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紧缩:人类史上最危险的观念

大紧缩:人类史上最危险的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k Blyt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布朗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马克‧布莱思(Mark Blyth)最新巨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克鲁曼,《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 马丁沃夫,
  美国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桑默斯 大力推荐
  《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月刊》《纽约书评》一致好评

  撙节是经济重症的万灵丹?还是饮鸩止渴的不归路?

  撙节,真的可以解决金融危机吗?
  事实上,它不仅危险,而且根本无效!
  政治经济学专家布莱思,举历史实证为例,
  撙节政策不仅使经济大萧条恶化,甚至间接引发战争;
  它只会导致成长低迷,让财富和所得分配更不平等。
  撙节到底是什么把戏,又让我们付出什么样的成本?

  欧美国家都把政府支出当作是鲁莽的浪费,认为因此才让经济变得很糟,所以纷纷施行严苛的预算裁减撙节政策,来解决金融危机。政府说我们寅支卯粮,该是勒紧腰带的时候。这种说法可是顺理成章地遗忘所有这些债务到底是怎么来的。欠下这么多钱可不是因为政府乱花钱,而是为了救援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捐输巨额资金帮助它们重整所造成的结果。透过这些措施,原本应该算是民间的债务变成政府债务,那些真正捅下漏子的家伙却若无其事地逍遥法外,把骂名留给政府,又让全体纳税人来负担债务。

  这个负担现在正以全球实施撙节的形式进行着,透过降低国内薪资和物价的政策,希望能够恢复竞争力且达成平衡预算。布莱思指出,撙节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过去一百年来都有许多国家想透过裁减支出来达成经济成长,但这些历史实例再再显示它根本无效,一再死灰复燃的撙节思想不会扩大经济成长、带来机会,当所有国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只会让全球经济越玩越小。

  布莱思的《大紧缩:人类史上最危险的观念》,第一部(前述第二、三章)检视撙节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在欧洲如何耍弄人类史上最大的改头换面把戏。第二部(第四、五、六章)将讨论撙节俭约的思想史背景,及撙节政策在自然史中的实践状况。第三部(第七章)将对上述这些讨论做简短的总结时会说到,或许我们就该让那些银行倒掉算了,以及如果採行撙节俭约我们会走向什么样的死胡同。

  布莱思在《大紧缩:人类史上最危险的观念》的第一章里,概述了撙节及债务。

  第二章说明已开发国家的债务危机并不是因为政府挥霍、支出浮滥造成,将拼凑各种事证,揭示美国金融业内爆如何冲击美国、欧元区及其他诸多国家,造成各国债台高筑的真相。

  第三章分析美国银行业产生的私人债务最后是如何被改为「主权债务危机」,苦主成为挥霍无度的欧洲国家,介绍这场金融危机如何在欧洲改头换面。

  第四章探索撙节概念从何而来,有哪些人为之倡导立说?

  第五章检视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这套想法对当前欧洲危机已证实是出乎意料地重要,并在凯因斯理论历经漫长寒冬之际做为俭约思想的大本营。第六章检视撙节的实践成果。

国内外学者专家、媒体大力推荐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邱正雄 永丰银行董事长
  吴惠林 中经院研究员
  专文推荐

  吴中书 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李桐豪 政大金融系教授
  周行一 政大财管系教授
  林建甫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陈冲 总统府资政、东吴法商学院讲座教授
  刘孟奇 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副教授
  刘瑞华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蔡明忠 富邦金控董事长
  兰萱 知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鼎力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在当代经济学家中,能有数理、历史、思想三面向纵深能力的绝对是屈指可数。本书能获得克鲁曼与桑默斯等不同派系学者的交叉推荐,绝对没有侥倖。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针对美国要解决2013年财政悬崖的办法中,作者布莱思指出:「要透过税收而不是靠撙节」,深具前瞻眼光!……这是一本思路清晰、严谨的好书!
──邱正雄 永丰银行董事长

  这本书提供思辨的好料,是具有启发力的书……无论是撙节的赞同和反对者,都应该好好仔细读一读并且要深入思考,尤其政策拟定者更不能错过。
──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大紧缩》有几个重点讨论得特别深入,「扩张型撙节」概念的来龙去脉是其中之一,这概念主张裁减支出可提升经济产出,布莱思说,这种想法「如同野火燎原地散播开来」。
──克鲁曼(Paul Krug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书评》杂志

  一场重要的论争……言之成理且令人折服。
──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美国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这本书立论很了不起!
──沃夫(Martin Wolf),《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经济总主笔、金融作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酿成的所有灾难里,「把撙节当作唯一出路」是最容易避免的方法之一。在这本雄辩滔滔的书里,政治学家布莱思开疆辟土,详细讨论这个失败概念的思想史,让大家明白它是怎么占据经济学家和政客的想像。
──罗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

  撙节是一种经济政策的策略,也是充满政治考量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管理方法。布莱思在本书中发掘这些思想的来龙去脉,不遗余力地破除愚蠢和迷思。
──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加州柏克莱大学经济政治学讲座教授

  布莱思精彩剖析「把债务当作问题的悠久想法」,同时描述百年来对于放任主义正反双方的热烈争论,并解释2008-2009年间凯因斯思想短暂恢复又迅速遭到背弃的过程,尽管做出挑战的撙节概念却毫无实证支持。
──史纪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荣誉教授、《多少才满足?: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作者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死灰复燃的各种殭尸思想里,撙节是最危险的一种。布莱思告诉我们,撙节酿造1930年代的灾难,连带造成世界大战。欧洲的撙节政策使得经济无法从2009年的危机复甦,而这场危机正是为了抢救和保护银行及金融机构才酿成的。想要了解目前的萧条景况,一定要读这本书。
──奎金(John Quiggi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殭尸经济学》作者

  必读!……经济对大家都很重要,不能只靠经济学家。我们大家都必须了解塑造经济的诸多思想,而布莱思这本新书就是绝佳的开始。
──《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布莱思探讨撙节的历史根源精彩至极……他说:撙节就是「证实无效却又一再复活的殭尸经济思想」,清楚解析这复杂又有严重缺陷的思想。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布莱思(Mark Blyth)


  1967年出生于苏格兰。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华生国际研究中心(Wat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员暨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着有《大变革:20世纪经济思想与制度变迁》(Great Transformations: Economic Idea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译者简介

陈重亨


  淡江大学国贸系毕业,曾任《财讯快报》、《经济日报》编译,译作散见于财信、皇冠、时报、远流、脸谱等出版公司,有《自食恶果:欧债风暴与新第三世界之旅》、《Google总部大揭密》、《金钱实验室的人性考验》、《正如身体驾御意识》等。
 

图书目录

推荐一 经济学家当如是也! 朱敬一
推荐二 主权债务危机的安定力量 邱正雄
推荐三 千错万错都是「银行」的错 吴惠林

台湾版序
自 序 撙节开支,一段个人历史
第一章 概论撙节、债务及其寓意

第一部 为什么大家都需要撙节俭约
第二章 美国:大到不能倒?银行家、金融援救与归咎国家
第三章 欧洲:大到救不了?永远厉行撙节的政治把戏

第二部 撙节俭约的双重历史
导 言 撙节俭约的思想史和自然史
第四章 危险观念的思想史,1692-1942年
第五章 危险观念的思想史,1942-2012年
第六章 撙节的自然史,1914-2012年

第三部 结论
第七章 银行的终结、新故事与课税时代来临
註解

图书序言

推荐一

经济学家当如是也!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莱思(Mark Blyth)最近所写的《大紧缩:人类史上最危险的观念》,是一本相当有学术深度、颇具逻辑说服力的书。作者有深厚的经济发展史与经济思想史的根底,又具有相当现代总体经济学的数理逻辑训练,才能够既熟悉古典经济学家的思维渊源、又对欧美诸国二十世纪百年历史数据清楚掌握、更能对最近十年总体经济大家如塔贝里尼(Guido Tabellini)、亚列西纳(Alberto Alesina)、基德兰(Finn Kydland)等人的艰深论述提出极具透视力的批评。在当代经济学家中,能有此等数理、历史、思想三面向纵深能力的绝对是屈指可数。此书能获得克鲁曼与桑默斯等不同派系学者的交叉推荐,绝对没有侥倖。

  《大紧缩》一书所探讨的主轴是:政府究竟该如凯因斯学派那样增加支出,抑或该像芝加哥学派那样强调财政纪律、节衣缩食。作者分析的案例,大都是一次大战后的欧洲、1930年代全球大萧条后十余年、2008金融海啸之后、2010欧元危机迄今等「灾后」各国经济。布氏的主论点也是凯因斯的论点:经济灾难通常伴随着经济决策者的踌躇不前,谁都害怕未来还有苦日子,谁也没胆多消费多投资,于是整个经济根本没有自我回复动力的机制。这时唯一能重新带起经济动能的,就是政府。若是灾后还要政府紧缩,那就会使经济长久陷入萧条。这样子的凯因斯「动员戡乱时期」的政府论述,我认为是对的。

  但是,对于凯因斯的理论也有所批评。第一,如果我们讨论的不是动员戡乱时期,而是承平时期,那么政府支出「点火」的功能,就相对有限。我常做个比喻:政府支出就像是火种,其目的是要点燃民间的木柴,如此才能生火烧饭。单单靠火种,是绝对煮不了饭的。承平时期民间消费与投资都进行的很顺利,政府莫名其妙乱点火,实在没什么道理。第二,如果点燃火种没有大的实质效果却有「烟火效果」,那么政治人物还是有可能胡乱开支票,花钱讨好选民。其后果,就是政府债务增加,平白使我们子孙辈还债的负担加重。读者只要看看台湾从南到北的蚊子馆,就知道前述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整体而言,在动员戡乱时期,我同意作者观点;在承平时期,我不相信政客花钱会节制,一定要给予某些限制。

  我对读者的建议是:此书中某些非常细琐的特定国特定年的数据,不必太注意其细节,但一定要抓紧这本书的主论述与基调。这年头许多经济学博士都被狭窄切割的科学训练所僵固,对很小很小的经济专业懂很多,却对绝大多数专业以外的经济观念懂很少。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做个范例:经济学家当如是也!

推荐二

主权债务危机的安定力量(节录)

邱正雄 永丰银行董事长


  本书是一本思路清晰、严谨的好书。Investopedia(投资人百科全书)网站称:撙节是指政府减少支出及在金融部门做紧缩,至于这两个撙节项目的前后关系,本书明白指出2008年以来欧美「打从一开始就是个银行危机,后来才转变为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市场上的确有状况,尤其在欧洲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主权债务)危机只是结果而非成因」。这是非常正确的看法,但目前的问题是应如何解决此一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本书正确指出,一种是德国人领导或称奥地利学派的厉行撙节,鼓吹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这样的世界中,景气萧条才是厉行节约的好时机」。另一种是美国人预设的凯因斯学派,是以货币、财政政策安定金融。

  欧洲在2010-2012年的主权债务危机,既然是先有金融危机以后才引起的,那么解决方法自然要先解除金融危机,则主权债务危机就可大半解除了。这篇推荐文要特别指出,2012年欧洲能大部分跳离主权债危机的过程实在是靠货币政策,以及支持货币政策倒帐风险的财政政策所致,故本人支持凯恩斯学派观点。……

  在台湾,为了银行间的帐户能顺利即时清算,并使银行帐户随时维持清算收支平衡,央行规定各银行须有一笔钱放在央行「清算准备金」帐户内,当作银行准备金,使央行对各银行在做即时系统清算时,能用来弭平个别银行帐户收支不平。在欧洲不像台湾要有现款存在央行,当欧洲央行与各国央行清算时,如发现各国央行之帐上发生金额不足时,就由欧洲央行给予各国央行Target 贷款(Target是此一电脑作业系统的名称)。同理各国央行对其个该国银行清算帐户款不足时,也给予各商业银行紧急的流动性贷款。……

  如同本书作者指出,经济大衰退时,货币政策及财政支出能重建金融信心,上述例子及本书很多例子均有支持实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主权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IMF)被要求提供协助时,均要求受援国家须先採撙节政策才能给予援助(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IMF应韩国要求提供协助时也提出同样要求),背后原因是IMF资源有限,故不能承受受援国家发生重大倒帐风险,而欧洲央行德拉吉的OMT(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政策及Target清算贷款机制都有须承受被倒帐的风险,而欧洲银行及工商民众购买主权债、股票,怕的就是被倒帐及发生损失。但因有欧洲央行承受此一主权债的倒帐风险,银行、投资人愿持有主权债,故OMT等货币扩张政策(此一政策承受信用倒闭风险,即是有财政政策的支持)自然生效。

  台湾情况也相同。2008年9-10月全球金融风暴中,刘兆玄内阁所採在危机未扩大前就发布「三挺政策」,其中存款全额保险政策及对正常经营工商的贷款予以展期(也可稳定劳工就业),政府国安基金进场买股票,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提高保证比率,均隐含政府会承担损失风险的宣示,故能安定金融信心,反而经济不会发生倒帐、萧条。另负责台湾有关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财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其政府股权在2014年也由财政部转为中央银行所有,可增加支付清算系统安全性的监督。

  最后针对美国要解决2013年财政悬崖的办法中,本书指出「要透过税收而不是靠撙节」,深具前瞻眼光,就此而言,欧元区有须成立欧元区财政部总会来协调有关各国财政税收及财政支援分配等事宜,各国财政纪律值得重视。

推荐三

千错万错都是「银行」的错(节录)

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2007年美国的次贷风暴引发2008年中开始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一时之间全球经济凄风苦雨,「债务」问题浮上枱面,而欧猪五国(PIIGS)的欧债危机随即接手打击岌岌可危的全球经济,「大债时代」也宣布启幕,如何因应成为焦点。2012年初掀起一场「厉行撙节或追求经济成长」的热烈论战,两派阵营壁垒分明,都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支持。

  撙节 V.S 成长旗鼓相当
  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鲁曼为首的阵营,力倡解决欧债得透过成长与刺激经济措施,成员包括另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史迪格里兹(J.Stiglitz),以及美国前财长桑默斯等,而2012年法国新总统欧兰德本身就是克鲁曼的忠实读者。

  另一派以德国总理梅克尔为首,强调更严格的财政纪律才能防止严重负债国家引爆的金融危机扩散,且改革整顿财政秩序后,才能吸引投资人与恢复竞争力。曾提倡「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名噪一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Jeffrey Sachs),以及另位2006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的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皆属此阵营。……

  弔诡的历史解读
  当代经济学始于亚当斯密,主张市场机能无形手能将经济体系调至最适,政府不应干预。但「市场失灵」理论和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让一切都变了,「供给过剩」的事实让赛伊法则失效,凯因斯的「政府创造有效需求」抬头,于是「需求创造供给」成主流,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经济舞台当主角,鼓励消费、政府支出增加创造需求是拚经济、救经济的基调,而海耶克被凯因斯打趴在地,奥国学派从当代经济学教科书消失是众所周知之事,直到最近「印钞救市」和QE(量化宽松)政策效果不彰,甚至被以「酗酒」、「毒瘾」形容,海耶克的主张才又从冷冻库中被搬出来,奥国学派也才重见天日,撙节、节约的声音也传开来。或许此种趋势促使这本书的出现,想压抑此种发展,并重新歌颂凯因斯理论,克鲁曼已被认为是「凯因斯还魂」,没想到本书作者还更像是「凯因斯再世」。

  「讲清楚、说明白」无疑是最佳策略,这本否定撙节思想的书由理论和实证两路提出严厉批判,赞同撙节者特别要好好读一读,或许会发现盲点、症结何在,或者会发现其实差异并不大,尤其在「千错万错都是银行的错」应是有共识,差别所在就是「政府该不该出手救」。这本书作者认为当今政府债务是银行债务转来的,因而不能怪政府,也不应该由而缩减政府支出,似乎透露出认同政府应「放任银行倒」,而之后再思索因应之道,如此,与奥国学派的主张好似也没差别呢!关于银行的角色、金融产业的看法,作者与撙节派也似乎一致。

  当然,两者间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对政府扮演角色的看法,奥国学派主张市场机能,凯因斯学派则认为政府应严格监控金融机构,尤其在金融海啸发生后,虽然两者都认为是银行搞砸了,但奥国学派说是市场被弄垮了,或者是市场不玩了,因为贪婪、欺骗、不诚信,市场交易就停止了。但凯因斯学派却指责自由市场失灵,从而要政府干预,订定更严格的规则并作严密监督。就这一点差别,可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由而推导出的政策也就南辕北辙,自1930年代以来就吵嚷不休,莫衷一是。……

  俗话说:「真理愈辨愈明」,这本书提供思辨的好料,是具有启发力的书,也就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无论是撙节的赞同和反对者,都应该好好仔细读一读并且要深入思考,尤其政策拟定者更不能错过。

自序

撙节开支,一段个人历史(节录)


  这本书有个不太寻常的开始。2010年7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麦克布莱德(David McBride)写电邮问我要不要写本书谈谈经济政策转向撙节的状况。当时我一直想写本书讨论「自由主义世界的终结」,不过也一直没什么进展。刚好大卫这个提议似乎就是个现成的替代机会。毕竟像这样一本书总要有人来写,而且正如银行家所说的「攸关切身利益」,我个人就有很好的理由来撰写这样一本书啰,理由容我稍后详明,所以我也就答应了。之后不久,布朗大学华生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柯克曼(Geoffrey Kirkman)问我(我本人也是该中心研究员)有没有什么构想可以拍支短片,我就说答应要写的这本新书刚好有些东西可以拍。

  当时二十个工业国家集团(G20)在2010年6月开会结束,于加拿大多伦多发表最后公报,而我那两个发表机会就在之后不久到来。2009年以来,各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回应带来凯因斯经济学的再次抬头,但这次的G20会议却显示各国在经济上又回复到过去的看法,而且更强调撙节开支。G20公报唿吁各国别再浮滥花钱,应该追求「有利于经济成长的财政强化」;说穿了就是要大家「撙节」开支。记得那时候我心想:「这简直就像是独角兽驮着魔法盐一样,都是鬼扯!」因此刚好有人找我拍支短片时,这个「撙节开支促进成长」的题目正好派上用场。各位可以在网址看看这支短片。

  学者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要提供一些思考与想法,还有教书。另外,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扮演「吐槽政策」的角色。对于相关利益团体所提出,用以解决公众问题的想法和计画,我们要做的就是详加检视,看看它们能否通过验证或测试。

  想靠撙节开支来促进成长的作法就不能通过测试,而且在金融危机才刚过就採取撙节政策更不是正确的回应方式。那些主张我们应该厉行撙节的种种说法,也都无法通过测试。至于那些说法何以经不起考验,各位在这本书里就能读到完整的论证。而前面说的那支短片,即是这些论证的精简版。不过在拍摄短片时,制作人波斯纳(Joe Posner)一定要我把我想说的话浓缩成五分半钟。等到我拍完短片之后又回来写这本书,我就想,那么这本书还有什么要说的呢。

  不过这些论证和学术原理还是需要详尽阐释,到时各位就会知道,那些主张我们必须撙节开支的原因(因为以前实在花太多钱了等等)以及讨论撙节政策会带来什么好处的理由(裁减支出会促进成长)其实都是胡说八道、而且非常危险。但这些现在反而变成主流想法。或许在我这本书出版时已经退烧了,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必定已经造成严重损失。

  之所以会带来严重损失的原因,我们会看到,一部分是因为意识形态。但这些主张之所以如此强而有力,有些原因则是在于实质层面。我们看到这次的银行危机在美国是「大到不能倒」,到了欧洲却变成「大到救不了」,也因此才引领我们走上撙节之路。2008年我们开始援救那些银行,结果一路救到现在还是没完没了,此一状况尤以欧洲为惨。这本书正好可以让我从意识形态和实质层面上,来探讨这些糟糕想法何以仍然占据主流思潮的地位。不过拍完短片之后再回来撰写这本书时,我想到一些更为个人的理由,领悟到自己更应该写书来讨论撙节政策的不公平。

  1967年,我在苏格兰的丹地(Dundee)出生,家父是个屠夫兼出租电视(没错,那个年代电视很贵,大家只能租着看)。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过世了,因此都是祖母照顾我。我在(相对)贫穷中长大,有时候还真的是穿着鞋底有洞的鞋子去上学。所以甭说是撙节,我的成长过程简直就是拮据。家庭收入就靠政府支票,也就是国家发给的退休金,偶而再加上我那个体力劳动的爸爸给予的资助。我是社会福利养大的孩子,而且也以此为荣。

  如今我在美国常春藤盟校担任大学教授。从发生的机率上来说,我本身就是「同代社会流动」的极端例子,这你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现。然而当初让我可以成为今日之我的原因,如今却被指为危机的根源:国家,更具体地说,就是所谓臃肿膨胀、脱缰失控的君父式福利国家。但这种指责是禁不起检验的。尽管跟欧洲其他富裕国家相比,英国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它的福利措施让我从来就没挨饿过。我奶奶的退休金再加上学校的免费膳食使我不至于没饭吃,而社会住宅让我得以遮风避雨。求学过程中的那些免费学校,事实上就扮演着社会流动的阶梯,让我们这些在生命乐透中偶获才华的人得以拾级而上。

  因此,在这个撙节当道,且被视为唯一出路的时代,我内心深感不平的是,对现今世代而言,「工人拯救银行家」固然毫无公平可言,而且像我这种出身背景的孩子的未来也要一併被牺牲掉。诸如英、美社会在1950至80年代中视之为理所当然,像我这样背景的孩子们得以力争上游的社会流动,实际上已渐渐陷于停顿。在许多发达国家里,年轻族群的失业率都达到前所未见的新高纪录,而撙节政策只让会这些问题变得更糟。以刺激成长、创造机会为由来削减福利支出,只是令人想吐的谎言连篇。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各位牢记这一点,确保未来不会只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和特权阶级的未来。坦白地说,这个世界应该多多利用福利政策培养小孩成为大学教授,其他那些人才会老实一点。

台湾版序

  亚洲经济体的高度成长,台湾正是其代表,从地理上及概念上来说,都跟深陷紧缩魅惑、严厉裁减预算的欧洲大不相同。台湾的财政部长张盛和在2013年1月曾明白表示,应当筹资推动公共投资为先,预算平衡与否尚属其次,像这样的发言在欧洲地区可没有哪一国的财长曾经说过。不过台湾在2014年虽然提高国债上限,公共支出还是仍微幅减少。现在的台湾并未实施紧缩,但这并不表示未来就没有这个可能。

  厉行紧缩政策,裁减政府支出以降低国债,借此来提升竞争力、改善投资预期,这些想法都很吸引人。听起来的确很不错啊。但是这种想法实在是危险得不得了,如果有很多国家同时这么做,大家的债务只会增加而收入反而减少,投资气氛也益形低落,如今的欧元区不正是如此。我这本书就是要说明这个危险理念何以阴魂不散,并且向台湾和世界各国提出警讯,市场和政府本该共存共荣,不必是对立互斥。对于这一点,台湾也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那个现今看似盛行一时的紧缩理念,其实是历史悠久却半点好处也没有的经济废话,对此得之不易的认识,希望台湾人不要忘记。

布莱思 于南波士顿 2014年1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概论撙节、债务及其寓意(节录)
为何撙节?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这一天,发生了一桩就国家财政上难以想像的超级大事。美国的债信评等竟然丧失原本的三A(AAA)等级,惨遭债信评等机构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的降级。

美元一向被全球各国视为储备货币,也就是说基本上是被其他国家当作是紧急状态下的价值储存工具,尤其各种大宗商品的交易和计价也都跟美元有关系,而且美元币值也被全球货币体系当作是定锚,因此美国债信等级下降可谓非同小可。于是隔週的週一,2011年8月八日,道琼工业股价指数重挫六百三十五点,为历来第六大跌幅。

大西洋彼岸早因2009年希腊危机即陷于混乱的欧洲债券市场,如今似乎连义大利和西班牙都要一起拖下水,整个欧洲银行体系的偿债能力都让人感到怀疑,进一步重伤欧元汇率。与此同时,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也发生严重骚乱,并随之蔓延到整个城市和英国各地。

伦敦的骚动是很快就平息了,但「占领」运动(Occupy movement)随之而起,起先在曼哈顿的祖科蒂公园(Zucotti Park),并延烧至全美各地,最后也蔓延到全球多国。

各地占领运动的起因虽然不一,但群众的关切中有一点特别明显:过去二十年来收入和富贫不均的现象虽因信贷宽松而遮掩,但大家对此其实都非常不满。占领群众后来虽然是被冬天和警察驱散,但引发抗争的问题还是悬在那儿没有解决。

一直到现在,欧洲的金融兼债务危机犹未底定,从这个高峰会滚向那个高峰会,德国对财政收支的节约谨慎和西班牙高达25%的失业率犯沖,而希腊政府致力裁减开支却为自己带来破产,陷广大人民于贫困之中,结果需要更多贷款才能撑下去。在美国,这些问题带来的是民间部门成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的机会流失和目前可见的僵局。

这些状况如果个别来看显得相当混乱,但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都是息息相关,而且解决办法似乎只有一个:撙节,裁减政府预算以促进经济成长的政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