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1
克鲁格奖(Kluge Prize)得主、汉学家余英时院士的最新学术论着
《论天人之际》是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一部专题研究
余英时院士在书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
他认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
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有关「轴心时代」、「轴心突破」一套说法,最初由雅斯培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直到帕森斯为英译本韦伯《宗教社会学》所写的「引论」,「轴心突破」一词,才有了定义:即指西元前第一个千纪时,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的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认及思维,都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余英时院士从轴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史的起源,并将其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重新建构出一个条理井然的历史叙事。
作者简介
余英时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着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颁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Kluge Prize)。
代序: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
引 论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天人关系的新转向
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
孔子与巫传统
「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
结局:内向超越
跋一
跋二
第一章 引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宗教、哲学思维的一个独有的特色,这是现代学人的一个共识。作为一项哲学分析的范畴,天、人两极对举也早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取得了中心的位置。
所以《庄子》中经常提及天、人之间的微妙界线究竟应如何划分的问题,譬如〈大宗师〉开头便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对天的强调曾招致荀子的批判,他认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然而荀子自己也坚持,我们对于世界的确切认识必始于划清天、人二领域之间的界线,即〈天论〉所谓「明于天人之分」。
至迟于公元前二世纪,作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天、人相对之分析范畴已在中国思想史牢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因为阴阳家宇宙论在汉代发生了无远弗届的影响,董仲舒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尤大。
因此自汉以来两千年间,各派思想家和学者往往悬「天人合一」的理想为毕生追求的的最终目标。
司马迁(公元前145-90?)便清楚地告诉读者,他一生献身于《史记》的撰写,其旨趣首先即在「究天人之际」(《史记‧太史公自序》)。如此一来,司马迁竟为后世学者树立了一个群相师法楷模。
《旧唐书》赞美刘知几(661-721)和其他史官「学际天人」绝非出于偶然,而无疑是刻意援引《史记》的典故(《旧唐书》卷一百二本传)。
十八世纪的章学诚(1738-1801)是中国史学传统中最富于哲学头脑的人,他坚持着史必以孔子《春秋》为范例,其主旨是为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文史通义‧答客问上》)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