,也要关照病人的心理,除了在诊间倾听,也推动成立「中医癌症关怀病友会」,解答病人疑惑,提供正确的观念、资讯和饮食之道,鼓励癌友学习面对、相互支援,与癌细胞和平相处,从身心灵的净化开始改变自己。转个弯,生命会有所不同。

  书里没有艰深的大道理和难以理解的医学知识,而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关怀,让脆弱无助的癌友,不要有「恶杂」的感觉。简单、易懂,就像是一个疗程一般。只要把心静下来,找个好向导,在面对癌症时,就不会那么害怕、忧虑,得到与癌症相处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攀越癌症这座大山。

深度解析:现代都市健康投资与生活优化指南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健康危机——都市生活下的隐形挑战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和物质积累上,却忽略了对自身健康最根本的关注。这种“先透支,后弥补”的模式,正在酝酿一场潜在的健康危机。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案,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剖析现代都市人面临的普遍性、系统性的健康风险,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活结构调整策略。 环境因素的渗透与累积: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质,乃至使用的日常用品,都可能含有微量的化学物质和污染物。这些看不见的“隐形杀手”,长期累积在人体组织内,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削弱免疫力。本书将详细探讨家居环境、通勤路线乃至办公室布局对人体生物钟和代谢系统的潜在影响,并提供“环境自检清单”,帮助读者识别并最小化生活环境中的健康隐患。例如,探讨新型建材和电子设备辐射对睡眠质量的微妙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进行环境优化。 “久坐文化”的代谢重塑: 现代工作模式的固化,使得长时间静坐成为常态。这不仅仅是肌肉松弛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血液循环效率以及淋巴系统的排毒功能。本书将深入剖析久坐对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综合征的“慢性腐蚀”过程。我们不提倡极端运动,而是聚焦于“微运动植入”策略,例如,如何通过优化办公家具、设定非侵入性的活动提醒,将身体活动无缝融入日常工作中,从而持续维持基础代谢率的活力。 情绪劳作与精神负荷: 都市人面对的压力源是多维且持续的——工作绩效的考核、社交网络的比较、家庭责任的平衡。长期的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失衡,直接影响消化系统和免疫防御机制。本书将区分“良性压力”(Eustress)与“恶性压力”(Distress),并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情绪缓冲带”。这包括但不限于:正念练习(Mindfulness)在应对信息过载时的实际应用、有效的情绪边界设定技巧,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中维护自身的心理能量池。 第二部分:构建“平民小资”式的健康资产组合——理性规划与效率优先 “小资”并非单纯指财富水平,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拥有自主选择权的生活态度。本书倡导的“平民小资疗法”,核心在于用最合理的投入,换取健康资产的最大化增值,拒绝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 营养学的“成本效益分析”: 我们不鼓吹昂贵的“超级食物”,而是强调基础营养素的科学配比和食物选择的优先级。本书提供了一套针对普通工薪阶层的“餐桌投资组合”策略。例如,如何通过采购季节性、本地化的食材,实现营养素摄入最大化(ROI)。内容将细致分析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最佳性价比来源”,并提供一套简易的“厨房时间管理系统”,让健康烹饪不再是耗时耗力的负担,而是高效的自我照料。 睡眠——被低估的“黄金资产”: 睡眠被视为恢复和修复的核心环节。本书不提供助眠药物的指南,而是专注于“睡眠环境工程学”和“睡前习惯重塑”。我们将探讨光照(特别是蓝光管理)、温度、噪音对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周期的影响。内容将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智能设备(而非沉迷于设备本身)来监测和优化睡眠质量,建立一套从晚餐后到入睡前,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降噪仪式”。 财务健康与身体健康的互文性: 健康投资的压力,往往来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健康储蓄、利用基础保险工具,以及规划定期的体检和基础功能性检测,来对抗“疾病风险溢价”。这部分内容旨在消除“健康是奢侈品”的观念,将其视为必须纳入年度预算的核心支出项目,从而实现更稳健的财务与生理双重安全感。 第三部分:数字化时代的自我监管与工具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管理很容易被海量、矛盾的信息所淹没。本书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在健康决策中的作用,并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集,帮助读者过滤噪音,聚焦于可操作性的改变。 数据追踪的“有效性原则”: 可穿戴设备和健康App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维度,但数据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健康。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区分“虚荣指标”(Vanity Metrics,如步数总和)和“关键驱动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如静息心率的长期趋势、睡眠结构的变化)。重点在于建立个体化的基线,并设定可持续的、小幅度的改进目标,避免因数据波动带来的挫败感。 人际网络的支持系统构建: 真正的健康疗愈往往发生在社群之中。本书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正向的、互相支持的健康圈子,区别于那些传播焦虑或极端观点的网络群体。这包括:如何寻找有共同目标的“健康伙伴”,如何进行建设性的互相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如何将家庭和亲密关系转化为持续的积极力量,而非额外的压力源。 长期主义的视角:从“修复”到“优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读者的关注点从“如何治疗已经发生的问题”转移到“如何持续优化当前的良好状态”。它鼓励读者将健康视为一项需要持续投入和战略规划的长期项目,而非一次性的、紧急的“抢救行动”。通过系统性的生活结构调整和理性的资源分配,实现一种可持续、有韧性的都市健康状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中华

现任:
  国立阳明大学传统医药研究所副教授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医务长

资格:
  中西医师(四代中医世家,祖父许丕典是台湾第一位有执照的中医师)
  西医之内科主治医师、内科专科医师、中西整合专科医师、安宁缓和专科医师

学经历:
  中国医药大学学士(中西医双学位)
  中国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硕士
  国立  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
  署立台北医院内科、中医科主治医师
  署立台北医院中医科主任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医务长兼中医内科主任

刘永毅

  作家。现居台东、台北两地,以公路、网路联结。

  着作、译作共四十余种。着作有《厝边巷尾就是我的人生学校》、《大山背的野孩子》、《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蔡英文的人生滋味》、《陈树菊──不凡的慷慨》、《柔软成就不凡──奥林匹克面包师吴宝春》、《见证台湾生命力》、《让证据说话──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海洋之子刘宁生》等。

 

图书目录

说在前面:你可能不需要这本书╱刘永毅 
代序:一段奇妙的观音缘╱许中华 

Part 1 如何以中医治疗癌症

第一章 我的中医路 
祖父的传承/辗转走回中医路/以中药抗煞奏效/以中医药治疗曹女士/立志承继中医传承

第二章 以中医药治疗癌症 
老友罹癌却帮不上忙/开设癌症特别门诊/被放弃的癌症病人癌症病人的恐惧

第三章 结合中西医治疗癌症 
中医的癌症理论/中医药治癌的两大方向/现代医学处理癌症的过程西医看病、看资料中医看人、看症状/中西医结合的策略攻邪扶正各逞锋

第四章 以「扶正」来治癌 
有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一个特别的例子/一加一大于二的攻守策略以「扶正」治癌的研究/以中华扶气饮(宽心饮)来扶正调气

第五章 全方位的治疗之道 
心也需要治疗/在安宁病房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扶正治疗建立一个新的回流

Part 2 如何与癌共处

第六章 癌与病的关系 
了解死亡面对苦/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的不同层次讯息也会让人生病/平衡和协调是王道

第七章 癌细胞的种子 
癌细胞种子的成长/寻回初始的清净/勤做净心避免复发

第八章 有形癌与无形癌 
癌细胞的人性/有形癌与无形癌/布施与慈悲/自觉与觉他的循环

第九章 正念接受癌 
从正念中得到力量/让癌细胞蛰伏下来/看透生死大智慧

第十章 与癌和平相处 
不要逼反癌细胞/和平相处.共安其位/癌细胞变乖了!

第十一章 宽心包容癌 
驯化癌细胞小孩/安心与静心/以宽心来包容癌

第十二章 智慧面对癌 
贪和贫的差别/从坏种子开出善的花朵/以智慧面对

Part 3 攀越癌症这座山

第十三章 治疗癌症像爬山 
没人能代替你完成这段旅程/积蓄爬大山的实力/和山友结伴同行/山就在那里

第十四章 你需要好向导 
靠智慧找到好向导/口碑当然很重要/不要让恐惧和慌乱扰乱你

第十五章 和大家一起走 
互相提醒少犯错误/一起分享不孤单/与团队同行最安全

第十六章 六对隐形翅膀 
第一对翅膀:好好面对,快乐活着/第二对翅膀:保持一种放心的感觉第三对翅膀:把病交给医生,自己关注生命本身/第四对翅膀:简单就是好,轻松就是好/第五对翅膀:要爱人,爱自己,不要等人家来爱/第六对翅膀:金钱有限,好心情无价/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心境改,助力来

Part 4 癌症全攻略地图

第十七章 泪水就此收住 
一人罹癌,全家惊慌/先生过世,顿失所依/接手诊所,辛苦经营因缘巧合,发现肿瘤/一个人默默的承受/求自强,境随心转扫山路利己利人/勇敢终结压力来源/越简单越快乐

第十八章 助人自助境随心转 
措手不及的噩耗/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转变从病后开始/和癌细胞和平相处/从助人而达到自助/痛苦的口腔癌/参与志工的行列/境随心转宣导助人

第十九章 以爱奋进的「抗癌斗士」 
这一世的债这一世还/猝然而至的噩运/你得的是血癌!/用爱面对生命转折/不像病人的病人/主动帮助病友每一细胞都有见闻觉知/觉得自己很幸运

第二十章 九死一生的坚强 
晴天霹雳的坏消息/为儿子咬牙苦撑/术后治疗吃尽苦头癌细胞转移的骨癌、脑瘤/鬼门关前走一圈/与癌细胞和平共存沉着面对新变化/创造奇蹟的人

第二十一章 走出无助重返快乐 
因恐惧而逃避/动手术切除肿瘤/又有新的肿瘤/对化疗很排斥到底怎么一回事?/〈隐形的翅膀〉化解忧郁/表面开朗内心无助改弦易辙豁然开朗/心定之后更快乐

第二十二章 一切还是要靠自己 
发现得到大肠癌/拒绝接受化疗/寻觅其他疗法/压力是罹癌主因/以中医调理身体/健健康康地老

第二十三章 从苦痛折磨中求救赎 
在狱中发现罹癌/出狱进行治疗/饱受身心的折磨/能够活着就最好了!/为自己的「报应」来消业/期待平静的生活

第二十四章 专业人士的另类选择 
出乎意料的大肠癌/化疗是饮鸩止渴的选择/癌细胞为生存变得更厉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她的改变以身相试的企图

Part 5 癌友怎么吃?

第二十五章 癌友的饮食之道
营养是补到谁?/饮食的两大原则:原味和清淡/主动吃素,被动吃荤

第二十六章 一天三次让自己更健康
 
后记 

图书序言

说在前面:你可能不需要这本书
刘永毅(作家)

  老实说,你可能不需要这本书。

  这本书是针对新手癌友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准新手癌友」所写,如果你身体啵棒,吃什么都香、沾枕就睡,精力充沛,焕发飞扬,而且积极乐观,天天向上……那恭喜你了!你不需要这本书。

  或者,如果你认为随便上个网,孤狗一下;或到书店、图书馆翻翻书;甚至和邻居、朋友聊个天、交流一下,就能够得到一大堆有关癌症的有用资讯、疗法、建议、偏方……等等,而这样就够用了,那祝福你!你也不需要这本书。

  这本书是给新手癌友,也就是「新发现,或新得知自己得到癌症的病人」最简单、最实用的指南及参考。

  我们虔诚希望,借着这本书,能让你在面对癌症时,心里不再恐惧,并且得到与癌症相处的力量和智慧。

名医的感叹

  我与许中华医师结识于少年,都住在北县小镇,并同在大屯山下的中学求学。每天早上一起搭火车上学,挤在摇摇晃晃的火车中畅谈理想与人生,时相往还,结为好友。毕业后大家各自分飞,忙着过自己的人生。三十多年后再见,我是为三高所苦的「亚健康」人士,而他已成了知名的中医师。

  从朋友关系成为医病关系,友谊却无缝接轨,多年未见的距离似乎从不曾存在。每次去看他的门诊,只要他接下来没会要开,都会叫我等他看完诊后一起去吃饭,顺便聊聊天。

  他的门诊病人总是很多,都是一百多号,常常别的诊间早就灭灯走人了,他的诊间却还是门庭若市、人声鼎沸。而且,这些病人当中有许多癌症病人。他们很好认,化疗后常会脱发,即使包着头巾或戴着帽子,也是一看便知。他常常将癌症病人留在最后,看诊时间也比一般病人长得多。问他为什么?他解释,得癌症的病人和家属通常都很恐惧,得多花点时间,倾听他们,安抚他们。

  有一次,照例看完诊后一起去吃饭,却见他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问他什么事。他叹了一口气,说:「有些癌症病人,就是我执太重,怎么劝都劝不听。」

  原来,来看病的癌症病人,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或看来的「知识」,自成一套「癌症治疗理论」,以此和医生「讨论」,并执拗地不肯听医师的嘱咐,反而宁愿相信一些高价兜售「秘方」、「灵药」贩子的花言巧语,花钱上当不说,健康不进反退。即使名医如他,对此现象也很无奈。

  「他们就是心里太过恐惧,才会失去判断力,怎么讲也讲不听。」他感叹道:「其实像这种我执过重的病人,治疗的结果通常都不太好。」

  「恐惧什么?」我问了一个蠢问题。

  「当然是死亡啦!」名医和另一位一起聚餐的Giftinheart君(以下称G君)异口同声。

我也有过的恐惧时刻

  其实,「恐惧什么?」的问题,我不是在问别人,反而是在问自己。因为,我也曾有过这种濒临恐惧,内心惊慌失措的经验。

  三十多年前,父亲因为大肠长了肿瘤而动了一次「开肠剖肚」的大手术。手术时他没「惊动」我们几个小孩,也从来没告诉我们肿瘤是恶性、抑是良性的。只是有一段时间,他常会撩起汗衫,摸着肚子上触目惊心的巨大疤痕,感叹地说:「还好发现的早,捡回一条命啊!」

  而且,手术后,当了几十年的「瘾君子」的父亲迅速戒菸,热爱的「小酌两杯」也降到最低,终而滴酒不沾,甚至连他喜爱的肉类都少吃很多,还开始运动、减肥。而且,他极重视追踪检查,每次检查前如临大敌,叨叨念念,直到结果出来,才松了一口气。看他这样戒慎恐惧,妈妈常笑他:「你怎么这么怕死!」

  「怎么这么怕死!」我也觉得爸爸不够洒脱,我想,如果我碰上同样情况,应该会比较「勇敢」。

  后来,有一阵子,我发现自己在如厕时常会带出血迹,甚至马桶内一片殷红,心里不禁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自己马上给了一个答案:「一定是痔疮。」那时因为工作压力大,长年生活作息日夜颠倒,且好大吃大喝,有「痔疮」似乎是很自然的。我一向不觉得「少年得痔」是一件光彩的事,也羞于向人提起或讨论相关话题,但此时却唯恐自己不是痔疮发作。

  虽然如此,主观的偏好无法改变客观存在的事实。后来我在肛门附近摸到一、两处硬硬的肿块,上网了解大肠癌的症状,看到许多谈论大肠癌和家族病史的关联说法时,老实说,我有一点害怕了,「难道我也得了大肠癌吗?」

  于是,我当起了鸵鸟,企图说服自己:「不过是痔疮,别胡思乱想。」不过似乎情况未见改善,我开始自然而然地将「大肠癌」、「家族病史」、「大吃大喝」、「压力过大」、「熬夜成习」、「(我也是)B肝带原者」等「致癌因子」连结起来,变成自己的噩梦。

  在太太再三催促下,终于鼓起勇气去万芳医院做了大肠镜检查。我十分紧张、害怕,但不想被看出来,故意带了一本书,医生要做大肠镜检查前,我还问护士:「你们在做检查时,我可以看书吗?」护士都惊讶地看着我,笑了出来,跑去跟正在摆弄设备的医生说:「欸!他说检查时要看书……」

  他们都笑了。

  其实我根本就看不下书。检查到一半,忽然听到医生说:「啊!你这里有一个瘜肉。」已经在家里上过网的我,自认对大肠癌已有相当了解,当然知道「瘜肉」可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还可能是很坏的东西,于是马上问道:「是恶性的吗?」「这要等到切下来,化验以后才会知道。」唉!我又失态了。

  结果算是顺利。瘜肉切除了,肿块只是毛囊发炎。但当时心里的紧张和恐惧,我始终都没有忘记。

  我想,如果连我这种「假警报」都会心生恐惧,何况那些已经确诊为癌症的病人呢?

病人想不恶杂都难

  「其实有时候,得癌症的人本来还没那么紧张、恐惧,反而是会被其他人影响……」当我陷入自己的回忆时,许医师和G君仍然继续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对啊!」许医师表示赞同:「这种情况常发生,家属比病人还紧张、还恐惧。」

  「我有一个朋友……」,G君开始讲起他一个朋友得了乳癌后的故事。他的朋友D小姐活泼自信、外向乐观,按时进行癌症筛检,居然在一次检查时发现不幸得了乳癌,而且情况严重,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迅速住院、开刀,切除了癌细胞以及右侧乳房,并且做了化疗。

  待她出院回家休养之后,G君前往探视。D小姐一见面就大吐苦水:「本来手术、化疗就够难过了,总是强打起精神,想让自己好过一点。谁知道,这些朋友来探病,有的一见面就大哭,泪如雨下,搞到最后还要我来安慰她。」「还有的不安慰还好,一安慰起来让人浑身不自在,鸡皮疙瘩都跑出来,好像我不久就要蒙主宠召似的……」朋友的关切,不但没能让她术后的心情得到舒缓,反而引发更多的情绪起伏。

  更令她头痛的,还有这些热心朋友们送来的一大堆营养品、保健品、补品,以及附赠的防癌书籍、资料、秘方、偏方、食谱等海量资讯,而这些都是由朋友「苦心搜罗」或高价买来,口口声声「保证功效」,还有真人见证等,让本来抱定遵守医嘱:「不要乱吃偏方、秘方或补药」的她,真不知如何是好。

  甚至,还有热情的朋友,依照坊间「防癌食谱」炖了「适合癌症术后进补」的滋补汤品,且不说化疗过后的她全无胃口,光是那热腾腾、浮了一层油的汤,就让她心烦不已。「我本来心情还满平静的,」她向G君抱怨,「搞到现在不但心情恶杂(台语「烦燥」之意),本来不怕的,现在也有点毛毛的……」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许医师中肯的下评语:「病人想不恶杂都很难!」

谁都不需要「恶杂」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不禁好奇的问许医师:「坊间和网路上不是有很多教人怎么认识癌症、了解癌症和应对癌症的资料和书籍吗?为什么这些人还……」

  「讲癌症的书是很多,网路上的资料更多。」许医师向我解释:「但就是资讯太多、太烦琐,很多病人在心情慌乱、身体也不舒服的情况下,哪里能够吸收!」顿了一下,又说:「网路上流传的资讯很多,但错误讯息更多!而且里面常有一些假医学之名在卖产品的组织。」

  「很多病人就是这么被误导,」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所以才会我执那么重,医生的话也不听,一直在说网路上怎么说……」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出一本简单、清爽,让癌症病人了解癌症,并在发现罹癌之后该如何面对的书?」我提出建议,G君也在一旁附议。

  「出书是很好!」许医师皱起了眉头,说:「可是我平常光看诊、教书、开会、处理行政……就已经忙不过来了……还有这其中的内容……」

  经过一番讨论,决定由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发挥所长,一齐来出一本简单、易懂、实用、能让人感同身受……最重要的,不会让癌友看了产生「恶杂」感,以中医观点来看癌症、认识癌症、应对癌症的入门书。

  至于对象,几经讨论后,我们选定以刚发现自己得到癌症或刚接受完西医传统治疗方案的「新手癌友」为对象,因为这时是他们最慌乱、最害怕、最脆弱、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这本书能够发挥「入门指南」的功能,那就再好不过了!

  当然,最重要的,这本书不想带给新手癌友或其亲友一种难以承受的「恶杂」感觉。

  谁都不需要「恶杂」的感觉,尤其是刚发现自己得到癌症的人。

希望能帮到一点忙

  后来,G君建议把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是处于健康与生病两种状态之间的人,也纳入潜力读者群,因为「这些人是最容易成为新手癌友的人」。当他提出此建议时,我也马上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为了增加「实用性」,我们请了八位热心的癌友—甘素娥、蔡维国、蔡淑玲、杨运德、傅小嘉、吴美津、俞志雄、黄晓春「现身说法」一番,将自己罹癌的原因、过程、心路历程以及自身对应之道倾囊传授,提供新手癌友参考,希望能够帮到他们一点忙。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感知敏锐、深谙食物「食」「味」「营养」的G君,为了让癌友能够轻松吃到可口、适当的蔬菜(果)汤,发挥创意,创造出三十道简单、方便、营养、冷热皆宜、味道更出人意料,让人频频喊好的「丁丁汤」食谱。因为很难以文字描述,最好大家亲自动手去试做看看、尝尝。否则你绝对想像不出来,为什么口感苦涩的苦瓜丁和青江菜丁居然可以变出如嫩玉米心般的清甜感!

  我们都希望,这本书如果能够让新手癌友或其朋友、家属得到一丝帮助,让他们少一点恐惧、无助,那就是一件最让人高兴的事。

  当然,如果你觉得我们讲的话和做的事很无聊、没意义、不值一顾。那么,我要说,你也不需要这本书!

代序
一段奇妙的观音缘
许中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医务长)

  来过我诊间看病的人,很多人会注意到在诊间墙上挂了一幅敛眉垂目、庄严慈悲的观音菩萨画像。

  许多病人看到这幅画,向我打听:「许医师,你这观音菩萨像看起来很慈悲,是哪一位名家的作品?」而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不但不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也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

  说起这幅观音画像和我得到这幅画像的经过,确有一段奇妙的因缘。

一幅发霉的观音像

  1998年,我已在台北县新庄的署立台北医院担任医生四年多,受黄世杰院长之命,准备开设中医门诊服务,并将我由内科调往中医科服务。当时我是中医科唯一的医生。

  想不到,中医科才一开始就有很多病人。由于病患很多,当初规划的诊间空间过于窄小,每到看诊时都有「水洩不通」的感觉,院方于是将原诊间对面角落的一个库房拨给中医科,做为针灸服务之用。

  工友打扫库房时,我也过去帮忙整理。结果在一间病床下的地上,发现一幅遭人弃置的观音像。因为库房阴暗、潮溼,这幅画不但泛黄,还长满了黑色、黄色的霉斑块,但远看还是可以看出菩萨的庄严法像。

  我问工友:「这是谁的画,怎么弄成这样?」他摇头称不知,但将画拾了起来,问我:「是不是要丢掉?」我觉得很不忍,摇摇头,拿起干净的布擦拭了一番,总算好了一点。后来我将这幅观音像,挂在原来诊间斜对面的墙上,由于进出的人并不多,也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过了一年多,中医科的业务持续成长,求诊的病患越来越多,诊间再次不敷使用。此时医院正好在进行改建,院方有意将中医科迁往一楼原「医院库房」处。这里空间不但大了许多,而且还很阴凉。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间库房以前是「急救室与太平间」,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但我心想,只要有好的服务,哪里都一样,何况不搬也不行了!

  搬家时,本来没有注意到那幅布满黄黑霉斑的观音画像,但在迁往「新居」时,有位同事跑来问:「主任,新的诊间也要挂那幅观音像吗?」忽然间,我觉得这幅画似乎和我有缘,上次就跟我搬了一次家,这次还要再搬一次,于是说:「要!把画一起搬过去。」

  我亲自将这幅画挂在新诊间最醒目的墙上。看诊时,只要转个头,就能看见这幅画。

加持庇佑的力量

  2003年夏,SARS风暴席卷世界,全台也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当时署北医院是负责照顾SARS病患的指定专责医院之一,许多SARS病患在这里接受治疗。

  当时我们中医科提供了中药辅助治疗,以「宣扶益气汤」和「除根汤」等药汤,免费提供给病患以及民众服用,结果成效相当不错。医院为SARS病人煎药的地方,就设在这幅观音画像的下方。

  有好多次,当我要送药给SARS病人服用前,都会坐在画像前的椅子上,似乎可以感受到被「加持」了力量,也让所有人不安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在与SARS奋战的这段期间,这幅布满霉斑的观音像,在人心最无助、徬徨时,提供了不少抚慰。我相信这幅画像,在冥冥中带给我们同仁庇佑与护持。那年的5月,有幸进入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班就读,受教于周碧瑟教授,老师除了带领我们在专业学术领域做研究之外,也引领我们亲近佛法,带我们下乡做社区服务,让我们体认到「以病人为主轴」的关怀才是永久的,才会有源源不绝的「缘」与「力」。

  2004年过得既忙碌又充实。除了越来越忙碌的门诊之外,开始前往新竹县尖石乡等偏远地区进行义诊。本来是只有我一个人去,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偏远地区义诊的行列。2004年年底的南亚海啸,夺去了二十多万人的性命,我也随「僧伽医护基金会」前往斯里兰卡,对当地的民众进行医疗救助。感谢家人的包容,让我在工作忙碌之余,还能从事公益服务。

  当我来到那些偏远的地区或异国,做着扶护病患的工作时,隐隐中觉得有一种充实感,且感觉到一种自己会被庇佑的奇妙感觉。

  这一年过得忙碌而平顺,我很少去注意到挂在墙上的观音画像。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留意到这幅画,却惊奇的发现,虽然黑黄色的霉斑依然还在,但好像淡了一些,更明显的是,原本泛黄的色泽淡了许多。

  我请教了一些懂得书画的朋友,他们啧啧称奇,但也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能猜测:「大概是环境比较干燥吧!」我看看诊间,不知道该如何评论。

种种奇妙的因缘

  2005年秋,一位来自远方的病患,因长年痼疾前来求诊。我好奇问她:「妳住得那么远,为何大老远跑来看诊?」她很严肃的说:「昨天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祂说会帮助我,要我去看中医,听说你的医术不错,所以我就来了。」她的表情很认真,我虽然不太相信神鬼之说,但也知道尽量不要违逆病人的信仰。

  因为她是当天最后一个病人,详细的解释了病情,并开了处方给她,祝她早日康复后,我忽然心血来潮,指着那幅画像,说:「这里有一幅观音像,也许妳可以和祂打个招唿。」她趋身向前,向观音菩萨画像膜拜行礼。我从远处看着她,感受到一股虔诚的力量。

  她离去后,我走近仔细端详这幅画像,这才发现那些原来令人触目惊心、被诊断为「无药可救」的黑黄色斑块,居然消退了不少,除了画的边缘仍有些零星斑点外,画像本身已看不到一点痕迹,真是太奇妙了!

  一个礼拜后,那位病患回诊,很高兴的告诉我,她久治不癒的痼疾好了一半。离去时,她一再称谢,并且又走到画像前膜拜一番。

  那年冬天,一位妇人因丈夫外遇而抑郁终日,于是前来求诊。她说,数度想了结生命,「我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我真的不想活了……」从她的眼神中,我知道她是认真的。因此,我不敢就此让她离去。

  想了想,我带她走到画像前,简单的说了有关这幅画的奇妙事蹟,并要她坐在这幅画像前的椅子上,为她施针。

  她端坐在观音像前,心情似乎慢慢平静下来。施完针之后,我告诉她:「妳闭起双眼,休息一下,有话就跟观世音说,祂会帮助妳。」她闭着眼睛,将头靠在画像的下缘,泪水从紧闭的眼角处流淌下来。我远远看去,彷彿觉得观世音正以慈悲的眼神,垂视着这位「失魂落魄」的病患。

  一个月后,这位病患带着微笑来看诊,告诉我一切都过去了,她要重新站起来,谢谢我的帮助,尤其是介绍了观世音菩萨给她,抚慰了她的心灵,离去前,她还特地在画像前行礼。

  经过了这些事情后,我在看诊时,总会有意无意去注意那幅观音像,好像自己有也了依靠和保障,也得到了加持与庇佑。

身心灵的全面治疗

  行医越久,越知道人力有其限制,医生或医药手段皆非万能。即使我们能够在医治肉体上有些许成绩,但当病人的伤病不仅止于肉体,而是心灵受到伤害时,我们能够做到的实在很有限。

  尤其是后来接触到很多癌症病患,更了解到一个人罹癌后,受到影响的绝对不仅止于他(她)一个人,家人都会受到影响;且疾病影响的层次也绝对不仅只是肉体,往往心灵上的冲击和压力更大。若医生只能治疗创伤或病症,而无法进行身心灵的全方位治疗时,病人和家属就得花更大的心力来克服疾病带来的伤害及种种负面影响。

  渐渐地,我也发展出来一套身心灵的全方位治疗法。每当碰到一些棘手或难处理的、尤其是心灵受创的病患时,在对方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我会建议他们坐在画像前,在心里和观音对话,或请求祂的垂护。

  借着这个举动,许多病人在惊慌失措中沉静下来,定下心;好像在徘徊犹疑、不知何去何从的人生十字路口,重新找到了方向,因此得到相当不错的疗效。

  就连我自己,有时遇到令人困厄的情况,也会在画像前坐坐,让心沉静下来。

  后来,我转往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任职。离开时,我什么也没带,只带着这幅观音像走马上任。

  和以往一样,我把这幅观音画像挂在诊间的墙上,请祂继续「照看」着我和大家。

图书试读

第十章
与癌和平相处
 
近年来,「沟通」似乎成了显学。
 
不管你是从事哪一行、做哪种工作,甚至包括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无不重视「沟通」这两个字:总统要和民众沟通,好获得民心;政客要和选民沟通,好获得选票支持;老板要和员工沟通,好让他们努力工作;老师要和学生沟通,好让他们认真学习;父母要和子女沟通,好让他们懂事成熟;夫妻之间要相互沟通,好令家庭和谐美满……。似乎,一切成功都离不开「沟通」。
 
成功的沟通,需要对话。如果一个得了癌症的病患要和自己的癌细胞对话,该说些什么?又该怎么说呢?
 
如果要我说,有两句话、八个字必不可少:和平相处,各安其位。
 
不要逼反癌细胞
 
一位着名的国内癌症专家告诉我,在他经手的上千名癌症病例中,发现现代医学所进行的癌症治疗,造成大部分病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下列三种原因:即饿死的、毒死的、吓死的。
 
「饿死」是因为多数病人在进行化疗或放疗后,肠胃吸收不好,常常无法进食;「毒死」是因为化疗用了太多药,免疫系统崩溃,得到感冒等併发症致死;还有就是被自己得癌而「吓死」的。
 
这番话令我三思,在临床上这样的事情,事实上是存在的。我看过很多癌症病人,本来不会那么快死,打了化疗药剂之后,却因併发症而死,或者因副作用杀伤力太大,食慾降低而饿死;当然痊癒者也很多。
 
我们并非鼓励癌症病人不去做标准化治疗,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例越来越高,所以许多从事传统癌症治疗的人,亦或医生、学者也都已经开始反思。
 
癌细胞有两种,一种是你无法控制的细胞;一种是因为环境改变而不得不被动改变,改变到我们无法控制,甚至危害到我们自己的癌细胞。一般抗药性很强的癌细胞,通常最难控制,很难杀死,因为环境逼得它如此。就像人一样,当被环境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时,当然会变得很顽强,很有杀伤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新手癌友:平民小資療法》的書名,一看到就讓我覺得非常貼切,而且很有親切感。我自己在過去幾年,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也曾被醫生建議需要定期追蹤檢查。雖然不是癌症,但那種面對未知、隨時可能發生的健康危機,加上要考量到後續的醫療費用,真的讓人感到相當的無力。尤其是在台灣,健保雖然有給付很多,但很多自費的項目,累積起來真的非常可觀,對於我們這種小資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所以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一本關於癌症治療的書籍,能夠站在一般民眾的立場,提供一些實際、可行、而且負擔得起的「療法」。所謂的「平民小資療法」,我理解為並非鼓勵大家去尋找便宜行事的方式,而是希望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最有幫助的、能夠最大化效益的治療途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飲食、運動、心理調適,甚至是如何與醫療體系互動的寶貴建議,幫助新手癌友們在面對疾病時,能更有準備、更有信心,並且不至於因為經濟的壓力而感到絕望。

评分

這本書名《新手癌友:平民小資療法》,一聽就讓我覺得很親切。我大概是幾年前,因為家裡的長輩被診斷出癌症,那時候全家都籠罩在一種巨大的陰影之下,不知道該怎麼辦。除了擔心親人的身體狀況,每天最常討論的就是醫療費用的問題,還有哪一種治療方式對我們家來說是比較能夠負擔得起的。當時真的覺得很無助,好像面對疾病,就只能一昧地聽從醫生的建議,但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最佳」方案,其實是昂貴到令人卻步。所以我一直很期待能有這樣一本書,它能夠真正站在病友和家屬的角度,提供一些實際可行、而且不至於造成過度經濟壓力的治療與照護建議。我想,所謂的「平民小資療法」,並不代表是省錢而犧牲治療效果,而是希望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最能幫助康復的方法。也許是關於飲食的調整,或是運動的建議,又或者是心理上的支持管道,甚至是與醫療體系溝通的技巧。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股溫暖的力量,讓新手癌友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而且有方法可以勇敢面對。

评分

這次偶然看到這本《新手癌友:平民小資療法》,覺得書名挺貼切的,也蠻能引起共鳴的。我身邊就有親友在對抗病魔,看著他們經歷的種種,從確診到治療,再到後期的調養,真的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尤其是在台灣,醫療資源雖然發達,但有些先進的治療或藥物,自費的金額確實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輕易負擔的。我一直覺得,面對疾病,除了醫生的專業建議,病友本身的心態和對疾病的認知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思維的觀點,或者是一些比較接地氣的經驗分享,相信對於初次面對癌症的「新手癌友」們來說,能夠提供一個更為清晰的方向,不至於在茫然和恐懼中打轉。我對「平民小資療法」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它聽起來就像是在提醒我們,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負擔得起的療癒之道。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到如何與健保體系做最大化的結合,或者有哪些輔助性的療法是相對經濟實惠但有效的。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病友們一份希望,一份不孤單的力量。

评分

「新手癌友:平民小資療法」,這書名讓我覺得很有力量。台灣社會近年來,醫療知識的普及度很高,但對於癌症這樣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疾病,很多時候資訊反而讓人感到更加混亂。特別是對於初次面對的「新手癌友」來說,從確診的那一刻起,心理上的衝擊是巨大的,緊接著而來的就是對於治療選擇的迷惘,以及對經濟壓力的恐懼。我常常在想,如果能有一本書,能夠用最貼近一般民眾生活的方式,去解釋癌症治療的各種可能性,並且提供一些「平民小資」的解決方案,那將會是多麼大的福音。我理解「平民小資」並非指廉價或次等的治療,而是強調一種務實、量力而為、並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治療態度。我想,這本書或許會分享一些病友們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的經驗,例如如何與醫生溝通、如何尋找政府或民間的資源補助、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飲食、運動來輔助治療,進而減輕經濟和心理的雙重負擔。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向,讓新手癌友們能更有信心地踏上康復之路。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前几个月的時候聽朋友說起,那時候我剛經歷完一場蠻嚴重的健康檢查,雖然醫生說還在觀察階段,但心裡難免會有些忐忑不安,所以當聽到有這樣一本關於癌症治療的書,而且聽說是以比較貼近一般人生活的方式來闡述,我就非常有興趣了。我對「平民小資療法」這個詞特別有感觸,畢竟我們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人家,生病了真的會需要考慮到經濟的負擔,也希望能有更實際、更可行的治療方式,而不是只能仰賴那些天價的療程。我一直認為,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但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卻必須在健康和生計之間做艱難的取捨,這對病友及其家人來說,壓力真的非常大。所以,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經濟壓力與醫療需求的方法,那絕對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我特別好奇它會不會分享一些生活上的小撇步,或者是一些資源的介紹,幫助癌友在治療期間也能盡量維持生活品質,並且在財務上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出口。畢竟,除了身體上的病痛,心理上的壓力也是一大挑戰,而經濟上的無虞,無疑能大幅減輕不少心理負擔,讓病友能更專注於康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