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用到的平民经济学

人人都会用到的平民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平民经济学
  • 理财
  • 投资
  • 金融
  • 个人财务
  • 生活经济
  • 实用经济学
  • 大众经济学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学也是从陌生走向熟悉。暮然回首之时,才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学概念已经不再为经济学家所垄断,CPI、成本、股票等生活中的经济学词汇,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可以说,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简直是寸步难行。

  经济学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有经济学知识或具有经济学思维的人做决策或经营会更理智,事业一般会更成功。这也正是大多数人都愿意学点经济学的主要原因。

  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佔有资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他的理性使然。

  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超脱和排除了其他的价值判断,即不去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无精神价值,而仅仅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经济学视角,比如机会成本的意识、成本收益观念等,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书在新颖有趣的同时,又能启发读者思考,引人入胜。我们力求让读者认识到经济学「诡」计多端的一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来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让读者把经济学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你既能在精神上得到知识的愉悦,更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上经济学,利用上这些「诡计」的威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人人都会用到的平民经济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严格排除该书原有的任何具体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简介:《价值的尺度:现代生活中的经济思维指南》 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华尔街精英的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帮助每一位普通人,在日常的柴米油盐、职业选择乃至宏观决策中,建立起清晰、实用经济逻辑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日益繁多的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经济决策。从早上选择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到职业生涯中选择跳槽还是深耕,再到家庭资产的规划——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决定,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然而,许多人认为经济学是属于银行家、学者或政府官员的“高深学问”,充满了晦涩的公式和复杂的模型。 《价值的尺度》 正是为打破这种认知壁垒而生。本书摒弃了繁复的数学推导,聚焦于提炼和阐释那些最核心、最直观,且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相信,真正的经济智慧,源于对稀缺性、机会成本、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的敏锐洞察力。 --- 第一部分:个体决策的“看不见的手”——从个人到家庭 生活中的每一次取舍,都是一次隐性的成本核算。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塑造我们日常选择的基本经济驱动力。 1. 稀缺性与权衡的艺术: 我们永远面临时间、金钱和精力的稀缺。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不可能同时拥有一切”的本质,并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来量化不同选择的相对价值。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这里的“效用”不再是抽象的曲线,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 机会成本的魔咒: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具决定性的概念。每一次“是”,都意味着对某个“否”的放弃。本书通过大量生活化的案例(例如,选择加班还是陪伴家人,购买耐用品还是投资体验),帮助读者清晰地计算出每次选择背后的真实代价,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长期承诺。 3. 边际思维的力量: 许多人习惯于“全有或全无”的思维定势,这在面对渐进式变化时极其低效。我们用生动的例子解释“多一点”或“少一点”的决策逻辑——从决定再多吃一块蛋糕的快乐递减,到衡量多投入一小时工作带来的边际产出。学会用边际思维,能有效避免过度投入或过早放弃。 --- 第二部分:市场环境的构建——理解你身处的商业世界 市场并非一个随机运作的混沌系统,它遵循着可识别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能让我们在消费、投资和职业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4. 供需关系的动态博弈: 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商品会短缺,而另一些却积压成灾?本部分将揭示供需双方如何通过价格信号进行复杂的沟通与平衡。我们将探讨季节性、突发事件(如疫情或自然灾害)如何瞬间扭曲这些平衡,并教你如何识别市场信号的真伪。 5. 竞争、垄断与信息不对称: 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间的竞争格局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福利。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到寡头垄断的微妙差异。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探讨“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中的作用,让你明白为什么有些产品看起来“物超所值”,而另一些则可能暗藏陷阱。 6. 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反思: 激励是驱动社会运转的引擎。无论是公司对员工的奖金制度,还是政府对公民的行为引导,都依赖于有效的激励设计。本书将剖析不良激励可能导致的“次优”后果(如道德风险),并提供一套原则,用于评估你工作环境或社会政策背后的激励逻辑。 --- 第三部分:跳出个人视角——理解宏观脉络与金融常识 个人的经济决策镶嵌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体中。理解宏观环境的波动和金融工具的本质,是实现财富稳健增长的必要条件。 7. 通胀与购买力的隐形侵蚀: “钱不值钱了”并非一句抱怨,而是一个可量化的经济现象。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衡量标准,以及它对储蓄和固定收入人群的实际影响。理解通胀,才能更审慎地规划未来的消费与负债。 8. 利率、债务与时间价值: 为什么借钱需要成本?未来的一笔收入,究竟值多少今天的钱?本书将用最直观的方式阐释“时间价值”的概念,这是所有金融决策的基石。我们将讨论合理负债与过度负债的区别,以及如何利用利率工具来优化个人现金流管理。 9. 风险的定价与分散: 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风险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需要被管理和配置的资源。我们将介绍基本的风险分散原则,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观,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 结语:成为更精明的决策者 《价值的尺度》 的目标是赋予读者一种批判性看待经济现象的“思维之眼”。它不是一套即时致富的秘籍,而是一套可以穿越周期的底层心法。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正在为家庭预算而烦恼的中年人,还是希望退休后生活更无忧的智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套清晰、实用且具有普适性的经济学工具箱。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工具,你将不再是被动的市场参与者,而是真正能掌控自己经济生活的精明决策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黎


  毕业于国际金融专业,精算师,加拿大游学10年;现任职于银行信託谘询部总监,此次将作者多年的经验编汇成书。本书在新颖有趣的同时,又能启发读者思考,引人入胜。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你能不能赚大钱:理财中的经济学诡计
第一章 GDP增长,收入却没增加        

不用替打破的玻璃窗难过    050
汇率让你吃到免费的午餐    054
CPI能告诉你钱值不值钱    060
利率波动引发恐慌性购买    064
合理筹画税收是可避免的    066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不安全    068
爱因斯坦认为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074
你会一夜暴富,也能转瞬变成穷光蛋    078
有钱是一种习惯    083

第二章 买卖股票,股市有没有带头大哥 巴菲特做不到只赚不赔    090
资本大鳄索罗斯也割肉    097
在熊市时没有带头大哥    102
股市最大的笨蛋是自己    105
炒股赌智慧不是赌运气    109
在市场错误中才能赚钱    112
洛克菲勒也付不足小费    117
黄金不是天然的避风港    120
债券投资没有葵花宝典    127
投资的时机比种类重要    134

第二篇 慾望还是贪婪:效用中的经济学诡计    
第三章 人性的哲学,慾望还是贪婪     两个渔夫有不同的人生结局    140

到了婆家不能一直只做好事    145
年轻人也会拒绝做百万富翁    148
生活中坏东西不是越少越好    151
与人合作生意三分利吃饱饭    155
再好的东西,过多了也不好    157
 
第四章 慾望与效用的幸福怪圈    
优秀的总统能让我们的幸福更加牢靠    163
萝卜是世上最好的    165
有钱人买不到幸福    168
眼前的幸福不幸福    174
富邻居让你觉得穷    177
平淡也是一种幸福    181
太忙没有幸福可言    183
幸福就是渴有水喝    186
免费的东西不幸福    192

第五章 在鱼与熊掌之间:该如何做出选择    
选择了鱼就没有熊掌    197
骡子会在草堆间饿死    201
姚明选择不去上大学    205
盖兹是否应弯腰捡钱    207
国王羡慕农夫的工作    212
乔丹不自己修剪草坪    216
上海男人愿意做家务    219
妇女总是忍受高跟鞋    221
选择果汁还是谈恋爱    224
有人总要先吃好苹果    229
不看电影可能更快乐    232
愚公不修路而是移山    235
生活只有霍布斯选择    239

第三篇 人民币和美元,谁动了谁的乳酪
第六章 货币具有神秘魔法,为什么美国能玩转世界 
   
钱并不是个好东西    246
钱也变得不值钱了    249
钱只是虚拟的富贵    253
葛老具有神奇魔力    258
热钱将会成为战争    264
石油想与美元悔婚    269
朝鲜大嫂们生气了    274

第七章 次贷危机:谁来为消失的财富买单    
「钱」多也会产生危机    278
次贷危机也是人性危机    284
经济无法摆脱盛衰规律    288
麦当劳生意兴隆利润奇低    291
美国农民比中国农民逍遥    29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篇
你能不能赚大钱:理财中的经济学诡计
 
再厉害的理财专家,也会出现失误的时候。如果把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一个品种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自己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果採取分散投资的方法,即便局部出现意外,也能保全多数。因此,「分散投资」已经成为理财的不二法则。
 
第一章GDP增长,收入却没增加
 
不用替打破的玻璃窗难过
 
一日,经济学家坐在桌前看书。妻子在擦窗户。小儿子非常顽皮,在街上玩的时候,用石头扔妈妈,没想到一不小心,将刚擦好的玻璃打碎了。妻子非常生气,抓起孩子就要打。经济学家突然喝道:「为什么要打孩子?他打碎一块玻璃,却能让装玻璃的工人有活做,能让玻璃厂多生产一块玻璃,能增加一个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国家多少的GDP啊。」妻子听了非常生气:「那我呢,我辛辛苦苦擦的玻璃就这样被打碎了,我岂不是白忙了?」经济学家答道:「本来你擦玻璃对GDP就没什么贡献,也没什么好难过的。」妻子听后,险些晕倒。
 
孩子打碎玻璃,带来经济的增长,妻子擦玻璃却对经济没有任何贡献,这道理从何说起?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家里的门窗玻璃被打破了,的确是一种财产损失,但因过后要修理,安上新的玻璃,于是家里就会增加开支,构成需求,从而创造了新的GDP,刺激了经济,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妻子的家务活动,因为没有赚到薪水,因此对GDP的增长没有贡献。
 
怪诞的解释方法,让人觉得有些不解。难不成以后应当鼓励孩子多砸几块,鼓励妻子做家务收费(通过收费服务而增加GDP)?黑色的幽默,不禁让人困惑起来。但经济学中确实有这样的道理。在灾难经济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破窗效应」,就是来形容灾害对经济产生多重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一直以来对很多生活现象的困惑,都有经济学上的解释。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转化成我们可以理解和应用的知识。比如说,作者在讲到“价格歧视”的时候,没有用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举了电影院针对不同人群收取不同票价,或者航空公司在不同时间段卖出不同价格的机票的例子。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公平”的定价背后,都有经济学的逻辑在支撑。这本书还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一些讨论。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而是承认人在很多时候会受到情绪、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决策。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最优解来做选择的,而是被一些莫名的情绪所左右。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克服这种非理性行为的方法,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生活经济学”读物,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充满经济规律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啊,我真的挺意外的,当初会买来是因为书名听起来很亲民,觉得好像能点破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特别是“人人都会用到”这几个字,感觉就像是居家旅行必备的小锦囊。翻开之后,我发现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在经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审视它。比如,讲到“机会成本”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你想去看一场电影,但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在家休息,或者跟朋友聚会。你选择了看电影,那么你放弃的在家休息或者跟朋友聚会的时间和可能带来的快乐,就是你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当时我看了就觉得,哇,原来我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选择,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取舍”,没想到它是有经济学名字的!还有关于“沉没成本”的部分,也让我醍醐灌顶。以前我经常会因为花了钱或者花了时间去做某件事,即使后来发现这件事情不好,也不愿意放弃,觉得“已经花了这么多,不能浪费”。但书里讲到,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被过去已经付出的东西绑住。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之所以会坚持做一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就是因为放不下那些“沉没成本”。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生活指南,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更理性的方式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选择。

评分

我之前对经济学一直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它就是关于钱、股市、公司那些事情,跟我一个普通上班族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是,《人人都会用到的平民经济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里面的内容,不是那种高深的理论讲解,而是更侧重于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小麻烦”和“小疑惑”,然后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稀缺性”和“选择”的论述。书里提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这个简单的道理,经过作者的阐述,让我瞬间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明明安排得很满,还是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这就是因为时间这种资源是稀缺的,而我们的待办事项是无限的。这本书还讲到了“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不一样,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买到不值的东西,或者觉得被“坑”了。作者给出了一些小建议,教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更不容易吃亏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教你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更聪明地生活,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理性”这两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一直以为“理性”就是要冷冰冰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理性,恰恰是在充满情感和诱惑的生活中,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比如说,作者在讲到“理性选择”的时候,就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看似不那么“聪明”的消费决定。他举了“羊群效应”的例子,说看到别人都在买,自己也忍不住跟着买,即使并不真的需要。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看到网红推荐,或者身边朋友都在讨论某个东西,就算自己本来没有想买,也会产生一种“好像不能错过”的冲动。这本书就帮我剖析了这种冲动的背后,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它教我如何去辨别,什么时候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时候是被外界因素裹挟的冲动。而且,作者还讲到“预期”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比如,如果知道某件商品很快就会打折,我们就会选择等待,这就是一种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这让我开始学会在做一些重要决策之前,多考虑一下长远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看眼前。这本书就像一个启蒙老师,让我明白了,即使是生活中最琐碎的决定,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的逻辑,而掌握这种逻辑,能让我们变得更加主动和明智。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会太学术化,毕竟“经济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有点距离感。但是,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他会用很多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经济学概念,比如说,讲到“边际效应”的时候,他用了大家吃东西的经验来比喻,你越吃越饱,后面吃下去的那一口,带来的满足感就会越来越少。这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原来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藏在我们生活细节里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供需关系”的阐述,他没有直接讲什么曲线图,而是通过讲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变化,比如颱风天蔬菜价格飞涨,节假日机票价格飙升,来解释背后的道理。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看着差不多的东西,价格却天差地别。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共鸣,也更容易理解。我以前看新闻,看到物价上涨,只会觉得“东西又变贵了”,现在我能试着去分析背后的供需原因。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强迫你记住那些晦涩的术语,而是让你在理解了原理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它让我觉得,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实用,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