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权威解读
掌握经济学基本原则,景气波动下也能常保财富
为什么薪资都没有成长?
为什么经济预测都不准?
政府大幅举债是好是坏?
联准会升降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金融海啸之后,大家才发现经济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如此的深,经济指标的发布、经济官员的发言,甚至一个地震、一场火灾都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荷包。
在当下全球化与网路时代,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资金移动、人口老化、国际贸易、金融海啸、欧债危机等议题,很多看似与你我没有直接关系的议题,其实正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天下没有万能的解药,再好的经济政策也不需要神格化,这本书以最少的篇幅,将重要经济政策正反影响完整阐述,批评时用语幽默但不刻薄、情绪化,很见功夫。
《经济学人》经济版编辑叶伟平浓缩20年工作精髓,以清晰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解释常见的财经辞汇、概念、事件与主要机构,深入浅出的分析经济成长、通货膨胀、就业与失业、全球贸易、经济危机等重要议题,将复杂的理论、数字用生活化的例子,让一般读者也能轻松了解经济学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并能及时因应。
这不只是一本经济学的入门书籍,
更是帮助我们在景气不明的时代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保护资产手册。
名人推荐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惠林
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 郑贞茂
前JPMorgan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暨中国区负责人 王鸿嫔
News98财经起床号节目主持人 陈凤馨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漫步华尔街》作者 柏顿‧墨基尔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格雷戈里‧曼昆
PIMCO投资管理公司执行长 穆罕默德‧艾尔-艾里安
美盛资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 麦克‧莫柏辛
《星球资金》计画共同创办人和共同主持人 亚当‧戴维森
专业推荐
台湾住民可以从中读懂一些总体经济学,在动盪不已的景气循环中或可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惠林
「一般人多半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难懂的社会科学,而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见解又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在当下全球化与网路时代,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资金移动、人口老化、国际贸易、金融海啸、欧债危机等议题,很多看似与你我没有直接关系的议题,其实正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高兴看到这一本书的出版,作者借由这些重大议题的探讨,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其实无所不在、影响深远。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定能对很多人生的抉择做出更佳的决定。」--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 郑贞茂
这本书以最少的篇幅,将重要经济政策正反影响完整阐述,批评时用语幽默但不刻薄、情绪化,很见功夫,好比朗朗演奏拜尔琴谱小星星变奏曲展现的隽永美妙,都是多年修炼的精华。--前JPMorgan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暨中国区负责人 王鸿嫔
「这是不费吹灰之力了解经济如何运作的绝佳方式。这本书写得清楚明白、浅显易懂,引导你懂得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叶伟平的才华照亮以往因为术语和难懂公式而晦暗的角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前美国劳工部长 罗伯.莱许 Robert B. Reich
「终于有一本不枯燥难懂,而且不会让人昏昏欲睡的经济学书籍出现了。叶伟平以简明易懂和生动有趣的文笔,带我们了解这门『沉闷的科学』,并说明经济概念和体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本如宝石般的着作能帮助大家都成为成熟且知识丰富的公民。」--畅销书《漫步华尔街》和《投资的奥义》作者 柏顿.墨基尔 Burton G. Malkiel
「叶伟平是世界最优秀的一位经济新闻记者,这本书教你了解很多影响我们各种生活面向的力量,内容丰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格雷戈里.曼昆 N. Gregory Mankiw
作者简介
叶伟平(Greg Ip)
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经济学与新闻学学士,《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驻华盛顿特区的美国经济版编辑。投入金融与经济新闻工作20年,曾任职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加拿大《金融邮报》(Financial Post)与《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经常受邀至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国公共电视网(PBS)、MSNBC、CNBC等电视台与广播电台。现居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Bethesda)。
译者简介
罗耀宗
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班毕业。曾任《经济日报》国外新闻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总编辑。译作无数,曾获时报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译家」奖;现为财金、商业、科技专业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业评论》全球中文版特约译者。
推荐序 轻松读懂经济学 吴惠林
温故知新,鑑往知来 王鸿嫔
解说经济的入门指南 穆罕默德.艾尔—艾里安
各界推荐
前言
第1章 经济成长的胜利方程式
长期经济成长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准,而这有赖于人口和生产力成长
第2 章 景气一定会循环
短期经济会出现高低起伏,这意味衰退必然会发生,三不五时就会有苦日子
第3 章 经济预测靠不住
经济数字常常过时不准确,靠这些预测做决策可能会出问题
第4 章 失业率是经济的健康指标
经济结构改变会让一些工作永远消失,也会让失业者更难重回职场
第5 章 温和通货膨胀最不伤荷包
高通膨会侵蚀购买力,通缩则会破坏经济,都会使生活品质受到影响
第6 章 贸易全球化加大贫富差距
跨国交易已经是常态,不过在利益分配不均下,低技术的劳工工资反而会缩水
第7 章 资本全球化常引发危机
向国外借钱愈来愈容易,如果借得多到无法负担,就可能发生危机,危害全世界
第8 章 汇率变动决定购买力
升值与贬值会影响进出口,不过不管汇率怎么调整,能增加购买力才重要
第9 章 总统决策改变经济走向
总统可以透过政策影响经济,不过结果可能不如预期,金融海啸就是例子
第10 章 联准会调节景气循环
联准会享有独立与印钞的权利,对景气循环影响很大
第11 章 货币政策可暂止经济衰退
传统货币政策因为低利率失效,量化宽松等实验性政策成为拯救经济的选择
第12 章 经济失火,政府是最终救火队
虽然联准会常是经济危机的救火队,不过要抑制恐慌,还需要政府的力量介入
第13 章 政府的福利全民买单
政府可以提供对每个人有益、但民间不会提供的公共财,不过代价都要由纳税人负担
第14 章 债多还是要愁
适当举债可以活络经济,不过长期举债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第15 章 金融业的双面刃
金融体系虽然可以帮助经济成长,不过也是制造危机的源头
谢辞
推荐序1
轻松读懂经济学/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惠林
两位英国名演员、曾获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金像奖的安东尼. 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和艾玛. 汤普逊(Eama Thompson)主演的《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影片,原着小说里有段这样的情节:忠心的管家有一 次被主人的政界菁英朋友叫去作实验。他被问道:「英国偿 还美国外债,这与对美贸易衰退有无关连?」管家答说:「这,我答不上来。」接着又被问:「欧洲货币问题,可否靠法、苏限武协议解决?」管家回答:「这,我也答不上来。」于是这几位发问的菁英就下结论说:「这样还谈什么民主是服从多数?」因为广大庶民显然对国家大事是有很深鸿沟的。
总体经济甚难捉摸
该段对话里,外债、贸易衰退、货币问题等等都是当今所谓的「总体经济」课题。一提到总体经济就逃脱不了各式各样的「政策」,而政策的拟订往往属于国家重大事务,而且是由财经部会结合极少数相关财经专家学者拟订的。放眼全世界,从1930 年代以来都是如此这般。由上文引述的对话来看,似乎有道理。不过,我们也都听过「十个经济学家有十一种看法,凯因斯本人就有两个」,而美国已故的前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 更希望只要「单只手」(one hand)的经济学家,不要「两只手」(two hands)的经济学家,意指不要两种以上的说法。
遗憾的是,由于因素太多而复杂,加上数不清的「行为人」之各种反应和各国政府政策的大量使用,使得情况动盪变化、纷杂万端,根本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不只从杜鲁门当总统的那个时候开始,在1930 年代总体经济学崛起之后,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经济舞台当主导者以来,总体经济就一直变幻莫测,各国反景气循环政策落得治丝益棼。在资本市场蓬勃,科技愈发达、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之后,金钱的交易媒介角色愈来愈淡,供炒作、五鬼搬运、金蝉脱壳的工具愈见凸显之后,不但渺小的「个人」惶惶然不可终日,连政府决策者和财经专家们也都一个头两个大,对于大环境的演化愈见迷茫,这两年行政院主计总处的经济预测之离谱正可印证,其实,全球从事经预测的机构也都有类似情况。
考诸总体经济学之兴起,就是1930 年代经济大恐慌致失业激增,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机能引领市场回归均衡失灵,于是换由政府利用各种财经政策来矫治,并用社会福利政策来济弱且保障社会公平安全的做法,乃深入人心。然而事与愿违,非但失业无法消失,金融风暴、M 型社会、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愈演愈烈,岂是一个「闷」字了得!「个人」日常生活愈见徬徨无依。如何跳脱这种宿命?
大家一起来了解总体经济
将少数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把持的解读总体经济现象,以及订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独占权力收回,让政府回归其服务人民、创造并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大环境之本务,让市场机能充分运作,而市场的主人——千千万万的「个别行为人」不再当愚人,不要再像上文提及的管家一般,对经济事务无知,或者以为事不关己,或者害怕自己不了解而不敢发声,就是正道。为实现此目标,每个国民都应勇敢地去接触、学习、弄清楚总体经济的基本观念。问题是:如何学习?
找到合适的读物是最简捷之道。可是,坊间的总体经济学教科书连教师们都退避三舍了,遑论无师自通者!还是简洁通俗并针对现实环境解说的读物较为适合,这本《经济成长,为什么我的荷包都没涨?》可算是这样的一本小书。
本书由名闻遐迩的《经济学人》杂志资深财经记者撰写,作者基于20 年的採访经验和媒体通俗写作方式,以清晰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将平常财经新闻看到的重要辞汇、概念、事件、历史数字和主要的参与者,一步步解释经济学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这些内容包括:清楚解释经济成长、通货膨胀、失业、联准会、税收、预算赤字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学主题;探究全球金融危机与通货紧缩、其后续影响,以及美国经济复甦迟滞不前和失业居高不下真正根源的宝贵洞见;讨论华尔街的冒险行为和政府债务攀升所构成的危险;针对政策制定者在经济成长、就业、财政赤字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应该做些什么事,提出引人深思的建言;对全球化、欧元危机、中国经济成长快速的原因,以及为何富人和其他人的差距持续扩大,提供专家分析;揭开经济学术语和重要概念的神秘面纱,帮助你详细了解每个主题,以及追踪正在发展中的事件等等。
作者明确表示,写作这本书,「目的是要提供非经济学家(不管是学生、企业经理人,还是忧心忡忡的公民)一个务实、用语平易近人的指南,借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相关术语」。虽然以美国情况作场景,但一来美国是全球第一经济强权,其经济情况影响全世界,二来美国的情况之解说也适用于其他国家。所以,台湾住民也可以从中读懂一些总体经济学,在动盪不已的景气循环中或可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呢!
推荐序2
温故知新,鑑往知来/前JPMorgan 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暨中国区负责人 王鸿嫔
每一代人都会重新诠释经典,在面对困境时渴望从古籍中寻求解答、慰借。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开宗立派至今也超过200 年了,货币、财政、贸易理论历久弥新,值得反覆咀嚼。李嘉图解读亚当斯密、凯因斯诠释李嘉图、傅利德曼延展海耶克学说,解释过程增添当代背景,也填补了经典学说的历史纵深,成为新的经典。作者叶伟平这本《经济成长,为何我的荷包都不涨?》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解读经济学的佳作。
人们面对全球化竞争、政府债台高筑、青年失业率提高等问题感到茫然,其实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先辈大师们的书写古风与现代读者有隔阂,经济学教科书又满布数学算式,我们需要好的引路人。
作者多年的专业累积,使这本书很有「经济学人」风,擅长将复杂的理论、数字用生活化的例子,使一般读者都看得懂,但又不能曲解原意。例如以飞行经验解释经济预测、以用药原理解读政府举债,就算不是经济学科班的读者,都很容易入手。
天下没有万能的解药,再好的经济政策也不需要神格化,这本书以最少的篇幅,将重要经济政策正反影响完整阐述,批评时用语幽默但不刻薄、情绪化,很见功夫,好比郎朗演奏拜尔琴谱小星星变奏曲展现的隽永美妙,都是多年修炼的精华。
作者自序,明智的经济解决方案,在政治上往往不被人接受。好的经济学家必须也是好的历史学者,好的经济学政策也必须有史观。好坏公共政策的差别,不只看眼前短期的影响,还能推演出长期的结果, 还有对其他群体的影响,否则「好心做坏事」的历史只会不断重复。海耶克说,社会主义者如果真的了解经济运作,他们就不会是社会主义论者,自由经济学者看重竞争力、开放体制,凡舆论选民叫好的补贴、管制、政策买票行为都看不惯。这本书虽是以美国选民为主要说话对象,但人性却有普世共通性,人们喜欢政府提供的福利,但嫌恶为福利付出,但长期侵蚀社会结构的利益团体,总是阴魂不散。在台湾,从年金改革、贸易协定、汇率政策、高教学费、基本工资、老农津贴到Ubike 补贴、蚊子馆、文创补助款、高教学费、基本工资等争议,教科书、经典虽早提供解答,但需要当代人的智慧,明辨长短期的优劣影响。读这本书,可以增强自身对于愚蠢、买票政策的抵抗力。
推荐序3
解说经济的入门指南/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长 穆罕默德.艾尔—艾里安
15 岁那年,我在英国唸书,正式接触经济学这门学科。它给了我宝贵的工具,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课题,根据第一原理得出答案,然后再问一些我也想知道的有趣问题。
我和经济学的恋情迅速加温,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时间经过,经济学似乎更加切身相关,也有更多可以探讨的议题,让我深觉有幸接触这门学科。它促进我们对社会福祉的了解,以及面对的挑战;它解释了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许多的日常互动,也引导我们去理解正在塑造的世界政治与社会趋势。
简而言之,经济学是了解和分析可能发生什么事与应该发生什么事的关键,可是这个学问却非常容易遭到误解,而且常常被人忽视。
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太复杂、太数学、太深奥,还有人质疑花那么多时间和力气去了解一门常被人取笑的学科是否值得, 连美国总统都拿经济学开玩笑。杜鲁门(Harry S. Truman)就曾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他想要找单只手的经济学家(one handed economist),因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一方面(on the one hand)怎么样,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又怎么样。」
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因为我发现有本书把经济学写得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无穷(是的!经济学可以很有趣)。
不妨搁下那些厚重的教科书,来看叶伟平写的这本书吧!这本书写得很好,引人入胜。此外,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写这样的书,而且这时出版正好。
我和其他同事会注意到叶伟平,是因为他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写的报导与分析。我们常迫不及待等着看他的专栏文章,吸收他对经济发展及政策展望方面的洞见。
叶伟平过去在《华尔街日报》,以及目前在《经济学人》(Economist)发表的作品,都是经过审慎而深入的研究才写成。这些文章有稳健的分析架构,反映出他所接触的企业高层决策者和学者的看法。每篇文章总是如此重要而及时。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投资委员会一直希望更了解经济发展情况,以形塑我们对经济和市场的共同展望,因为他写的专栏文章,每每都会触发有趣的讨论过程。
在这本高雅的书中,叶伟平带我们踏上一段兼具资讯与趣味的经济之旅。途中我们会了解经济的基本概念(例如驱动经济成长和福祉的因素),领略微妙的平衡(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拉扯)。我们还会探讨政府的作为如何对经济造成冲击,不管是透过我们熟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是经由比较繁复的政府管理和审慎的监督。
这本书将各种观点做了奇妙的组合。我们会见到综观的总体经济分析,这就有如在3 万英尺高空的飞机上,俯瞰万里无云下的地表。我们也会看见周到严谨的个体经济讨论,就像叶伟平所说,发现我们置身在「香肠工厂内部」一样。
如忠实读者所预期,叶伟平在书中轻松愉快地谈论他喜欢的主题,也就是货币政策的设计和运作。我们很少能窥见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的神祕世界,在这个机构里,除了需要技术官僚能力,还要兼具政治敏感度与判断力,来对本质上不确定的风险和机会取得平衡,不管在欧洲、美国,或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本书也提供许多例子,将所有分析应用在大家熟悉的企业和个人上面。的确,书中提到现实世界经常遇到的一些琐事和文字段落不断提醒我们,经济学如何每天在我们的周遭世界演出。
叶伟平不只写出一本好书,也在绝佳的时间点出了这么一本书。
今天,经济正处于2008 到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重整过程中,这个历史现象充满着我们不熟悉的动态。「传统观念」不断被质疑,从前难以想像的事情接二连三出现,并以崎岖不平且经常出人意表的方式推进。
怪不得世界各地的报纸头版总是用显着的篇幅刊登经济消息。工业国家中,新闻经常报导不寻常的失业水准和细项、公共债务和赤字激增、汇率急剧波动、政府可能加税,以及银行体系仍然脆弱。此外,欧洲正遭逢许多人所说的「存在挑战」。在此同时,主要的新兴经济体中,你会发现愈来愈多人质疑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可能性,分析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探讨如何在工业国掀起的逆风中免疫,以及如何对抗来自海外的保护主义压力。
叶伟平收集且分析这些具有迫切意义的主题,写成一本解说经济的入门指南,如领航员般带领我们在这个时代旅行。这本好书,帮助你确认和了解经济力量如何急剧重塑当今的世界,并对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展望造成重大冲击。这本书将以迷人而轻松的方式紧紧吸引住你的目光,让你更容易理解一些关键议题。即使像我这样的「经济老手」,也对这门饶富趣味、有意义的主题有所领悟。
但愿你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自己、子孙将面对什么世界的人,这是非读不可的佳作。
前言
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经济就像一条水管,只要管线畅通,就不必去理它。过去5 年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家里的每一条水管都裂开来。美国人度过了一场金融危机,有记忆以来最糟的经济衰退和最软弱无力的复甦,不但政府债务暴增,欧洲的单一货币还有分崩离析之虞。
2008 和2012 年的美国总统选战中,经济问题大幅压过其他议题。经济学家一再因为眼前发生的事情大感惊讶,对于应该做些什么也常莫衷一是。可是人们比以往更迫切需要他们的洞见,饥渴地阅读经济部落格,谈论数百本经济类新书。「就像瘟疫流行期间的丧葬业者,经济这门专业的生意好得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Greg Mankiw)在他的部落格这么
写道。
我从小就开始接触经济学。家母是退休经济学家,很喜欢在抚养四个小孩的过程中运用这门沉闷的科学。我敢说,镇内只有我们家的零用钱是和通货膨胀连动。我大学念的是经济,并没有打算靠写文章维生,我只是想在新闻工作遇到瓶颈时能有个退路。大学毕业后,我马上进入一家都会日报服务,上的是夜班,负责跑地方政治与犯罪新闻,许多报导都没有见报。不过由于财经版的版面很多,而且上班时间又固定,所以我转跑财经线,不久之后,我就开始写经济及市场相关的报导,而且很喜欢这份工作。
多年来,我访问许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和商业领袖,发现真实世界中的经济情况和教科书谈的经济学经常脱节。经济成长、失业和政府债务等简单的概念可以用好几种不同的方式衡量。中央银行思考通货膨胀的方式不像教科书写的那样,而且这个主题往往充满枯燥的数字和深奥难懂的语言。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提供非经济学家(不管是学生、企业经理人,还是忧心忡忡的公民)一个务实、用语平易近人的指南,借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相关术语,例如经济成长、失业、通货膨胀、赤字、全球化和联邦准备理事会(Federal Reserve)等等。但是世界不断改变,而且过去两年,新的经济势力和洞见已经浮现,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出三点。
第一,我发现经济学教科书仍然提供很多东西。以利率来说,你可以把它们想成是必须上升或下跌的价格,好让储蓄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在我踏入职场的大部分时间里,政策制定者往往过于担心借款太多和通货膨胀上升,投资人则烦恼利率上扬。
过去几年的发展提醒我们,相反的情形也有可能发生。如果每个人都想储蓄,不想或不能借钱,利率便有可能降为零,并且维持在那里,可是支出仍然有气无力。政府赤字也许不可或缺,因为如果别人不借钱,就必须有人借钱。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概念早在1930 年代就已经发展出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指出,许多经济学家在那之后就忘了它们,我也是其中之一,幸好后来在旧教科书中重新发现它们。
第二,看起来明智的经济解决方案,在政治上往往不被接受。政府如果买下民间借款人的不良债务,让债务不再那么繁重,我们便能加快从金融危机复甦的步调,但是选民不希望拿他们缴的税去补贴银行家或挥金如土的人。关于如何解决财政问题,美国政治人物的看法南辕北辙,很难提出连经济学家都同意对事情有益的解决方案,例如提高汽油税或者延长退休年龄。
第三,其他国家对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影响急剧增加。全球市场决定石油和黄金的价格,利率也愈来愈受全球市场左右,连工资也不例外。要判断美国经济将走向何处,将更取决于法兰克福和北京的决策,而不可以只看纽约和华盛顿的决策。
相较于我之前的书,这本书做了大幅修订和更新,以反映所有这些与更多的事情。其中有一章探讨货币,说明欧元危机。而且如同之前的书一样,在不牺牲基本理论的理解下,我会用简单的语言、例子、比喻和最少的数字来解说。虽然我尽量避免使用术语,但经济学的世界并没有那么体贴,所以我在每一章都设有「经济解析」,解释每一个主题的基本资讯、人物和专业术语。对于想要详细了解市场和经济的人来说,这是绝佳的敲门砖。另外,我将每一章的内容浓缩在「本章要点」中。如果你不想看其他内容,请务必浏览这一部分:它会用短短的几句话告诉你每一章的精华。最后,如果还想要更深入了解,可以上我的网站www.gregip.com。这里有一个单元是推荐相关主题的参考书籍、文章和其他资源,以及我最近发表的文章。
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不少经济创伤,但经济学仍然是提供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工具,这本书是就要帮助你充分掌握这些工具。
第5章 温和通货膨胀最不伤荷包
高通膨会侵蚀购买力,通缩则会破坏经济,都会使生活品质受到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高通货膨胀往往导致社会动盪不安。每个月物价上涨达50%或更高的恶性通货膨胀,帮助纳粹在德国掌权、俄罗斯和中国的共产党上台,并且推翻阿根廷的民选和军事政府。这些当然是极端的病态情况。但是就算1970 年代的通货膨胀率相对温和,1979 年的通货膨胀还是帮助柴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英国掌权,并且促使卡特离开白宫。
通货膨胀为何会带来这么大的不稳定?
价格是市场的空调,它们会发出产品过剩或短缺的讯号,并告诉企业和消费者什么时候要多生产或是少消费,可是通货膨胀污染了这个空气。假设你见到房价正以10%的速度上涨,断定这一定是需求强劲的讯号,所以考虑在市中心开设新饭店。但如果土地成本上涨12%,布料上涨11%,女服务员和门房工资上涨13%,那表示什么呢?新盖的饭店实际上可能会赔钱。通货膨胀使我们难以解读价格讯号。
通货膨胀也令人不安,因为它会任意惩罚某些人,同时奖赏其他人。退休族如果买了利息4%的公债,后来发现通货膨胀跃升到5%,他的购买力就会受到打击;购屋族如果十分幸运的将抵押贷款利率锁定在5%,后来房价大涨50%,肯定会发一笔横财。
通货膨胀也是一种隐藏税。随着工资上涨抵销通货膨胀,政府的税收也会增多,因此政府更容易偿还在通货膨胀飞升之前借来的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会抢走民众荷包里的钱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叫人不安的另一个理由是想要压低它会十分痛苦。政府可能为了降低通货膨胀诉诸工资和物价管制,或者採取其他高压干预措施,但是一般来说,通货膨胀需要经济衰退来矫正,而这会伤害到每一个人。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经济学家曾经指出,投资人在低通货膨胀时期表现最好,而高通货膨胀时期只有股票会上涨,可是涨得不多。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每样东西都会遭殃。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這個地方,好像很難不被「經濟成長」這個詞影響。新聞上、報章雜誌上,總是聽說經濟數據有多漂亮,外銷訂單有多強勁,但回頭看看自己的薪水單,真的會忍不住問:「這一切都跟我有什麼關係?」這種「經濟成長,荷包沒漲」的落差感,真的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痛。這本書的書名一出來,我就覺得「對!就是它!」了。我很好奇,書裡提到的那「15個影響生活與工作的財經觀念」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有哪些我們一直以來以為正確的理財、消費、甚至工作選擇,其實都是讓我們荷包停滯不前的元兇?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規劃出更有效率的儲蓄和投資?或者,在職場上,有哪些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身的價值,進而爭取更好的薪資?總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實際的啟發,讓我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荷包沒漲」的現實。
评分老實說,每次聽到「經濟成長」這四個字,心裡總是會有一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面,當然希望台灣經濟好,整體社會能進步;但另一方面,看看自己的薪水單,真的會忍不住納悶,為什麼經濟成長的果實,好像很少能真正落到我這個小老百姓的荷包裡?這本書的書名《經濟成長,為什麼我的荷包都沒漲?》可真是直擊我的痛點!我非常好奇,書裡面提到的「15個影響生活與工作的財經觀念」,到底有哪些是我們過去一直以來都沒注意到的?是不是我們在工作上的心態、在消費上的習慣、甚至在對金錢的認知上,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導致即使大環境再好,我們自己的財務狀況卻沒有明顯的改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觀念,讓我能從根本上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並且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改變現狀。我希望能藉由閱讀這本書,獲得一些實際的智慧,讓我在這個「經濟成長」的時代,也能讓自己的荷包真正地「漲」起來。
评分身為一個平凡上班族,每天上班下班,生活就像一台不斷重複的機器,但仔細想想,這份「重複」到底能換來什麼?薪水好像也沒什麼長進,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物價漲得比薪水快。這本書的書名《經濟成長,為什麼我的荷包都沒漲?》根本就是把我的心裡話給說出來了!我一直覺得,經濟真的有在成長,那為什麼我的生活品質卻沒有相對提升?是不是有哪些我們平常忽略的、或者被誤導的觀念,讓我們在財務上一直原地踏步?尤其書中提到「15個影響生活與工作的財經觀念」,聽起來就覺得很有料,很想知道是不是有哪些是被普遍誤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方法,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出一些改變,而不是只停留在「抱怨」的層面。畢竟,日子一天天過去,如果財務狀況沒有改善,那真的會讓人感到很無力。期待它能點醒我,讓我不再是那個被經濟浪潮淹沒的小蝦米。
评分身為一個對生活品質有點要求,但又常常被薪資打敗的上班族,看到《經濟成長,為什麼我的荷包都沒漲?》這本書的書名,真的有種被說中心聲的感覺。每次聽到經濟數據亮眼,心裡都會想,那我的薪水為什麼好像總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時候會感覺,物價漲得比薪水快,這樣下去,離「財富自由」真的是越來越遠。我對書中提到的「15個影響生活與工作的財經觀念」非常感興趣,想知道是不是有哪些我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消費習慣、投資觀念,其實才是阻礙我們荷包成長的絆腳石。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學習到一些更聰明、更有效率的理財方法,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財務決策。畢竟,我們工作不是為了讓數字停滯不前,而是希望藉由努力,能換來更好的生活。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我擺脫「薪水小偷」的魔咒,讓我的荷包也能跟著經濟一起成長。
评分最近常聽到「經濟成長」,新聞裡也天天在講,但看著自己薪水條,真的只能苦笑。說真的,以前總覺得經濟好,大家荷包就該鼓起來,但現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翻了翻這本書的介紹,名字就超貼切,感覺正是我這種小老百姓的心聲。我對書裡提到的「15個影響生活與工作的財經觀念」很好奇,不知道是不是有哪些我一直以來認知錯誤的地方?畢竟,每天為生活奔波,努力工作,最後卻是「荷包沒漲」,這種感覺真的很讓人沮喪。我希望這本書能點出一些實際、接地氣的觀念,而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學術理論。像是,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在「經濟成長」的大環境下,也能真正享受到成果?或者,是不是我們在消費、儲蓄、理財上有什麼迷思,導致錢總是存不下來?總之,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成為我擺脫「荷包空空」困境的指南,讓我不再是那個只能看著數字乾著急的「局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