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精裝收藏版)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精裝收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史作檉
  • 文化
  • 曆史
  • 思想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精裝
  • 收藏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釐清中國哲學基本觀念,
  在文化與文明曆程間,
  辨明哲學與現實立場之經典。

  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採穿綫裱布精裝裝幀。內容有八大篇六十小節,首篇為基本觀念之釐清,深入淺齣地釐清字詞與思維之錯覺與迷失;接著,從文字前文化開始往下,推自文字後文明之各時代演變,細究中國哲學觀之天人地的「三劃」演化開展,綜觀春鞦諸子各傢並辨明。

  在形上之辨證之外,最後亦說明瞭哲學在當世現實與理想間的位置。縱橫立論間,清晰洞見,難怪絕版多年,依舊有許多讀者們尋覓收羅,也因此成就這本《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2014精裝收藏版的重新齣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作檉


  著名哲學思想傢。1934年生,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
  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麵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
  曾任教於颱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大學巡迴演講,現於各地舉辦長期講座,深受各方好評。著作多達五十多部,影響深廣。

圖書目錄

新編收藏版自序      
初版序

第一篇  基本觀念之釐清    
前言/01.一種必要的想像/02.文明的演變/03.死的事實與活的事實/04.文字的睏難/05.文字與圖形/06.圖形思考與文字思考/07.文明之連貫性/08.圖形錶達與中華文化/09.中國之自然智慧/10.中華文明之四層次/11.中國哲學智慧之睏境/12.尋求中國哲學智慧之五種脈絡/13.自原始以至於文字理論之三轉摺/14.中國哲學與真自然/15.三劃之來源/16.天、人、地/17.智慧之求/18.自然與公天下/19.求本求源/20.形式遞增,存在遞減/21.哲學智慧與文字、社會/

第二篇  五帝時代    
22.五帝時代/23.黃帝/24.堯與天/25.禪讓/26.舜的典型/27.舜的道德/28.舜是有力的生命者/29.圖形、天、德與禮/30.天祭之成與遺失/31.人文之理想何在?/32.大禹/33.禹之事功/34.大禹事功之後/

第三篇  政德與音樂    
35.政德與音樂(一)/36.政德與音樂(二)/37.政德與音樂(三)/38.政德與音樂(四)/39.政德與音樂(五)/40.政德與音樂(六)/41.政德與音樂(七)/

第四篇  文字時代的來臨    
42.文字時代的來臨(一)/43.文字時代的來臨(二)/44.文字時代的來臨(三)/45.文字時代的來臨(四)/46.文字時代的來臨(五)/47.文字時代的來臨(六)/48.文字時代的來臨(七)/

第五篇  「天」之觀念的辨明    
49.前哲學時代(一)/50.前哲學時代(二)「天」之觀念的辨明(1)/51.前哲學時代(三)「天」之觀念的辨明(2)/52.前哲學時代(三)「天」之觀念的辨明(2)/53.前哲學時代(五)「天」之觀念的辨明(4)/54.前哲學時代(六)「天」之觀念的辨明(5)/55. 前哲學時代(七)「天」之觀念的辨明(6)/

第六篇  禮樂精神之本義    
56.前哲學時代(八)禮樂精神之本義(1)/57. 前哲學時代(九)禮樂精神之本義(2)/58. 前哲學時代(十)禮樂精神之本義(3)/

第七篇  介於三劃與六劃之間    
59.前哲學時代之閤理化過程/附錄:係辭初刪

第八篇  哲學介於理想與現實之間    
60.結論—哲學介於理想與現實之間/

圖書序言



  剛剛寫完「讀老子:筆記62則」一書之初版序,竟又接著寫《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精裝版序,心中所引起的感慨是相當多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兩本書都不是我自身內在之哲學生命或曆程中,有著完整規劃的兩本書。若和我所曾寫過有關哲學的書來比,它們盡管長長久久放在心中,卻不是我哲學規劃中按部就班要寫的兩本書。可是最後仍舊是由於時勢所需,七十歲左右時寫瞭「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而且又在八十歲時寫瞭《讀老子:筆記62則》一書。

  我所謂之哲學規劃,是指我從十幾歲有誌於哲學,二十歲決定放棄「哲學史」的寫作,而從事自我哲學之建立等。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在任何圖書館中,卻找不到一本所謂的「現代中國哲學」。統覽全局,果要想使中國哲學站上世界舞颱,如不建立在「現代中國哲學」之基礎上,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過去就是過去,沒有全屬「現代」的哲學,就是沒有哲學。想到如此,要建立起全屬現代的中國哲學,就必須效法做為西方強勢文明或哲學中心點之「方法論」,找齣屬於中國式之現代「方法論」之可能,方有建立起全屬現代的中國哲學之可能。好瞭,為瞭此事,我至少花瞭十幾年的時間,從希臘,通過中世與文藝復興,以至於近代,或現代、後現代之有關西方哲學之探討。方弄清楚做為西方文明或哲學,大異於東方或中國哲學內容與錶達上之「方法性」「理論」的根本差異,其中尤其是文藝復興,其要點不在哲學,而更在科學與藝術之廣大成就與基礎的建立。從此西方哲學若不從科學或藝術上齣發,就很難造就齣傲視全球的近代或現代哲學。

  有鑑於此,雖然花瞭十幾年之青春時光,「完全」瞭解瞭西方哲學果然在二十世紀,成功地建立起瞭所謂「基礎」探討之黃金成果(數學如set以後,物理如新物理之建立等)。我覺得這一切努力還是值得的,所以至於三十四歲,我覺得我果可實際地進入「哲學」的世界瞭。直到四十歲,雖然我不曾忘記對於中國傳統古典哲學方法性的新探討,但我卻始終無法完全專注於此,而在一直設法經營我自己要完成之形上學方法導論。直到五十歲,我對哲學之方法探討纔又完全地轉換瞭方嚮,那就是我屬於「中國式」人類學或哲學人類學之有關「文字」之新探討。後來我把它叫做,屬於中國象形文字之方法性還原之「形上美學」。

  好瞭,到此為止,我覺得我已完成瞭兩種屬於不同文字之方法性的新探討。一種是屬於拼音文字之方法性新探討,我把它叫做「純形式辯證」(可參考商務齣版《極限與統閤:新科學與藝術十六講》);另一種即我象形文字之美學性之還原法,我把它叫做「形上美學」(可參考唐山齣版《社會人類學序說》)。

  由於我對中西不同文字之方法性的確立,我纔算真正有能力與基礎,重新來看待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問題瞭。其實這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可見初版序),我終於被激發,於七十歲以後而寫齣瞭「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

  如今我已八十有餘,所書老子筆記一書也已齣版。孔子與老子是我國古典哲學之兩大巨石,其所探討的根本問題都在人與自然之間。當西方文明果能徹底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大於人與其所創物(即文明,尤其是技術部分)之間的關係時,中國哲學必將在人類文明中,恢復其所應有之重要意義與地位。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我,中國哲學需不需要一次改革或革命?我說:

  我們所需要的是:

  一切從頭來吧!

史作檉 2014、04、20於新竹

圖書試讀

1.一種必要之想像

如果我們根本就不能設想單獨一個「人」,存在於整個宇宙中之狀況,我們又怎麼能切實地觀看人類及其文明,或在地球之某一角落某一群人所建立之地區性之文明?

當然一個人存在於宇宙中之事,也不一定是一個事實,或它毋寜是人類存在中之一種想像,或是在我們的想像中,我們果然以一觀想之方式而看到瞭那麼一種圖形。其中有一個單獨的人,在那裏站立著,然後是一片廣無邊際之空間或初始般的曠野充斥在他的四周。或者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或者那個人我們根本就看不清他的麵貌,或是他正背嚮著我們,或是他隻是一個「人」,或一個「人類」而已。

這也一如那宇宙的母親,正初生瞭他第一個兒子。那來自於真正子宮之第一個人類。隻是這個子宮,並不附屬於人類,而它卻正是那廣大的自然宇宙自己。

2.文明的演變

如果說,這種想像,這種圖形,或這種想像中的圖形果然是一種事實,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圖形,像放映影片一樣地讓它一直不斷地放映下去,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瞭整個人類及其文明如何成長而演變之真相般的事實。比如說:

在那個自然之大宇宙中,慢慢地,由一個人變成瞭很多人,然後他們開始學習用石器生活。這樣經過瞭數萬年或數十萬年,他們不但人變得愈來愈多,同時他們也學會瞭用陶器生活。再後是銅器與文字,最後終於變成瞭和我們差不多之群居之生活方式等等。

3.死的事實與活的事實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些都是事實,並不需要想像。

但是事實上,我們也很清楚,當我們說這些都是事實而不需要想像的時候,那也隻不過是因為它們都是有文字記錄之「事實」罷瞭。

但文字之記錄就是當時之事實或全部的事實嗎?

當然不是。比如說,文字記錄,靠的是當時的考古挖掘。這樣也許我們會想,挖掘到的事實,總是當時的事實瞭吧!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不論怎樣挖掘,其結果都必是「死」的事實,而不可能就是當時「活著」般的真相。也許這樣的要求有些過分,不過,事實上,我們想想看,難道「挖掘」本身之終極意義,不正是設法想瞭解當時人存在之「活著」的真實狀況嗎?它又怎麼可能隻是為瞭挖掘當時「死」的事實或狀況而挖掘呢?關於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做以下比擬性之想像:

今日或現在我們「人」活著的狀況是一個存在之事實,一切在活動,一切在變化,一切在運動而不止。麵對此情形或其「活」的存在事實,我們卻把它們當作停止一般之「死」的事實來加以探討、研究或解釋,其結果又將如何!

用戶評價

评分

**思想的火花,點燃瞭我對民族文化的熱情** 拿到這本精裝版的《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我內心湧現齣一種久違的激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饋贈。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深入探索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我一直對我們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閱讀原著時感到力不從心,很多概念和思想都顯得晦澀難懂。而史作檉先生的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通往中國哲學殿堂的道路。他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進行闡釋,讓我在輕鬆閱讀的同時,能夠深刻地理解其精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庸”的討論印象深刻。在當下這個充滿極端和對立的時代,作者對“中庸”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尋求平衡與和諧的智慧。他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一個復雜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理智,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尤為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中國哲學的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深刻挖掘。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之所以是我們,是因為我們身上流淌著這樣一種源遠流長的哲學血脈。閱讀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産生瞭更深的熱情和自豪感,也讓我更加堅信,這些古老的智慧,在我們今天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评分

**思維的盛宴,一次滌蕩心靈的洗禮** 我一直認為,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而史作檉先生的這部作品,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智慧的殿堂,聆聽先哲們的教誨,感受他們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將中國哲學中那些看似遙遠的概念,用一種極其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曾一度對“道”的理解感到迷茫,總覺得它虛無縹緲,難以捉摸。但在書中,史作檉先生通過一係列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道”的自然、無為、運行不息的特質展現得淋灕盡緻。他引導我們去觀察自然萬物,去體會其中蘊含的規律,從而逐漸理解“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無處不在。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中國哲學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與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連。他會分析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麵臨的睏惑,然後從古代哲學思想中尋找啓示,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這讓我感到,中國哲學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智慧寶庫。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啓發。

评分

**思想的熔爐,重塑瞭我對世界的認知** 這本《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真的給我帶來瞭太多的驚喜。從書的裝幀設計到內容本身的深度,都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哲學不僅僅是紙麵上的理論,更是能夠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史作檉先生在這本書中,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沒有生硬地灌輸概念,而是通過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道傢”思想時,並沒有止步於“無為而治”的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道”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讓我們理解順應自然、與世無爭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存智慧。他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對古代先賢思想的解讀,讓我們看到瞭“道”是如何滲透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我發現,很多我們當下生活中遇到的睏惑,在幾韆年前的哲學著作中,早已有深刻的解答。這本書,就像一個思想的熔爐,它將那些分散的、零碎的關於中國哲學的知識點,係統地熔煉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完整的、有機的體係。每一次閱讀,都像是經曆瞭一次思維的洗禮,讓我對世界的認知有瞭更深層次的重塑。我開始能夠用一種更辯證、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也更加理解瞭中國哲學“天人閤一”的境界。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最有價值的一本書籍之一。

评分

**跨越時空的對話,點醒我內心深處的疑惑** 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哲學一直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智慧離我太遠,難以理解。但《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從我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氣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哲學道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天人閤一”的解讀,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更是一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體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瞭與自然的連接,而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作者通過講述古代哲人的故事,以及引用大量的詩詞歌賦,將這些抽象的哲學思想變得鮮活起來。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在杏壇講學,能聽到老子在函榖關前寫下《道德經》。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哲學傳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引導我將這些哲學思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麵對人際關係中的衝突時,我能夠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中獲得啓發;在麵對生活中的挫摺時,我能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智慧中汲取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我們心靈的一次溫柔的撫慰和深刻的啓迪。

评分

**感悟中國智慧的入門磚,點亮心靈的明燈**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雅緻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精裝收藏版果然名不虛傳,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堪稱一流,翻閱起來是一種享受。我一直對中國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門檻有些高,很多經典的論述讀起來晦澀難懂。史作檉先生的這本《六十堂哲學課》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書名裏的“六十堂課”就預示著這是一次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而“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則點明瞭其核心內容。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又不失生動的筆觸所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現象入手,引導讀者去思考。比如,他可能會從“仁”的概念齣發,聯係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疏離感,然後逐步深入到儒傢思想的核心,讓我們理解“仁”是如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這種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方式,讓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逐漸領略到中國哲學博大精深的魅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穿插的那些經典故事和曆史典故,它們不僅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更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我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帶領我踏上瞭一場探尋中國智慧源頭的奇妙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