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二○○八年秋天发生的事件来看,金融产业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当时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银行与金融市场都处在危及关头。然后,到了九月,整个金融系统几近崩溃,金融机构一个接着一个破产或濒临破产。为了阻止经济大恐慌,各国政府与央行进行大规模干预,尽管如此,经济还是陷入「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译按:当时美国失业率飙升到二五%,有的国家甚至高达三三%)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我们希望严谨地调查与讨论金融产业出了什么差错,以及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危机重演,从这场金融危机中真正学到教训;但结果令人失望,对于金融系统该如何降低风险,至今没有任何严谨的分析。
许多人声称他们「知道」金融危机的肇因,也「知道」为了避免危机再度发生,该做些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但这些解决方案的眼光不够深远。银行家与他们的支持者主张,金融系统没什么大问题,他们再三表示,金融大改革会干扰现在的金融产业务,伤害经济,他们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希望银行可以持续借款以支持经济成长,就得接受金融系统是这副德行。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合理,大部分的讨论似乎都对过去发生的危机视而不见,许多主张听起来都错得离谱。身为学者,我们一辈子都在研究金融系统——艾娜特.阿迪玛特是美国史丹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马丁.海威格则是德国波昂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以及普朗克研究院集体商品所所长——我们对市面上的研究报告与政策建议,使用误导人的语汇、对基本原则的错误理解以及谬误的主张深感震惊。金融专家们,包括许多学者在内,似乎都认为金融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适用一般的经济基本原则。
我们并不意外,银行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需求而向国会游说,当时他们的薪资与红利就快不保,而维持现状对他们有利。我们气馁、也越来越警觉的是,那些漏洞百出的说法与主张没有受到质疑,反而在大西洋两岸的辩论中都获得胜利。改革的努力因此熄火,各种计画走错方向,错失了许多改善金融系统的机会。
本书要探讨的,是提出我们需要金融改革的理由,并揭露那些反对金融改革的主张为何无效。然而,最重要的政策讨论,往往在密室中进行,即便是寻求政策意见的监管单位,其意见来源也大多来自金融产业与它们的支持者,同时又要面对利益游说团体对国会所施加的压力。
我们发现,上述相关团体,没有兴趣参与金融改革的讨论,不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或不知道改革的重要性,而是他们「不想」知道。政治人物与监管单位宁可避免对金融产业提出质疑,他们偏爱省事的说词,何况这些说法还能掩盖他们政策失败的责任。学者们则是陷在各种经济理论当中,他们纳闷,那些应该有效的理论怎么都失灵了。因为这样,那些错误的主张,才会在政策辩论上胜出。
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人,包括参与政策讨论的人,并未充分了解是什么样的潜在概念在左右他们的意见,或影响他们如何评估别人的意见。金融专家们故意使用别人听不懂的行话,来混淆大众与政策制定者,把金融改革的辩论变成一本煳涂帐。
我们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因为金融系统既危险又被曲解,所以才想写下这本书,向广大民众好好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以扩大参与的规模,提升辩论的等级。
政策制定者若忽视风险,最终所有的人都会遭殃。有个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那里,腐败的监管单位与政治人物,与东京电力公司串通,一起忽视核能安全。当二○一一年发生三一一大地震,这种忽视终于引发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核灾。
软弱怕事的监管法规与无效率的执行力,也助长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程度,导致美国房地产衰退、进而引发金融海啸。但尽管这些灾难为改革金融法规的努力奠下基础,却还是因为利益团体对国会施压与误导改革方向,让这些努力化为泡影。
金融产业其实不难了解,许多相关议题都很简单易懂,只要学会某些术语的精确定义,例如「资本」(capital,译按:也可指资方、资本家),就能帮忙戳破一些谬论。你不需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或定量学领域的背景,就能看懂这本书再说什么。
在本书,我们会探讨许多陈述与观点,有时我们会使用某些名词来泛指某一类人,如「银行家」、「监管单位」或「政治人物」,来指涉与金融产业、公共政策相关的许多人,但不代表所有的银行家、监管人员与政治人物。这当中有许多人为公共福利的改革辩护与努力,但我们所要探讨的观点,在每一种团体中都普遍盛行,对政策的讨论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得我们觉得有必要垄统地概括这些团体,来为我们的观点辩护。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的情况已经比二○○七至二○○九年的金融危机改善许多,金融系统也已经变得比较安全了,千万不要相信。现在的金融系统,尽管有人建议过该如何改革,但还是跟金融危机时期一样危险与脆弱。
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聚焦于正确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诊断,并马上採取有益的行动。
想要实现更完善的金融系统,需要有效的监管法规与执行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政治上愿意改採适当的衡量方式。我们写这本书,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议题,让政治人物与监管单位向大众负责。「银行家的新衣」——那些漏洞百出又危险的主张,不应该获胜。
二○一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