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相对宽松文化传统的国度。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证。
一种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更为博大的复合型华夏文化之中,才能保证在「和而不同」的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生存。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阅读,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与品位;阅读,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的生命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我们的生命宽度与厚度;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智慧与充实。
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码,共同的语言从哪里来?只能来自历史,来自远古的传说,来自对民族文明进程的共同阅读。
遍布世界的华夏儿女,如果不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总是一个缺憾。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五十六个成员的一分子,如果不强化本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疆域中的红色记忆,更是一个缺憾。在这样一个行色匆匆的年代,特别需要我们重新进入跌宕起伏的历史,寻找自己的精神源头,从那些黑暗与耻辱、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大变局中重新审视我们的来路和去路,从对历史的反思、甄别、扬弃中重新确立我们的民族信念,强化我们的文化认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正如《朗读手册》所言: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因此,我特别期望把本书献给那些对本民族历史知之甚少,至今仍被西方过时观念所蒙蔽的朋友们。
书籍重点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
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如匈奴、柔然、突厥今日又何在?
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如鲜卑、羯、氐、羌他们还存在吗?
在中国南方的越国、夜郎、南诏、大理今日还见得到他们的后裔吗?
这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本书中。
需要您仔细的阅读去咀嚼耐人寻味的答案。
作者简介
高洪雷
山东新泰人,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着,长期致力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研究,作品有《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楼兰啊,楼兰》、《本色苏武》、《人性之歌》、《片瓦集》、《百叶集》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别样的风骨》。
第一章匈奴——第一个胡人的故事
第二章乌桓与鲜卑——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
第三章柔然——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
第四章白匈奴——真的是匈奴吗
第五章突厥——从大草原走向东罗马
第六章回鹘——大唐帝国的亲密兄弟
第七章乌古斯——回鹘的孪生姐妹
第八章黠戛斯——凌空翱翔的帕米尔雄鹰
第九章契丹——风云一时的大辽国
第十章靺鞨——从白山黑水走来
第十一章朝鲜族——傲雪迎春的金达莱
序
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因此,在历史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专门讲述传统中国边缘地带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无异于和「正统」的历史学家们较劲,困难程度恰如让一名小学生端坐在书桌前读博大精深的《易经》。
对此,我并不后悔。
因为多年前就有一些年轻人问我: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为何消失了?譬如乌孙、月氏、楼兰。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为何远去了?譬如匈奴、柔然、突厥。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是怎样被融合的?譬如鲜卑、羯人、氐人、羌人。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是否还有后裔?譬如越国、夜郎、南诏、大理。
从此,我开始进入尘封的民族宫殿,仔细翻阅泛黄的古代典籍,艰难追寻游牧部落的神祕踪迹,着手创作这部五十余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话。
它没有断代史的宏伟,也没有编年史的缜密,最多算是各个边关部落历史溪流中叮咚流淌的传奇故事,而且我告诉大家的其实都已经发生过并且被人们不止一次地叙述过。稍显不同的是,通过追踪求源,使模煳的民族渊源变得明晰;通过归纳整理,使残缺的民族记忆变得系统;通过剖析思辨,使单调乏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
如果你有兴趣读它,如今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那就让我们穿越「秦时明月汉时关」,进入翱翔着雄鹰、奔驰着骏马、镶嵌着穹庐的茫茫大漠——中国第一个胡人的精神家园。
刚拿到这套书,就觉得它跟市面上很多历史书都不太一样,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反而像是朋友在跟你聊家常,一点点把一些你从未听过的故事讲给你听。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一些“非主流”历史事件的挖掘,那些我们平时在教科书上很少接触到的内容。比如,它讲到了在某个时期,一些手工艺人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技艺在乱世中立足,甚至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书中对一些古代工匠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专注和匠心,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它也探讨了一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在贫困和压迫中寻求一丝生机。这些故事虽然不那么光鲜亮丽,但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更在于那些默默无闻的个体和他们的生活轨迹。它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却未被载入史册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起《另一半中国史(上)》这本书,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因为它的名字就暗示着一种不寻常的视角。然而,读进去之后,那种好奇心很快就变成了深深的震撼。这本书真正让我看到了“另一半”中国史,它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我读到了关于普通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他们如何努力维持家庭的完整,如何传承家族的价值观。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刻画,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娱乐方式,以及他们面对灾荒时的应对策略,都显得格外真实。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一些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历史叙述,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和发展的,他们的文化是如何保留和演变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多元的文化、无数不同的群体共同构成。它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统一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丰富性和复杂性。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
评分《另一半中国史(上)》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打破了我对历史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多。它讲述了一些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普通人的选择和命运。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商贸流通的生动描绘,那些远行的商队,他们如何在艰难的条件下穿越山川河流,将各地的货物送达。书中对商业活动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脉动。而且,这本书还探讨了一些文化传播的现象,比如一些外来文化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的,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又是如何与其他文化交融。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中国历史。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解读,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却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历史的深沉和厚重。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以往我们读到的历史,大多是王侯将相的权谋斗争,那些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总让我觉得有些遥远和疏离。然而,这本书却把视角放在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身上,那些被淹没在主旋律之外的角落。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在一场变革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挣扎求生;我看到了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家庭,他们如何用微薄的力量维系着家国的传承;甚至还读到了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才是真正构建起社会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只属于少数精英,更属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它用一种温情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每次读完一段,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究竟凝聚了多少前人的牺牲与付出。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更加珍视眼前的和平与繁荣。
评分《另一半中国史(上)》这本书,我刚翻开的时候,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历史读物,上来就给你抛一堆年代、事件、人物关系,让人头晕目眩。这本书的语言更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群体和事件的关注。比如,它讲到了在某个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一些偏远地区的小村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外部的冲击。书中描写的那些普通人的智慧和韧性,让我觉得特别动人。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民间习俗的演变,关于一些地方性节日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得以保存甚至发展壮大。这些细节,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构成了历史真实的肌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历史中国,不再是单一的、宏大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无数细微之处的生动切片。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廊,看到了许多曾经被遗忘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