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本榮
1951年生,颱灣颱南人
東京女子醫學大學小兒科醫學博士
現任慈濟大學校長、小兒科教授
曾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醫學係主任、小兒科主任、颱灣大學副教授、颱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國立癲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大學小兒科主治醫師
著有《一生無量》
第一輯 科學.哲學 相對論
1.絕對X相對
2.真空X妙有
3.實相X非相
4.質量X能量
5.時間X空間
6.剎那X永恆
7.不動X不息
8.宏觀X微觀
9.整體X個體
10.腦識X心識
11.必然X偶然
12.我信X我見
13.理性X感性
第二輯 生命.人間 相對論
14.演化X創化
15.物理X悟理
16.人本X人文
17.管子X孔子
18.天涯X比鄰
19.無毒X有我
20.人球X人囚
21.簡單X復雜
22.正義X爭議
23.亞當X夏娃
24.老公X老婆
25.貪得X捨得
26.生命X慧命
自序
絕對無言 相對有言
二○○九年,筆者齣版瞭人生首部的非醫學專業著作《一生無量》,深覺一定會如時下許多「一輯歌星」或「一片影星」一樣,曇花一現,必將成為「一本作者」,當時心中祈願隻要「一本萬利」就好。因為版權全捐,這個「利」當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希望書的內容稍有「利」於讀者的視界寬廣及生命提升。因為寫書的動機與宗旨是在參與慈濟音樂手語劇「清淨.大愛.無量義」的演繹深為感動之後,期許在世局動亂頻仍,地球毀傷嚴重,人類麵臨「末法」、「壞刧」的時期,以現代的科學與語言來詮釋《無量義經》的奧義法髓,讓更多人能理解,並有誌一同的為人類的文明與地球的未來盡一分心力。也許是有願就有力,這麼一本結閤佛學、科學、醫學與社會學,不是那麼容易閱讀及理解的析論,很感恩大傢的愛護,竟然也銷售瞭上萬本,至少達到瞭「自以為是」的「一本萬利」。
最近從精捨德曼師父轉寄來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在香港《明報》發錶《一生無量》的書介,甚為訝異,也深受鼓舞。霍教授介紹《一生無量》是一本把佛學、科學、醫學和社會學等其他學科貫通的一本奇書。認為此書雖有佛法元素,但更多的篇幅是嚮讀者介紹宇宙學、天文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不同學科,但因為加進瞭佛法之闡述,使原本乾澀枯燥的科學資訊頓時變得生動活潑,更因閱讀時需要運用橫嚮思維,能幫助讀者思考層麵更加的寬闊,是上佳的通識材料。
雖然有許多人的催促和鼓勵,但寫書畢竟是一個耗時、齣力又未必討好的行當,要動心起念需要一點傻氣,一些勇氣及一鼓作氣。近年來,無論在國際、在颱灣都發生層齣不窮的政治、經濟、社會、司法、族群、環境的爭議、對立、衝突、暴動事件。雖然錶麵的起因可能很簡單,但背後的成因常常極其復雜,包括意識形態的對立,現實利益的衝突,價值見解的歧異,角色立場的不同,曆史宗教的仇恨。更何況很多爭議是屬於「二律背反」(antinomy),指的是相反的兩種事態皆可閤理的被解讀,被認同。譬如從宏觀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及從微觀的角度認知到的「本質」;重視過程的「程序正義」及重視結果的「效益主義」,皆是一體的兩麵,沒有對錯的問題,隻有選擇的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上,西方常採取負負得正的「辯證法」(dialectics),針對麵對的議題(正題,thesis),綜閤考量檢視其中的問題點及矛盾點(反題,antithesis),加以剋服並創造齣更完善的解決方法(閤題,synthesis)。東方較採取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mesotes),將兩個極端的見解摺衷妥協為中道,譬如熱情與冷漠間之中道為友善,麻木與放縱間之中道為節製。人類大腦傾嚮於將復雜的因果關係化約為二元條件形式,再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很容易趨嚮於某一個極端,採取中庸之道便能「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但遇到「永不妥協的基本教義派」或「死不悔改的走資派」,任何方法也都將「無解」,對立與僵局將永無休止的持續下去。
每個人都有其「道理」,但相差何止「道裏」計。「道」是絕對,太初有道,絕對無言;「理」是相對,言之成理,相對有言。在相對的世界裏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剪不斷,「理」還亂,是「理」愁。本書是從二○一三年七月開寫,十月完稿,共包含二十六個貫通科學、哲學、生命與人間的相對(versus)命題;由於難以完全分傢,所以大略將科學與哲學,生命與人間各整閤為一輯。有的議題是《一生無量》的延伸,隻是以「相對論」的方式重新詮譯,但更多的章節是攸關最近國際與颱灣發生價值混亂,是非難斷的爭議事件,如核能、環保、教育、醫療、司法、信仰、男女、夫妻、食品安全、生活態度、生命價值、公民運動及政府效能等,廣泛而多元。相對有言,但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凡有言說即非究竟,本書的內容多的是筆者的淺見與推論,希望能有助於讀者釐清一些相對的觀念,謹提供參考,還望各方賢達不吝賜教。
最後要感恩證嚴上人與全球慈濟人對慈濟大學的指導與護持,也感恩我的傢人對長年在外的我的體諒與支持。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吸引人,讓我立刻産生瞭好奇心。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猶豫該不該深入閱讀,因為“相對”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哲學意味,而“不相對”則更讓人捉摸不透。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或許會引導讀者去思考一些平日裏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入探究的概念。 翻開書頁,我期待的是一場思維的盛宴,一種對世界認知方式的顛覆。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剖析那些看似絕對,實則不然的事物。例如,我們常說的“對”與“錯”,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甚至在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這本書會不會就此展開,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相對”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又或者,它會探討“不相對”的可能性,是否存在一些普適的真理,是超越一切文化和個人認知的?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性,從物理學的相對論到倫理學的道德觀,再到藝術鑒賞的個人喜好,似乎都與“相對”和“不相對”的概念息息相關。我渴望這本書能夠點亮我心中的疑惑,讓我對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或許還能幫助我審視自己固有的觀念,打破思維的定勢。
评分“相對不相對”,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謎語,散發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讓我心生探究的衝動。我拿到這本書時,腦海中閃過無數關於“相對”的定義,以及“不相對”的可能性。 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非常個人化、但又極具普遍性的方式,來探討“相對”與“不相對”的主題。或許,作者會從自身的成長經曆入手,講述在某個關鍵時刻,他如何理解瞭事物的“相對性”,又如何在“相對”的世界中,捕捉到瞭某種“不相對”的真理。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一種非常生動、充滿畫麵感的語言,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說,他可能會描繪一幅畫,在不同觀眾眼中所呈現齣的不同美感,來解釋藝術的“相對性”;又或者,他會分析一個曆史事件,在不同史料記載中齣現的截然不同的敘述,來探討曆史的“相對性”。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在這“相對”的流轉之中,揭示齣一些恒常不變的東西,一些能夠跨越時間、空間、文化界限的“不相對”的價值或規律。這本書能否讓我對“絕對”的概念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更加理解人類存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渴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讓我對生活和世界,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引人深思的氣息,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拿到它的時候,正值我個人經曆瞭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許多事情都讓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去判斷和取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一些思考的工具,來幫助我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以及我在其中的位置。 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非常人性化,同時又具有學術深度的方式,來探討“相對”與“不相對”這個宏大的命題。會不會有關於曆史事件的分析,展現不同視角下的史實呈現,從而說明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是多麼的不同?或者,作者會通過對不同文明的比較,來揭示價值觀的差異性,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認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承認“相對”普遍性的同時,作者也能探討是否存在一些“不相對”的基石,一些能夠連接不同個體、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時代的普適性原則。這本書能否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破碎的認知,讓我看到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統一或差異?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選擇。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就是書名本身充滿瞭張力。“相對”與“不相對”,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並列,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並非僅僅是對某個特定領域進行探討,而是試圖觸及更廣泛的人生哲學和認知範式。 我設想著,作者或許會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對空間的理解,甚至是情感的錶達。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個體經驗下,是否會呈現齣巨大的差異?而我們又如何在這些差異中,尋找某種超越性的、不被消解的共同點?我期待作者能用流暢的敘事,輔以恰當的例證,帶領我進入一個由“相對”構建的世界,然後又引導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尋覓那偶爾閃現的“不相對”的光芒。這本書會不會讓我重新審視我所處的社會,我所受的教育,我所持有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希望它能夠挑戰我習慣性的思維定勢,讓我不再輕易地將事物簡單地劃分為“對”或“錯”、“是”或“否”,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包容、更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短卻富有力量,仿佛在拋齣一個深刻的問題,又像是在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相對不相對”,這兩個詞的組閤,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韻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看看作者會給齣怎樣的答案,或者,如何引領我一同去探索。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新穎的切入點,來解析“相對”與“不相對”的內涵。或許,作者會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現象齣發,比如一次偶然的對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來揭示隱藏在其中的復雜的“相對”關係。然後,再將這種“相對”的觀察,升華到對社會結構、曆史進程、甚至是人類情感的深層剖析。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齣“相對”存在的韆姿百態,同時也能夠巧妙地暗示,“不相對”的痕跡,或許就隱藏在這些“相對”的錶象之下。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對“絕對”的認識産生動搖,從而更加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又或者,它會讓我更加堅定地去尋找那些超越個人經驗、超越時代限製的普適性價值?我憧憬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認知邊界能夠不斷被拓寬,我能夠以一種更深刻、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周遭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