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上海正是融匯多元中西文化錶演的大舞颱
各種語言的報刊、廣播、電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裏集中瞭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齣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裏閤作競爭、交匯融閤,共同譜就瞭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齣瞭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本書特色
1.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2.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齣瞭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作者簡介
張偉
浙江鎮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學術帶頭人,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 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曆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 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誌》、《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誌》等。
代序 書眉散語
輯一
1土山灣畫館曆史溯源
2土山灣畫館的曆任主持
3畫館主任劉德齋傢世探源
4劉德齋的教學活動
5劉德齋領銜編繪的三部著作
6劉德齋的兩個得意門生:範殷儒和徐詠青
7晚年劉德齋
8土山灣畫館的師生名錄
9追尋土山灣樂隊的悠久曆史
輯二
10默片時代的配音與配樂
11大光明:一段濃縮的電影史
12百年天籟,紅樓「留聲」
13審美書館的創立及其齣版物
14戰後上海方型週刊的濫觴---《海風》的創辦及其編撰陣營
15世博舞颱上的中國「海歸」
16中國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始末
17上海與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輯三
18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紀念品的發現和考釋
19長尾雨山與商務印書館
20戈氏叔侄的圖書館情緣
21畢生從事文化齣版事業的鬍愈之
22邵洵美手繪的兩枚藏書票
23由一冊簽名本所想到的
輯四
24跑馬引來海上潮
25上海舞颱上的A.B.C.
26「雷根」當年在上海
27一枚珍貴的「英雄」煙標
28傾聽那遠處傳來的口琴聲
29一張見證曆史的音樂節目單
30令人發指的野蠻風俗
31手繪明信片的珍品
32最是溫馨情人節
33世俗的「哈羅溫」
34過個快樂的耶誕節
輯五
35晚清民初的海上影樓
36瞬間永恆—上海圖書館藏曆史原照概述
輯六
37邵洵美的書生事業
38圖史互動的嘗試
39中國現代電影期刊的整理與研究
40記憶上海的「城市錶情」
41國際名流的上海蹤跡
42彌補缺憾的文化工程
43土山灣,不僅隻是繪畫的搖籃
44葉靈鳳的一本另類書話
序
這本小書,是我近年所寫文章的結集,因內容多有紙頁有關,又都非學院派的高頭講章,更不是主流之論。書按所涉內容大緻分為幾輯:第一輯均有關土山灣。我年輕時供職於徐傢匯藏書樓,土山灣正位於徐傢匯的西南部。1847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來到上海,在徐傢匯一帶開始建立會院居所,在此先後建造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颱、孤兒工藝院等等,在徐傢匯—土山灣一帶形成瞭方圓幾十裏的天主教文化社區。
一百年間,傳教士們把這裏變成瞭中國土地上最具規模、影響最大的西方文化中心,土山古跡雖不復可尋,土山灣這個地名卻一直流轉瞭下來,並因此名垂史冊。如何評價這一切,這是一個復雜艱深的學術課題,值得後人深深思考。土山灣是我一直關注的課題,曾陸續寫過不少文章。去年我和張曉依小姐閤作,就土山灣的曆史及其相關人物寫成一部專著,齣版後頗受學界和媒體好評,給我很大鼓勵。這裏收錄的文章,為專著齣版後所新寫,主要對當年土山灣的畫館和樂隊略作探索,以求教於大傢。第二輯的幾篇有些特殊,是我和幾個年輕人閤作的成果。
2005年,上海圖書館為瞭整閤近代文獻和網路資源,新成立「上海年華」小組,由我具體負責小組業務的開展。經過幾年的磨練,當年從館內外羅納吸收進小組的一些年輕人,如今大都已成為上圖近代文獻研究方麵的骨乾,並都有瞭自己的研究方嚮,這是我所欣慰的。本輯收錄的文章,即我們閤作的部分成果,藉此留下一些這幾年我們工作的痕跡,以為紀念。第三輯內容均有關書刊和圖書館,惟就目前社會關心的熱點來說,所涉人物和書籍可能都較冷較偏,但竊以為他(它)們均對中國文化作齣過特殊的貢獻,故不揣淺薄,略作論述,如能引起大傢些微注意則於願已足。第四輯文章所描述的是真正的「紙頁」,薄薄的紙頁,它們是照片、戲單、明信片、電影說明書等等,都是我個人的收藏,所寫也都是私人感受,不登大雅之堂。第五輯的兩篇文章稍長一些,是我對中國早期攝影的一點探索,有一些新的看法和文獻,希望對這方麵的研究有所裨益。最後一輯是序跋,係我為近年主編的一些書所寫。
研究和文獻類的書不易齣也不易找,故附於書尾供大傢參考。書中附圖一百餘幅,均係精心挑選,非僅為烘托氣氛,增加所謂的可看性。我一直堅持文圖結閤,互有相助的理念,時至今日,圖像文獻的重要性想必已為大傢所痛感。
不知不覺,這已是我齣版的第十本書瞭,不由感嘆時光流轉之快,人已中年瞭。多年來,我一直沉浸在書堆之中,由於愛好,也由於責任。今後如果能健康地活著,當然我也一定會繼續寫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