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处于一个国际关系特别复杂的时代
陶晋生院士在《宋辽金史论丛》一书里除讨论这一时代中宋朝对辽金两朝关系的通论外,在宋辽外交方面探讨边界交涉,外交文书和外交的特色,并论及重要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和宋高宗在对外交涉中的角色。
在南宋对金朝的和战方面,也探讨宋金名将岳飞和完颜宗弼,以及金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汉族与少数族群间的同化问题。本书同时收录两篇有关宋代妇女生活的专文。
作者简介
陶晋生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Indiana University历史学博士。
先后从姚从吾、邓嗣禹先生习宋辽金元史与东亚史。
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东吴大学、美国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rizona及香港中文大学。
着作有女真史论、宋辽关系史研究、北宋士族、历史的瞬间等。民国79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序
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省思:以宋辽金时期为例
民国以来辽金史研究的回顾
契丹的黄金时代
宋代外交12十二世纪东亚国际外交的对等问题
宋辽关系中的外交文书:以「牒」为例
雄州与宋辽关系
范仲淹与宋对辽夏外交
余靖与宋辽夏外交
宋辽边界交涉的问题
北宋士族的起家与家族的维持
欧阳修的传记写作
宋高宗的性格
再思三寸金莲
宋代的宫女
宋金庙学与儒家思想的传布
辽金时代汉人的北迁
辽金两代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
金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金代政权合法地位的建立
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战略
岳飞与完颜宗弼
同化的再思考
略论边疆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大纲)
序
这本文集包括27篇论文,是我过去约40年中所谓「成绩」的一部分。
早年的论文集《边疆史研究集-宋金时期》,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60年出版。篇幅比较短,而且比较通俗的文章已经于94年以《历史的瞬间》为题,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本集的论文大部分是为了参加学术会议而提出的,曾经在会议论文集中发表。内容涵盖两个主要范围:辽金史和宋史。在宋辽金史方面的通论包括:(略论边疆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省思—以宋辽金时期为例),都以传统的中外关系为主轴。此外(契丹的黄金时代)、(辽金时代汉人的北迁)、(金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辽金两代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及(民国以来辽金史研究的回顾)也是通论性的讨论。有关金史的论文,已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者,本集不录。本集收有(金代政权合法地位的建立)、(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及关于宋金和战的(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战略)和(岳飞与完颜宗弼)。
宋辽关系史是着者多年来关心的课题,除出版《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3年)外,收入本集者包括:(雄州与宋辽关系)、(宋辽边界交涉的问题)、(范仲淹与宋对辽夏外交)、(余靖与宋辽夏外交)、(宋代外交的特色)、(十至十二世纪东亚国际外交的对等问题)和(宋辽关系中的外交文书)。以上最后两篇及(金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9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傅斯年讲座」所作的讲稿。
在宋代家族与社会方面,最初的试作是(北宋士族的起家与家族的维持),其他有关这个题目的几篇都在《北宋士族》专着中发表。(欧阳修的传记写作)、(宋高宗的性格)、(宋金庙学与儒家思想的传佈)、(歌姬舞伎与金莲)、(再思三寸金莲)、(宋代的宫女)等文,都是应学术会议的邀请而写。最近几篇特别关注宋代妇女的生活。(歌姬舞伎与金莲)一文发表于《唐宋妇女与社会》论文集,并收入《历史的瞬间》,与近作(再思三寸金莲)有密切关连。最后,(同化的再思考)一文是关于汉化问题的讨论。(略论边疆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则是不成熟的试探。此外,由于论文发表的时间和会议、期刊的要求不同,所以体例有所差别,也没有修改划一。
回顾过去的研究工作,觉得每篇论文都有缺点。现在结集出版,本来应当重新修改,但是又觉得一生中这些「瞬间」,是个人曾经搜集和整理资料,思考和书写留下的痕迹,似乎值得保持原来的面目。至于在学术上有否贡献,则有待读者的评估了。
刚拿到这本《宋辽金史论丛》,迫不及待地翻开。我一直对宋朝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精湛的瓷器制作和蓬勃发展的商业体系,总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的历史气息,那种深邃的蓝色和古朴的字体,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繁华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我尤其想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在严谨的科举制度下,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的。还有,宋朝的城市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般热闹繁华,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人文风貌?我期待书中能有章节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比如关于宋朝的市民文化、坊市制度的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状况。当然,宋朝的对外关系也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与辽、金、西夏等政权的互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攻伐,更包含了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与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更广阔的视角,解析这些复杂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读史使人明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宋辽金史论丛》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期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冲动。我们都知道,宋、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同民族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这些相互碰撞、融合,无疑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佛教、道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在这些政权中的传播和发展情况。比如,辽国的佛教艺术,金国的道教文化,与宋朝的儒释道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还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是如何交流和借鉴的?是否有关于文献翻译、书籍传播、或者艺术家交流的记载?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在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的背景下,文化和宗教是如何成为沟通不同民族、增进理解的桥梁的。这样深入的文化史研究,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宋辽金史论丛》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浓厚兴趣。宋朝以其发达的商业和先进的农业技术闻名于世,而辽、金的崛起,特别是金朝灭北宋后的统治,又对当时的经济格局带来了剧烈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这些朝代之间的经济联系,比如商品的流通、货币的使用、以及贸易路线的变化。我想了解,在辽、金统治下,原有的宋朝经济体系是如何被改造或延续的?金朝的北方经济,又有哪些独特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经济史料,比如关于粮食生产、手工业发展、甚至海上贸易的分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比如当时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手工业作坊的分布、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这些微观的细节,往往能更生动地展现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更能体现出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看到《宋辽金史论丛》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辽国和金国的历史,对他们的军事力量和统治方式有些了解,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它可能对这几个朝代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深入的探讨,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特别想知道,辽和金是如何在融入中原文化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他们的制度设计,比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又带来了哪些长远的影响?还有,这两个政权对宋朝的文化,比如文学、艺术、宗教等,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宋朝的文化又是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统治区域的?这本书能否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胡汉一家”或者说“多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体现,有更生动的认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史料解读,或者提出一些有别于传统观点的论述,让我在阅读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震撼。
评分对于《宋辽金史论丛》这本书,我的关注点在于它可能提供的关于不同政权之间法律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我们都知道,宋、辽、金三个政权在历史上是并存的,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系。我一直对不同文明和制度如何相互借鉴、吸收,又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感到好奇。比如,宋朝相对发达的法律体系,是否对辽、金的司法制度产生了影响?反之,辽、金的一些制度,比如契丹族和女真族的传统习俗和管理方式,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边疆治理或者某些特定区域的社会结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这些层面的细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关于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甚至刑罚制度的比较,从而揭示出在那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在现实的政治需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双重压力下,做出制度选择的。这样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多元化特征,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