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心智的博弈,
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操控人心!
◆ 如何打开对方心扉?如何让他人对你印象深刻?
◆ 如何使他人心悦诚服地赞同自己?
◆ 如何让双方情感顺着你的旨意发展?
◆ 如何在不同场合将不同人物掌握于弹指之间?
人生就是一场心智的博弈,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操控人心!如何打开对方心扉?如何让他人对你印象深刻?如何使他人心悦诚服地赞同自己?如何让双方情感顺着你的旨意发展?如何在不同场合将不同人物掌握于弹指之间?
与人交往中,有些人以自己的地位、学识、年龄等优势自居而表现出一种傲气,或者极端地蔑视他人,或者大肆地攻击他人,有的甚至还肆意地侮辱他人。尤其是在和难缠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保持镇定,互相攻击报复是不会使情况改善的,它只会使我们的血脉膨胀,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激起体内不正常神经的化学反应,且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
对这类难缠的魔鬼,生活周遭比比皆是。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与人相处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了。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你可掌控的范围。这其间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也没有发觉自己正被他人所左右!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让一切计画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你的策略实行得圆满顺利。
法国着名作家辛涅科尔曾指出:「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现在,你想把握这「一切」吗?想深入了解自己、掌控自己吗?想知己知彼,更好地去操控别人的「一切」吗?翻开此书,它会帮你参透,教你如何运用心理操控术战胜自己、也战胜别人。
作者简介
刘奔
毕业于心理学专业,喜爱写作、自由作家、心理谘询师、职场培训机构讲师。
前言 8
第一章 操纵难对付人的心理操控术
操纵心高气傲者:赞美向左,设难题向右 12
操纵爱慕虚荣者:信赖、赞颂 17
操纵贪小便宜者:潜移默化地感化 21
操纵难缠者:「不屑」或「反击」 24
操纵深藏不露者:静观其变,区别对待 28
操纵性格内向者:迎合对方心理 31
操纵性情孤僻者:动之以情 34
操纵脾气急躁者:宽容忍让 38
操纵尖酸刻薄者:有原则地宽厚相待 41
操纵心胸狭窄者:大度忍让 44
操纵搬弄是非者:坦荡相对,保持距离 46
操纵愤世嫉俗者:心平气和,积极帮助 50
操纵为唯我独尊者:留面子是最好的尊重 52
操纵自己不喜欢者:求同、彰优 56
第二章 自我心理操控术
悦纳自我的战术 60
塑造自信的战术 69
使自己保持进取的战术 77
消融紧张的战术 80
消除坏心情的战术 83
缓解压力的战术 90
控制情绪的战术 96
防止冲动的战术 98
恢复斗志的战术 104
第三章 操纵他人行为的心理操控术
「乐道人之善」,悦纳他人的第一步 108
互惠,让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利 112
从思路开始,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116
改变他,先迎合他的自尊心 120
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让他自然改变 123
佈下「最后通牒」的陷阱,让他不得不屈服 127
用「我错了」,让他人心悦诚服接受批评 131
多用「所以」少用「但是」,对方易接受你的谈判 135
吹毛求疵,让对方让步的「常规武器」 138
发挥「独立性」魅力,让别人永远依赖你 142
第四章 让对方心甘情愿帮忙的心理操控术
外表是打动对方最直观的方式 146
让你的眼神温柔起来,给他一种美好感觉 151
满足对方心理,是求其办事最好的铺垫 157
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老板,他会觉得为你办事踏实 161
不吝惜恭维的话,让对方不忍不帮忙 167
反覆催问,不给对方拖延之机 170
「理直气壮」的理由,对方更容易接受 174
激起对方同情心,打动他易成事 178
求人办事,最好找对方心情好的时候 183
第五章 让他人欣然接受「拒绝」的心理操控术
拖延、淡化,不伤其自尊也将其拒绝 188
先承后转,让对方在宽慰中接受拒绝 191
带着友善表情说「不」,保存和气将其拒绝 193
先说让对方高兴的话题,再过渡到拒绝 196
巧踢「回旋球」,利用对方的话来拒绝他 200
顾及对方尊严,让他有面子地被拒绝 203
贬低自己,降低对方期望值顺势将其拒绝 207
第六章 办公室中的心理操控术
应对面试官,要根据其性格特点从容施策 212
听懂面试官的「话外音」,顺水推舟表现自己 216
面试中要根据不同提问进退自如 220
把你的功劳转给上司,上司会对你奖励更多 222
把上司的想法看在眼里,妥善进退 226
拉拢「关键」同事,使其在上司面前替你说话 228
读懂不同类型的同事,才能制造融洽气氛 231
同事争功,用不伤和气的方式捍卫自己 237
赢得同事好感四法宝:自然、关怀、宽容、大方 240
识破口是心非的同事,为自己减少隐患 244
化解同事敌意,要积极主动和好 247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很多场景都发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让我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息过滤”和“偏见识别”的部分印象深刻。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而这本书教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是经过包装的,以及如何识别那些隐藏在信息背后的偏见。这不仅仅是为了“防御”被操控,更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轻易说服,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现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书中提供的一些“反思性提问”的技巧,能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而且,它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更能掌握沟通的主动权。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去识别那些试图影响我们决策的“幕后推手”,并且学习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心理操控术,并非是为了去伤害他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更清晰地认识人性,从而更智慧地与世界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暗色调加上一些象征性的图案,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不简单”。我翻了一下目录,里面涉及的领域很广,从日常沟通技巧到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影响,感觉像是一个了解人性的小宝库。我特别好奇里面关于“非语言沟通”的部分,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比说出来的话更能传递信息,也更容易被操纵。比如,如何在面试中通过肢体语言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在谈判中通过微表情捕捉对方的真实意图。而且,书中提到的一些“说服的艺术”,听起来像是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套路”,而是让你更深入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把握主动权。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既有理论基础,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书籍,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惊喜,并且能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毕竟“心理操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负面,怕是学到什么不正当的手段。但翻开后,发现里面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正派”得多。它更侧重于揭示人们在潜意识层面是如何被影响的,以及我们自己如何在不自觉中被他人影响。我尤其对关于“认知偏差”和“决策陷阱”的章节很感兴趣。我们都知道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但具体有哪些偏差,又会在什么情况下被利用,书中给出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承诺过的东西更加珍视(承诺一致效应),或者为什么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更“安全”的选项,即使它可能不是最优解(风险规避)。了解这些,感觉就像是给自己装上了一个“防火墙”,能够警惕那些试图利用我们思维漏洞的行为。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防御性”的策略,比如如何识别并抵抗说服攻势,如何避免被信息过载所干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操控”很多时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和对人性的弱点利用,而了解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保护。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很舒服,文字和图示的结合让内容不那么枯燥。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情绪管理”和“影响力”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情绪是影响我们行为最直接也最强大的因素之一,而这本书里的一些方法,似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自己的情绪,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比如,如何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肢态来建立信任,如何通过共情来拉近距离,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更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它并没有把“操控”定义为一种负面的、欺骗性的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沟通艺术”和“人际互动策略”。它教你如何去“影响”而不是“控制”,如何去“引导”而不是“强迫”。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魅力和说服力的人的指南。我正在尝试书里的一些练习,比如主动去观察他人的非语言信号,以及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回应他人的负面情绪。希望通过这些练习,我能提升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自信和影响力。
评分坦白说,我刚开始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抵触,觉得“操控”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当我读到关于“习惯养成”和“心理锚定”的章节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欺骗”别人,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达成目标,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影响他人。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小步快跑”的策略,如何通过设置一些小目标来激励自己完成更大的任务,这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关于“社会认同”的原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模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课程,它揭示了许多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在团队协作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团队成员的动机,或者在个人成长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积极的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