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品牌ECM唯一专书 爵士迷的圣殿 难以介定的好声音
因为这个世界有光、有爱、有宽容,因此让寂静之外,有了可以相互取暖的温度。
ECM(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这个特立独行的小众音乐品牌,像是现代心灵的声音解毒剂,透过别树一帜的音乐美学,安慰着现实生活中摇摆于屈服与倔强之间的灵魂。三十多年来不向任何音乐工业併购低头,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无论是爵士乐、世界音乐、融合音乐,或是文学剧场与声音的实验结合,这些人在崎岖的路上,踽踽独行,享受着寂静之美。
而午后的光、雨过的彤云、酒吧里一缕烟,千百人中的某个眼神,信手拈来的散文随笔,私密的聆听经验化身为万千事物,温暖着ECM的声音。
时而幽暗哀伤、时而甜美愉悦、时而静谧悠扬、时而浩瀚辽阔。
音乐与文字的私密幽会,在嘈杂的尘世里,任性地独享着寂静之外最美的声音。
推荐人:
朱平(肯梦创办人.生活美学家)
须文蔚(诗人.文化评论家)
王聪威(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
孙家璁(Muzik古典音乐杂志发行人)
蔡康永说:「李茶,大部份时候,是拿写情书的心情在写音乐的。」
李茶说:「透过文字,我们终能更清楚的思考,透过音律,我们终能更确切的表达。」
我说:「Holy cow!我真的不知道李茶曾写过一本这么有深度的音乐书。」
《寂静之外》这本书让我突然间感到惭愧,倒不是惭愧这么多年来居然没能真正认识李茶,而是惭愧自己对音乐知识的贫乏。ECM(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是一个非常独特且令人尊敬的唱片公司,而创办人Manfred Eicher更是未来所有音乐制作人的英雄及偶像。不管是否为爵士、民族、世界音乐的爱好者,ECM一直是代表个人品味的象征。在书中,看到Ketil跟李茶在辅仁大学校园散步时说到:「英吉利海崃隔断了英国与欧陆,让英国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而同样地,台湾海崃也让台湾拥有了独特的文化;过去亲人失散的悲剧,让我们更珍惜现在两岸的交流互动。李茶的《寂静之外》再版,更能让现代少年轻狂!透过ECM的经典音乐,让我们真的了解音乐是无国界、无政治意识、无宗教、无种族的;当您听到Keith Jarrett及Jan Garbarek的音乐,您的感动与悸动是一样如此地回盪于音律中!
为此,谢谢您,李茶。
p.s. 我特别在YouTube上找到Keith Jarrett的《The Art of Improvisation》及Jan Garbarek的《Officium》,边听边写这篇推荐序,不亦快哉!在此也特别介绍一位我最喜爱的ECM歌唱家–Meredith Monk,希望大家也可以上YouTube听听看她的作品。─朱平(肯梦创办人.生活美学家)
ECM是小众、多样、诗意与幽微的独立唱片公司,很少人能够完全透彻他们的作品,李茶竟然愿意耗费心力聆听与研究,再以精美的小品文、日记与情书的体例写乐评,文字极不安分,常有后现代的幽默与谐拟(parody),让阅读艰涩的音乐知识充满趣味,也更激发聆听爵士、现代音乐、民族音乐甚至宗教音乐的热情。李茶开创音乐散文的新体例与标竿,恐怕一时之间很难有人可以追赶上。─须文蔚(诗人.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
我是个音痴,常常听了很多音乐也不知道好听在哪里,但是《寂静之外》让我知道原来像ECM这么冷门的音乐也如此有趣,又有生活感!这本书不仅是我的ECM启蒙书,更是我长久以来钟爱的散文集,我以前其实有偷偷地练习着这样的风格,能够这样子写文章,真是太帅气了!─王聪威(《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
ECM的唱片带给我许多美好的聆听经验,而阅读李茶的寂静之外,又唤起了那已尘封的记忆。─孙家璁(Muzik古典音乐杂志发行人)
作者简介
李茶
1970年生,曾出版《寂静之外》、《不穿袜的大提琴家》、《蔓延在小酒馆的声音》,翻译《窗外有蓝天》、《印度之旅》等。1997年起开始从事媒体出版,曾任城邦相映文化总编辑、侬侬杂志社长等职。2008年底赴上海工作,后移居北京迄今。
序 爱写情书的口译员 蔡康永
前言 《寂静之外──ECM的声音》使用说明书
1北美传说
由此开始
1961年,春
理智的叛逆
真我的风采
时间说明一切
低音日志
我的手帕、蜂蜜蛋糕、与爱人
疯狂演奏会
哈尔的爵士钟
日记一则之南美阳光
公开的情书
音乐电报
浓郁水彩画
吉他凉拌风琴,好吃!
先生,有您的快递
俯拾皆诗的无尽
鸟儿开会
周而复始的歌唱
某种渴望
音乐漫游者
日记一则之我爱科隆
绵延的诗篇
听!他们在跳舞
水晶盛会
寻找一妻多夫制
时代广场
不经意说起
身体泅泳
唿唤
离水之鱼
日记一则之云淡风轻
城市乡巴佬
全面出击
褒姒不能败幽王
潘金莲如何勾引西门庆
多愁善感的钢琴师
时光不返
腼腆小喇叭
2 欧洲童话
给J. P.的信
诡谲的云端
和眼球转动比赛
梦中的汽笛
给J. P.的信
瓶中世界
星之氛围
旅程的终点
J. P.的回信
极光地带
灯与星
在节奏森林中狩猎
给J. P.的信
来自水乡的声音
水之纪事
J. P. 的回信
红色灵魂
另类赛伦
不能熄灭的乐火
给J. P.的信
煮一杯上选咖啡
风筝的那一端
记忆中的冬天
私我之城
探索新天地
J. P.的回信
火山就要爆发了
遇见100%的贝斯手
固执的情人
给J. P.的信
所以我写
3 文化寻根
给J. P.的信
进入拉丁美洲
音乐无国籍
失血的大提琴
来自雨林的声音
J. P.的回信
奴隶之舞
狂欢时节
灵魂的祕密
一千零一夜
给J. P. 的信
民间之歌
温柔的史书
阿根廷手风琴师
南方的古老传说
沙鲁兹家族音乐会
J. P.的回信
美丽的废园
蛇神的叹息
文化爵士
雾中的希腊
给J. P.的信
4 民族融合
J. P.的回信
苦酒的丧礼
一首名叫「尊敬」的歌
乡愁
聚光灯下的灵魂
给J. P.的信
文化麻辣烫
影像之外
长白山彼边
埋藏在片段里的印度
J. P.的回信
带着吉他去旅行
暗夜逃亡
给J. P.的信
寻宝游戏
耳朵瑜珈术
黎明之舞
5 实验室
会唱歌的鼓
神祕之旅
日记一则之完全告解
秋日叙事诗
亲爱的大提琴手
连篇歌谣
圣堂教父即兴版
日记一则之魔咒缠身
如果山能歌唱
电梯惊魂记
实验室大爆炸
日记一则之天鹰传说
音乐共同体
荒谬,无言以对
场景
日记一则之非常灵性
音乐奇观
静默之声
破晓之前
2013年后记
【附录】次于寂静的声音
序
爱写情书的口译员
1
有人喜欢把保险套当成气球吹,有人专门用圣经打扁苍蝇。
有人靠痣的位置来记忆历任女朋友。有人把听的音乐写成了读的书。
世界跟世界之间的虚线,房间跟房间之间的墙壁,他们不太放在心上。
用人类的逻辑,理直气壮的把圣诞老人和上帝都画成了白胡子老公公;原来负责在长安陪葬的石头人,被挖出来放在佛罗伦斯别墅的餐桌上,呆呆望着南瓜馅的义大利饺子冒烟。
每个世界都变着新壁纸、每个房间都换着新灯泡,他们,起劲的把这个搬进来,把那个挪上去,装潢着一个又一个的小宇宙。
原本不相干的,一下变得都相干了。
2
这些起劲的人当中,显然有一个叫李茶。她并不是那个用圣经打苍蝇的,她是那个把音乐写成书的。
这件事情,我就没有勇气做。
我没有勇气写我听音乐的事情,我是想一想都觉得累,好像被联合国捉去国际和平会议上当口译员,手铐般的耳机铐在头顶,听的明明是土耳其文,却硬要转变成瑞典话说出来。
即使是要把小白兔从高帽子里拎出来,也不会这么麻烦吧。
3
已经住到曼哈顿去了的大编辑邱刚健,每次都喜欢堆起不怀好意的笑容,嘿嘿嘿的对我说:「蔡康永,你的影评……写得很好哩。」
他就送了一本《作家谈画家》的书给我,里面有卡缪写巴尔蒂斯、海明威写米罗、诺曼梅勒写毕卡索、里尔克写塞尚、纪涅写林布兰特……一堆大作家乖乖戴上了耳机、做艺术联合国的口译员。
当中有一篇是酷霸娘子葛楚.丝坦写马谛斯的,文如其人,很臭屁的卖弄她的机智。
她如果真的去当联合国口译,我敢打赌开会的所有大使都不好意思在她面前说话了。
还好,有霸气的女生,也有温柔的女生。ECM的音乐,比起马谛斯的画来,当然不见得好搞到哪里去;可是李茶比起葛楚.丝坦来,就教我们男生轻松多了。
李茶,大部分时候,是拿写情书的心情,在写音乐的。
确实也有很多篇,李茶很正经的在谈音乐地理学、流派演变史、专有名词定义,不过我看李茶最开心的时候,还是在以写情书的心情,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时候──ECM出的好音乐,对李茶来说,必须是美好世界的一部分,才生动得起来……
「……史瓦洛是我的手帕、蜂蜜蛋糕、与爱人……」
「……托纳《公开的情书》能给我的,你和生活都过于吝啬,不肯哄骗我……」
「……对我这种刚好站在天鹰右边的爱哭鬼而书……」
被李茶这么一写,整个男人兮兮的ECM,突然间成了小公主的玫瑰花园了嘛?!
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当然也很好。想想看,每个驻联合国大使,从耳机里听到的口译都充满了柔情,大家都会变得很善良、很甜美吧。
4
李茶还讲了不少ECM这批音乐家的事,对我这个只听音乐、不听乐师讲话的人来说,这也是很不错的乐趣。这份乐趣,当然不是听音乐的乐趣,而是「又多知道一个像样的人」的乐趣。
比方说,李茶提到保罗.吉杰时,说他每年都会因为拒付军税,而坐牢几天,所以他把监狱大门的关门巨响,也录在音乐里。
这个保罗.吉杰实在帅得讨人喜欢,但不表示我会爱听监狱关门的声音吧。
5
没有爵士乐、廿年内也不可能有爵士乐的台北,跑出了像李茶这样一个以「自由、朋友」为最高标准的聆听者来,而且还写成了这么多字!如果我是ECM的老板,肯定会感动得要命了。
可是,我只是蔡康永,既没有像巴哈、普契尼那样的迷上ECM的音乐,也不太认得李茶是谁。
只因为李茶说如果我写这篇序,她就会很开心,所以我就写了。
没有什么,是比让小女生开心更重要的事了。
蔡康永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最近沉迷其中,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翻几页。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音乐灵魂的年代。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乐手和专辑,更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和温度。读到那些关于工作室的细节,那些录音时的即兴碰撞,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挣扎与突破,我仿佛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音乐气息。特别是对某些模糊的、甚至是有点边缘的音乐家和作品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ECM音乐世界更广阔的版图,也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像许多音乐评论那样,只是堆砌术语和分析技巧,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触碰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情感、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那种对音乐极致的探索精神,都被作者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音乐,尤其是对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却充满力量的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打开了通往另一种音乐世界的可能。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一种极简而又充满质感的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ECM唱片那些标志性的设计。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时间线或者乐手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像是主题式的方式,将ECM音乐的各个侧面徐徐展开。有时候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录音事件,有时候又会深入探讨某种音乐风格的形成,甚至会触及到ECM与特定艺术家之间微妙的合作关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寂静”的讨论,那种留白和呼吸感,恰恰是ECM音乐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寂静”的内涵,以及它如何在音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找出了一些书中提到的专辑来重听,发现以往忽略了很多细微之处,现在听来,对ECM音乐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真的让我对ECM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理解”音乐,理解它背后的哲学和美学。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ECM就是那种有点“高冷”、曲高和寡的音乐,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许多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ECM音乐人和作品,他们的音乐风格极其多样,有的深沉内敛,有的热情奔放,但都共同承载着ECM那种独特的“声音基因”。最令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讲解了音乐本身,还深入挖掘了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包括艺术家们的个人经历、他们与ECM的合作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故事让音乐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这些艺术家们产生了更深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跨界合作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音乐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是让我觉得,原来好的音乐是可以如此触手可及,如此打动人心。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评论,结果却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他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就像是在娓娓道来,一点也不生硬。最重要的是,作者对ECM音乐的那种热爱和理解,溢于言表。他用一种非常诗意和感性的语言,描绘了ECM音乐中的种种意境,比如那种穿透心灵的宁静,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力量,那种在复杂世界里保持纯粹的勇气。他不仅仅是在分析乐曲的结构和和声,更是试图去捕捉音乐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氛围。读到一些关于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喜悦,他们的才华与坚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ECM,它不再只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进入了那个音乐世界,与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之前对ECM的认识,可能只是停留在一些比较出名的作品和艺术家上,比如 Keith Jarrett, Jan Garbarek。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ECM那广阔而深邃的音乐宇宙。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介绍音乐,更是试图去解读ECM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很多篇幅都探讨了ECM在录音技术和声音处理上的独到之处,这对于我这样对音质有一定追求的听众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对于录音工程师和制作人的角色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在很多音乐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通过这些详实的描述,我才了解到,ECM那种纯净、透明、富有空间感的音色,是如何一点点被打造出来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ECM不仅仅是一个唱片品牌,它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声音追求和一种独特的艺术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