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论 (上中下)三册

民国史论 (上中下)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耕耘和看法,有值得一述的几个重点:

  一、注意辛亥革命史、五四运动史与北伐史的研究。辛亥革命已届百年,「革命」定义不断流变,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说明革命是历史经验,却不必是历史常态。1920年代民族主义高涨,是政治力量压倒一切的时代,抛弃革命史观,运用一手资料,体察时代潮流的推移、国际因素的互动,留意政治与群众动员的关联性,作出对时代精神适切的分析与讨论。革命派在五四政治与文化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政党的社会动员波及学界资源,这是后来群众运动走不出的怪圈。

  二、1980年代,妇女史研究成为新兴研究领域。个人率先参与、主持中研院与蒋经国基金会两度合作推动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计画」,在与同仁共同努力下,使中研院成为国际研究中国近代妇女史的重镇。个人在这方面的论着,多属性别史极具拓荒又有创意的作品。

  三、1990年代之后,台湾政局变动,学术生态因民主化、自由化而丕变,对民国史研究更充满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蒋介石档案,以及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有关史料研究国民党的「党国」政治,并对特殊政治人物研究学术化,视蒋介石为走下神龛的「凡人」,认为他是「继承性的创业者」、「弹性国际外交的执行人」,给蒋适当的历史定位。这方面的讨论,会有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近年民国史上有两大议题值得关注: 一是台湾民主化之后,作为民国史家不能不思考国民政府长时期实行的「党国体制」,究竟内容如何,又怎能蜕变转型?海崃两岸两个革命政党近年的发展、变化拿来作对比,是历史研究不是政论,是对历史的反省,也是对现状的关怀。另一个重点研究是抗日战争史,史家想回答的问题是:战争对一个正要走向近代的国家,造成如何的冲击?这方面的论作显示,作者企图以新资料、新视野、新观点来回应。

  我个人一向服膺陈寅恪对历史的看法,历史研究重在得新材料,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观点,能得新结论;在解释和梳理时不妨贴近「简单」与「人性」。他说:「解释古书,其严谨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亦须旁釆史实、人性,以为参证。」收在这部书的论作,有时代的印记、关怀,但不失真诚。
 

《旧邦新命: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度观察》 一部勾勒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脉动与思想转向的力作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军事史叙事,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近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中所展现出的社会结构性调整、文化心理的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与探索历程。作者以微观的视角切入宏大的历史进程,力求展现那段动荡岁月里,中国社会肌理是如何被撕裂、重塑,并最终孕育出新的生命力的复杂图景。 全书分为三卷,结构严谨,论证深入,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中国图景。 --- 第一卷:士绅的黄昏与都市的崛起 主题聚焦:传统权力结构瓦解与新兴社会阶层的登场 本卷着重探讨自晚清“新政”开启以来,维系中国社会运转数百年的传统士绅阶层如何逐步边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力量。 一、乡土的断裂与“地方精英”的转型: 我们将探讨地方士绅在面对新的税收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司法改革时的复杂反应。他们并非铁板一块的守旧者,而是积极地在“新旧”之间寻找平衡的务实者。书中有大量篇幅分析了乡村社会内部的权力渗透与转移,例如宗族组织在国家权力下沉过程中的自我适应与抗拒。我们追溯了乡绅子弟如何通过科举转型期的“游学”或新式学堂,进入到官僚体系的次级结构中,成为地方治理的新兴骨干,其身份认同的模糊与挣扎。 二、通商口岸与“中间人”的诞生: 聚焦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地的城市空间。本书详细描绘了买办、行商、早期产业工人以及新式职业人士(如律师、医生、报馆编辑)的形成过程。这些“中间人”群体,既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又深植于中国传统的人情网络,构成了近代都市文化的核心张力。我们审视了他们如何构建起区别于传统宗族和地域的“职业共同体”,以及这种共同体如何反过来影响城市政治与商业伦理。 三、女性角色的涌动与家庭结构的微调: 不同于传统的性别史叙事,本卷侧重于分析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城市中上层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实际地位提升。通过对早期女校的办学理念、新式婚姻观念的萌芽以及女性在商业活动中隐秘角色的考察,揭示了传统父权制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所表现出的柔韧性与裂痕。 --- 第二卷:思想的激荡与文化主体的重建 主题聚焦:知识的输入、本土化的诠释与知识分子的“在场” 本卷深入探究了自康梁变法至“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界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经历的精神风暴,以及他们为寻求“中国出路”所进行的艰苦卓磨。 一、古今之争的实质:而非简单的中西对立: 本书拒绝将思想史简化为“全盘西化”或“复古保守”的二元对立。作者强调,多数知识精英的探索是在寻找一个能够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第三条道路”。我们细致分析了儒学在西学冲击下如何被重新阐释和挪用,例如梁启超对“新民”概念的构建,以及如何将传统“经世致用”的精神注入到现代政治思潮中。 二、翻译的政治学与概念的挪用: 对大量早期译著的梳理表明,思想的传播并非简单的词汇对译,而是深刻的文化再造。例如“自由”、“民主”、“科学”等核心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特定意义和其携带的政治意涵。本卷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来引导公众的理解方向,以及这种“概念重构”如何成为政治运动的重要工具。 三、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启蒙”的悖论: 文学革命被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白话文的兴起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革新,更是知识传播媒介的民主化尝试。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分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推广新文化时所展现出的精英主义倾向,以及他们与更广大底层民众之间存在的“文化鸿沟”。 --- 第三卷:社会动员的试验场与基层组织的萌芽 主题聚焦:国家权力的渗透、社会团体的发育与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探 本书的第三卷将视野从精英阶层转向社会中下层的组织化努力,考察在政治真空与国家权力重塑阶段,民间社会是如何尝试进行自我管理与动员的。 一、学会、社团与专业组织的勃兴: 清末民初,各类以血缘、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为基础的社团空前活跃。本书分析了这些社团如何从单纯的互助团体,逐渐演变为具有政治诉求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半正式组织。例如,商会、工会、以及各类同学会如何在没有成熟政党体系的背景下,扮演了早期利益集团代表的角色。 二、新式教育体系下的青年群体: 新式学堂培养出的学生,是近代中国最具有组织能力和意识形态敏感性的群体。本卷细致考察了学生运动的组织脉络,并非仅仅关注其爆发时的政治口号,而是深入研究其背后的运作机制,如小团体的结盟、秘密刊物的发行网络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跨地域的动员。这揭示了现代组织技术是如何被引入传统社会结构的。 三、社会调查与“可见的中国”: 记录了早期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无论中外)对中国农村和城市贫民状况的考察。这些调查报告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揭示和改革的呼吁。本书探讨了通过“看见”贫困和落后,知识分子如何构建起一种现代的“社会关怀”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影响政策和民众情绪的力量。 --- 结语: 《旧邦新命》试图还原近代中国转型期那股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洪流。它所关注的,是那些在权力中心之外,在文化冲突的前沿,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正在发生着的、细微而深刻的社会重塑。通过对社会结构、思想形态和组织实践的交织分析,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如何迈入现代世界提供一个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深度透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芳上


  台湾桃园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美国史丹福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庆应大学访问学人。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总干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兼所长、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国史馆馆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吕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专长于民国政治史、国民党史及中国近代妇女史。主要着作有《朱执信与中国革命》、《革命之再起》、《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1919-1929》等书,及论文八十多篇。
 

图书目录

上册
序文
壹、    民国史的发展与走向
第一章    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省思
第二章    近代中国制度的移植与异化
──以一九二○年代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为例的讨论
第三章    继承与创新
──中华民国百年来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政治转型的挑战
──近代中国「党国」体制的发展与省思
第五章    走出「党国体制」的阴影
──中国国民党的转型(一九五○~二○一○)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研究
──新资料、新视野
贰、    妇女史研究
第一章    儿女情短、英雄气长?
──辛亥革命时期的性别与革命
第二章    娜拉出走以后
──五四到北伐青年妇女的活动
第三章  法理与私情
──五四时期罗素、勃拉克相偕来华引发婚姻问题的讨论(一九二○~一九二一)
第四章  个人抉择或国家政策:近代中国节育的反思
──从一九二○年代《妇女杂志》出版产儿制限专号说起
第五章  革命与恋爱
──一九二○年代知识分子情爱问题的抉择与讨论
第六章  「好女要当兵」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创设(一九二七)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女权论辩
第八章  另一种「伪组织」
──抗战时期婚姻与家庭问题初探

中册
叁、民初政局发展
第一章  辛亥革命百年:台湾观点
第二章  南洋侨界的卜式:邓泽如与辛亥革命(一九○六~一九一六)
第三章  二次革命后国民党孙黄两派的政治活动(一九一三~一九一七)
第四章  民初孙中山、宋庆龄的情谊
第五章  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一九一七~一九二七)
第六章  广东革命政府的关余交涉(一九一八~一九二四)
第七章  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一九一八~一九二二)──由《蒋介石日记》的观察
肆、抗战前的中国
第一章  北伐前学运的动向(一九二○~一九二七)
第二章  「学阀」乎?「党化」乎?──一九二五年的东南大学学潮
第三章  「竺震旦」与「驱象党」──一九二四年泰戈尔的访华与东西文化之争
第四章  北伐时期英国增兵上海与对华外交的演变
第五章  抗战前的中央与地方──以蒋介石与广东陈济棠关系为例的探讨(一九二九~一九三六)
第六章  对训政时期江西县长的一些观察(一九二六~一九四○)

下册
伍、    抗战中国
第一章  凝聚抗战共识──庐山谈话会的召开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迁徙运动──以人口、文教事业及工厂内迁为例的探讨
第三章  台湾革命同观会与台湾光复运动(一九四○~一九四五)
第四章  抗战时期在大陆的台湾抗日团体及其活动
第五章  一九四○年代中英香港问题的交涉(一九四二~一九四五)
第六章  为战后中国外交绸缪──国际问题讨论会(一九四一~一九四五)
陆、    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第一章  蒋介石的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第二章  重评蒋介石
第三章  面对强邻:一九三五年《蒋介石日记》的考察
第四章  「最后关头」已到:一九三七年《蒋介石日记》的考察
第五章  日记、档案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和史迪威(一九四○~一九四四)
第六章  蒋介石:一位弹性的国际主义者──以一九四二年访印为例的讨论
柒、战后中国
第一章  总裁的「首脑外交」──一九四九年蒋中正出访菲韩
第二章  痛定思痛──战后中国国民党改造的酝酿(一九四七~一九五○)
第三章  蒋中正先生与人才培训:革命实践研究院的创办与初期发展(一九四九~一九六九)
第四章  「文化跨海」:战后初期台湾学术与文化走向—以许寿裳、傅斯年领导的机构为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从改革、革命到告别革命-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省思

一、19、20世纪之交「改革」与「革命」势力已双双上扬


中国人因为遭受外侮,自动起来谋求政治的改革,可以说是从戊戌维新一幕开始。
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已有两股新力量产生,一是1894年在夏威夷成立,次年在香港立足的兴中会;一是次年在北京建立的强学会。也就是说在20世纪来到之前的几年,中国已由1840年以来时局的推演下,不能不在政治上求新求变。1895~1898年之间,改良派被视为「新党」,革命派被唿为「乱党」。戊戌政变把康梁势力推出主流之外,但两股势力仍交替而对峙。

1900年,就算是20世纪的开端吧,庚子事变引来八国联军,显示戊戌变法既然失败,民众自己上阵,义和团以「神」击「鬼」,结果「攻异端而正人心」、「使神威以寒夷胆」并未见效。反而是神祇遇上枪砲,死者如风驱草,召来的是武力震撼,经济制裁,严刑惩兇,心理溃决。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民国初年遇到一个人力车伕,以前是一个义和团,今则变为天主教徒,房中供有耶稣和圣母像,早晚虔诚祷告,问他何以变了?他说: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不灵!可见民族精神已失,崇洋媚外由之而起。

秋瑾《宝刀歌》说:
北上联军八国兵,把我江山又断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的确革势力开始成长了。

(一)两种方法不同的改革运动
原来中国最初从事改革运动的前辈,无论是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或康梁所代表的维新派,他们自始即有一相当模煳的共同意识。换言之,其目的无非要在中国实行一种民主宪政。可是目的尽管模煳,而两派为逹此一目的所採的不同手段,则非常明朗:孙派以推倒满清为前提,康派则主张就满清加以改造。孙中山自己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所谓「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即清光绪11年,亦即公历1885年,隔现在已整整一一四年了。康有为以监生第一次伏阙上书,在光绪14年9月,他所希望的乃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能够「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其时为公历的1888年,隔现在也已经是一百又十一年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民国史论》简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历史阅读体验。作者的学养深厚,对民国史料的掌握运用出神入化,让历史仿佛重现眼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史实细节时的严谨态度,他对于史料的考证,往往能拨开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例如,在讲述某个政治事件时,他会细致地考证不同当事人的回忆录,比对官方档案,甚至会引用当时的新闻报道,最终给出一个最接近历史原貌的描述。这种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他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非常舒服。他对于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一个立体、鲜活的民国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民国历史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画面。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套《民国史论》的书名吸引,觉得“史论”二字透着一股严谨和学究气,抱着学习的心态购入。读下来后,惊喜远大于预期。作者的笔力之深厚,让我叹为观止。他不是那种只关注宏大叙事的史家,而是能够从细微处着眼,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梳理,勾勒出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例如,在讨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他们的思想流派和政治倾向,更着墨于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他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如何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救亡之间寻求解脱。书中对一些边缘人物的描绘也同样精彩,这些人物虽非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却构成了民国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引入当时的社会风貌、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普通民众的视角,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书本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他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思潮的解读,都显得尤为深刻,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碰撞。

评分

这套《民国史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民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大事件和几个核心人物,感觉碎片化且缺乏深度。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了那些风云变幻。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深层原因和互动关系。比如,在谈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局限时,书中不仅描绘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更细致地分析了清末社会结构的瓦解、新思潮的涌动,以及列强干涉等复杂因素,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革命的果实会旁落。又比如,对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书中并未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野心家的权力游戏,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基础的动摇、地方势力的崛起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缺失等根本性问题。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即使是相对枯燥的政治经济分析,也能被他写得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整套书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和全局观,感觉像是给我的历史知识体系打上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套《民国史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破壁”能力。我之前阅读的许多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政治斗争,要么流于泛泛而谈,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但这本书,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准、下药狠,直接触及到了民国历史发展的核心肌理。他对于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宪法条文或政党更替,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背后的权力结构、利益博弈以及国民意识的变迁。他对于经济发展的考察,也远不止于GDP数字的增长,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工业的困境、外国资本的渗透、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民国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打破了我以往对那个时期文化“保守”或“模仿”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其在民族复苏背景下,新旧交融、百花齐放的独特面貌。作者的论证常常旁征博引,却又游刃有余,行文流畅,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应该能够照进现实,引发我们的思考。这套《民国史论》就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没有回避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勇于挑战一些被固化的历史叙事,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对于国民党政府统治的评价,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腐败无能”,而是对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为进行了更为 nuanced 的分析,肯定了其在某些方面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其失败的根源。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得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也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书中对不同派别、不同思想的梳理,都力求做到公正客观,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困境。这种史观,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它教会我如何去审视历史,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如何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