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必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把它拥抱在我的怀里。—— 莎士比亚
人可以消逝,但戏却留了下来,其永恆的背景是生命、是心灵、是世界。──雨果
这是一代文豪用其「大心」去领悟另一代文豪的「大心」,这是真正的「大手笔」,中文叫做「如椽巨笔」。透过书中汪洋恣肆、慧眼独具的文字,我们读到的不只是莎翁,更是整个西洋文明几千年传承的「精神世界」。
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手笔为十六世纪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立传?只有读了此书,你就会明白,也许会像我一样,对此书也爱不释手.....
作者简介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出生于法国东部邻近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父亲是拿破崙手下的一名将军。
儿时的雨果兴趣即在写作; 20岁即出版诗集《颂诗集》。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更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雨果在83岁时死于肺炎。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他的葬礼,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以其长篇小说《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名着闻名于世。
第一章 莎士比亚—天才的诞生与殒落 1
第二章 巅峰之巅—天才的名字 19
第三章 心同而曲异—天才的灵魂 65
第四章 我死了,我的诗却活着 81
第五章 繁星璀璨—天才辈出 97
第六章 无垠的宇宙—莎士比亚的世界 105
第七章 典型人物—天才留下的礼物 129
第八章 他疯了!他飞得太高了! 149
第九章 雄狮不仿效猴子—天才无法复制 165
第十章 让傻瓜们去读咱们的蠢话 179
第十一章 天降的阳光使麦子抽穗 193
第十二章 天才死亡后,人类的倾倒才开始 213
第十三章 是天才走在英雄前面的时候了 237
译后记(后记) 249
译后记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书,在雨果的着作中,它占有重要地位。
雨果在我国广大读者中首先以其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闻名。在稍小的范围内,人们也知道他是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并不以文艺理论见长,但写了许多具有理论意义的文章。以「质」而论,首推一八二七年底的《克伦威尔.序言》,以「量」而论,当举一八六三年竣稿,一八六四年出版的《威廉‧莎士比亚》。后者被誉为「史诗和大海般的巨着」。雨果作为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大师和领袖,将其理论观点和艺术方法做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和发挥。
书中就文艺的特点,文艺与科学的不同点,天才的产生和作用,天才、一般有识之士、群众的相互关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作家、诗人与平民的关系,作家、思想家的精神劳动与参加实际斗争的关系,教育、启蒙的特殊意义,以至人类历史,特别是精神生活历史的分期和未来展望,做了详尽、反覆和极其生动的阐述。有人认为,在雨果心目中,「莎士比亚即我」,本书不过是「借莎士比亚抒发雨果」,自然有一定道理。
译者不必唠叨复述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也无须品评其利弊得失。作为原着的细心读者以及译品的「第一读者」,可以奉告的是:出版社的这一选题是正确的。作为人类认识史,特别是文艺理论史「长河」中的一块硕大的「碑记」,将它介绍给中国广大文艺爱好者以至一般读者,是完全值得的。
雨果不愧为「大手笔」,本书的写法也是才思焕发和文采瑰丽的典范,有些段落简直就是诗,或「美文」。
请看对「学院派」的挖苦:「我们主张宁缺勿滥,切勿夸张。从今以后,玫瑰丛必须数一数有几朵玫瑰。……命令春天自我克制。??小树林儿哟,莺飞草长不可过多,银河必须为它的星星编编号。星星太多了。」对莎翁的赞颂:「莎士比亚是富饶,是力量,是丰腴,是膨胀的乳房,是泡沫四溅的酒樽,是盛得满满的食盘,是过剩的菁华,是奔腾的熔岩,是唿之欲出的幼芽、是普降的生命之雨……。没有障碍,没有修补,没有删节。??在阮囊羞涩者看来,这无穷无尽彷彿是如痴如狂。他快写完了吗?永远不会。」对人类文明一切「杰作」的态度:「我们弃权,不去批评孔雀的腿脚、天鹅的悲鸣、夜莺的羽毛、蝴蝶的幼虫、玫瑰的针刺、狮子的膻味、大象的厚皮、瀑布的喋喋不休、橘子的核粒、银河的静止不动、海洋的苦涩味、太阳的斑点、人类新始祖的赤条精光……」
这些妙语连珠在书中俯拾即是,为了「美」,也颇堪一读。
在「 大手笔」 的恣意汪洋和旁征博引面前, 译者既感惭愧又觉无奈。曾有人建议「 意译」,然经斟酌后,仍决定对本书的核心内容取「全译」办法,但对过多的引证,特别是「典出不详」或显然无助于我国一般读者之处,只好舍弃。因此,这仍然是一个详细的选译本,好在我国已有一部优秀的「节录本」,权以此作为补充,并希继续前进。
译者
二○○○年十月改定
1莎士比亚—天才的诞生与殒落
流放中的「海上亭台」
十多年前,在离法国海岸不远的一座小岛上,一座平常就显得凄惨的房屋里,在这初冬季节显得格外阴暗。十一月的天气在空中撒下了一层浓雾,这时西风劲吹,使得笼罩在屋上的雾气愈益密集。深秋的夜幕飘然落下,狭小的窗户更加缩短了昼间的光照,使住宅里的暮气与愁惨有增无减。
这座房屋以平台做屋顶,呈直线形,方方正正,粉刷一新,一眼看去洁白无瑕,简直是英国基督教在建筑上的化身。没有什么比这英国风味的洁白更显得冰冷无情,它似乎代表着「白雪」的好客之情。我们不免怀念起法国的老式陋居,木头质地、一律黑色,洋溢着欢乐气氛,周围布满葡萄藤。
房屋连着一片约几公亩大的花园,取斜坡式,有围墙可拾级而上,中间有短墙相隔,没有树木,光秃秃的,石子多于落叶。这一小片土地无人耕种,却长满一簇簇金盏花,入秋之后盛开不衰,穷人便捡去燃烧,与打来的海鳗同食。海滩就在附近,却因为被土丘隔断而看不到。在隆起的土丘上有一片草地长着一些小草,另有几株荨麻,还有一棵硕大的毒芹。
从房屋往右看去,天边有一座小山丘,在小树林里有一处「闹鬼」的圆塔,左侧可以看见「鬼影」。那是一列靠墙的巨大树干,直接种在沙地上,晒干了,没了树心,处处是结、是疙瘩,像是一串胫骨。沉思遐想会将人带入幻境,幻境又会产生哑谜,你不禁要问:这么巨大的胫骨,那么人又该是何等的巨人呢!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不太敏感的人,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疲惫。《莎士比亚传》的出现,简直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文学史的兴趣。作者在处理一些史料不足的时期时,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莎士比亚作品风格演变的细致分析,来填补这些空白。这种“间接描绘”的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可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莎士比亚后期创作,例如《暴风雨》时,那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他不仅仅是在分析剧本,更是在解读莎士比亚在经历人生起伏后的心境变化,那种从愤怒到宽恕,从迷茫到释然的转变,都让我深深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何用他的作品来回应生活,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它让我觉得,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剧作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正是因为他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
评分我向来对传记类的书籍有些畏难情绪,总觉得它们过于枯燥,充满了各种日期、事件和人名,让人难以消化。然而,《莎士比亚传》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仿佛在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并没有回避莎士比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反而用一种非常客观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去呈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莎士比亚与当时文坛巨匠们的交往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他没有把这些人描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激烈的竞争、互相扶持,甚至是那些有趣的八卦。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即使是莎士比亚这样的人物,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凡人的情感和烦恼。作者在分析《仲夏夜之梦》时,那种对魔法、爱情与现实交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内心深处对自由和想象的渴望。这本书让我觉得,传记也可以是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一份资料,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莎士比亚传》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没有给我那种“学究气”,而是让我感觉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聊天,他带着我一点点地揭开莎士比亚神秘的面纱。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翻译了台词,更是深入到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李尔王》的分析部分,作者对李尔王从骄傲到疯狂,再到最终醒悟的过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创造了多少经典角色,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以及他对语言的极致运用。它让我明白,一部伟大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通过这个人的故事,来折射出更广阔的时代背景,更深刻的人性光辉,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莎士比亚传》的时候,抱着的是一种“凑热闹”的心态,毕竟莎士比亚的名字太响亮了,感觉不读一下有点落伍。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绝对超出了预期。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作者尝试去解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与他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他早期创作的分析,作者大胆地推测了他在创作《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模仿者逐渐成长为独树一帜的剧作家。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伟大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艺术家在不断摸索、实验、甚至犯错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作者在分析《爱的徒劳》时,那种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力,对语言运用的考究,让我叹为观止。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位鉴赏家,正在被引导着去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感的起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个伟大的人,不仅仅要看他完成了什么,更要看他是如何完成的,以及他在这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思考。
评分这部《莎士比亚传》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文学史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充满了敬意,但仅凭对《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浅层印象,总觉得隔靴搔痒。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学术理论,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从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斯特拉福德讲起,细致地描绘了他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乡村气息的成长经历,那些可能影响他创作的家庭背景,都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刻画,那些繁华却也暗藏着阶级鸿沟的伦敦城,那些充满活力的剧场,那些形形色色的观众,都让我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仿佛能听到剧场里嘈杂的人声,闻到酒馆里混合着麦芽酒和烟草的气味,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活力和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与莎士比亚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