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上海正是融汇多元中西文化表演的大舞台
各种语言的报刊、广播、电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百张精选图片,怀念旧上海的繁华
一八四三年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最大窗口和传播中心。这里集中了全国最早、最多的中、外文报刊和翻译出版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艺术活动中心,电影、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等,均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它们在这里合作竞争、交汇融合,共同谱就了上海文化的开放格局。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上海已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区域内最繁华、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大都会,并与伦敦、纽约、巴黎、柏林等城市并驾齐驱,跻身于国际性大都市之列。
本书内容追溯土山湾画馆和乐队、上海世博会、电影史和新闻史。作者并对中国早期摄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并披露一些罕见文献。
本书特色
1.百张精选图片,怀念旧上海的繁华
2.本书内容追溯土山湾画馆和乐队、上海世博会、电影史和新闻史。作者并对中国早期摄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并披露一些罕见文献。
作者简介
张伟
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 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筹画并主持「中国与世博」、「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课题的研究,着有《满 纸烟岚》、《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等专着,主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等。
代序 书眉散语
辑一
1土山湾画馆历史溯源
2土山湾画馆的历任主持
3画馆主任刘德斋家世探源
4刘德斋的教学活动
5刘德斋领衔编绘的三部着作
6刘德斋的两个得意门生:范殷儒和徐咏青
7晚年刘德斋
8土山湾画馆的师生名录
9追寻土山湾乐队的悠久历史
辑二
10默片时代的配音与配乐
11大光明:一段浓缩的电影史
12百年天籁,红楼「留声」
13审美书馆的创立及其出版物
14战后上海方型週刊的滥觞---《海风》的创办及其编撰阵营
15世博舞台上的中国「海归」
16中国参与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始末
17上海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辑三
18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纪念品的发现和考释
19长尾雨山与商务印书馆
20戈氏叔侄的图书馆情缘
21毕生从事文化出版事业的胡愈之
22邵洵美手绘的两枚藏书票
23由一册签名本所想到的
辑四
24跑马引来海上潮
25上海舞台上的A.B.C.
26「雷根」当年在上海
27一枚珍贵的「英雄」烟标
28倾听那远处传来的口琴声
29一张见证历史的音乐节目单
30令人发指的野蛮风俗
31手绘明信片的珍品
32最是温馨情人节
33世俗的「哈罗温」
34过个快乐的耶诞节
辑五
35晚清民初的海上影楼
36瞬间永恆—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概述
辑六
37邵洵美的书生事业
38图史互动的尝试
39中国现代电影期刊的整理与研究
40记忆上海的「城市表情」
41国际名流的上海踪迹
42弥补缺憾的文化工程
43土山湾,不仅只是绘画的摇篮
44叶灵凤的一本另类书话
序
这本小书,是我近年所写文章的结集,因内容多有纸页有关,又都非学院派的高头讲章,更不是主流之论。书按所涉内容大致分为几辑:第一辑均有关土山湾。我年轻时供职于徐家汇藏书楼,土山湾正位于徐家汇的西南部。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上海,在徐家汇一带开始建立会院居所,在此先后建造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孤儿工艺院等等,在徐家汇—土山湾一带形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天主教文化社区。
一百年间,传教士们把这里变成了中国土地上最具规模、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化中心,土山古迹虽不复可寻,土山湾这个地名却一直流转了下来,并因此名垂史册。如何评价这一切,这是一个复杂艰深的学术课题,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土山湾是我一直关注的课题,曾陆续写过不少文章。去年我和张晓依小姐合作,就土山湾的历史及其相关人物写成一部专着,出版后颇受学界和媒体好评,给我很大鼓励。这里收录的文章,为专着出版后所新写,主要对当年土山湾的画馆和乐队略作探索,以求教于大家。第二辑的几篇有些特殊,是我和几个年轻人合作的成果。
2005年,上海图书馆为了整合近代文献和网路资源,新成立「上海年华」小组,由我具体负责小组业务的开展。经过几年的磨练,当年从馆内外罗纳吸收进小组的一些年轻人,如今大都已成为上图近代文献研究方面的骨干,并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是我所欣慰的。本辑收录的文章,即我们合作的部分成果,借此留下一些这几年我们工作的痕迹,以为纪念。第三辑内容均有关书刊和图书馆,惟就目前社会关心的热点来说,所涉人物和书籍可能都较冷较偏,但窃以为他(它)们均对中国文化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故不揣浅薄,略作论述,如能引起大家些微注意则于愿已足。第四辑文章所描述的是真正的「纸页」,薄薄的纸页,它们是照片、戏单、明信片、电影说明书等等,都是我个人的收藏,所写也都是私人感受,不登大雅之堂。第五辑的两篇文章稍长一些,是我对中国早期摄影的一点探索,有一些新的看法和文献,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最后一辑是序跋,系我为近年主编的一些书所写。
研究和文献类的书不易出也不易找,故附于书尾供大家参考。书中附图一百余幅,均系精心挑选,非仅为烘托气氛,增加所谓的可看性。我一直坚持文图结合,互有相助的理念,时至今日,图像文献的重要性想必已为大家所痛感。
不知不觉,这已是我出版的第十本书了,不由感叹时光流转之快,人已中年了。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书堆之中,由于爱好,也由于责任。今后如果能健康地活着,当然我也一定会继续写下去。
《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个时代的上海街头巷尾,见证了艺术的萌芽与生长。我不仅看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们在时代浪潮中的身影,更发现了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璀璨明珠。书中对于艺文界内部的细微生态,比如不同社团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不同流派之间的论战,以及当时社会阶层对艺术的态度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描绘。这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形成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西风东渐”这一过程的 nuanced(微妙的)呈现所打动。它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充满了主动的筛选、改造与融合。中国艺术家们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又保留和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对晚清民初上海的艺文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评分读完《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一丝复杂情感的画面。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描述,更深入地挖掘了艺术家们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仿佛看到了,在那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他们既要面对传统的束缚,又要迎合新兴的审美趣味;他们既有对西方艺术的向往,又可能怀揣着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这种多重角色的扮演,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了独特的张力。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艺术流派、创作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对艺术创作的影响,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文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艺术,是如何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纳,甚至成为他们表达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演变。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的篇章。
评分拿到《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这本书,我最期待的便是它对于“西风东渐”这一宏大命题在上海具体艺文界的呈现。上海,这座近代中国的“魔都”,其开放的港口地位和特殊的政治格局,注定了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我设想着,书中所描绘的,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张力的艺文生态。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的呢?是那些零星散布在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文章,还是那些悄然兴起的画展、音乐会?抑或是那些在租界生活、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启发,又如何反哺中国本土文化的?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西风”与“东渐”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单向的接受,还是双向的互动?是全盘模仿,还是有选择的吸收?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揭示出,在这场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上海的艺文界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又积极拥抱外来思潮,从而孕育出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气象。我想象着,书中的内容将是丰富且多元的,涵盖了绘画、文学、音乐、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晚清民初上海艺文全景图。
评分我刚翻开《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的扉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书中的笔触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带回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民初上海。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勾勒出那个时代艺文界的生动群像。我仿佛看到了,在租界与华界交织的地带,西方的油画、雕塑、音乐,以及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如何如同春风细雨般,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但更令我着迷的是,这些“西风”并没有简单地被复制,而是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文人在吸收西方技法的同时,是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从而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比如,那些描绘上海风情的画作,既有西方写实的技巧,又不乏东方韵味的留白与意境;那些改良的戏曲,既吸收了西方戏剧的结构,又保留了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记,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学习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展现一种文化生命力,一种在变革中不断求索和创新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光是听名字,就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旧上海纸醉金迷的繁华,却又暗流涌动着新思潮的萌发。我一直对那个跨越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充满好奇,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其艺术和文学界的活跃程度一定非同寻常。我想象着,在租界林立的街头巷尾,在那些灯红酒绿的咖啡馆和茶楼里,会有怎样的文人雅士们聚会,他们会讨论些什么?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剧?是对西方艺术的赞叹,还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书名中的“西风东渐”四个字,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命题。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剖析西方艺术和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又是如何在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甚至开出独特的花朵。晚清民初,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大熔炉。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细腻地描绘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探索、创造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活,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扮演的角色,都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