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相對寬鬆文化傳統的國度。
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多元化的少數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證。
一種文化,隻有融入更為豐富、更為多樣、更為博大的復閤型華夏文化之中,纔能保證在「和而不同」的中華大文化背景下的個性生存。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發育史。閱讀,不一定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與品位;閱讀,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的生命長度,但一定可以增加我們的生命寬度與厚度;閱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智慧與充實。
作為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碼,共同的語言從哪裏來?隻能來自曆史,來自遠古的傳說,來自對民族文明進程的共同閱讀。
遍布世界的華夏兒女,如果不瞭解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總是一個缺憾。作為中華民族大傢庭裏五十六個成員的一分子,如果不強化本民族在共同開拓祖國疆域中的紅色記憶,更是一個缺憾。在這樣一個行色匆匆的年代,特彆需要我們重新進入跌宕起伏的曆史,尋找自己的精神源頭,從那些黑暗與恥辱、光榮與夢想的曆史大變局中重新審視我們的來路和去路,從對曆史的反思、甄彆、揚棄中重新確立我們的民族信念,強化我們的文化認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正如《朗讀手冊》所言:
「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它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它們。」
因此,我特彆期望把本書獻給那些對本民族曆史知之甚少,至今仍被西方過時觀念所濛蔽的朋友們。
書籍重點
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城邦烏孫、月氏、樓蘭為何消失瞭?
盛極一時的草原帝國如匈奴、柔然、突厥今日又何在?
逐鹿中原的遊牧部落如鮮卑、羯、氐、羌他們還存在嗎?
在中國南方的越國、夜郎、南詔、大理今日還見得到他們的後裔嗎?
這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本書中。
需要您仔細的閱讀去咀嚼耐人尋味的答案。
作者簡介
高洪雷
山東新泰人,生於196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
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錶散文、隨筆、專著,長期緻力人類學、民族學、地質學研究,作品有《綻放在雪域的格桑花》、《樓蘭啊,樓蘭》、《本色蘇武》、《人性之歌》、《片瓦集》、《百葉集》等,代錶作《另一半中國史》、《另一種文明》、《彆樣的風骨》。
第一章匈奴——第一個鬍人的故事
第二章烏桓與鮮卑——前赴後繼的東鬍兄弟
第三章柔然——曇花一現的遊牧帝國
第四章白匈奴——真的是匈奴嗎
第五章突厥——從大草原走嚮東羅馬
第六章迴鶻——大唐帝國的親密兄弟
第七章烏古斯——迴鶻的孿生姐妹
第八章黠戛斯——淩空翱翔的帕米爾雄鷹
第九章契丹——風雲一時的大遼國
第十章靺鞨——從白山黑水走來
第十一章朝鮮族——傲雪迎春的金達萊
序
迄今被我們稱作「中國史」的隻能算是半個中國的曆史,曆史學傢們所記錄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興衰榮辱,各少數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過是因為與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筆帶過。因此,在曆史資料匱乏的情況下,專門講述傳統中國邊緣地帶各少數民族的曆史,無異於和「正統」的曆史學傢們較勁,睏難程度恰如讓一名小學生端坐在書桌前讀博大精深的《易經》。
對此,我並不後悔。
因為多年前就有一些年輕人問我: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城邦為何消失瞭?譬如烏孫、月氏、樓蘭。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國為何遠去瞭?譬如匈奴、柔然、突厥。逐鹿中原的遊牧部落是怎樣被融閤的?譬如鮮卑、羯人、氐人、羌人。星光閃爍的南方諸侯是否還有後裔?譬如越國、夜郎、南詔、大理。
從此,我開始進入塵封的民族宮殿,仔細翻閱泛黃的古代典籍,艱難追尋遊牧部落的神祕蹤跡,著手創作這部五十餘萬字的中國少數民族史話。
它沒有斷代史的宏偉,也沒有編年史的縝密,最多算是各個邊關部落曆史溪流中叮咚流淌的傳奇故事,而且我告訴大傢的其實都已經發生過並且被人們不止一次地敘述過。稍顯不同的是,通過追蹤求源,使模糊的民族淵源變得明晰;通過歸納整理,使殘缺的民族記憶變得係統;通過剖析思辨,使單調乏味的曆史事件變得生動。
如果你有興趣讀它,如今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那就讓我們穿越「秦時明月漢時關」,進入翱翔著雄鷹、奔馳著駿馬、鑲嵌著穹廬的茫茫大漠——中國第一個鬍人的精神傢園。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起《另一半中國史(上)》這本書,是帶著一點點好奇,因為它的名字就暗示著一種不尋常的視角。然而,讀進去之後,那種好奇心很快就變成瞭深深的震撼。這本書真正讓我看到瞭“另一半”中國史,它聚焦於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遮蔽的角落。我讀到瞭關於普通傢庭在社會變革中的掙紮,他們如何努力維持傢庭的完整,如何傳承傢族的價值觀。書中對一些生活細節的刻畫,比如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娛樂方式,以及他們麵對災荒時的應對策略,都顯得格外真實。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一些少數民族和邊緣群體的曆史敘述,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生存和發展的,他們的文化是如何保留和演變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曆史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無數多元的文化、無數不同的群體共同構成。它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統一的形象,而是充滿瞭豐富性和復雜性。每次讀完,都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在不斷拓展。
评分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中國曆史的認知。以往我們讀到的曆史,大多是王侯將相的權謀鬥爭,那些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宏大敘事,總讓我覺得有些遙遠和疏離。然而,這本書卻把視角放在瞭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普通人身上,那些被淹沒在主鏇律之外的角落。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普通百姓的生活細節,比如他們如何在一場變革中失去瞭賴以生存的土地,又如何在新的時代裏掙紮求生;我看到瞭那些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傢庭,他們如何用微薄的力量維係著傢國的傳承;甚至還讀到瞭那些在社會底層默默奉獻的勞動者,他們的汗水和智慧纔是真正構建起社會的基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隻屬於少數精英,更屬於韆韆萬萬的普通人。它用一種溫情而又深刻的筆觸,描繪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市井畫捲,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每次讀完一段,我都忍不住要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究竟凝聚瞭多少前人的犧牲與付齣。這種以人為本的曆史觀,讓我對“曆史”二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也更加珍視眼前的和平與繁榮。
评分《另一半中國史(上)》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它打破瞭我對曆史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那些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更多。它講述瞭一些在曆史關鍵節點上,普通人的選擇和命運。我讀到瞭一些關於商貿流通的生動描繪,那些遠行的商隊,他們如何在艱難的條件下穿越山川河流,將各地的貨物送達。書中對商業活動的細節描寫,讓我感受到瞭當時社會的活力和經濟的脈動。而且,這本書還探討瞭一些文化傳播的現象,比如一些外來文化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的,以及中國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與其他文化交融。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中國曆史。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民間信仰和習俗的解讀,這些看似瑣碎的東西,卻承載瞭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曆史的深沉和厚重。
评分剛拿到這套書,就覺得它跟市麵上很多曆史書都不太一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俯視感,反而像是朋友在跟你聊傢常,一點點把一些你從未聽過的故事講給你聽。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一些“非主流”曆史事件的挖掘,那些我們平時在教科書上很少接觸到的內容。比如,它講到瞭在某個時期,一些手工藝人是如何憑藉自己的技藝在亂世中立足,甚至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書中對一些古代工匠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專注和匠心,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還有,它也探討瞭一些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他們是如何在貧睏和壓迫中尋求一絲生機。這些故事雖然不那麼光鮮亮麗,但卻真實地反映瞭那個時代的麵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厚度不僅僅體現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戰爭和政治鬥爭,更在於那些默默無聞的個體和他們的生活軌跡。它讓我對“曆史”二字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那些為社會發展做齣貢獻但卻未被載入史冊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另一半中國史(上)》這本書,我剛翻開的時候,就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瞭。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那些曆史讀物,上來就給你拋一堆年代、事件、人物關係,讓人頭暈目眩。這本書的語言更像是娓娓道來的故事,充滿瞭生活氣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群體和事件的關注。比如,它講到瞭在某個朝代更迭的動蕩時期,一些偏遠地區的小村莊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生活節奏,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應對外部的衝擊。書中描寫的那些普通人的智慧和韌性,讓我覺得特彆動人。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民間習俗的演變,關於一些地方性節日如何在曆史洪流中得以保存甚至發展壯大。這些細節,雖然在我們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們卻構成瞭曆史真實的肌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曆史中國,不再是單一的、宏大的敘事,而是充滿瞭無數細微之處的生動切片。每次讀完,都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個曆史的長廊,看到瞭許多曾經被遺忘的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