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明天道以立極,述人道以立教;使人知天地之造化,明理達用,返觀覺照,以修性命之功,恢復本性之自然。蓋人生窮通壽夭皆有定數,唯聖賢窮理盡性,執兩用中,明「用捨行藏」之所宜,知得失之有定;為無為而萬物化,知足常樂仁義行,剋己復禮歸仁焉;不妄貪求,不悖數理,不亢不卑顯儒風。古今為學者,首先在立誌,立誌當立聖賢誌,如大儒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學修辦道,唯效法希聖希賢道範行誼,體道以明心,存養以見性,以達盡己之性,而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即儒傢聖人之功「格緻誠正」,以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以兼善天下。
至聖孔子立儒門之教,以天下為公之心,本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旨在明傳詩書暗傳大道,以成就人人皆可成聖賢。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眾人謀福祉,以禮樂教民,以德政化民,使人人恢復良知良能之至善,播仁風挽拯天下為太平,臻大同世界之理想。
濟公活佛老師說:「孔孟聖道萬國遍,儒教復興大同年。」現今白陽期末法,上天降道普渡三曹,儒教應運首齣;儒教所傳者,以孔子為主。孔子乃集中華固有文化道統之大成,言「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蓋誌道據德依仁遊藝,藉平民教育,以顯發堯舜之道,闡述夏商周三代禮樂仁政之教。故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曆經近十四載,周遊列國,欲實踐王道仁政之事於天下,抱負終未得施展。深感君臣遇閤之難,世道人心之不古,倫常道德蕩然之無存,大道之不可行;乃毅然返魯設堂辦教育,以輔諸侯為政之功,補天下世教之不足。
孔子晚年潛心注書立言,以錶彰六藝、六經之教。故刪詩書,訂禮樂,以匡世道人心;贊《周易》,以明性與天道,闡述先聖道統之精微;作《春鞦》,為昭顯周禮,以正名分者;無不以繼天立極,為萬民立命,承先啓後,垂聖哲真儒之典範,以為後世法。享年七十二。後世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錶」。
孔門弟子約三韆餘人,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資料可考者),成就傑俊者有十位,稱之「十哲」。後世推崇孔門四位真儒為「四聖」,即復聖顔迴、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以配享聖廟,故又稱為「四配」。四聖乃承繼孔門道統之祖師,闡述儒門之真宗,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以續萬民之慧命。顔迴因短命早死於孔子,而仍照原本並列為十哲之一外,其餘四聖皆未並列於十哲,以顯孔子弟子皆成就為纔德異能之士。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孔子曾問道於老子,且集中華固有文化道統之大成者。孔子以「一」字,即性與天道,傳授顔迴、曾子,曾子傳授子思,子思傳予門人,而孟子學於子思之門人,亦可得獲聞焉;此之謂四聖承繼孔門之道統。
「十哲」者,孔門之賢儒先賢。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遊,子夏。師也闢,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迴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孔門弟子雖有四科之分,但孔子教學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施教以六藝,無不以成其德行為要;所謂「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也。故孔門真儒「十哲」,其成就各有所長,但在德行上,皆是真儒典範。蓋孔子之教以德行為主,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明德文化事業匯編《孔門真儒》叢書;從孔門四配、十哲弟子著手,藉由孔門弟子典範,引述白陽弟子如何於五濁世間,在傢齣傢、超凡入聖?又如何於不背人倫、同修共辦的磨閤之下,發揮白陽真儒精神,篤行內聖外王之功,乃至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力促人間淨土、大同世界的早日實現。
本書分上下兩冊,述孔門四科十哲學修辦之道範行誼為主,或有修行軼事,或闡述其纔德異能及顯發道義典範,將十哲的真儒精神、德範行誼,作深入淺齣而精要的介紹。是白陽弟子學修「真儒精神」,不可多得的好書。明德呼籲各道場前賢大德,多鼓勵道親研讀《孔門真儒》叢書,從探究孔門各科的修行,徹悟「人成即佛成」的道理,方能從真修實辦中,真正落實圓滿人格,達成修齊治平,以緻成佛的究竟目標,不負上天降道之本衷。
孔門四科十哲/10
淺言四科十哲/11
事跡簡述/15
十哲略述/20
德行科/57
顔迴:不亢不卑、用捨行藏、安貧樂道、為法忘軀/59
閔子騫:孝友德行、廉潔、智慧/85
冉伯牛:尊師重道、死守善道、危言正行、不憂不懼/107
仲弓:寬洪簡重、寡言篤行、窮則獨善其身/113
言語科/122
宰我:擅長外交辭令、有纔氣擔當、有誌節/124
子貢:善於外交辭令、雄辯、多聞、經商、仁且智/150
孔門四科十哲
孔子因材施教,
使弟子成其德,
是孔門最為重視之根本。
並以其他三科為輔,
以培育其纔能。
一、淺言四科十哲
《論語‧先進篇》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不及門者,據鄭康成注,皆不及仕進之門。《孟子‧盡心篇》孟子曰︰「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此言以「無上下之交」,乃不及門之意。蓋言孔子在周遊列國歸魯後,感嘆而追憶於陳、蔡之間,之所以遭受睏厄而絕糧者,皆因患難與共的隨從弟子,與陳、蔡兩國諸大夫無交往。
又據考證資料,知當時隨侍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中,在《史記‧孔子世傢》除瞭載有顔淵、子貢、子路外,《弟子列傳》載有子張,《呂氏春鞦‧慎人篇》載有宰予,此外則無考據。又此章之始並無「子曰」二字,據《皇疏說》,乃記者所書,並經由孔子印可而錄在論中。故非言孔門弟子之賢者,僅止於此十位耳。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乃孔門四科教育,以述顔淵等十哲弟子,各以其擅長而分屬列入四科,以德行科列為首要。可見孔子教人乃因材施教,而道德品格教育,使弟子成其德,是孔門最為重視與教學之根本。並以其他三科為輔,以培育其纔能。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文者,道之顯者;經天緯地謂之文,緻知格物之事也;如六經、六藝。禮者,禮樂製度,剋己復禮之實踐。蓋孔子教學乃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而循循善誘,先博學於文,使為學者知古今、達事變;然後約之以禮,使其尊所聞、行所知。
說實話,看到《孔門真儒四科十哲 上》這個書名,我內心是有些許好奇夾雜著一絲不確定。我對儒傢學說並不陌生,但“四科十哲”這個說法,我總覺得背後有著更深的內涵和曆史考據。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普及讀物,但總覺得有些零散,不夠係統。這本書名傳遞齣的信息,似乎錶明它將對孔子門下重要的弟子進行一次較為係統的梳理和界定,並且可能根據某些標準將他們劃分為“四科”,再從中選齣“十哲”。這讓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四科”的界定是否會與我已有的認知有所不同,以及“十哲”的選擇標準是什麼。是根據他們的影響力,還是他們對儒傢思想的貢獻程度?而且,為什麼是“上”?這是否意味著內容還有後續,或者說“上”捲已經涵蓋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猜測書中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人物的介紹,而是會深入到他們各自的思想體係,以及他們是如何將孔子的教誨內化並付諸實踐的。
评分我最近注意到一本叫做《孔門真儒四科十哲 上》的書,雖然我並非曆史或哲學領域的專傢,但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和曆史厚度。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偉大思想傢的影響力,往往需要去審視他的傳承者和追隨者。“孔門”這兩個字,直接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百傢爭鳴的春鞦時代,而“真儒”二字,則讓我對書中將要介紹的人物充滿瞭期待——他們必然是那些真正繼承瞭孔子學說的精髓,並將其發揚光大的人。至於“四科十哲”,這似乎是一個明確的分類和選擇,暗示著書中會對孔子眾多的弟子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找齣他們在不同領域的代錶人物,並根據某種標準進行劃分。我很好奇,這個“四科”的標準會是什麼?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個方麵嗎?還是有其他更精妙的劃分方式?而“十哲”又是如何選拔齣來的?是功績最卓著的十位,還是對儒傢思想影響最深遠的十位?“上”字也引人遐想,是說這隻是一個開端,後續還有更深入的探討?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鑰匙,讓我得以一窺那些奠定中國文化根基的思想傢們的風采。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孔門真儒四科十哲 上》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下有得學瞭!”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儒傢核心思想的書籍。孔子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而他的弟子們則是將他的思想發揚光大、傳播到更廣闊天地的重要力量。“四科十哲”這個說法,暗示著書中將對孔門弟子進行一個清晰而有深度的分類,並且會重點介紹那些在各自領域最為傑齣的十位。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各種可能性: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生平介紹,讓他們一個個鮮活起來?會不會有對他們思想的梳理,讓我們看到他們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學說?又或者,書中會不會運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和故事,讓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上”字也讓我産生聯想,是不是有下捲?或者說,“上”捲就足以讓我們對這個主題有一個全麵的認識?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充滿智慧的時代,去認識那些真正意義上的“真儒”。
评分我最近偶然留意到這本《孔門真儒四科十哲 上》,雖然我對中國古代哲學並不算特彆精通,但“孔門”這兩個字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敬意。現代社會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都忙於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瞭那些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我一直覺得,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傢思想,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本書名中提到的“四科十哲”,讓我聯想到在孔子的門下,一定有過許多纔華橫溢、品德高尚的弟子,他們各自在不同的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並對儒傢思想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釋“四科”的劃分標準,以及“十哲”各自的代錶性和貢獻。是會像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深入剖析他們的生平事跡、思想精髓,還是會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他們的風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中國古代智慧的進一步探索,或許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寜靜和啓迪。
评分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孔門真儒四科十哲 上”。我一直對儒傢思想,特彆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很感興趣,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治國之道。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翻閱這本書,但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濃厚的閱讀興趣。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書中可能呈現的畫麵:那些在春鞦戰國時期,群星般閃耀的孔門弟子們,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纔學,又是如何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形成各自獨特的學說體係的。特彆是“四科”和“十哲”,這兩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分類和精要的意味,讓人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重要的弟子進行詳細的梳理和介紹,分析他們在不同領域,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方麵的貢獻。同時,我很好奇,在“上”這個字後麵,是否還會有“下”捲,又會涵蓋哪些內容,是更深入的探討,還是其他層麵的解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渴望瞭解儒傢思想源頭和發展脈絡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我猜想,書中定然會充滿瞭引經據典,娓娓道來,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感受那個偉大的思想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