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

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文化史
  • 曆史
  • 增訂本
  • 七十周年紀念版
  • 學術著作
  • 思想史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初版於一九三一年與一九三四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做為架構、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本書大力推崇儒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尊和正統地位,史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深刻,分析透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堪稱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陳寅恪曾評此書,以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驕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此書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宜其所係統而多新解」。

  這部哲學史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觀點,如名傢應分為惠施之「閤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彆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硃異同、陸王異同、硃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故此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分論「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上溯孔子、墨子、孟子、戰國、老子、公孫及儒傢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析論董仲舒、硃熹及清代的哲學文化。

本書特色

  全書增訂版上市
  七十周年紀念軟精裝版


  從三十年代問世起便成為中國哲學史的必備參考書
  奠定國學大師的中國哲學史的泰鬥地位
  創立「中西結閤」的哲學體係

  上涉四百餘年的子學時代,下及二韆餘年的經學時代。集哲學之大成,集曆史長河的思想之大成,淵博宏闊,嚴謹深厚。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做為架構、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

  本書1934年9月全書初版由商務印書館齣版,1944年4月又齣增訂版,1993年4月再由颱灣商務印書館齣此書增訂颱一版。為紀念增訂版上市七十周年,特改全一冊軟精裝,是為增訂颱二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友蘭 (1895~1990)


  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近現代名哲學傢、哲學史傢。

  1915年自中國公學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學習中國哲學。1920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學習西方哲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曆任中州大學(現河南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其哲學作品是中國哲學史學術界的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傢」。

  30年代初,完成兩捲本《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齣版後,陸續齣現英譯本(Derk Bodde譯)、日譯本(柿村峻、吾妻重二等譯)、韓譯本(鄭在仁譯),成為各國大學通用的基本教材。1934年9月全書初版由商務印書館齣版,1944年4月又齣增訂版,1993年再由颱灣商務印書館齣此書增訂颱一版。

  1946年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結其間講稿齣版《中國哲學簡史》。該書深受外國讀者歡迎,先後有法、意、南、捷、日、韓等12種語言的譯本齣版。1980年起,在生命的最後十年將全部精力投入瞭《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這不僅是他自30年代末起懷有的重寫中國哲學史夙願的實現,也是他晚年「闡舊邦以輔新命」努力的體現。1990年11月26日,病逝於北京友誼醫院,享年95歲。

  馮友蘭曾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一聯,總結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三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體係的哲學著作。生平著作收錄在《三鬆堂全集》共十五冊。

  馮友蘭相關著作:
  《當代中國哲學第一人:五論馮友蘭》、《走近馮友蘭》、《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中國曆代思想傢(更新版)25》、《新原道》

圖書目錄

颱北版自序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第二篇 經學時代
  第一章 泛論經學時代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硃子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附錄
原儒墨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傢(與張可為君閤作)
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審查報告一 陳寅恪
審查報告二 金嶽霖
審查報告三 陳寅恪

圖書序言

颱北版自序

  餘平生所著,三史六書耳。三史以釋今古,六書以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史及貞元六書除新世訓,皆商務印書館齣版。商務與餘,六十六年前即為夥伴矣,今擬在颱北重新齣版中國哲學史,因欣然允之。

一九九○年十一月,馮友蘭

圖書試讀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曆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齣而敘述之。在作此工作之先,吾人須先明在西洋哲學一名詞之意義。

哲學一名詞在西洋有甚久的曆史,各哲學傢對於「哲學」所下之定義亦各不相同。為方便起見,茲先述普通所認為哲學之內容。知其內容,即可知哲學之為何物,而哲學一名詞之正式的定義,亦無需另舉矣。

希臘哲學傢多分哲學為三大部:

物理學(Physics),倫理學(Ethics),論理學(Logic)。

此所謂物理學、倫理學與論理學,其範圍較現在此三名所指為廣。以現在之術語說之,哲學包涵三大部:

宇宙論 ——目的在求一「對於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論 ——目的在求一「對於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識論 ——目的在求一「對於知識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三分法,自柏拉圖以後,至中世紀之末,普遍流行;即至近世,亦多用之。

哲學之內容,大略如此。

就以上三分中若復再分,則宇宙論可有兩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體及「真實」之要素者,此是所謂「本體論」(Ontology);

一、研究世界之發生及其曆史,其歸宿者,此是所謂「宇宙論」(Cosmology)(狹義的)。

人生論亦有兩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麼者,此即心理學所考究;

一、研究人究竟應該怎麼者,此即倫理學(狹義的)、政治社會哲學等所考究。

知識論亦有兩部:

一、研究知識之性質者,此即所謂知識論(即 Epistemology)(狹義的);

一、研究知識之規範者,此即所謂論理學(狹義的)。

就上三部中,宇宙論與人生論,相即不離,有密切之關係。一哲學之人生論,皆根據於其宇宙論。如《列子,楊硃篇》以宇宙為物質的、盲目的、機械的,故人生無他希望,隻可追求目前快樂。西洋之挨比求倫學派(即 Epicureanism)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斷案,其一例也。哲學傢中有以知識論證成其宇宙論者,(如貝剋萊 Berkeley、康德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初次接觸《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我被它的體量所震撼,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年式的梳理,更注重哲學思想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發展邏輯。作者擅長將復雜的哲學概念,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並且巧妙地融入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讓原本可能顯得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佛教傳入中國後的融閤過程的描寫,那種不同文化哲學思想碰撞、吸收、創新的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啓發性。讀到關於宋明理學的章節時,作者對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對比分析,以及它們對後世的影響,讓我對中國思想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在中國哲學思想的迷宮中穿行,並且總能在關鍵節點給予點撥,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方嚮,體會思想演變的精妙之處。

评分

對於許多和我一樣的普通讀者而言,《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哲學知識,以一種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哲學流派時,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其理論的深奧,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這樣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夠理解這些思想的意義和價值。比如,書中在談到法傢思想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與“嚴刑峻法”劃等號,而是深入分析瞭法傢在統一國傢、建立秩序方麵的貢獻,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和理解不同哲學流派的貢獻與不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不失文采,讀起來沒有壓力,但字裏行間又充滿瞭深刻的洞見。它就像一本打開的窗口,讓我們能夠窺見中國古代社會是如何被這些哲學思想所塑造,又反過來如何影響著這些思想的發展。

评分

當我捧起這本沉甸甸的《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心中湧起的不僅是知識的期待,更有一份對曆史傳承的敬畏。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頗為考究,古樸的色調和精美的燙金字體,無不透露齣一種厚重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載著幾韆年的思想精華。我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清茶,翻開它,指尖劃過泛黃的書頁,感受文字中流淌齣的智慧。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羅列先哲的名言警句,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思想圖景,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宋明理學的演變,再到近代哲學的轉型,它都給予瞭深刻而細緻的梳理。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個觀點,或是某一位哲人的生平。作者在梳理過程中,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展現瞭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融閤與演進,讓我對中國哲學史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座高山之巔,俯瞰著腳下蜿蜒而過的河流,每一條河流都代錶著一段哲學史,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评分

這本《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給我的印象,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旅行。作者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到中國古代先哲的思想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早期哲學思想的解讀,那些關於“道”、“仁”、“禮”的探討,在作者的闡釋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實踐智慧。比如,在解讀孔子的“仁”時,作者並非簡單地引用“剋己復禮為仁”,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孔子的生活經曆,展現瞭“仁”作為一種人生理想和實踐準則的豐富內涵。同樣,對於道傢“無為而治”的理解,作者也深入淺齣,避免瞭將其神化或片麵化,而是揭示瞭其背後深刻的政治哲學和社會思想。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與一位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思想,在書中得以鮮活地呈現,觸動著我內心深處對人生、對社會、對宇宙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激發讀者的獨立思考,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我們自身。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離不開對它哲學思想的探索。《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七十周年紀念版】恰好滿足瞭我這樣的需求。這本書的“增訂本”和“七十周年紀念版”的標簽,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權威性和曆史性。當我翻閱這本書時,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多年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所呈現齣的嚴謹和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中國哲學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精神的“畫捲”。作者在梳理中國哲學史的脈絡時,非常注重哲學思想與曆史事件、社會變革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使得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哲學思想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並對其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根源,以及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對中華文明一次深刻的緻敬與迴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