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的论述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论者纷纷从科学、医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各个不同面向思考人们正在经历的后人类世界。但对一般中文读者而言,这两个新词汇所指涉的意义仍相当模煳。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关于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的重要论文,尝试探讨人与科技、身体与环境、精神与物质两者界线逐渐消弭的后人类社会里的危机与转机。本书讨论之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探讨大众文化所透露出的哲学内涵,也从生态文学谈到科幻小说,本身即为一部赛伯格文本,不但充斥着许多有意思的矛盾或裂缝,也跨越了各个不同的学门界线,多元丰富的内容相信能够给予中文读者提供一个从文学、文化研究角度思索赛伯格与后人类的独特视野。
作者简介
林建光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英文系博士。现任国立中兴大学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人社中心研究发展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科幻小说、后现代小说与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台湾电影。相关论文曾发表于: 《中外文学》、《英美文学评论》、Intergrams: Studies inLanguages and Literature、《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电影欣赏》等刊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电影与西方科幻小说与后人类主义。
李育霖
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英文系,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目前任教于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所。研究兴趣包括文学理论、台湾文学、翻译与跨国文化研究等,相关论文曾发表于Perspectives,Tamkang Review,《中外文学》、《台湾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最近着作包括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s Nativist Literature(2008),《翻译阈境:主体、伦理、美学》(2008),并译有《德勒兹论文学》一书(2006)。
导论一 林建光 001
导论二 李育霖 013
第一部分:后人类理论
第一篇 虚拟身体与闪烁符征/ N. Katherine Hayles (海尔思)...029
第二篇 控制学与社会系统理论/Hannes Bergthaller(贝格泰)065
第二部分:后人类伦理
第三篇 台湾纪录片的赛伯格主体演练/邱贵芬...087
第四篇 义肢现代性:台湾健康写实电影的文本叙述、机器组配与义肢影像/李育霖...113
第五篇 生命政治、自我外化、界面管理:试以傅柯理论阅读《关键报告》的后人类伦理/周俊男..153
第三部分:后人类生命政治
第六篇 《超速性追缉》中的身体与科技/林建光...205
第七篇 吸血鬼上线:以纪杰克式精神分析论当代科技文化/黄涵榆...243
第八篇 从日常生活到可程式性:以十九世纪魔术舞台探讨斯蒂格勒理论之后人类潜能/苏秋华..291
附录:专书原文出处一览343
这本《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是一部极具冲击力的作品,它迫使我走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拥抱那些看似遥远但实则迫近的未来图景。我尤其被作者对于“意识”与“主体性”的讨论所吸引。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甚至可能拥有自我意识时,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它们是工具,是伙伴,还是新的生命形式?书中对于“后人类”的描绘,不仅仅是关于肉体上的进化,更是关于意识的拓展和升华。我开始思考,未来的“人”是否可能摆脱物理的束缚,以一种纯粹的数字形式存在?这种存在的意义又何在?作者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流于空泛的想象,而是结合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哲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这些设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伦理”和“价值”的探讨,这让这本书在充满前瞻性的同时,也保持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当人类拥有了改造自身、甚至创造新生命的能力时,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伦理准则?我们的价值判断又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思维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人”的定义,对“未来”的想象,都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一开始,我以为它会像很多科普读物一样,罗列一堆新奇的科技概念,然后浅尝辄止。但《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场跨学科的对话,将生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整合了进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后人类”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能力的提升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追求背后所蕴含的伦理困境和潜在的社会分裂。例如,当一部分人获得了远超常人的能力,而另一部分人却停留在“自然人”的状态,社会结构会如何演变?这种“进化”的权利是否会成为新的不平等根源?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描绘,既有逻辑上的严谨,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赛伯格”这一概念时,那种既充满想象力又不失现实基础的笔触。它不是在描绘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当下正在发生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故事的吸引力。如果你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感到好奇,并且希望对这些变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深入阅读。
评分坦白说,《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我被书中对于“人类”这一概念的不断追问和解构所深深吸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是我们这副由血肉组成的躯体?是我们大脑中储存的记忆和意识?还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能力?当这些界限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模糊不清时,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书中对“赛伯格”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但同时也暗藏危险的未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生命本质的重新思考。我对书中关于“增强”与“异化”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一方面,科技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身体的局限,提升我们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完美”和“超人”,是否会让我们失去原有的“人性”?作者通过大量引证和精妙的分析,层层剥茧,将这些复杂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巧思,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张网,将不同的观点和论据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思维空间。这使得我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回溯和联想,但正是这种互动,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思考。
评分天哪,我刚读完《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简直被彻底颠覆了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技和未来,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自身存在最深层的焦虑和最宏伟的憧憬。作者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古老的哲学思考与前沿的科学发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身体”的概念所吸引。我们一直以来将身体视为一个固定的、生物学的容器,但书中提出的赛伯格视角,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边界。肢体改造、义体植入、甚至神经接口,这些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我开始思考,当人的身体可以被“升级”和“重塑”,我们的身份认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的定义会因此变得模糊还是更加清晰?后人类主义的理念,更是将这种思考推向了极致。超越生物学的局限,追求永生、无限智能,这究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还是对自然秩序的僭越?书中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走出了一个思维的“舒适区”,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复杂的世界。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冷静深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情绪和思想的双重浪潮所裹挟。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人类未来、科技伦理、以及“何以为人”有疑问的人。
评分我必须说,《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战栗的思想洗礼。它没有给我预设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命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迷宫,却又在其中看到了通往光明彼岸的路径。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身体”与“身份”的论述,它打破了我对身体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物学界限,是否真的牢不可破。当科技能够轻易地置换、增强甚至重构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如何界定“真实”的自己?“我”的概念,是否会因为机械的部件、植入的芯片而变得模糊?后人类主义的章节,更是将这种思考推向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对人类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性追问。我开始想象,一个超越了生物学限制的生命形态,将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体验存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乏对未来可能性的描绘。它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特,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如哲学般深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智识冲击和情感共鸣。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难忘的一部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的意义,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正在加速变革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