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1
它是面具与武器,也是病征与处方;
透过这扇窗口,重新理解观念与权力、知识与欲望、真理与意志的关系。
「意识形态」终结了吗?自冷战结束后,各种类型的终结论在知识圈中蔚为流行,「意识形态的终结」亦是其中一个常被触及的话题;但事实上直至今日,「意识形态」一词在日常的沟通中仍被广泛地使用,甚至被视为当代人文社科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概念。「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
自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idéologie)一词以来,这个语汇经常被当作是个不证自明的概念,但却也一直难以被定位,故一般大多停留在内容上对它作解释、比较、分类与归纳;或是单纯地将它视为是受到外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影响下的结果。事实上,意识形态无法简单地被归类于个人认知层次上的问题,它是象征体系的产生与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是构成现实或思想的可能性条件。
本书原为一长期的书写计画,问题意识起始于对当年解严后台湾「南进论述」的批判,阐明「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与认同过程的关联性;由此议题出发,进一步深入构成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基础──同时也是现实世界再现的基础──语言,最终釐清意识形态中主体性形成的过程。从现实到理论,逐步充实关于意识形态论述的架构。
在书籍结构上,则从意识形态的形成出发,首先在认识论上替意识形态问题作一历史定位,其次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及问题,并处理作为意识形态基本物质元素的语言;接着探讨巴赫金和阿尔杜塞关于意识形态物质性的议题,最后则是从精神分析角度,阐明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性如何形成。第二部分现象分析则是以三篇文章,分别讨论1994年台湾的「南进论述」、中国当代的自我认同,以及法国1968年5月学运,以此展现意识形态议题不同的形貌。从理论到现实,尝试从运作机置及其功能的角度,重新阐释意识形态。
在法国大革命、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意识形态首次发挥功用,取代过往宗教的功能,成为凝聚社会认同不可或缺的力量。就人文学科的发展而言,意识形态某种程度缝合了知识体系的缺口,将西方本土价值包装成普世真理,让其中暗藏的权力与欲望合理化。不过另一方面,在想像层次运作,如幽灵般穿梭、暂留于各个学科之间的意识形态,或许亦可视为理解现代社会连结形式的重要节点──透过这扇窗口,可以重新理解观念与权力、知识与欲望、真理与意志的关系。
作者简介
于治中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研究领域为符号学、文化研究、法国当代思想。
自序
第一部分
理论反思:从物质性到主体性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幽灵─问题架构的源起与演变
第二章 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下的马克思
第四章 马克思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第五章 巴赫金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第六章 阿尔杜塞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第七章 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性与主体性
第八章 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性形构
第九章 结论
第二部分
现象研究:台湾、中国大陆、法国
第十章 主体性的建构与国族的文化想像─从他者概念论台湾意识形态的构成
第十一章 现代性的悖论与开展─试论当代中国自我认同的文化想像
第十二章 五月的弔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结的开始
中外文书目
意识形态的幽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意识形态的幽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