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速度:在快与慢之间,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

旅行的速度:在快与慢之间,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
  • 慢生活
  • 人生思考
  • 风景
  • 自我发现
  • 成长
  • 感悟
  • 阅读
  • 散文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一生中用什么样的速度移动,决定他所看见的人生风景!
  旅行的移动牵动着我们内心的向往,好像移动会带我们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李清志


  建筑人文学者 / 旅游作家李清志耗费两年时光的一趟「速度旅行计划」。全书採移动+速度分类,作者在各个章节中纳入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里、海里、漫步、静止),到以这个速度所能抵达的地点(城市、海岛、小镇、墓园),看建筑、看文化、看风景、说故事,是一趟结合建筑、艺术和人文的当代建筑之旅。

  本书分作「旅行人生故事」和「速度旅行概念」两段式书写,前者李清志回顾人生中各个阶段(童年、青年、壮年、中年)的旅程,借此反思旅行和生命的意义(人生故事 / 旅游哲学 / 生活态度)。透过解构跳跃的书写方式,重新定位(旅程)(速度)(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随之而来生命体验的感动,真挚坦诚的人生告白,带你进入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筑人内心世界。

  后者传递的是由快到慢的速度之旅,快可如高铁250-350 km/hr的飞速移动,慢则是回归内心平静的墓园散步,也象征着人一生当中的高低起伏移动节奏。轻松诙谐的文字,精彩的影像直击,所描绘的各种(小故事)(小情节)(小对白)(私生命历程),除了丰富整本书的情节画面,也和读者畅谈了一场他的生命旅程、他的人生风景、他的速度旅行告白。

  从思想、生命、观看、移动出发———李清志的 20种旅行概念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Albert Camus

  01探索之旅|旅行改变了我们,也塑造了我们,正如安藤忠雄所说的:「旅行,造就了人。」
  02思考之旅|人开始移动,思绪果然会有不同的连锁反应。
  03创作之旅|大部分喜欢旅行的人,会在移动中产生创作灵感,在旅行中寻找不同的创意题材。
  04文学之旅|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就特别描述从早稻田搭乘荒川都电到大冢站的经过 。
  05记忆之旅1 |我在搭乘火车时,内心还会有一种熟悉幸福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揉合了童年的铁道经验。
  06记忆之旅2 |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火车上的人要去哪里?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07寻根之旅1|父亲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门司港口边,喝到了他一辈子喝过最好喝的味增汤。
  08寻根之旅2|或许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汤,是因为它抚慰了孤单游子的胃与心灵,带来了家庭的温暖与记忆。
  09壮游之旅|经过了壮游,眼界会更为开广,心胸更为宽大,这样的旅行是面对世界、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10抉择之旅|每个交流道都像是人生命运的一个选择,下了交流道就进入一个不同的城镇。
  11人生之旅|生命的沙漏不断地流逝,没有人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完成未竟的渴望。
  12侦探之旅|学习从小事物去发现新意义,从小线索去找到城市的某个真相,做一个「都市侦探」。
  13建筑之旅|在路面电车与古老典雅的城镇建筑,在这种尺度之下,速度也变得缓慢起来。
  14速度之旅|不同速度反映内心的生命状态,诗人波特莱尔曾说:「移动一直让我灵魂引以为乐!」
  15飞行之旅|飞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飞行速度的强烈体验,才是真正旅行的感觉。
  16铁道之旅|电车车厢犹如在一座移动的建筑,可以欣赏窗外景色流转,任脑海中思绪飞翔。
  17公路之旅1|夜晚的公路一片漆黑,孤寂与悲壮,感觉似乎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前行!
  18公路之旅2|公路旅行是人生的缩影,在孤寂的公路上奔驰,思索着自己的人生要往何处去?
  19航海之旅|航海终究是「浪漫却孤寂」的旅行方式,让我们沉淀修炼平静安稳的心灵。
  20迷途之旅|迷路是旅行的开始,享受迷路的乐趣是高级城市侦探的权利。

本书特色

  ◎李清志和他旅行人生哲学
  建筑人李清志首度披露人生中各个阶段的旅行故事,从人生故事、旅游哲学、生活态度分析生命各时期的「旅程」、「速度」、「距离」,和随之而来的生命意义和感动。

  ◎我和我的人生壮游
  解构跳跃式的「旅行人生故事」书写,李清志回顾童年、青年、壮年、中年各时期的旅程,真挚坦诚的人生告白,带你进入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筑人内心世界。

  ◎世界速度的旅行
  300 km/hr的飞速、2 km/hr的徒步、0 km/hr的静止⋯⋯7种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里、海里、漫步、静止)、18篇私密旅游书写(城市、海岛、小镇、墓园),进行一场跨时空的「速度概念」之旅。
 
  ◎Special Feature
  特别企划「李清志的旅行思路讲堂」,从「思想」、「生命」、「观看」、「移动」4种角度出发,启发的20种崭新生活旅游概念,探索旅行和人生的意义⋯⋯and more!

名人推荐

  一起旅行的老朋友
  舒国治(作家) 韩良露(南村落总监) 共同推荐

  「如果你喜欢在旅行中观看建筑,这本书不可错过。」——舒国治(作家)

  「看清志的书你会看到观察者聚焦的快速与准确!」——韩良露(南村落总监)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静默的河流:探寻现代生活中的慢哲学与时间艺术》的图书简介: --- 静默的河流:探寻现代生活中的慢哲学与时间艺术 当世界以光速运转,我们是否遗失了脚下的泥土和眼前的微光? 在这本深刻而宁静的著作中,作者带领我们离开喧嚣的赛道,潜入现代社会最迫切需要但又最常忽略的领域:时间的质感与生活的深度。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快”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更慢、更真诚地存在”的哲学漫游。 第一部分:时钟的暴政与精神的漂移 我们活在一个由精确到秒钟来衡量的世界里。从清晨的第一声闹钟到深夜的最后一次邮件回复,每一个时刻都被量化、被要求产出效益。作者首先剖析了“效率至上”的文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劫持了我们的内在时间感。 被分割的意识流: 探讨多任务处理的迷思。我们以为自己掌控了时间,实则时间将我们的注意力撕成了碎片。书中通过对神经科学研究的引述和日常情景的描摹,揭示了碎片化生活对创造力、记忆力乃至人际连接的深远损害。 “忙碌”的社会身份: 分析“我很忙”如何成为一种荣誉勋章,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我们用忙碌来掩盖对生活意义的迷茫,用行程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本书深入挖掘了这种“自我消耗式”生存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线性的幻觉: 传统的线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在数字时代面临挑战。社交媒体让我们不断回顾过去或预支未来,使得“当下”这个唯一的真实发生点变得模糊不清。 第二部分:慢哲学的根源与历史回响 “慢”并非意味着停滞不前或拒绝进步,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对生活节奏的主权回归。本章将追溯慢哲学的思想渊源,并将其置于全球化与技术爆炸的背景下进行审视。 从田园牧歌到工业革命: 回顾古希腊的“Kairos”(恰当的时机)与“Chronos”(线性时间)的对比,以及启蒙运动后机械钟表对西方世界时间认知的彻底重塑。 文学中的慢与深: 考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沉思、普鲁斯特在玛德莱娜蛋糕中捕捉的非自愿记忆,以及欧洲散文传统中对季节更迭、手工艺流程的细致描摹。这些经典案例证明,深刻的洞察往往诞生于不设防的、缓慢的观察之中。 东方智慧的启示: 借鉴道家“无为而治”中蕴含的顺应自然节奏的智慧,以及禅宗强调的“一期一会”对当下专注力的极致要求。慢哲学,在本章中被塑造成一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生存智慧。 第三部分:重塑日常:构建“有摩擦力”的生活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读者在不脱离现代社会的前提下,重新编织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有摩擦力的”日常活动: 作者推崇那些需要时间、需要身体参与的活动——例如手工烘焙、园艺、手写信件或深度阅读。这些活动故意设置了“摩擦力”,迫使我们放慢速度,从而在过程中体验到心流(Flow)和内在的满足感。 数字排毒与信息克制: 不仅仅是减少使用手机,更重要的是重塑与信息源的关系。书中提供了“信息预算”的概念,鼓励读者将获取信息的权利从算法手中夺回,主动选择深度而非广度。 重新发现“无用之用”: 探讨那些看似与生产力无关的活动——冥想、漫步、发呆——如何为大脑提供必需的“后台处理”时间。这些被社会忽视的空白时刻,正是灵感和清晰洞察的温床。 “慢”的工作法: 针对职场人士,提出了“深度工作块”(Deep Work Blocks)的实践方案,主张一次只专注于一项复杂任务,并为决策和反思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以此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出,而非盲目的加班。 结语:寻找时间中的风景 《静默的河流》最终引导读者认识到,时间并非敌人,而是我们最宝贵的画布。当我们不再急于将它填满,而是学会欣赏流经画布上的光影变化时,那些隐藏在速度之下的、由细微感知构筑的人生风景,便会一一显现:清晨咖啡的香气、老友交谈时的眼神、雨水滴落屋檐的韵律。 这是一本邀请你停下来,倾听生命深处那条静默河流的声音的邀请函。它将教会你,生命的厚度,远比它的长度或速度更为重要。 --- 读者对象: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白领、追求生活质量的都市人、对当代效率文化感到疲惫的思考者,以及所有渴望找回生活节奏感的人。 本书特色: 结合了哲学思辨、心理学洞察与实用的生活艺术,文风沉静而富有感染力,旨在提供一种持久的内心平衡,而非短暂的解压技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清志


  建筑学者、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美国密西根大学(Ann Arbor)建筑硕士。现任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酷爱旅行、摄影、电影。以都市侦探自许,定期发表着作。

  Facebook专页: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作品包括:
  2013《吃建筑》
  2010《岛屿建筑迷宫》
  2009《惑星建筑》
  2009《台湾建筑不思议》
  2008《天堂美术馆》
  2007《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
  2006《东京建筑酷斯拉》
  2005《建筑异型》
  2004《铁道建筑散步》
  2003《日本建筑奇想与异人观察》
  2002《街道神话》
  2001《台北LOST & FOUND》
  2001《建筑散步》
  2000《台北方舟计画》
  2000《巴哈盖房子》
  1998《台北电影院》
  1998《机械建筑》
  1997《都市侦探学》
  1996《建筑电影学》
  1994《鸟国狂》

图书目录

Recommendation
李清志的新建筑乌托邦 韩良露

Preface
旅行与速度

Special Feature
李清志的旅行思路讲堂——从思想、生命、观看、移动出发的20种旅行概念

PART 1 高速铁路城市之旅 250-3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1 - 欲望的热血狂奔
1-1    西班牙AVE高铁与都市天伞
1-2 超级小町号与安藤新建筑
1-3 法国TGV与当代建筑之旅

PART 2 铁路周边小镇之旅100-1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2 - 铁道旅行的无忧记忆
2-1 超级日立号与世界的尽头
2-2 超级白鸟号与冬雪中的奇幻历险

PART 3 公路驾驶自由之旅 80-10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3 - 公路漫游的自我追寻
3-1 美西公路建筑散步
3-2 美西公路艺术散步

PART 4 电车艺术人文之旅30-8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4 - 人性化的旅行速度
4-1 和歌山电车与猫咪车站
4-2 千叶都市单轨电车与HOKI美术馆
4-3 江之岛电车与世界最好吃的早餐
4-4 叡山电铁的京都另类旅行
4-5 马赛建筑与路面电车之旅

PART 5 渡轮滨海跳岛之旅 20-3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5 - 漂泊的孤寂航行
5-1 濑户内海的跳岛旅
5-2 松本零士的科幻未来船

PART 6 漫步巷弄恬淡之旅2-4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6 - 好奇的城市漫游者
6-1 JR中央线的高圆寺建筑散步
6-2 建筑侦探的东京追逐旅行

PART 7 回归宁静墓园之旅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7 - 死亡与欲望的安息
7-1 巴黎墓园散步
7-2 东京城市灵园漫步
 

图书序言

Recommendation推荐文

李清志的新建筑乌托邦 南村落总监  韩良露


  清志是我两千年从伦敦回来后认识的新朋友中的熟朋友,我们有一些共通点,像喜欢发现新咖啡馆、也爱坐老咖啡馆、爱花整个上午时光慢慢吃早午餐、喜欢坐长短程的各式火车(他算是资深铁男,我则是资深铁女)、都愿意日晒风雨无阻地在台北街头带路(在南村落举办的台北导览活动中清志已支持七年),两个人也都不时会写些小文章,会在联合报的名人堂专栏中不时先后出现,也都是Bravo 91.3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我和清志有些生活上的私交,也因此除了文化上的共同兴趣(基本上都可归类于城市学),也发现了两个人大异之处,例如有一回我应他邀请去实践大学参加建筑系的岁末大戏,结束后搭他便车回天母,我一时兴起拉他和另一个朋友一起去路边吃姜母鸭,清志吃完后才说他从来不会在深夜吃消夜,当然更不可能在路边的小板凳上吃。

  后来才知道清志不会做的事可多了,在没和他太太高晟交往前,清志是不吃街头小吃的,一直到高中他母亲替他准备的午餐都是三明治,清志的父亲任教于美国学校,他从小在天母山丘长大,邻居很多西方小孩,父母亲都是虔诚基督徒,祖辈还出过两位基督教牧师,清志的西式生活背景有时会让我想到在神户芦屋长大的村上春树。

  也许是因为从小在特别宽敞、干净、明亮、秩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去过清志家的人一概同意此说),清志对古老、陈旧的东西兴趣不大,清志的太太曾向我抱怨,清志喜欢新事物,连去京都也都是去看新建筑,而且从不住京都,总是当天往返大坂的新旅馆。

  清志对新奇、怪异、特殊的建筑有很大很专注的热情,有一回清志告诉我,在他没结婚前单枪匹马在世界各地旅行看新建筑时,他常常中午不吃饭,只为多拍一些幻灯片,现在拍照不用背那么多大包小包了,再说他被太太训练后,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也比较懂得慢下来,中午吃顿好的好像也不错。

  清志对看新建筑的狂热自然会有收获,在过去几年,清志持续地趁着带建筑旅行团和家庭国外假期,走访世界各地时他一定要亲眼目睹的大师精品建筑,他认真地拍照、写文章、整理出书、他就像个建筑侦探般为读者做详细的调查工作报告。

  我虽然年纪只虚长清志四岁,但看他的书会让我觉得在旅行的速度上,我像清志的祖母。看清志的书,你会看到观察者聚焦的快速与准确,谁谁谁(安藤忠雄、妹岛和世、藤本状介、尚努维尔⋯⋯等等)在什么什么城市、公园、小岛做了那些那些「新颖而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设计。许多清志去过的城市地方,我也去过,但我怎么看到的都是旧东西,也从不拍照,和他这个勤奋的旅行者一比,我真是个偷懒的旅人。

  这回看清志的书,让我突然有了奇想,大块文化出过《交换日记》,我和清志也许可以来次交换旅行,让我用他的旅行速度去「我来我看我拍照」。清志的世界新建筑之旅,其实就是他保持赤子好奇心的乌托邦。清志的灵魂有可能是外星人,对老旧传统的地球文明不感兴趣,只有出奇创新的新建筑才会让清志有回家的感觉吧!

Introduction前言

旅行与速度


  「试着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将发现人生中许多被忽略的风景!」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经写了一本书《边走边想》,书中他谈到移动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他说:「只要走路,自然而然就会开始思考。」那种描述好像是说,人类的身体里有一种类似古董铁皮玩具般的装置,只要移动玩具,他身上的装置就会开始转动,做出动作或发出声音;人类身上的装置,应该既是连接双脚与大脑,或是眼球的转动与脑汁的搅拌,人开始移动,思绪果然会有不同的连锁反应。

  英国作家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也曾说:「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运行中的飞机、船和火车,最容易引起我们心灵内的对话。」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创作者,大部分都是喜欢旅行的人,他们在移动中产生创作灵感,在旅行中寻找不同的创意题材。贝多芬这样一个充满爆发力的音乐创作者,喜欢到维也纳森林散步,一边行走,一边构思创作;莫札特的旅行虽然是不得已的(他必须要到不同王朝宫廷去演出维生),但是我相信在那摇晃颠簸的马车旅程中,莫札特还是得到了创作的养分,同样的,中国古代的诗人们,不都是因为游山玩水,在大山大水之间,触动内心敏感的思维或乡愁,才能创作出许许多多让人千年传诵的诗句。

  我是对于旅行速度十分敏感的人,不同的速度反映出我内心深处的生命状态,现代巨型喷射客机实现了我们对于旅行的种种梦想,古代人无法奢求的环游世界旅行,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可以在早上搭上飞机,看几部电影、吃个饭,晚上就已经在巴黎塞纳河畔欣赏艾菲尔铁塔的夜景;我们也可以搭机飞行,十多个小时就到洛杉矶看法兰克盖瑞所设计的迪士尼音乐厅,或到西班牙毕尔包看他设计的古根汉美术馆。在死亡前看遍世界建筑奇蹟,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务,而是现代人可以完成的梦想。

  我必须承认,我很佩服,也很着迷现代铁鸟的航空技术,每次我搭飞机飞越严寒冰河荒漠,或是干燥无垠的酷热旷野,我都无法想像,人类是如何可以制造出如此巨大的飞行机械?这样的机械铁鸟,载运着数百位乘客,以及沉重的行李,竟然可以不休息飞行十数个小时,并且让铁鸟机腹里的人们舒服地吃饭、看电影、睡觉,这真是个现代奇蹟!这样的奇蹟,一百年前的人几乎无法想像,当时莱特兄弟不过创造了一台滑翔机,只能飞几十公尺,并且载不了几个人,这百年的旅行工具发展,的确令人赞叹!

  虽然巨型喷射客机实现了我们现代旅行的许多梦想,不过我完全无法享受长途飞行的旅行状态,那种长时间塞在狭窄机舱里,被餵食催眠的感觉,让我的心灵无法开展运作。

  事实上,我曾经搭过一种真正有旅行感觉的飞机,那是在澳洲昆士兰外海的渡假岛屿上,我们开心地在岛上看海豚、到船舶废墟场餵食鱼群,甚至到沙丘滑沙,直到夜晚才赶着要回澳洲大陆,当地导览人员开着越野车,沿着海边沙滩行驶,要带我们到机场搭飞机,乌漆抹黑的离岛夜晚,哪里有什么机场?

  越野车奔驰在漆黑的夜里,最后终于停在一片黑暗的草地上,我们下了车,却看不见任何机场的设施或塔台?导游跑到旁边一栋小木屋,进到里面拉下开关,忽然草地上一片光明,两排指示灯亮起,一直延伸到海边,原来这是一座草地飞行场!在灯光下,我们终于看见那台等待我们的飞机,螺旋桨的双引擎大飞机,可以装载十个人左右。引擎发动时,吐冒着黑烟,声音大得吓人(我后来才知道这台飞机的年龄比我还大),飞机缓缓地在草地上移动,我感觉像是在足球场上奔跑,最后加足马力,拉起机头,朝向黑暗的天空飞去,我只看见窗外的草地两排的指示灯越来越小,后来就消失在黑暗中。
 
  螺旋桨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我却可以感受到这架老飞机「努力」飞行的企图,不论是混着柴油味的空气、亦或是轰隆隆的引擎声,我可以看见黑暗的海面上,波涛浪花在飞机灯光下闪耀着光芒,以及远方陆地城市的灯火。这样的飞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虽然是坐在机舱里飞行,却可以感受到飞行本身的实际,以及周遭事物的种种,那种感受应该像是希腊神话里,戴达罗斯(Daedalus)父子制作飞行翅膀,逃出禁锢的迷宫一般,那种飞行速度的强烈体验,才是真正旅行的感觉。

  现代喷射客机的问题在于,乘客被隔离在「飞行」的巨大建筑里,靠着小小的观景窗,人们很难体验飞行的实际感觉,只是被禁锢在巨大的牢房里,强迫去面对着许多不认识的陌生人,犹如「楚囚相对」一般;为了化解这种不得已的尴尬,航空公司推出花俏的食物、温柔的空姐,以及看不完的电影,转移旅行者的注意力,这样的飞行过程,称不上「旅行」,只能算是旅行的前置与后置作业而已。

  相对于现代喷射客机的旅行,我宁愿选择传统的铁道旅行。

  铁道旅行是比较接近人性化的空间活动,在电车车厢里,犹如在一座移动的建筑中,我可以安坐在舒适的躺椅上,欣赏窗外景色的流转,任脑海中思绪的飞翔。其实搭乘巨型喷射客机并不能真正享受速度感,反而是搭乘铁道列车望着窗外风景流转,才能真正感受到旅行速度的快慢。

  诗人波特莱尔曾说:「移动一直让我灵魂引以为乐!」

  旅行的移动牵动着我们内心的向往,好像移动会带我们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我们对于旅行的想望,一生中似乎无法停止,直到死亡才会让这股欲望停息。《旧约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或是说他根本是过着「旅行的人生」,在〈希伯来书〉中记载着,亚伯拉罕的人生是客旅、是寄居的,不过他羡慕向往的是一个在天上更美的家乡。

  或许我们的旅行也是一种对于更美好世界的向往,我们在旅程中,不断地编织我们对于异乡的想望,同时也不断地对于我们内心的世界发出提醒与修正;旅行改变了我们,也塑造了我们,正如安藤忠雄所说的:「旅行,造就了人。」
 

图书试读

旅行人生故事05
漂泊的孤寂航行


「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我与自己的距离如此遥远,却如此真实地存在这个世界。」~卡缪

我对于航海旅行的印象,与《海贼王》一点关系都没有(毕竟我并非《海贼王》世代的人),其实多源自于我父亲的少年故事,他在年少时就只身前往京都同志社附属中学就读,当年远离家乡,前往异乡就学,其实就等于永别一般(看看电影《海角七号》的剧情就能想像),事实上,我的父亲那次离开台湾之后,也是经历了一、二十年的光阴,才又回到台湾这块土地。

那时候从台湾到日本京都,多是在基隆搭乘客货轮,然后北上,几天后来到北九州的门司港,再从关门海崃进入濑户内海,然后到神户港,再从神户港搭火车去京都。父亲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航海行程中,门司港的暂停十分珍贵,大家都跳下船到岸上伸展筋骨,父亲提到他在那港口边,喝到了一碗温暖、滋味绝佳的味增汤,一直到晚年,他还经常跟我提到那晚味增汤,他说那是他一辈子喝过最好喝的味增汤。事实上,我后来几次到门司港旅行,都试着去寻找那碗父亲口中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汤,可惜的是,我喝了许多味增汤,却都无法感受到所谓的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汤滋味?!或许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汤,并不是因为那是门司港的味增汤,而是因为那碗味增汤抚慰了孤单游子的胃与心灵,带来了家庭的温暖与记忆。

父亲的航海旅行并未这样结束,他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只身前往美国新大陆,去西方的高等学府继续进修,那是一趟更遥远、更漫长的航海旅行,旅行中没有同伴、没有可以聊天倾诉的对象,船上唯一一位华人是大陆人,而父亲那时候只会日文与台语,因此虽然同是华人,彼此却无法沟通,那是一趟何等孤寂的旅行。我可以感受到父亲青年时期的孤独与寂寞,也因此导致他日后成为一位孤僻、不擅交际,喜欢安静的怪人(许多亲友对他的看法),也因此他的晚年极度渴望家庭的团聚与温暖。

父亲的船终于在九月的某一天到达旧金山,他曾经告诉我当船只从旧金山金门大桥下穿过时,内心充满的兴奋与悸动,一方面是因为孤寂的太平洋航程终于结束;另一方面,也因为终于到达人们向往的新大陆,对一个年轻人而言,那是何等难以忘记的生命时刻,他当时一定对于未来充满盼望,却也带着一丝丝的惶恐。

用户评价

评分

《旅行的速度》这书名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我们这年代的人,多少都活在一种“赶”的状态里,上班赶时间,下班赶回家,连休假都要排得满满当当,生怕浪费了每一分每一秒。可是,到底是在赶什么呢?这份匆忙,是不是让我们在追逐的路上,错过了太多沿途该好好欣赏的风景?书名里那句“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真的像是点醒了我。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细微之处?就像我上次去花莲,本来计划要赶几个景点,结果因为下雨,临时取消了行程,我反而有时间在民宿附近的小巷子里闲逛,意外发现一家超有味道的咖啡店,老板娘人超好,聊了很多当地的故事。那种不期而遇的美好,是在行程表上找不到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生态度的对话。我期待着作者能带我一起,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却又无比珍贵的“忽略的风景”。

评分

我拿到《旅行的速度》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质感,给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本身就是个挺喜欢旅游的人,但一直以来,我的旅行方式都比较“高效”,恨不得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搜集尽可能多的照片和打卡点。朋友们都说我像个“移动的行程规划机”。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旅行方式,好像少了点什么。总是在奔波,回来后脑子里装的都是景点名称和排队时间,却很难回忆起当地人淳朴的笑容,或是某个不知名小店里飘出的诱人香气。书名里的“快与慢”这个概念,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以为旅行就是要“玩”够,就是要“看”够,这似乎就是“快”的定义。但这本书是不是想告诉我,真正的旅行,其实也需要“慢”的智慧?像我表姐,她每次出国,行程都排得松松散散,不是在咖啡馆发呆,就是在公园里看书,她说这样才能真正“感受”一个地方。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读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开始有点动心,是不是我也该尝试一下,放慢脚步,去体验旅行的“慢”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旅行的速度:在快与慢之间,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生活节奏太快,连出去旅行,脑子里也总是想着下一个目的地,生怕浪费时间。这种“快”的模式,让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无止境的奔跑,很多美好的瞬间,都随着风一样溜走了。我特别认同书名里“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这句话。有时候,我会在想,是不是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看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丽?就像我前段时间在阿里山,本来是匆匆赶着去看日出,结果因为起得太早,在山路上看到了很美的云海,那种宁静和壮丽,是我在原本的计划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本书名,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一直以来对旅行和生活的迷思。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他的文字,带领我一起,在“快”与“慢”的平衡中,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无比珍贵的生命风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旅行的速度:在快与慢之间,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实在太有启发性了!我一直是个行动派,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想一口气把它做好。这种“快”的习惯,也延伸到了我的旅行方式上。我去一个城市,恨不得把所有的必去景点都列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地打卡,生怕错过什么。但回过头来,我常常发现,我记得的只是那些照片里的画面,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是旅途中发生的那些琐碎却温暖的小事,反而记忆模糊。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的“快”,反而让我忽略了旅行的真正意义?就像生活一样,我们总是在追赶着什么,却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人,看看那些平凡却不失美丽的瞬间。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在提醒我,旅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沉淀。我期待着作者能通过这本书,带我领略到那种“慢”旅行的魅力,让我重新审视我在人生旅途中,是否也忽略了许多宝贵却容易被忽视的风景。

评分

《旅行的速度:在快与慢之间,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这个书名,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太精准了! 我自己是个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的人,但每次规划行程,总是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是该把时间塞得满满的,去尽可能多的地方,还是应该放慢脚步,深入体验? 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我内心的纠结。 我常常看到一些旅游达人,他们的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天可以去好几个国家,感觉像在“赶场”。 但我总觉得,那样的旅行,是不是太匆忙了? 很多时候,我在匆忙的行程中,错过了路边不经意间遇到的惊喜,错过了和当地人的一次深入交流。 尤其是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地方,最美的风景不是那些名胜古迹,而是隐藏在小巷里的咖啡馆,或是傍晚时分,当地人悠闲散步的场景。 书名里的“找寻人生忽略的风景”,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旅行,更是引导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我很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让我对旅行,甚至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