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 - 1948)
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青森县北津轻郡金木町的知名仕绅之家,其父为贵族院议员。
193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科就读,师从井伏鳟二,却因倾心左翼运动而怠惰学业,终致遭革除学籍。1933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选第一届芥川赏决选名单,并于1939年以《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但始终与他最想赢得的芥川赏无缘。
太宰治出生豪门,却从未享受到来自财富或权势的种种好处,一生立志文学,曾参加左翼运动,又酗酒、殉情,终其一生处于希望与悔恨的矛盾之中。在他短暂的三十九年生命中,创作三十多部小说,包括《晚年》、《二十世纪旗手》、《维荣的妻子》、《斜阳》、《人间失格》等。曾五次自杀,最后于1948年和仰慕他的女读者于东京三鹰玉川上水投河自尽,结束其人生苦旅。
初次接觸太宰治,是透過了某位文青朋友的推薦,他神秘兮兮地將《人間失格》遞給我,說是「你一定會喜歡的」。當時的我,對這位日本文學巨匠可說是毫無概念,只覺得書名聽起來有些沉重。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極度真實,又帶著幾分虛無的筆觸給深深吸引。太宰治筆下的角色,總有著一種近乎自毀的悲劇色彩,他們在人世間掙扎,試圖尋找存在的意義,卻又不斷跌入更深的絕望。他的文字,像是一把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剖析著人性的脆弱、孤獨與虛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既感到痛苦,又忍不住反思自身。
评分總之,太宰治的「離人」與「葉櫻與魔笛」,絕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他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觸動人心,引人深思。無論你是文學愛好者,還是對人生感到迷茫,亦或是單純地想尋找一些閱讀的樂趣,我相信,你都能在這兩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太宰治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內心的真實,也讓我們在反思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评分讀太宰治的書,總讓我有種「被看穿」的感覺。他的文字,有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碰到讀者內心最隱秘的角落。在「離人」這本作品中,我看到許多關於「逃避」的描寫。主角們試圖逃避現實,逃避責任,卻又無法真正擺脫內心的痛苦。這種掙扎,真實得令人心痛,卻又充滿了力量,讓人忍不住思考,我們是否也在以某種方式,逃避著屬於自己的現實。
评分最近終於有機會拜讀了這套「太宰治人生戀文」,對於「離人」與「葉櫻與魔笛」這兩本作品,實在是太有感觸了。太宰治的作品,總有著一股獨特的魔力,讓人一讀就難以忘懷。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哲思。在「離人」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許多關於愛情的描寫,那些愛情的甜蜜與痛苦,離別的惆悵與思念,都被太宰治刻畫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角色,往往在愛情中迷失,在失落中沉淪,卻又無法自拔地追求著那遙不可及的幸福。這種矛盾的情感,真實得令人心疼。
评分「葉櫻與魔笛」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孤獨」的描寫。太宰治筆下的角色,似乎總是在孤獨中尋找慰藉,卻又常常因為孤獨而更加沉淪。這種孤獨感,在現代社會中,其實並不罕見。我們在人群中,卻感到孤單;我們渴望連結,卻又害怕受傷。太宰治的文字,恰恰觸及了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在共鳴中,找到一絲理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太宰治的作品,不只是文學,更是一種人生觀的體現。他對於社會的觀察,對於人性的剖析,都帶著一股批判的精神,卻又在批判中透露出溫柔。在「離人」這本書裡,我看到了許多關於家庭、關於社會的描寫,這些描寫,或許有些沉重,卻也真實。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看似美好的生活中,也可能隱藏著無數的無奈與掙扎。這種對於現實的坦誠,正是太宰治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葉櫻與魔笛」這本書,則給了我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太宰治的敘事風格,在這裡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他擅長運用一種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暗藏深意的筆觸,來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書中的情節,有時會讓人感到困惑,有時又會讓人會心一笑。但當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每一個字句,每一個情節,都蘊含著作者對於人生、對於情感的獨到見解。他筆下的女性角色,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她們的堅強、她們的脆弱、她們的無奈,都讓讀者感同身受。
评分我認為,「離人」這本書,最能體現太宰治對於「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筆下的角色,並非完美,甚至可以說是充滿了缺點。但正因為這些缺點,他們才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他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複雜與矛盾,以及我們在追求美好、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這種坦誠的剖析,正是太宰治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葉櫻與魔笛」中,我對作者那種「玩世不恭」的語氣,感到非常著迷。他似乎總是用一種戲謔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卻又在戲謔中透露出深深的悲憫。這種反差,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的魅力。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幽默和希望。這種對生命的樂觀,即使是在描寫悲劇時,也依然能夠感染讀者。
评分「葉櫻與魔笛」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太宰治對「死亡」的態度。他並非畏懼死亡,而是以一種近乎超脫的態度來看待它。這種態度,在我們這個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社會裡,顯得尤為可貴。他讓我們看到,生命即使短暫,即使充滿痛苦,也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對生命的豁達,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