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银行: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该如何解决?

失控的银行: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该如何解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at Admati, Martin Hellwig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通货膨胀
  • 失业
  • 经济衰退
  • 银行
  • 金融体系
  • 经济学
  • 货币政策
  • 风险管理
  • 金融监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马逊网站读者四颗星推荐,金融类三○大畅销书
  ★英国央行总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前联准会主席联手推荐


  下一次的金融风暴,不但很快就会来到,而且会更加无法收拾。
  即将进入后服贸时代的台湾,更可能因为金融业西进而首当其冲,成为第一批牺牲者!

  ◎荣获彭博商业週刊2013年选书,选书人为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杰森.弗曼(Jason Furman)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2013年最佳经济学选书。
  ◎《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3年非文学选书。


  ◎下一波金融风暴正要袭来!你还觉得钱摆在银行里最安全吗?
  错了。下一波的金融风暴,还是会从银行的贪婪与错误的投资策略延烧。
  阿迪马特与海威格要告诉你:即使你只存定存,也可能面临血本无归。
  因为银行就像是个瘪脚的投资人,不但拿你的存款投资,还会向别的银行借钱。
  而当银行投资失利?拿来「救」银行的,还是你我的税金!

  ◎「天啊,上次金融风暴后,银行都没有一点反省、改进吗?」
  嗯,没有。阿迪马特与海威格要告诉你:非但没改进,而且越变越糟。
  比起强化银行体质,银行肥猫更愿意思考:如何游说政治人物,让他们能够摆脱监控。
  或许你会想问:万一又碰到金融风暴呢?
  肥猫要告诉你:没那么倒楣啦。

  ◎所以,银行肥猫到底做了什么好事?
  阿迪马特与海威格要告诉你:
  第一,拒绝从上一次的金融风暴吸收教训,继续用借贷来创造利润。
  第二,一般的企业顶多借贷到资产的30~50%,银行呢?90%!一旦投资失利,其他的银行也跟着倒楣。
  第三,银行肥猫努力摆脱政府的监督。万一出问题?再从税金填补就好啦!
  对雷曼兄弟跨台后造成的股市崩盘、国家破产还记忆犹新?
  快做好准备,我们可能得再经历一次。

  ◎你知道「纾困」代表什么吗?不只是政府拿一笔钱,协助银行渡过难关而已。
  「纾困」,代表政府拿你我的税金来救这家银行,所以这家银行不会倒,是一个很棒的借钱标的。
  「纾困」,表示银行不但可以更简单地借到钱,而且因为政府做保,
  所以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借贷条件。可以借更多钱。
  然后,银行肥猫告诉你:我们大到不能倒。
  否则,连你我都血本无归!

  二○○八年的金融风暴重创全世界的经济,台湾也不例外。
  但如今,比二○○八年时更严重、更难收拾的金融风暴正在酝酿当中。
  这些银行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体质,而且借了更多钱,变得更肥。
  这些银行肥猫用借来的钱游说所有的人相信:
  比起纾困所拿出来的税金,银行倒闭所引起的后续效应更加无法收拾。
  政府若要进行管制、试图让银行变得更健全,则只会伤害经济成长。
  直到风暴来袭,肥猫依然坐拥高薪。而你我的血汗税金,则再次成为纾困款项里的一个0,挽救这些自食恶果的掠‧食‧者。

  为了要避免落入这样的窘境,阿迪马特与海威格不但要告诉你银行如何透过借贷获利,他们更要告诉你,除了加强监督、制定更完善的金融法规条例(而且不要再让银行肥猫闪避监督!)更要改变银行用以投资的资金结构,降低借贷的比例。

  否则,下一次的金融风暴,不但很快就会来到,而且会更加无法收拾。
  即将进入后服贸时代的台湾,更可能因为金融业西进而首当其冲,成为第一批牺牲者!

名人推荐

  国内主要推荐人:
  ★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建甫
  ★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中书 
  ★台湾金控兼任台湾银行董事长 李纪珠
  ★评论工作者 南方朔
  联合推荐

  国外主要推荐人:
  ★美国前联准会主席、前经济复甦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波斯金(Michael J. Boski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兹‧阿洛(Kenneth J. Arrow)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汤玛斯.沙金特(Thomas Sargent)
  ★英国央行总裁默文.金(Mervyn King)
危机深渊的导航:重塑金融稳定的多维路径 本书以深入的洞察力,剖析了现代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根源。它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复杂金融互动如何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巨大动荡。作者的核心论点在于,金融系统的内在结构性缺陷,远比单纯的“错误决策”更具破坏性。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个递进的部分:“病灶的剖析”、“机制的解构”与“复原的蓝图”。 第一部分:病灶的剖析——周期性崩溃的内在驱动力 这一部分专注于揭示现代金融体系中那些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引爆点”。它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视角出发,批判性地考察了当前的监管哲学。 第一章:信贷扩张的“阿喀琉斯之踵” 本章详述了信贷作为经济血液的流动性,在扩张周期中如何逐渐异化为毒药。重点探讨了资产泡沫的内生性形成机制,即在缺乏有效外部干预时,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如何自我强化。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工具在放大杠杆效应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在危机爆发时迅速失去流动性的资产类别。它考察了“大而不能倒”的实体在危机前夕如何利用监管套利来积累隐性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衡量金融系统“过度连接性”的指标模型。 第二章:货币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深入研究了利率、量化宽松(QE)以及负利率政策对储蓄、投资和财富分配的深远影响。作者强调,长期低利率环境如何扭曲了风险定价,使得那些原本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得以苟延残喘,并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催生出“僵尸企业”和“僵尸投资”。书中对现代中央银行的角色进行了大胆的审视,探讨了其在维持物价稳定与保障金融稳定之间所面临的内在冲突。特别指出,缺乏清晰的退出机制,往往使得临时性的流动性注入演变为结构性的依赖。 第三章:监管的滞后性与适应性陷阱 本部分深入批判了监管应对危机的典型模式——“旧伤未愈,新患又生”。通过对历次金融监管改革的回溯,作者指出,监管往往滞后于金融创新的步伐。每一个新法规的出台,都在金融市场中催生了新的“灰色地带”和规避机制。书中详细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传统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如何使得风险在监管视线之外积聚,最终以非线性的方式爆发。 第二部分:机制的解构——风险的传染与系统性冲击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单个机构的风险转向系统性风险的传播路径。作者运用复杂的网络理论,描绘了一幅风险如何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快速扩散的动态图景。 第四章:流动性黑洞与恐慌的传染 本章阐释了“流动性紧缩”并非仅仅是银行惜贷的结果,而是一个由市场结构决定的反馈循环。当资产被视为具有潜在违约风险时,市场参与者会同时寻求抛售,导致原本健康的资产也被打折抛售,从而形成“流动性黑洞”。书中详述了回购市场和短期融资工具在压力测试下的脆弱性,以及跨市场担保品传递机制如何将单一领域的冲击迅速扩展至整个金融网络。 第五章: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虹吸效应” 本章探讨了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资源的过度吸纳问题。作者认为,当金融部门的利润率持续高于实体生产部门时,资本和人才会加速流向金融活动。这不仅抑制了长期生产性投资的意愿,还可能导致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均,从而削弱了全社会的总需求基础。书中引入了“金融深度比”的修正模型,用以衡量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是否已经转为负值。 第六章:国际资本流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一章聚焦于全球化的金融结构。作者分析了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一国国内的金融失衡如何迅速被外部因素放大。新兴市场尤其容易受到“热钱”的短期投机行为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的冲击。书中详细描绘了汇率波动、资本外逃与国内资产价格下跌之间形成的三重压力机制,并探讨了在跨国监管碎片化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与银行体系风险的跨境蔓延。 第三部分:复原的蓝图——构建韧性金融体系的路径 第三部分转向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套超越传统周期性修补的、旨在提升体系整体韧性的长期战略。 第七章:宏观审慎工具的精细化与前瞻性 作者主张,监管的重心必须从事后的“清理”转向事前的“预防”。本书详述了一套多层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包括:动态资本缓冲的激活门槛、逆周期信贷限制的自动化触发机制,以及针对不同类型资产(如住房、商业地产)的定制化风险权重调整。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实时监测系统性风险指标的“金融稳定雷达系统”,并赋予其快速反应的权力。 第八章:再定义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本书呼吁对中央银行在危机干预中的职权进行更加明确和透明的界定。核心在于区分“流动性支持”与“偿付能力救助”,确保对面临风险的机构提供的是有条件的、有时限的援助,而非对固有风险的默许。书中还提出了构建“防火墙”的机制,例如设立清晰的“有序清算框架”,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剥离高风险资产,同时保障关键支付系统不受影响,避免系统性恐慌。 第九章:结构性改革:重塑资本的激励机制 这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一章。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驱动金融行为的底层激励。这包括:延长高管薪酬的递延支付周期,并与长期的风险表现挂钩;推行更严格的“巴塞尔协议”框架,重点关注资产的期限错配与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以及探讨金融服务所有权结构的改革,以期在不同层面上分散风险与权力。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具“反脆弱性”的金融生态,使其能够在受到冲击时,不仅能恢复原状,还能变得更强健。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和关注经济未来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考框架,以期超越金融周期的宿命论,迈向一个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经济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娜特.阿迪玛特(Anat Admati)


  史丹佛大学商学院的金融与经济学顶级教授(George G. C. Parker professor)、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系统性解决方案谘询委员会(FDIC Systemic Resolution Advisory Committee)的谘询委员,曾获全球顶尖的金融学术刊物《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所颁发的年度大奖迈克尔.布伦南奖( Michael Brennan Award),并入选《TIME》百大人物。文章经常见于《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彭博新闻》(Bloomberg News)、与《纽约时报》(New Youk Times)等刊物,活跃于金融监管议题的政策辩论。

  阿迪玛特教授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获得数学与统计学位,并在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她曾获多项学术肯定,包括史隆奖学金(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Batterymarch Fellowship奖金等。阿迪玛特教授是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的成员,同时担任多种学术刊物的编辑。

马丁.海威格(Martin Hellwig)

  德国首屈一指的科学研究机构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集体商品所(Collective Goods)所长,也是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的科学顾问委员会(Advisory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第一任主席,并因研究金融监管而荣获2012年的普朗克研究奖。

  海威格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文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陆续在史丹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波昂大学、瑞士的巴赛尔大学(Basle,译按:巴赛尔是瑞士金融重镇,由五十多个国家央行所组成的国际结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总部就设在这里)、鲁汶天主教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希伯来大学与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的客座教授。

  海威格教授现为欧盟执委会经济顾问团(Economic Advisory Group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与德国经济部顾问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经济学会荣誉会员,并曾任德国经济学会会长、德国独卖事业(German Monopolies Commission)主席。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公共经济学、网路产业、金融市场与机构、货币理论与宏观经济学。

译者简介

周诗婷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因为想做出连中文系都能看懂的商业书,辗转成为商业书编辑,现为商业书译者,此为第一本译作。连络信箱:amilly1979@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谢词

第一章 银行家国王们没穿衣服

第一部 借贷、金融产业与风险
第二章 借贷业务为什么会增加风险?
第三章 放款业务的黑暗面
第四章 「美好生活」是真的吗?
第五章 借贷的骨牌游戏

第二部 我们的提议:提高银行权益资本
第六章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七章 提高权益资本是否代价过高?
第八章 输光的代价
第九章 甜美的衰退
第十章 银行一定得放贷这么多款项吗?

第三部 向前走
第十一章 如果不是现在,那是何时?
第十二章 关于金融政策
第十三章 他人钱财

图书序言

前言 

  从二○○八年秋天发生的事件来看,金融产业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当时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银行与金融市场都处在危及关头。然后,到了九月,整个金融系统几近崩溃,金融机构一个接着一个破产或濒临破产。为了阻止经济大恐慌,各国政府与央行进行大规模干预,尽管如此,经济还是陷入「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译按:当时美国失业率飙升到二五%,有的国家甚至高达三三%)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我们希望严谨地调查与讨论金融产业出了什么差错,以及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危机重演,从这场金融危机中真正学到教训;但结果令人失望,对于金融系统该如何降低风险,至今没有任何严谨的分析。

  许多人声称他们「知道」金融危机的肇因,也「知道」为了避免危机再度发生,该做些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但这些解决方案的眼光不够深远。银行家与他们的支持者主张,金融系统没什么大问题,他们再三表示,金融大改革会干扰现在的金融产业务,伤害经济,他们要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希望银行可以持续借款以支持经济成长,就得接受金融系统是这副德行。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合理,大部分的讨论似乎都对过去发生的危机视而不见,许多主张听起来都错得离谱。身为学者,我们一辈子都在研究金融系统——艾娜特.阿迪玛特是美国史丹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马丁.海威格则是德国波昂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以及普朗克研究院集体商品所所长——我们对市面上的研究报告与政策建议,使用误导人的语汇、对基本原则的错误理解以及谬误的主张深感震惊。金融专家们,包括许多学者在内,似乎都认为金融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适用一般的经济基本原则。

  我们并不意外,银行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需求而向国会游说,当时他们的薪资与红利就快不保,而维持现状对他们有利。我们气馁、也越来越警觉的是,那些漏洞百出的说法与主张没有受到质疑,反而在大西洋两岸的辩论中都获得胜利。改革的努力因此熄火,各种计画走错方向,错失了许多改善金融系统的机会。

  本书要探讨的,是提出我们需要金融改革的理由,并揭露那些反对金融改革的主张为何无效。然而,最重要的政策讨论,往往在密室中进行,即便是寻求政策意见的监管单位,其意见来源也大多来自金融产业与它们的支持者,同时又要面对利益游说团体对国会所施加的压力。

  我们发现,上述相关团体,没有兴趣参与金融改革的讨论,不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或不知道改革的重要性,而是他们「不想」知道。政治人物与监管单位宁可避免对金融产业提出质疑,他们偏爱省事的说词,何况这些说法还能掩盖他们政策失败的责任。学者们则是陷在各种经济理论当中,他们纳闷,那些应该有效的理论怎么都失灵了。因为这样,那些错误的主张,才会在政策辩论上胜出。

  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人,包括参与政策讨论的人,并未充分了解是什么样的潜在概念在左右他们的意见,或影响他们如何评估别人的意见。金融专家们故意使用别人听不懂的行话,来混淆大众与政策制定者,把金融改革的辩论变成一本煳涂帐。

  我们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因为金融系统既危险又被曲解,所以才想写下这本书,向广大民众好好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以扩大参与的规模,提升辩论的等级。

  政策制定者若忽视风险,最终所有的人都会遭殃。有个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那里,腐败的监管单位与政治人物,与东京电力公司串通,一起忽视核能安全。当二○一一年发生三一一大地震,这种忽视终于引发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核灾。

  软弱怕事的监管法规与无效率的执行力,也助长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程度,导致美国房地产衰退、进而引发金融海啸。但尽管这些灾难为改革金融法规的努力奠下基础,却还是因为利益团体对国会施压与误导改革方向,让这些努力化为泡影。

  金融产业其实不难了解,许多相关议题都很简单易懂,只要学会某些术语的精确定义,例如「资本」(capital,译按:也可指资方、资本家),就能帮忙戳破一些谬论。你不需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或定量学领域的背景,就能看懂这本书再说什么。

  在本书,我们会探讨许多陈述与观点,有时我们会使用某些名词来泛指某一类人,如「银行家」、「监管单位」或「政治人物」,来指涉与金融产业、公共政策相关的许多人,但不代表所有的银行家、监管人员与政治人物。这当中有许多人为公共福利的改革辩护与努力,但我们所要探讨的观点,在每一种团体中都普遍盛行,对政策的讨论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得我们觉得有必要垄统地概括这些团体,来为我们的观点辩护。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的情况已经比二○○七至二○○九年的金融危机改善许多,金融系统也已经变得比较安全了,千万不要相信。现在的金融系统,尽管有人建议过该如何改革,但还是跟金融危机时期一样危险与脆弱。

  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聚焦于正确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诊断,并马上採取有益的行动。

  想要实现更完善的金融系统,需要有效的监管法规与执行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政治上愿意改採适当的衡量方式。我们写这本书,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议题,让政治人物与监管单位向大众负责。「银行家的新衣」——那些漏洞百出又危险的主张,不应该获胜。

二○一二年,十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银行里的国王没穿衣服

「我只是觉得,说这一切都是银行家害的,不但毫无帮助,也不公平。请大家别再骂银行家了。」

——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 Chase)
董事长暨执行长杰米.戴蒙(Jamie Dimon),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发表于瑞士达沃斯(Davos)世界经济论坛

「因为金融危机,全球已经上千万人失业,他们的失业不该受到责难,他们付出了一切……我们看到,过去十年来,那些我们以为可以信赖的重要机构,他们所做的一切,已经偏离简单的常识太远。」

——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发表于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二○○七年至二○○九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第一年,银行家们低调行事,留意着金融危机、以及使用纳税人的钱纾困银行所引起的公愤,二○一一年初,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回应摩根大通董事长戴蒙的话,被媒体广为报导。

与此同时,许多银行却在背地里对国会进行游说与施压,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越来越明目张胆。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银行就不断向国会施压,甚至公开反对更严谨的金融法规,业界大老以金融专家之姿,表现出深谙且关心经济的态度,政府高层、监管单位、政治人物也定期找他们商量经济大事,每一位大银行执行长的谈话,都被媒体大肆报导;反之,要求进行监督的主张,却甚少出现在新闻版面上。

《安徒生童话》里有一则有名的故事,叫作「国王的新衣」,故事说有两名裁缝师,夸下海口说能为国王缝制一件美丽的衣裳,不过这件衣服非常特殊,太笨或不适任的臣子是看不见这件衣裳的,国王立刻下订了一套。

在缝制过程中,心急的国王派两名大臣去查看裁缝师的工作进度,这两名臣子什么也没看见,但很怕被人看成笨蛋或不称职,没人敢承认自己看不见,反而大力颂扬这件看不见也不存在的衣服有多漂亮。

国王发现自己看不见这件新衣,但他不希望显示自己是笨蛋,或被认为不够资格当国王,所以也大力赞美这件不存在的衣服,当他「穿上」这件新衣在首都游行,围观的民众尽管看不见这件衣服,却也都跟着赞美这件新衣很美,直到一个孩童大声嚷嚷:「国王根本没穿衣服!」所有的人才了解并承认国王其实一丝不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老实说,一上来就挺有震撼力的。《失控的银行: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这标题把我们生活中常常谈论、也时常感受到的经济困境,都跟「银行」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金融机构联系了起来。而且,不是简单的联系,而是直接指出这些都是「连锁效应」,是由「银行失序」引发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平时我们听到关于经济不好的新闻,总觉得好像是很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很少有人会把矛头这么鲜明地指向银行。它好像在说,我们以为的那些复杂经济问题,其实根源可以追溯到银行这个地方。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颖的视角。我一直对经济学有兴趣,但很多时候觉得那些理论和模型太过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而这本书,用如此直接和具象的方式,将抽象的金融问题和我们切实的经济感受联系起来,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银行失序」的?它具体是指哪些方面的失控?是银行经营理念的问题?还是金融监管上的疏漏?抑或是某种更深层的系统性风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和案例,来支撑起这个观点,并且能够解释清楚,银行的哪些行为或者失职,是如何一步步引发了我们所熟悉的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甚至经济衰退的。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失控的银行: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我还有点半信半疑。毕竟,银行在我们的认知里,通常是扮演着资金的管理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听起来应该是稳定、有序的。但书名里「失控」这两个字,以及后面连接的一连串经济乱象,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过去几年我们所经历的种种经济困境,比如那段时期物价涨得离谱,大家买东西都感觉心在滴血,还有不少企业裁员的消息频传,让人感到前途未卜。如果这些都跟银行的「失序」有关,那确实是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对于经济运行的理解总是隔靴搔痒,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却不太清楚背后的运作机制。而这本书,似乎就像一座桥梁,试图将我们与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连接起来。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银行失序」的?它指的是哪些具体行为或现象?是监管的漏洞?还是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亦或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金融逻辑,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并且能够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当下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人敢这样说了!」我平常就对金融新闻和经济评论很感兴趣,经常听到的说法不外乎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国际贸易摩擦,或是突发事件冲击等等。但是,很少有评论会把焦点如此直接地对准「银行」本身,并且将通膨、失业、衰退这些我们切身感受到的痛苦,都归咎于银行的「失序」。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发人深省的切入点。我常常觉得,在很多经济讨论中,银行似乎是被默认是一个稳定且可靠的存在,是经济活动的后台支持者。但如果它本身就存在问题,甚至「失控」,那整个经济系统岂不是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这本书的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观点,将这些负面经济现象视为「连锁效应」,暗示着一个由点及面的巨大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失序」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是因为过去几年为了刺激经济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银行在某些金融创新中过度冒险?亦或是监管机构未能有效制约银行的行为?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问题,让我们这些对金融领域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大致了解银行在整个经济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一旦失衡所能造成的破坏力。

评分

光是看《失控的银行: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这个书名,就觉得非常有力量,也很让人警醒。平常我们听到关于经济的讨论,焦点常常放在政府的政策、国际情势,或是地缘政治的影响。但这本书却把「银行」这个金融体系的核心角色,推到了聚光灯下,并且直接把通货膨胀、失业、经济衰退这些我们最关心也最头痛的问题,都归结为银行「失序」造成的「连锁效应」。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也绝对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论调。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对于经济的理解就像是雾里看花,很多时候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却很难触及到更深层的机制。而这本书,似乎想要揭示的,正是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银行失序」的?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表现?是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是其内部控制的失效?还是整个金融体系在监管上的漏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脉络,解释清楚银行的运作模式,以及它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且能够具体地分析,当这个角色失职或者失控时,会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对我们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经济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出现,就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失控的银行」这几个字,就好像在描绘一幅混乱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到底是什么让银行这个本应是稳定金融系统的基石,变得如此失序?更别提后面跟着的「通膨、失业、衰退,都是银行失序而产生的连锁效应」,这简直就是直击我心的问题,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这些经济波动,而书名却将矛头指向了银行,这绝对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我一直以来都对经济现象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宏观经济议题。每次听到新闻里谈论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飞涨,或者失业率居高不下,我总是会思考,这些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什么找工作越来越难?而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挖掘的视角,将这些看似遥远或分散的问题,串联起来,指向了问题的根源——银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是如何分析银行失序的,它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案例,又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连锁效应的。特别是作者是否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毕竟,了解问题的根源固然重要,但找到解决办法才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启发,让我对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或许能从中找到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