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本荣
1951年生,台湾台南人
东京女子医学大学小儿科医学博士
现任慈济大学校长、小儿科教授
曾任慈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系主任、小儿科主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台大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日本国立癫痫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日本东京女子医学大学小儿科主治医师
着有《一生无量》
第一辑 科学.哲学 相对论
1.绝对X相对
2.真空X妙有
3.实相X非相
4.质量X能量
5.时间X空间
6.剎那X永恆
7.不动X不息
8.宏观X微观
9.整体X个体
10.脑识X心识
11.必然X偶然
12.我信X我见
13.理性X感性
第二辑 生命.人间 相对论
14.演化X创化
15.物理X悟理
16.人本X人文
17.管子X孔子
18.天涯X比邻
19.无毒X有我
20.人球X人囚
21.简单X复杂
22.正义X争议
23.亚当X夏娃
24.老公X老婆
25.贪得X舍得
26.生命X慧命
自序
绝对无言 相对有言
二○○九年,笔者出版了人生首部的非医学专业着作《一生无量》,深觉一定会如时下许多「一辑歌星」或「一片影星」一样,昙花一现,必将成为「一本作者」,当时心中祈愿只要「一本万利」就好。因为版权全捐,这个「利」当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希望书的内容稍有「利」于读者的视界宽广及生命提升。因为写书的动机与宗旨是在参与慈济音乐手语剧「清净.大爱.无量义」的演绎深为感动之后,期许在世局动乱频仍,地球毁伤严重,人类面临「末法」、「坏刧」的时期,以现代的科学与语言来诠释《无量义经》的奥义法髓,让更多人能理解,并有志一同的为人类的文明与地球的未来尽一分心力。也许是有愿就有力,这么一本结合佛学、科学、医学与社会学,不是那么容易阅读及理解的析论,很感恩大家的爱护,竟然也销售了上万本,至少达到了「自以为是」的「一本万利」。
最近从精舍德曼师父转寄来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霍泰辉教授在香港《明报》发表《一生无量》的书介,甚为讶异,也深受鼓舞。霍教授介绍《一生无量》是一本把佛学、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贯通的一本奇书。认为此书虽有佛法元素,但更多的篇幅是向读者介绍宇宙学、天文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但因为加进了佛法之阐述,使原本干涩枯燥的科学资讯顿时变得生动活泼,更因阅读时需要运用横向思维,能帮助读者思考层面更加的宽阔,是上佳的通识材料。
虽然有许多人的催促和鼓励,但写书毕竟是一个耗时、出力又未必讨好的行当,要动心起念需要一点傻气,一些勇气及一鼓作气。近年来,无论在国际、在台湾都发生层出不穷的政治、经济、社会、司法、族群、环境的争议、对立、冲突、暴动事件。虽然表面的起因可能很简单,但背后的成因常常极其复杂,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现实利益的冲突,价值见解的歧异,角色立场的不同,历史宗教的仇恨。更何况很多争议是属于「二律背反」(antinomy),指的是相反的两种事态皆可合理的被解读,被认同。譬如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到的「现象」及从微观的角度认知到的「本质」;重视过程的「程序正义」及重视结果的「效益主义」,皆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有选择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西方常採取负负得正的「辩证法」(dialectics),针对面对的议题(正题,thesis),综合考量检视其中的问题点及矛盾点(反题,antithesis),加以克服并创造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法(合题,synthesis)。东方较採取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mesotes),将两个极端的见解折衷妥协为中道,譬如热情与冷漠间之中道为友善,麻木与放纵间之中道为节制。人类大脑倾向于将复杂的因果关系化约为二元条件形式,再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很容易趋向于某一个极端,採取中庸之道便能「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但遇到「永不妥协的基本教义派」或「死不悔改的走资派」,任何方法也都将「无解」,对立与僵局将永无休止的持续下去。
每个人都有其「道理」,但相差何止「道里」计。「道」是绝对,太初有道,绝对无言;「理」是相对,言之成理,相对有言。在相对的世界里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理」愁。本书是从二○一三年七月开写,十月完稿,共包含二十六个贯通科学、哲学、生命与人间的相对(versus)命题;由于难以完全分家,所以大略将科学与哲学,生命与人间各整合为一辑。有的议题是《一生无量》的延伸,只是以「相对论」的方式重新诠译,但更多的章节是攸关最近国际与台湾发生价值混乱,是非难断的争议事件,如核能、环保、教育、医疗、司法、信仰、男女、夫妻、食品安全、生活态度、生命价值、公民运动及政府效能等,广泛而多元。相对有言,但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凡有言说即非究竟,本书的内容多的是笔者的浅见与推论,希望能有助于读者釐清一些相对的观念,谨提供参考,还望各方贤达不吝赐教。
最后要感恩证严上人与全球慈济人对慈济大学的指导与护持,也感恩我的家人对长年在外的我的体谅与支持。
“相对不相对”,这个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谜语,散发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让我心生探究的冲动。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中闪过无数关于“相对”的定义,以及“不相对”的可能性。 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极具普遍性的方式,来探讨“相对”与“不相对”的主题。或许,作者会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入手,讲述在某个关键时刻,他如何理解了事物的“相对性”,又如何在“相对”的世界中,捕捉到了某种“不相对”的真理。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一种非常生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说,他可能会描绘一幅画,在不同观众眼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美感,来解释艺术的“相对性”;又或者,他会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史料记载中出现的截然不同的叙述,来探讨历史的“相对性”。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在这“相对”的流转之中,揭示出一些恒常不变的东西,一些能够跨越时间、空间、文化界限的“不相对”的价值或规律。这本书能否让我对“绝对”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加理解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渴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让我对生活和世界,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让我立刻产生了好奇心。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该不该深入阅读,因为“相对”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而“不相对”则更让人捉摸不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或许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些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入探究的概念。 翻开书页,我期待的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种对世界认知方式的颠覆。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剖析那些看似绝对,实则不然的事物。例如,我们常说的“对”与“错”,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甚至在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这本书会不会就此展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相对”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又或者,它会探讨“不相对”的可能性,是否存在一些普适的真理,是超越一切文化和个人认知的?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从物理学的相对论到伦理学的道德观,再到艺术鉴赏的个人喜好,似乎都与“相对”和“不相对”的概念息息相关。我渴望这本书能够点亮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或许还能帮助我审视自己固有的观念,打破思维的定势。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短却富有力量,仿佛在抛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又像是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相对不相对”,这两个词的组合,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看看作者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或者,如何引领我一同去探索。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切入点,来解析“相对”与“不相对”的内涵。或许,作者会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现象出发,比如一次偶然的对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复杂的“相对”关系。然后,再将这种“相对”的观察,升华到对社会结构、历史进程、甚至是人类情感的深层剖析。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相对”存在的千姿百态,同时也能够巧妙地暗示,“不相对”的痕迹,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相对”的表象之下。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绝对”的认识产生动摇,从而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又或者,它会让我更加坚定地去寻找那些超越个人经验、超越时代限制的普适性价值?我憧憬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认知边界能够不断被拓宽,我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周遭的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书名本身充满了张力。“相对”与“不相对”,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并列,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触及更广泛的人生哲学和认知范式。 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比如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对空间的理解,甚至是情感的表达。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经验下,是否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我们又如何在这些差异中,寻找某种超越性的、不被消解的共同点?我期待作者能用流畅的叙事,辅以恰当的例证,带领我进入一个由“相对”构建的世界,然后又引导我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寻觅那偶尔闪现的“不相对”的光芒。这本书会不会让我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社会,我所受的教育,我所持有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希望它能够挑战我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让我不再轻易地将事物简单地划分为“对”或“错”、“是”或“否”,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包容、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我个人经历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许多事情都让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判断和取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思考的工具,来帮助我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以及我在其中的位置。 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非常人性化,同时又具有学术深度的方式,来探讨“相对”与“不相对”这个宏大的命题。会不会有关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史实呈现,从而说明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是多么的不同?或者,作者会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比较,来揭示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认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承认“相对”普遍性的同时,作者也能探讨是否存在一些“不相对”的基石,一些能够连接不同个体、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时代的普适性原则。这本书能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破碎的认知,让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统一或差异?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