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花钱买什么
买时间,留出思考空间
大部分的人「透过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换取生活所需费用」。从这个角度看,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了,当然就没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可真实的情况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每个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如果你认为属于老板的八小时可以换来价值,重要到可以延长到十小时、十四小时,那么你就可能从事大量的低效能又无法提升个人价值的事情。
时间的机会成本让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选择:选择週末加班学习业务,可以提升工作能力,从而加大晋升的机率,但是却因此放弃了与朋友聚会增进感情的机会……
生活中的每一种东西都贴了价格。工作不努力要付出代价,但工作过于努力,代价更高。因为,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都是属于自己的。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工作的八小时当成锻鍊能力的八小时,否则,你一生浪费的个人成长机会就太多了。
买天时,瞬间捕捉社会发展趋势 我们有幸经历着网路崛起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正用笔直上升的趋势递增。相应的,这个社会变化快得让人难以想像,很可能只过了几个月或者几年,有些行业、组织机构就完全不同了。以上世纪九○年代的CALL机为例,从它出现、流行再到退出市场,不过短短几年。随后,CALL机就被手机取而代之。而手机的换代速度更是超出想像。刚开始,手机是砖头般大小,功能仅限于打电话。没过多久,它不但变得轻薄无比,还就兼具了相机、电脑、电视、音响、卫星定位、银行支付等很多功能。
我总结了人类社会的三次转型。第一次,是人类从猿猴中分离,告别穴居到平原上生存;第二次,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进,也就是狄更斯生活的年代;第三次,就是从工业文明步入后工业文明,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我们发现在网路时代中,传统中界定「正确」的标准多数变得模煳。原本只是一条通天小径的人生道路,正分裂成无数临街小道,走哪条都可能对,走哪条都可能错。旧有的生活模式在我们的视线中不断地被刷新、被淘汰,我们看不清未来,只知道在这个速食食品和消化迟缓相伴的时代里,原本会耗时几百年的,由几代人共同分摊的社会转型痛苦,却尽归于我们一代人承受。
侏罗纪时代结束的时候,气温骤升,植物枯竭,恐龙拖着沉重的肉身根本无法生存。那么正在面临环境骤变的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恐龙的命运呢?都说山高人为峰,如果山不复存在了,人的「峰」又在哪里?我们用消费铺就的财富之路,又通往何处呢?
买地利,体验不同的生存环境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组织是座金字塔,每个人都必须削尖脑袋才能爬到顶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其实,这种工业时代的成功思维早已不适用于网路时代。
如今,社会行业发展越分越细,以财务工作为例,从最早坐在柜台里面打算盘的帐房先生,衍生出现在的会计、出纳、预算员、审计员、报税员等大小数十个职位。而网路的自由联合基因可以促成这些细分出来的任何一个行业能手的成功。至于这位能手,依附于哪个组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像随身碟一样随插即用,利用网路创造的价值衡量体系为自己带来财富,而不是像硬碟一样被装置在某一台主机上,每天都跟着主机的步伐运行。
的确,在社会转型的时刻,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对骤然升高的气温和大片枯死的树木感到惶恐。但所不同的是,有的学会适应高温,变成什么都吃的杂食动物;而有的,依旧维持之前的生存模式,以为只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下就能寻觅到远处茂密的雨林。前者,会像生命力超强的蟑螂一样,迎来新时代的朝阳;而后者,却像恐龙一样伴随侏罗纪时代一起远去。
而将财富投资于个人自身还是组织,将决定我们能否走出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迁。
买人和,洞悉网友心理 战国时期,吕不韦曾问他老爹,做什么最赚钱。他爹说:「丝绸。」吕不韦问:「有更赚钱的吗?」他爹说:「黄金,玉石。」吕不韦问:「还有更赚钱的吗?」他爹说:「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人」可谓推崇备至。古代帝王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兵法上则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也就是「人心」。在商业上人心就是市场,得人心者得市场。商场如战场,人心你都得不到,钱袋子你又怎么能捞得到呢?
在网路时代,成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靠眼球博出位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要引起公众关注,当事人的脸书粉丝数立刻暴涨,但是这些大多是有名无实,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财富和机会。所以有人说,在网路时代,真正的修炼不是变得有价值,而是有人爱你。可能喜欢你脸书内容的人有很多,但真心希望你成功的人屈指可数。
工业时代生意场制订的游戏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游戏规则。而如今,技术上的互联,启动了情感上的互联。
本书特色
■ 赚钱,一个乞丐就可以做到;花钱,十个哲学家都难以做好 「今天的生活状况,由以前的选择所决定,而今天的选择同样决定未来的生活。」根据作者个人经历,认为花钱是涉及政治、经济、心理、地域文化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问,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有所展现。还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的话吗?给他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那么颠覆我们财务状况的方式,同样是要把钱花在支点上。精明的优雅女人,花一块赚十块;无知的物质女人,花一块少一块。
我们每天都在做不同的选择。慵懒的週末,是去星巴克喝杯咖啡还是到书店看书?苹果公司推出新产品,是先用为快还是把这笔钱用于投资理财?
现在把钱投资于专业知识,学习如何获取资本,同时累积人脉,与比我们优秀的人结交。做出这些选择之后,财富才能主动与我们邂逅。每一天、每一块钱如何利用,都关系到自己成为穷人还是富人的选择。
■ 如果说,把钱赚回来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把钱花出去就是一门艺术 花钱,几乎是我们一天之中无法回避的社会活动,但是包括父母在内,也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正确花钱,如何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更可恨的是,各种媒体还在不停地制造各种消费陷阱,诱使我们盲目地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致使很多人把生活的实质,变成了赚钱与花钱的简单重复。
如果只拥有经济知识就能积累财富的话,那么世界顶尖经济学家就应该是世界首富。可实际上,很多学富五车的老学者经济状况却很糟糕。
治标先治本。我们所面临的消费问题,本质上都是心理问题。要解决它很简单,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再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人的消费习惯。这样再次遇见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一眼看穿本质。
《光阴的沙漏:三十而立前的光影速写》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于金钱的实用指南,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几岁至三十岁过渡期内,个体精神面貌、人际关系重塑以及自我认知觉醒的心灵史诗。它聚焦于一个关键的人生阶段——从青涩的探索者蜕变为心智成熟的社会参与者,探讨了时间、选择、迷茫与和解的复杂主题。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在这个“黄金十年”中,我们如何与梦想、现实、他人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进行艰难而又必要的对话。 第一部分:漂浮的坐标系——自我定位的失重感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二十几岁群体普遍面临的“身份危机”。毕业的象牙塔余晖散尽,广阔的天地不再提供明确的航标,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并行的可能性和随之而来的决策瘫痪。 一、被“理想”放逐的灵魂: 详细阐述了“高期望值”如何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现代社会鼓励年轻人在二十岁出头就找到“人生使命”,这使得无数人陷入比较的漩涡,对自己的发展速度感到焦虑。书中通过几个富有代表性的案例,探讨了当职业理想与日常工作内容产生巨大落差时,个体如何处理认知失调。我们讨论了“平庸的成功”与“光荣的失败”之间的哲学分野,并提出了一种“目标弹性”的概念,即认识到人生轨迹并非直线,而是由无数次修正和弯路构成的。 二、时间的黑洞与效率的悖论: 二十几岁的人拥有看似无穷无尽的“时间”,但实际上却被各种社交义务、学习新技能的压力以及对“不被落下”的恐惧所切割。书中以“时间日志”的形式,剖析了现代人对“忙碌”的病态迷恋,如何导致真正的深度思考和专注力丧失。我们探讨了“效率陷阱”——即过度追求即时反馈和量化成果,反而错失了那些需要长时间沉淀才能结出的果实,例如建立真正的专业壁垒或深度友谊。 三、原生家庭的回响: 这一章侧重于个人边界的建立。三十岁之前,是与父母“和解”的关键时期。这种和解并非简单的顺从,而是清晰地划分出“我的生活”与“父母的期望”。书中案例涉及远程照看年迈亲人、应对催婚压力以及如何处理家庭观念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最终指向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独立的精神核心。 第二部分:关系的变奏曲——友谊、爱恋与职场初探 人生的下半场,我们开始学会分辨哪些人是“过客”,哪些是“同行者”。这一部分集中展现了人际网络的重塑过程。 一、友谊的稀释与沉淀: 随着生活圈子的分散,曾经“铁板一块”的友谊开始面临“距离考验”。书中分析了友谊从“偶然的共同经历”向“有意识的维护”转变的必要性。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友谊——“共患难者”、“精神导师”和“同行者”,以及如何得体地退出那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内耗。重点阐述了“低质量的社交”对个人精力的巨大损耗。 二、爱恋中的试错与成熟: 二十几岁的爱情往往充满激情,但也伴随着剧烈的试错。本书不提供约会指南,而是侧重于在亲密关系中学习“看见”和“被看见”。探讨了从“浪漫化依恋”到“成熟式结合”的心态转变,即认识到伴侣并非用来“拯救”自己或填补空虚的工具。书中通过对多段关系破裂后个体反思的梳理,强调了“自我完整性”才是健康关系的基础。 三、职场的伦理与江湖: 职场是检验一个人心智成熟度的最快场所。本书细致描述了从“唯命是从的执行者”到“有主见的协作者”的角色转变。内容包括如何应对“职场霸凌”的微妙形式、如何进行得体的“利益谈判”,以及在面对职业道德的灰色地带时,如何坚守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底线。重要的洞察在于:职场规则的理解往往比业务能力本身更耗费心力。 第三部分:内在的炼金术——从焦虑到自洽的漫长修行 这是全书的核心,探讨如何将外界的喧嚣转化为内在的平静与力量。 一、接受“不完美”的叙事权: 我们不再试图讲述一个完美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人生故事”。这一章鼓励读者拥抱自己的“不确定性”和“失败记录”。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过去的错误视为数据点而非个人缺陷,并以此为基础,重写对自己人生的定义。这是一种对抗“完美主义暴政”的宣言。 二、物质的解放与精神的富足: 本书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但其落脚点并非节俭,而是“意义消费”。即,将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长期心智成长的体验(如旅行、深度学习、公益参与)上,而非短期刺激的物质占有。探讨了如何界定“足够”的标准,从而将注意力从外部的“拥有”转向内在的“存在”。 三、独处的价值与心流的锚点: 最终,成熟意味着不再害怕独处。书中强调了培养“高质量的独处时间”的重要性,这种时间不是用来刷手机或逃避现实,而是进行自我对话和创造性工作的土壤。作者分享了通过冥想、写作或深度阅读来构建“心流体验”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找到一个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安身立命的精神锚点。 结语:三十岁的门槛:轻装上阵 三十岁并非终点,而是一次重要的“重启”。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精神的行李清单——哪些重负可以放下,哪些坚实的工具需要带上路。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前,与自己进行一次坦诚、彻底的对话,确保自己走的是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