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1
剋魯格奬(Kluge Prize)得主、漢學傢餘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餘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彆藉用瞭「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隻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彆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纔能充分地顯現齣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齣,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纔有瞭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韆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瞭一個新的層次。
餘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係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係統的敘述,重新建構齣一個條理井然的曆史敘事。
作者簡介
餘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纔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奬」之稱的剋魯格奬(Kluge Prize)。
代序: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曆史進程
引 論
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
天人關係的新轉嚮
從巫傳統到氣化宇宙論
孔子與巫傳統
「天人閤一」的曆史演變
結局:內嚮超越
跋一
跋二
第一章 引論
「天人閤一」的觀念,是中國宗教、哲學思維的一個獨有的特色,這是現代學人的一個共識。作為一項哲學分析的範疇,天、人兩極對舉也早在先秦諸子思想中取得瞭中心的位置。
所以《莊子》中經常提及天、人之間的微妙界綫究竟應如何劃分的問題,譬如〈大宗師〉開頭便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莊子對天的強調曾招緻荀子的批判,他認為「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然而荀子自己也堅持,我們對於世界的確切認識必始於劃清天、人二領域之間的界綫,即〈天論〉所謂「明於天人之分」。
至遲於公元前二世紀,作為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天、人相對之分析範疇已在中國思想史牢牢地建立起來瞭。這是因為陰陽傢宇宙論在漢代發生瞭無遠弗屆的影響,董仲舒在這一方麵的貢獻尤大。
因此自漢以來兩韆年間,各派思想傢和學者往往懸「天人閤一」的理想為畢生追求的的最終目標。
司馬遷(公元前145-90?)便清楚地告訴讀者,他一生獻身於《史記》的撰寫,其旨趣首先即在「究天人之際」(《史記‧太史公自序》)。如此一來,司馬遷竟為後世學者樹立瞭一個群相師法楷模。
《舊唐書》贊美劉知幾(661-721)和其他史官「學際天人」絕非齣於偶然,而無疑是刻意援引《史記》的典故(《舊唐書》捲一百二本傳)。
十八世紀的章學誠(1738-1801)是中國史學傳統中最富於哲學頭腦的人,他堅持著史必以孔子《春鞦》為範例,其主旨是為瞭「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文史通義‧答客問上》)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