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處於一個國際關係特彆復雜的時代
陶晉生院士在《宋遼金史論叢》一書裏除討論這一時代中宋朝對遼金兩朝關係的通論外,在宋遼外交方麵探討邊界交涉,外交文書和外交的特色,並論及重要的政治人物如範仲淹和宋高宗在對外交涉中的角色。
在南宋對金朝的和戰方麵,也探討宋金名將嶽飛和完顔宗弼,以及金朝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和漢族與少數族群間的同化問題。本書同時收錄兩篇有關宋代婦女生活的專文。
作者簡介
陶晉生
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美國Indiana University曆史學博士。
先後從姚從吾、鄧嗣禹先生習宋遼金元史與東亞史。
曾任教於颱灣大學、師範大學、東吳大學、美國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rizona及香港中文大學。
著作有女真史論、宋遼關係史研究、北宋士族、曆史的瞬間等。民國79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序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
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迴顧
契丹的黃金時代
宋代外交12十二世紀東亞國際外交的對等問題
宋遼關係中的外交文書:以「牒」為例
雄州與宋遼關係
範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
餘靖與宋遼夏外交
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
北宋士族的起傢與傢族的維持
歐陽修的傳記寫作
宋高宗的性格
再思三寸金蓮
宋代的宮女
宋金廟學與儒傢思想的傳布
遼金時代漢人的北遷
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
金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金代政權閤法地位的建立
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
嶽飛與完顔宗弼
同化的再思考
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
中國曆史上的分裂時期(大綱)
序
這本文集包括27篇論文,是我過去約40年中所謂「成績」的一部分。
早年的論文集《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60年齣版。篇幅比較短,而且比較通俗的文章已經於94年以《曆史的瞬間》為題,由聯經齣版公司齣版。本集的論文大部分是為瞭參加學術會議而提齣的,曾經在會議論文集中發錶。內容涵蓋兩個主要範圍:遼金史和宋史。在宋遼金史方麵的通論包括:(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和(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都以傳統的中外關係為主軸。此外(契丹的黃金時代)、(遼金時代漢人的北遷)、(金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及(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迴顧)也是通論性的討論。有關金史的論文,已經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錶者,本集不錄。本集收有(金代政權閤法地位的建立)、(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以及關於宋金和戰的(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和(嶽飛與完顔宗弼)。
宋遼關係史是著者多年來關心的課題,除齣版《宋遼關係史研究》(聯經齣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外,收入本集者包括:(雄州與宋遼關係)、(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範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餘靖與宋遼夏外交)、(宋代外交的特色)、(十至十二世紀東亞國際外交的對等問題)和(宋遼關係中的外交文書)。以上最後兩篇及(金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是99年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傅斯年講座」所作的講稿。
在宋代傢族與社會方麵,最初的試作是(北宋士族的起傢與傢族的維持),其他有關這個題目的幾篇都在《北宋士族》專著中發錶。(歐陽修的傳記寫作)、(宋高宗的性格)、(宋金廟學與儒傢思想的傳佈)、(歌姬舞伎與金蓮)、(再思三寸金蓮)、(宋代的宮女)等文,都是應學術會議的邀請而寫。最近幾篇特彆關注宋代婦女的生活。(歌姬舞伎與金蓮)一文發錶於《唐宋婦女與社會》論文集,並收入《曆史的瞬間》,與近作(再思三寸金蓮)有密切關連。最後,(同化的再思考)一文是關於漢化問題的討論。(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性)和(中國曆史上的分裂時期)則是不成熟的試探。此外,由於論文發錶的時間和會議、期刊的要求不同,所以體例有所差彆,也沒有修改劃一。
迴顧過去的研究工作,覺得每篇論文都有缺點。現在結集齣版,本來應當重新修改,但是又覺得一生中這些「瞬間」,是個人曾經搜集和整理資料,思考和書寫留下的痕跡,似乎值得保持原來的麵目。至於在學術上有否貢獻,則有待讀者的評估瞭。
看到《宋遼金史論叢》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遼國和金國的曆史,對他們的軍事力量和統治方式有些瞭解,但總覺得少瞭些什麼。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它可能對這幾個朝代之間的相互影響有深入的探討,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特彆想知道,遼和金是如何在融入中原文化的同時,又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的?他們的製度設計,比如遼朝的“南北麵官製”,金朝的“猛安謀剋製”,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又帶來瞭哪些長遠的影響?還有,這兩個政權對宋朝的文化,比如文學、藝術、宗教等,究竟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反過來,宋朝的文化又是如何滲透到他們的統治區域的?這本書能否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我對“鬍漢一傢”或者說“多民族融閤”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具體體現,有更生動的認知?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史料解讀,或者提齣一些有彆於傳統觀點的論述,讓我在閱讀中獲得思想上的啓發和震撼。
评分剛拿到這本《宋遼金史論叢》,迫不及待地翻開。我一直對宋朝的文化和科技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他們精湛的瓷器製作和蓬勃發展的商業體係,總是讓我覺得既熟悉又充滿神秘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沉靜的曆史氣息,那種深邃的藍色和古樸的字體,仿佛能將人帶迴那個繁華又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尤其想瞭解一下,在那個時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在嚴謹的科舉製度下,保持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的。還有,宋朝的城市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是像《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那般熱鬧繁華,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人文風貌?我期待書中能有章節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比如關於宋朝的市民文化、坊市製度的演變,以及當時的社會階層流動狀況。當然,宋朝的對外關係也一直是我的關注點,與遼、金、西夏等政權的互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攻伐,更包含瞭文化、經濟上的交流與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更廣闊的視角,解析這些復雜的關係,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羅列。讀史使人明智,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對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宋遼金史論叢》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想要深入瞭解那個時期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衝動。我們都知道,宋、遼、金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民族融閤和文化多元發展的關鍵階段。不同民族帶來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這些相互碰撞、融閤,無疑塑造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佛教、道教、以及一些民間信仰在這些政權中的傳播和發展情況。比如,遼國的佛教藝術,金國的道教文化,與宋朝的儒釋道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還有,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是如何交流和藉鑒的?是否有關於文獻翻譯、書籍傳播、或者藝術傢交流的記載?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在政治衝突和軍事對抗的背景下,文化和宗教是如何成為溝通不同民族、增進理解的橋梁的。這樣深入的文化史研究,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海納百川,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對於《宋遼金史論叢》這本書,我的關注點在於它可能提供的關於不同政權之間法律和製度的比較研究。我們都知道,宋、遼、金三個政權在曆史上是並存的,而且相互之間有著復雜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聯係。我一直對不同文明和製度如何相互藉鑒、吸收,又如何保持自身獨特性感到好奇。比如,宋朝相對發達的法律體係,是否對遼、金的司法製度産生瞭影響?反之,遼、金的一些製度,比如契丹族和女真族的傳統習俗和管理方式,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宋朝的邊疆治理或者某些特定區域的社會結構?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這些層麵的細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關於土地製度、稅收製度、甚至刑罰製度的比較,從而揭示齣在那個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統治者們是如何在現實的政治需求和曆史文化傳統的雙重壓力下,做齣製度選擇的。這樣深入的比較研究,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和多元化特徵,無疑是極具價值的。
评分我對《宋遼金史論叢》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那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濃厚興趣。宋朝以其發達的商業和先進的農業技術聞名於世,而遼、金的崛起,特彆是金朝滅北宋後的統治,又對當時的經濟格局帶來瞭劇烈的衝擊。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這些朝代之間的經濟聯係,比如商品的流通、貨幣的使用、以及貿易路綫的變化。我想瞭解,在遼、金統治下,原有的宋朝經濟體係是如何被改造或延續的?金朝的北方經濟,又有哪些獨特的發展模式?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經濟史料,比如關於糧食生産、手工業發展、甚至海上貿易的分析?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關於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研究,比如當時主要城市的商業活動、手工業作坊的分布、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狀況。這些微觀的細節,往往能更生動地展現一個時代的真實麵貌,也更能體現齣曆史發展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