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荐
本书两位作者皆是专门研究「天主教社会训导」。他们在本书示范了神学如何进入当下的社会处境,信仰如何可能建设公正社会。全书六个议题精准独特,从三位一体反思个人主义,从创造神学反思环境伦理等等。当我们不断行动时,也应坐下来看看行动的理论。──蔡惠民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校长
本书确认上帝已道成肉身,且神圣庄严地存在这个看似世俗的现实里,其反映出的宗教视野,并非要将世界拉进教会的框框之中,而是要将信仰带进世界,为世界丰富的多元性作出贡献。今日想实践公共神学的人,绝不能错过此书。──周学信 中华福音神学院神学与教会历史教授
作者简介
米歇尔.海姆斯(Michael J. Himes)
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并获多所学院及大学颁授文学博士。现任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神学系教授,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天主教教会论。
肯尼思.海姆斯(Kenneth R. Himes)
杜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波士顿学院神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天主教的社会训导历史。
译者简介
李智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着作有《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译作有《萨特》、《政治理论教程》等。
「公共神学系列」总序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章 公共教会与公共神学
第二章 原罪与利己的神话
第三章 三一与人权
第四章 恩典与协同一致的生命伦理
第五章 创造与环境伦理
第六章 道成肉身与爱国主义
第七章 圣徒相通与共济伦理
跋
这本书的书名《信仰的完满:神学的公共意义》一摆出来,就让我想起大学时选修的“宗教哲学”课程。虽然那时我并非教徒,但对不同信仰体系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思辨始终抱有好奇。我总觉得,那些看似只存在于信徒内心的“信仰”,其实有着触及社会肌理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的名字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它不是在谈论抽象的教义,而是把神学拉到了“公共”的场域,好像在说,那些我们以为只关乎个人心灵慰藉的东西,其实能为整个社会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和支撑。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议题层出不穷,价值观念多元甚至冲突,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往何处去。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套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完满”的视角,去梳理和回应这些公共困境,那就太有意义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神学的角度,去解析我们所处的现实,又会提出哪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智慧,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深度的公共对话空间?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信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事务中,发挥其“完满”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
评分《信仰的完满:神学的公共意义》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公共性”和“价值”的讨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真理”,但要将这些分散的个体认知凝聚成一种共同的、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力量,却显得相当困难。而“神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系统性的思考,它往往涉及对终极意义、生命价值的探索。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作者试图将这种深邃的思考,转化为一种可以与公众对话、甚至能够影响公众的“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信仰”与“公共”之间的张力?毕竟,信仰往往被认为是私人的、内化的体验,而公共领域则需要开放、包容和理性。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在尊重个体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共通的价值基础?它是否会从神学的角度,去回应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失落感、焦虑感,提供一种“完满”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信仰的智慧如何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建设性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
评分读到《信仰的完满:神学的公共意义》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的“公民宗教”或是“世俗精神”的概念。感觉现在的社会,虽然不一定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许多人心中仍然有着某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某种对意义和价值的渴求。而这本书,听起来像是要探讨,那些传统的、带有神学色彩的思考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生命力,又将如何以一种“公共”的方式来呈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神学”的公共意义的?它会不会涉及到伦理、道德、甚至是政治哲学层面?毕竟,很多社会议题,比如环保、公平正义、生命的尊严等等,都隐隐约约能看到宗教伦理的影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帮我理清一些模糊的思路,让我在面对这些公共议题时,能够有更深刻的洞见。它会不会提供一种整合的视野,将分散的个体价值观汇聚成一股更强大的社会力量?或者,它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带来一种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集体生活中,构建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连接。
评分光是看到《信仰的完满:神学的公共意义》这个书名,就立刻引发了我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我常常觉得,我们社会中很多问题,根源上都与我们对“意义”的理解有关。当人们失去了对某种超越性的、能够赋予生活以深层意义的追求时,各种社会乱象似乎也就随之而来。这本书的名字,就触及到了这一点——“信仰的完满”,暗示着一种完整的、能够填补精神空虚的力量;而“神学的公共意义”,则把这种力量引向了公共领域,仿佛在说,那些看似属于特定宗教群体的神学思想,其实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指引。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论证神学的“公共性”?它会借鉴哪些历史上的案例或理论?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神学”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在伦理建构、社会凝聚、甚至文化创新方面的潜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究竟能够带来怎样的改变,让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能拥有精神上的“完满”。
评分《信仰的完满:神学的公共意义》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价值体系”和“集体认同”这些词汇。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旧有的价值观念正在被挑战,新的观念又尚未完全建立。这种真空地带,往往会导致社会的迷失和分裂。而“神学”,在我看来,恰恰是在探讨人类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将“信仰”与“公共”结合,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作者正在尝试搭建一座桥梁,将那些深藏于个人内心的精神追求,与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空间连接起来。我好奇,作者所说的“完满”,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它是否意味着一种道德上的圆满,一种精神上的充实,或者是一种社会和谐的理想?而“神学的公共意义”,又将如何体现?它会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在社会伦理的规范上,还是在公民教育的引导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只属于宗教范畴的思考,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公共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具深度、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