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弯曲,是一种人生智慧,在生命不堪重负之时,适时适度地低一下头,弯一下腰,抖落多余的负担,才能够走出屋檐而步入华堂,避开压力而迈向辽阔。
生活必须不断地清点,看忙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人生的法则是,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快乐。
PART 1 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放下执着,进退自如
「云在青天水在瓶」,唐人李翱因这句话而瞬间了悟,他悟出的其实就是关于人生的一个真谛──顺其自然。现代人的心总是执着于各种欲望,不想摆脱,其实何必如此执着,何不就此放下,给心灵一些空间,去感受从草原吹来的风,去感受阳光雨露,你的心会获得一种大自在。
.人生不必太执着013
.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018
.另辟蹊径,步入新境022
.学会变通,走出人生困境026
.穷则变,变则通031
.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035
.抛却执着的妄念039
.寻明心,安身心043
.低一下头,弯一下腰048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052
.「此路不通」就转个弯055
.变一回视线,换一次角度060
.恬淡如水,进退安如065
.三分苦干,七分巧干070
.悬崖深谷处,撒手得重生074
PART 2 悦纳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放下成见,大度包容
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就无法成就辉煌事业。包容不是胆怯,不是妥协,它和放弃一样,是另一种明智和勇敢。拥有宽广的胸怀,对他人包容,对自己包容才能高瞻远瞩,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天地。
.帮别人等于帮自己079
.打开「心」的格局085
.独木桥上,先让对面的人过来088
.心境开阔,与人为善092
.换位思考,由己及人095
.悦纳他人,善待彼此098
.不迁怒,不动心103
.将心比心,怨亲平等107
.不以「有色眼镜」看人112
.感谢你的敌人117
.不过度,不强求,不忘形120
.守护自己心灵的花园124
PART 3 事来则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放下芥蒂,人际长青
哲人说,没有宽容就没有友谊,没有理解就没有朋友。宽容和理解是一种力量,是朋友之间的桥樑和阳光。每个人都像一本书,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真诚背后的伪善,美丽背后的丑恶,微笑背后的狡诈
让我们以宽容理解的心去读懂他人、读懂自己,我们才能和他人和睦共处,我们的人际之树也才能长青。
PART 4 闻谤不辩,守得大愚是大智──放下计较,煳涂是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所以为人处世,有时候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如孔子所说的「夫我则不暇」,这也是煳涂处世的要诀之一。
.人生不必太计较184
.守得大愚才是大智187
.不妨做个「煳涂」人191
.让小事随风去195
.放开狭隘心胸,收获工作价值199
.计较少一点,快乐多一点202
.遇谤不辩,沉默的宽容206
.拔除嗔怒的毒根211
.要舍得吃「眼前亏」217
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放下执着,进退自如
「云在青天水在瓶」,唐人李翱因这句话而瞬间了悟,他悟出的其实就是关于人生的一个真谛──顺其自然。现代人的心总是执着于各种欲望,不想摆脱,其实何必如此执着,何不就此放下,给心灵一些空间,去感受从草原吹来的风,去感受阳光雨露,你的心会获得一种大自在。
人生不必太执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古语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覆命。」即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叫复归本性。
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就是清虚的。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常」并不全等于永恆,一个人不知常,就要从自己的生命中回过头来找寻。
既然一切皆为虚清,我们又何必对任何事情都抓得很牢,执着而不肯放手呢?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访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禅师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回家种田的,以现代化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着公司?所以辞职。」
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好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两个人又去拜访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做人不要太计较,晚上才会睡好觉》这个书名,简直像一股清流,直击心灵。我常常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太多“计较者”的角色,小到为了一点点小便宜和商家讨价还价,大到在人际关系中斤斤计较对方是否亏欠了自己。这些“计较”就像一道道看不见的枷锁,把我们牢牢地束缚在烦恼之中。尤其是到了晚上,当白天的喧嚣褪去,这些未竟的计较就会在脑海中上演,让我们辗转反侧,与睡意渐行渐远。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温和、充满同理心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引导我们审视自己“计较”的习惯,并探讨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会提及一些心理学的概念,但不会枯燥乏味,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阐释。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且易于操作的技巧,帮助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减少“计较”的冲动,培养一种更豁达、更包容的心态。这本书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更轻松、更自在地生活。
评分这本《做人不要太计较,晚上才会睡好觉》,光看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有一种被说中了的感觉。我平时就觉得,自己有时候太容易被一些小事牵绊,总想着“为什么是我”、“他怎么可以这样”,结果就是整个人都陷在一种不舒服的情绪里,尤其是晚上,大脑就像个停不下来的永动机,不停地回放着那些让人不快的细节,然后,睡意就悄悄溜走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心理学或者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计较”这个行为的根源?它有没有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想开”,而有些人却总是容易陷入纠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当我们又开始“计较”的时候,该如何快速地将自己的思绪拉回来?有没有一些“止损”的小技巧,让我们能够及时地放下一件不值得计较的事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告诉你放下“计较”的包袱,才能真正地享受夜晚的宁静,获得身心的双重安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对抗“计较”的秘密武器,让我从此告别“睡不好”的困扰。
评分读到《做人不要太计较,晚上才会睡好觉》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一个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还在回放白天与人争执的场景,每一个字、每一个眼神都被无限放大,越想越气,越气越睡不着。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真实的写照吗?我们似乎总是在和别人,或者和自己较劲,为了一点点得失,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道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却忘了最根本的——自己的身心健康。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计较”的心理机制,比如它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或者是对完美的过度追求。然后,它会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和打破这种“计较”的思维模式。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练习,比如冥想,或者感恩日记,来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培养积极的心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那些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故事,通过别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放下”的力量,看到“不计较”带来的好处。这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提炼,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该被无谓的烦恼所占据,更不应该让这些烦恼剥夺我们宝贵的睡眠。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直接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意识到的问题——计较太多,反而影响了身心健康,特别是睡眠。读完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工作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结果一晚上都在纠结,第二天精神不振;又或者是在家庭生活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摩擦,和家人斤斤计较,导致夜晚辗转反侧,无法安眠。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这种“计较”的心理根源,以及它对我们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作者可能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心理学的原理,来帮助读者认识到,放下不必要的计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进而改善睡眠质量。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过来人”的智慧,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学会放下,学会宽容,让我的夜晚不再被各种琐事烦扰,能够安稳地入睡,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迎接新的一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善睡眠,更在于提升整体的生活品质,让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评分这本《做人不要太计较,晚上才会睡好觉》,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接地气”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计较”所困扰。也许是职场上的利益争夺,也许是人际关系中的小心翼翼,又或者是对生活细节过度的苛求。这些“计较”就像无数细小的沙粒,一点点地堆积起来,最终压得人喘不过气,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焦虑和不甘就会变得异常清晰,让人难以入眠。我猜想,这本书会用非常朴实、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那些因为“计较”而失眠的故事,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反思,去理解为什么“不计较”才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它或许会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计较,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或者是对失去的恐惧。而学会放下,学会接受,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自由。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计较”与“睡眠”这两个看似不太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并且是如何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指引,告诉你如何才能卸下心灵的包袱,享受宁静的夜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