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

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文化史
  • 历史
  • 增订本
  • 七十周年纪念版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初版于一九三一年与一九三四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做为架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着作。本书大力推崇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尊和正统地位,史料丰富翔实,观点新颖深刻,分析透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分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上溯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析论董仲舒、朱熹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本书特色

  全书增订版上市
  七十周年纪念软精装版


  从三十年代问世起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
  奠定国学大师的中国哲学史的泰斗地位
  创立「中西结合」的哲学体系

  上涉四百余年的子学时代,下及二千余年的经学时代。集哲学之大成,集历史长河的思想之大成,渊博宏阔,严谨深厚。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做为架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着作。

  本书1934年9月全书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4月又出增订版,1993年4月再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此书增订台一版。为纪念增订版上市七十周年,特改全一册软精装,是为增订台二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友兰 (1895~1990)


  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近现代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1915年自中国公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学习中国哲学。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是中国哲学史学术界的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30年代初,完成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出版后,陆续出现英译本(Derk Bodde译)、日译本(柿村峻、吾妻重二等译)、韩译本(郑在仁译),成为各国大学通用的基本教材。1934年9月全书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4月又出增订版,1993年再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此书增订台一版。

  1946年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结其间讲稿出版《中国哲学简史》。该书深受外国读者欢迎,先后有法、意、南、捷、日、韩等12种语言的译本出版。1980年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将全部精力投入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这不仅是他自30年代末起怀有的重写中国哲学史夙愿的实现,也是他晚年「阐旧邦以辅新命」努力的体现。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着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着作。生平着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册。

  冯友兰相关着作:
  《当代中国哲学第一人:五论冯友兰》、《走近冯友兰》、《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中国历代思想家(更新版)25》、《新原道》

图书目录

台北版自序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原儒墨
原儒墨补
原名法阴阳道德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审查报告一 陈寅恪
审查报告二 金岳霖
审查报告三 陈寅恪

图书序言

台北版自序

  余平生所着,三史六书耳。三史以释今古,六书以纪贞元。其中中国哲学史及贞元六书除新世训,皆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与余,六十六年前即为伙伴矣,今拟在台北重新出版中国哲学史,因欣然允之。

一九九○年十一月,冯友兰

图书试读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在作此工作之先,吾人须先明在西洋哲学一名词之意义。

哲学一名词在西洋有甚久的历史,各哲学家对于「哲学」所下之定义亦各不相同。为方便起见,兹先述普通所认为哲学之内容。知其内容,即可知哲学之为何物,而哲学一名词之正式的定义,亦无需另举矣。

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

物理学(Physics),伦理学(Ethics),论理学(Logic)。

此所谓物理学、伦理学与论理学,其范围较现在此三名所指为广。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涵三大部:

宇宙论 ——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人生论 ——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知识论 ——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三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之末,普遍流行;即至近世,亦多用之。

哲学之内容,大略如此。

就以上三分中若复再分,则宇宙论可有两部:

一、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此是所谓「本体论」(Ontology);

一、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此是所谓「宇宙论」(Cosmology)(狭义的)。

人生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此即心理学所考究;

一、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此即伦理学(狭义的)、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

知识论亦有两部:

一、研究知识之性质者,此即所谓知识论(即 Epistemology)(狭义的);

一、研究知识之规范者,此即所谓论理学(狭义的)。

就上三部中,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一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其宇宙论。如《列子,杨朱篇》以宇宙为物质的、盲目的、机械的,故人生无他希望,只可追求目前快乐。西洋之挨比求伦学派(即 Epicureanism)以同一前提,得同一断案,其一例也。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如贝克莱 Berkeley、康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作者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到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早期哲学思想的解读,那些关于“道”、“仁”、“礼”的探讨,在作者的阐释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践智慧。比如,在解读孔子的“仁”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引用“克己复礼为仁”,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孔子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仁”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实践准则的丰富内涵。同样,对于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解,作者也深入浅出,避免了将其神化或片面化,而是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一位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思想,在书中得以鲜活地呈现,触动着我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我被它的体量所震撼,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年式的梳理,更注重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作者擅长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并且巧妙地融入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过程的描写,那种不同文化哲学思想碰撞、吸收、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启发性。读到关于宋明理学的章节时,作者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在中国哲学思想的迷宫中穿行,并且总能在关键节点给予点拨,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方向,体会思想演变的精妙之处。

评分

对于许多和我一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知识,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哲学流派时,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其理论的深奥,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这样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够理解这些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书中在谈到法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严刑峻法”划等号,而是深入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建立秩序方面的贡献,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和理解不同哲学流派的贡献与不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不失文采,读起来没有压力,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深刻的洞见。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被这些哲学思想所塑造,又反过来如何影响着这些思想的发展。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它哲学思想的探索。《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这本书的“增订本”和“七十周年纪念版”的标签,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历史性。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多年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严谨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的“画卷”。作者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脉络时,非常注重哲学思想与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哲学思想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以及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中华文明一次深刻的致敬与回溯。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中国哲学史》(增订本)【七十周年纪念版】,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知识的期待,更有一份对历史传承的敬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颇为考究,古朴的色调和精美的烫金字体,无不透露出一种厚重感,仿佛它本身就承载着几千年的思想精华。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翻开它,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感受文字中流淌出的智慧。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先哲的名言警句,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图景,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演变,再到近代哲学的转型,它都给予了深刻而细致的梳理。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观点,或是某一位哲人的生平。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展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融合与演进,让我对中国哲学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高山之巅,俯瞰着脚下蜿蜒而过的河流,每一条河流都代表着一段哲学史,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