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8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耕耘和看法,有值得一述的几个重点:
一、注意辛亥革命史、五四运动史与北伐史的研究。辛亥革命已届百年,「革命」定义不断流变,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说明革命是历史经验,却不必是历史常态。1920年代民族主义高涨,是政治力量压倒一切的时代,抛弃革命史观,运用一手资料,体察时代潮流的推移、国际因素的互动,留意政治与群众动员的关联性,作出对时代精神适切的分析与讨论。革命派在五四政治与文化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政党的社会动员波及学界资源,这是后来群众运动走不出的怪圈。
二、1980年代,妇女史研究成为新兴研究领域。个人率先参与、主持中研院与蒋经国基金会两度合作推动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计画」,在与同仁共同努力下,使中研院成为国际研究中国近代妇女史的重镇。个人在这方面的论着,多属性别史极具拓荒又有创意的作品。
三、1990年代之后,台湾政局变动,学术生态因民主化、自由化而丕变,对民国史研究更充满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档案,以及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有关史料研究国民党的「党国」政治,并对特殊政治人物研究学术化,视蒋介石为走下神龛的「凡人」,认为他是「继承性的创业者」、「弹性国际外交的执行人」,给蒋适当的历史定位。这方面的讨论,会有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近年民国史上有两大议题值得关注: 一是台湾民主化之后,作为民国史家不能不思考国民政府长时期实行的「党国体制」,究竟内容如何,又怎能蜕变转型?海崃两岸两个革命政党近年的发展、变化拿来作对比,是历史研究不是政论,是对历史的反省,也是对现状的关怀。另一个重点研究是抗日战争史,史家想回答的问题是:战争对一个正要走向近代的国家,造成如何的冲击?这方面的论作显示,作者企图以新资料、新视野、新观点来回应。
我个人一向服膺陈寅恪对历史的看法,历史研究重在得新材料,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观点,能得新结论;在解释和梳理时不妨贴近「简单」与「人性」。他说:「解释古书,其严谨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亦须旁釆史实、人性,以为参证。」收在这部书的论作,有时代的印记、关怀,但不失真诚。
作者简介
吕芳上
台湾桃园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美国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庆应大学访问学人。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总干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兼所长、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国史馆馆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吕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专长于民国政治史、国民党史及中国近代妇女史。主要着作有《朱执信与中国革命》、《革命之再起》、《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1919-1929》等书,及论文八十多篇。
上册
序文
壹、 民国史的发展与走向
第一章 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省思
第二章 近代中国制度的移植与异化
──以一九二○年代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为例的讨论
第三章 继承与创新
──中华民国百年来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政治转型的挑战
──近代中国「党国」体制的发展与省思
第五章 走出「党国体制」的阴影
──中国国民党的转型(一九五○~二○一○)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研究
──新资料、新视野
贰、 妇女史研究
第一章 儿女情短、英雄气长?
──辛亥革命时期的性别与革命
第二章 娜拉出走以后
──五四到北伐青年妇女的活动
第三章 法理与私情
──五四时期罗素、勃拉克相偕来华引发婚姻问题的讨论(一九二○~一九二一)
第四章 个人抉择或国家政策:近代中国节育的反思
──从一九二○年代《妇女杂志》出版产儿制限专号说起
第五章 革命与恋爱
──一九二○年代知识分子情爱问题的抉择与讨论
第六章 「好女要当兵」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创设(一九二七)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女权论辩
第八章 另一种「伪组织」
──抗战时期婚姻与家庭问题初探
中册
叁、民初政局发展
第一章 辛亥革命百年:台湾观点
第二章 南洋侨界的卜式:邓泽如与辛亥革命(一九○六~一九一六)
第三章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孙黄两派的政治活动(一九一三~一九一七)
第四章 民初孙中山、宋庆龄的情谊
第五章 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一九一七~一九二七)
第六章 广东革命政府的关余交涉(一九一八~一九二四)
第七章 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一九一八~一九二二)──由《蒋介石日记》的观察
肆、抗战前的中国
第一章 北伐前学运的动向(一九二○~一九二七)
第二章 「学阀」乎?「党化」乎?──一九二五年的东南大学学潮
第三章 「竺震旦」与「驱象党」──一九二四年泰戈尔的访华与东西文化之争
第四章 北伐时期英国增兵上海与对华外交的演变
第五章 抗战前的中央与地方──以蒋介石与广东陈济棠关系为例的探讨(一九二九~一九三六)
第六章 对训政时期江西县长的一些观察(一九二六~一九四○)
下册
伍、 抗战中国
第一章 凝聚抗战共识──庐山谈话会的召开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迁徙运动──以人口、文教事业及工厂内迁为例的探讨
第三章 台湾革命同观会与台湾光复运动(一九四○~一九四五)
第四章 抗战时期在大陆的台湾抗日团体及其活动
第五章 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一九四二~一九四五)
第六章 为战后中国外交绸缪──国际问题讨论会(一九四一~一九四五)
陆、 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第一章 蒋介石的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第二章 重评蒋介石
第三章 面对强邻:一九三五年《蒋介石日记》的考察
第四章 「最后关头」已到:一九三七年《蒋介石日记》的考察
第五章 日记、档案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和史迪威(一九四○~一九四四)
第六章 蒋介石:一位弹性的国际主义者──以一九四二年访印为例的讨论
柒、战后中国
第一章 总裁的「首脑外交」──一九四九年蒋中正出访菲韩
第二章 痛定思痛──战后中国国民党改造的酝酿(一九四七~一九五○)
第三章 蒋中正先生与人才培训:革命实践研究院的创办与初期发展(一九四九~一九六九)
第四章 「文化跨海」:战后初期台湾学术与文化走向—以许寿裳、傅斯年领导的机构为例
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省思
一、19、20世纪之交「改革」与「革命」势力已双双上扬
中国人因为遭受外侮,自动起来谋求政治的改革,可以说是从戊戌维新一幕开始。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已有两股新力量产生,一是1894年在夏威夷成立,次年在香港立足的兴中会;一是次年在北京建立的强学会。也就是说在20世纪来到之前的几年,中国已由1840年以来时局的推演下,不能不在政治上求新求变。1895~1898年之间,改良派被视为「新党」,革命派被唿为「乱党」。戊戌政变把康梁势力推出主流之外,但两股势力仍交替而对峙。
1900年,就算是20世纪的开端吧,庚子事变引来八国联军,显示戊戌变法既然失败,民众自己上阵,义和团以「神」击「鬼」,结果「攻异端而正人心」、「使神威以寒夷胆」并未见效。反而是神祇遇上枪砲,死者如风驱草,召来的是武力震撼,经济制裁,严刑惩兇,心理溃决。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民国初年遇到一个人力车伕,以前是一个义和团,今则变为天主教徒,房中供有耶稣和圣母像,早晚虔诚祷告,问他何以变了?他说: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不灵!可见民族精神已失,崇洋媚外由之而起。
秋瑾《宝刀歌》说:
北上联军八国兵,把我江山又断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的确革势力开始成长了。
(一)两种方法不同的改革运动
原来中国最初从事改革运动的前辈,无论是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或康梁所代表的维新派,他们自始即有一相当模煳的共同意识。换言之,其目的无非要在中国实行一种民主宪政。可是目的尽管模煳,而两派为逹此一目的所採的不同手段,则非常明朗:孙派以推倒满清为前提,康派则主张就满清加以改造。孙中山自己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所谓「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即清光绪11年,亦即公历1885年,隔现在已整整一一四年了。康有为以监生第一次伏阙上书,在光绪14年9月,他所希望的乃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能够「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其时为公历的1888年,隔现在也已经是一百又十一年了。
民国史论 (上中下)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民国史论 (上中下)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