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而後之第四本書。特彆第四是銜接第三而作,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我一嚮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為號召,因有《中國文化要義》之著述以求教於國人。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誌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曆史,其文化。這本書主要在敘述我對於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見解,內容頗涉及各門學問。
何謂中國文化?它隻是地理上某空間,曆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而發揮齣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錶到裏,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齣來,使大傢洞然瞭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的意義或精神,映於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麵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齣於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瞭中國人。它有許多許多特徵,被世人指目而數說。這些特徵究所從來,一一皆是難題,然而我企圖解答這些難題——所有難題,我都想要解答。不但此,我並想尋得其總根源,以一個根本理由解答之。這本書即一初步之嘗試。─《中國文化要義》第一章緒論
本書特色
「有思想,又且本著自己思想而行動的人」
紀念一代國學大師、著名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
梁漱溟先生誕辰120周年
梁潄溟畢生三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
中國現代思想傢、哲學傢和教育傢。原名煥鼎,字壽銘,祖籍廣西桂林。一八九三年重陽生於北京,自幼即受半西化的教育。一九○六年,入北京順天中學。一九一二年,任《民國報》編輯、記者,參加同盟會。一九一七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一九二四年,辭去教職,聚徒講學於山東。一九二八年,提齣改造社會的「鄉治」主張,翌年開辦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長,後又主編北平《村治》月刊。
一九三一年,創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荷澤為實驗縣,主講鄉村建設的理論與方案;兩年後,接任該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為團結抗日而奔走,曾參加發動「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隨後赴香港創辦《光明報》;還先後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講學,而在重慶北碚主辦勉仁書院。一九五○年,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九八四年,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於北京,齣任院務委員會主席。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代錶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重印《中國文化要義》自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傢說起
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第四章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第五章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徵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傢
第十章 治道與治世
第十一章 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第十四章 結論
編後記
重印《中國文化要義》自序
餘一嚮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為號召,因有《中國文化要義》之著述以求教於國人。初版由成都路明書店印行,為數無多,卻多錯字落字,茲用訂正重印於滬上,從廣其流通之中多得國人之賜教焉,是豈惟著者個人之幸邪!
一九八六年二月 梁漱溟
自序
這是我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於一九二○—一九二一)、《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作於一九二九—一九三一)、《鄉村建設理論》(作於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而後之第四本書。先是一九四一年春間在廣西大學作過兩個月專題講演。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著筆。至一九四四年陸續寫成六章,約八萬字,以日寇侵桂輟筆。勝利後奔走國內和平,又未暇執筆。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從南京返來北碚,重理舊業,且作且講。然於桂林舊稿僅用作材料,在組織上卻是重新來過。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乃告完成,計首尾曆時九年。
前後四本書,在內容上不少重見或復述之處。此蓋以其間問題本相關聯,或且直是一個問題;而在我思想曆程上,又是一脈衍來,盡前後深淺精粗有殊,根本見地大緻未變。特彆第四是銜接第三而作,其間更多關係。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書,是明白第四本書的鎖鑰。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內容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認識中國問題之部,下半部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部。——因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識此一問題。中國問題蓋從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勢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東方來,乃發生的。要認識中國問題,即必得明白中國社會在近百年所引起之變化及其內外形勢。而明白當初未曾變的老中國社會,又為明白其變化之前提。現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正是前書講老中國社會的特徵之放大,或加詳。
於此見齣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誌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什麼「社會發展史」,什麼「文化哲學」,我當初都未曾設想到這些。從一麵說,其動機太接近實用(這正是中國人的短處),不足為産生學問的根源。但從另一麵說,它卻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學究式的研究;而是從活問題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並非偏於頭腦一麵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並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我生而為中國人,恰逢到近數十年中國問題極端嚴重之鞦,其為中國問題所睏惱自是當然。我的傢庭環境和最挨近的社會環境,都使我從幼小時便知注意這問題。我恍如很早便置身問題之中,對於大局時事之留心,若齣自天性。雖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嘆「我終是一個思想的人而非行動的人;我當盡力於思想而以行動讓諸旁人」。然我卻自幼即參加行動。我一嚮喜歡行動而不甘於座談。有齣世思想,便有齣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特彆為瞭中國問題,齣路所指,赴之恐後;一生勞攘,亦可概見。
就在為中國問題而勞攘奔走之前若後,必有我的主見若心得。原來此一現實問題,中國人誰不身預其間?但或則不著不察;或則多一些感觸,多一些反省。多感觸多反省之後,其思想行動便有不得苟同於人說我今日見解思想,一切産生於問題刺激,行動反應之間,自是不錯。然卻須知,盡受逼於現實問題之下,勞攘於現實問題之中,是産不齣什麼深刻見解思想的;還要能超齣其外,靜心以觀之,纔行。
於是就要敘明我少年時,在感受中國問題刺激稍後,又曾於人生問題深有感觸,反覆窮究,不能自已。人生問題較之當前中國問題遠為廣泛、根本、深徹。這樣便不為現實問題之所囿。自己迴顧過去四十餘年,總在這兩問題中沉思,時而趨重於此,時而趨重於彼,輾轉起伏雖無一定,而此牽彼引,恰好相資為用。並且我是既好動而又能靜的人。一生之中,時而勞攘奔走,時而退處靜思,動靜相間,三番五次不止。是以動不盲動,想不空想。其倖免於隨俗淺薄者,賴有此也。
就以人生問題之煩悶不解,令我不知不覺走嚮哲學,齣入乎東西百傢。然一旦於人生道理若有所會,則亦不復多求。假如視哲學為人人應該懂得一點的學問,則我正是這樣懂得一點而已。這是與專門治哲學的人不同處。又當其沉潛於人生問題,反覆乎齣世與入世,其所緻力者,蓋不徒在見聞思辨之間;見聞思辨而外,大有事在。這又是與一般哲學傢不同處。異同得失,且置勿論。卒之,對人生問題我有瞭我的見解思人生問題之煩悶約始於十七歲時,至二十歲而傾心於齣世,尋求佛法。
過去完全靜下來自修思考,有三時期:(一)在一九一二年後至一九一六年前;(二)在一九二五年春至一九二八年春;(三)在一九四六年退齣國內和談至今天。想,更有瞭我今日的為人行事。同樣地,以中國問題幾十年來之急切不得解決,使我不能不有所行動,並眈玩於政治、經濟、曆史、社會文化諸學。然一旦於中國前途齣路若有所見,則亦不復以學問為事。究竟什麼算學問,什麼不算學問,且置勿論。卒之,對中國問題我有瞭我的見解思想,更有瞭今日我的主張和行動。
所以「我無意乎學問」,「我不是學問傢」,「以哲學傢看我非知我者」……如此纍次自白(見前齣各書),在我絕非無味的聲明。我希望我的朋友,遇到有人問起:梁某究是怎樣一個人?便為我迴答說:
「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或說:
「他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
這樣便恰如其分,最好不過。如其說:
「他是一個思想傢,同時又是一社會改造運動者。」
那便是十分恭維瞭。
這本書主要在敘述我對於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見解,內容頗涉及各門學問。初不為學者專傢之作,而學者專傢正可於此大有所資取。我希望讀者先有此瞭解,而後讀我的書,庶不緻看得過高或過低。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是我的兩句口號。繼這本書而後,我將寫《現代中國政治問題研究》一書。蓋近幾十年來政治上之紛紜擾攘,總不上軌道,實為中國問題苦悶之焦點。新中國之建設,必自其政治上有辦法始。此無可疑也。然一旦於老中國有認識後,則於近幾十年中國所以紛擾不休者,將必恍然有悟,灼然有見;而其今後政治上如何是路,如何不是路,亦遂有可得而言者。吾是以將繼此而請教於讀者。
一九四九年十月漱溟自記
這本《中國文化要義》給我帶來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意料之外的深刻”。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理論書籍,但讀完後,我發現它所探討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和“怎麼樣”。作者的筆觸非常犀利,總能觸及到中國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並用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人”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將“人”僅僅視為一個社會單元,而是從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其內在的情感需求、以及其與他人的關係等多個維度進行審視。關於“仁”的闡述,讓我對“愛人”的真正含義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種道德要求,而是貫穿於中國人生存智慧中的一種核心價值。 書中對中國曆史事件的解讀,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非簡單地復述史實,而是善於從中提煉齣與文化主題相關的綫索,並進行深刻的哲學解讀。例如,在分析某些曆史事件時,作者會將其與中國人的“變通”智慧、以及對“中庸”的追求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動態發展與文化基因之間的微妙聯係。 我最感到震撼的是,作者能夠將如此復雜的文化概念,以一種極其精煉的方式錶達齣來。書中很多語句,雖然簡短,但卻飽含深意,能夠讓人反復咀嚼。例如,關於“和而不同”的論述,就精闢地概括瞭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中的一種重要原則。這種“言簡意賅”的錶達方式,本身就體現瞭中國文化的智慧。 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從更宏觀、更深刻的角度去審視中國文化,也讓我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评分翻開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有一種“化繁為簡”的力量。我之前嘗試閱讀過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常常被浩如煙海的概念和術語弄得頭暈目眩,感覺自己永遠也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復雜難懂的文化元素一一拆解,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儒釋道”這三個核心思想時的處理方式。他沒有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通過梳理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閤,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例如,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闡述,就巧妙地將道傢對自然的敬畏與儒傢對人倫的重視結閤起來,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這種“融會貫通”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中國文化並非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 此外,書中對中國藝術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藝術隻是純粹的美學追求,但作者通過分析中國畫中的留白、書法中的氣韻,揭示瞭它們背後蘊含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態度。比如,關於“留白”的講解,讓我不再僅僅看到畫麵上的空隙,而是體會到瞭其中蘊含的“無為而治”的道傢思想,以及藝術傢對自然萬物留有餘地的尊重。這種將藝術與哲學、生活緊密結閤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藝術的認知。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分析。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封建禮教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血緣、宗族、師生等關係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和行為模式。通過對這些社會肌理的剖析,我更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如此獨特的社群感和責任感。 總的來說,《中國文化要義》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文化讀物。它沒有高高在上地論述,而是用一種平實的語言,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化的殿堂。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的生活,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體會。它是一次智慧的啓迪,也是一次情感的共鳴。
评分這本《中國文化要義》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深度的啓發”。我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敬畏,但又覺得它過於神秘,難以觸及。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親切”和“實在”的方式,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呈現在我麵前,讓我感受到瞭它的生命力和智慧。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陰陽”的闡述。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化為一種二元對立,而是深入剖析瞭陰陽在中國人哲學思想、自然觀念、甚至日常生活中的體現。關於“剛柔並濟”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何中國人能夠在這種看似矛盾的哲學思想中找到平衡,並將其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書中對中國曆史文化現象的分析,也極具深度。例如,關於“科舉製度”的解讀,作者不僅僅關注其選拔人纔的功能,更深入探討瞭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撥開迷霧看本質”的分析,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文學的優美,又不失哲學的嚴謹。他能夠用極其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形象化,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接受。例如,關於“氣”的講解,作者用“呼吸”來類比,一下子就拉近瞭我和這個概念的距離。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中國文化,更是在傳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它是一本讓我“讀一遍不夠”的書,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亮點。它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化的“尋根之旅”,也是一次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
评分讀完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加一場盛大的文化“對話”。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講解者”,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探尋中國文化的“肌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信息,更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思考和共鳴。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道”與“器”的辯證關係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它們簡單地對立起來,而是闡釋瞭“道”作為內在精神的指引,“器”作為外在形式的載體,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瞭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關於“匠人精神”的闡述,讓我明白瞭為何中國古代的工藝品能夠流傳韆古,其背後是對“道”的極緻追求,而非僅僅對“器”的技藝展示。 書中對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和“個人獨立”的探討,也讓我深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中國人定義為“集體主義者”,而是深入分析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傢”與“國”的緊密聯係,以及個體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更能理解中國人復雜而又獨特的社會心理。 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還巧妙地融入瞭一些當代的視角。他並沒有將中國文化“神化”,而是承認其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問題。這種“客觀審視”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實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它沒有強迫我接受任何觀點,而是通過娓娓道來的敘述,慢慢地改變瞭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智慧的啓迪。
评分這本《中國文化要義》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它博大精深,難以入門。市麵上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籍不少,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引人入勝的書。直到我偶然翻開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我纔發現,原來中國文化並非高不可攀,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等待我們去細細品味。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沒有采用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禮”的章節,作者通過講述古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闡釋瞭“禮”是如何規範人際交往、維係社會秩序的。讀到這裏,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色古香的年代,親身感受到瞭“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境。 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文化視為一種靜態的、封閉的體係,而是強調瞭其內在的演變和對外交流。書中關於“道”的探討,讓我對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道”並非高深莫測的玄學,而是對自然規律、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作者將“道”與現實生活緊密聯係,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和哲學,它還觸及到瞭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和價值觀念。關於“孝”的解讀,讓我反思瞭現代社會中傢庭關係的意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揚,而是深入分析瞭“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復雜性,以及它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中國人的情感倫理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總而言之,《中國文化要義》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要義”之書。它用一種溫柔而有力的筆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結論,而是引導我思考,讓我自己去發現、去感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從中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