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

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全球化
  • 后QE时代
  • 制造业
  • 经济转型
  • 地缘政治
  • 贸易
  • 供应链
  • 世界工厂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中国是下一个金融未爆弹,台湾又该何去何从?
别以为中国强弱与你无关!
两岸经济命脉紧紧相连,中国问题却远比你想像的还要严重!
台湾该如何摆脱困局,找到新的定位?

  中国经济正在崩坏,宛如针尖上的泡沫!
  他会步上日本的失落之路? 或是蛰伏沉潜,以待下一轮的成长契机?
  弱势美元即将反攻,亚洲泡沫难逃破灭,世局快速重整,最终谁会胜出?
  王伯达继《民国100年大泡沫》《美元圈套》后,最新趋势预测力作!  

  ◎王伯达代表作《民国100年大泡沫》《美元圈套》精准预测已经成真:
  《民国100年大泡沫》预测台湾资产泡沫的成形以及贬值救经济的不可行,今台湾中央银行也都发表类似的警讯与看法。
  《美元圈套》预测美国再起、黄金退位以及非洲蜕变等都已实现。    

  ◎最新剖析下一波趋势:     
  《再见,世界工厂》预测亚洲资产泡沫即将破灭,以及破灭后的全球变局。

  未来,我们究竟会跟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说再见,
  或者会再见到一个崭新风貌的世界工厂?
  无论中国崩坏或重生,台湾都将深受影响,
  两岸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上,台湾究竟该何去何从?

  全方位解析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
  美国将会继续引领世界前进?或者中国能成功挑战美国霸权?
  量化宽松会引发资金大退潮?新兴市场债务危机浮现,金砖光芒已经褪色?
  美国正以军事和经济力量包围中国,大国角力暗潮汹涌,新冷战格局成形?
  各国政府把国内经济困境的焦点转移海外,东亚将成为最新火药库?
  中国的实体经济或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庞大的泡沫,世界工厂地位面临严峻考验,无法避免的大萧条即将来临?

  ※世界工厂溃败的真相
  已开发国家大减赤
  欧美国家用债务堆起了假性繁荣,现在开始撙节支出、删减赤字,过去用债务所堆积出来的需求不复存在,中国的超额产能瞬间变为闲置产能。

  贸易保护幽灵再现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国,贸易壁垒几乎都是冲着中国而来。昨天的中国把商品卖给全世界,今天全世界都不跟中国买东西了,中国产能过剩就是必然的结果。

  迷你世界工厂崛起
  中国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许多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很可能会取代世界贸易组织,而这些自由贸易区中的开发中国家,将会逐渐瓜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美国量化宽松退场
  美国量化宽松退场之后将会掀起全球性的资金紧缩,过去推升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资金将无以为继而终告破灭。

  中国内部改革转型
  中国金融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的道路,但许多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都遭遇了金融危机,中国的转型之路充满艰难险阻。

  产官学界一致推荐的经济专家 :
  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晓波   中国财经作家,《大败局》作者
  南方朔   社会观察家    
  陈冲  总统府资政、东吴大学法商讲座教授
  许嘉栋   前中央银行副总裁,现任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  
  黄国华 总干事  
  刘必荣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推荐人排名依照笔画顺序)
《数字革命与重塑:全球商业新范式》 引言:在颠覆中寻找新航向 21世纪的商业格局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模式、价值创造方式以及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场由数据、算法和连接性驱动的变革,探讨在“数字原住民”一代崛起、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全球企业如何构建适应未来竞争的商业新范式。我们关注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趋势,而是技术如何催生出全新的组织形态、商业生态以及治理结构。 第一部分:数据驱动的价值重构 一、从产品到服务的范式转移 传统的经济模式侧重于实体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而数字革命的核心在于“服务化”和“订阅化”。本书详细考察了“产品即服务”(XaaS)模型的兴起,分析了软件、硬件乃至工业设备如何通过物联网(IoT)和云计算平台转化为持续性的服务流。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调整,更是企业与客户关系深度的重塑。客户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者,而是持续的价值共创者。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数据流来预测客户需求、优化服务交付,并实现超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从而建立起难以被模仿的客户粘性。 二、数据资产化与智能决策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已成为比有形资产更具战略意义的资源。然而,原始数据本身价值有限,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力。本书深入剖析了企业如何建立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性。我们重点讨论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商业智能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算法模型进行需求预测、库存优化、欺诈检测以及动态定价。关键在于,我们强调决策权正从传统的层级结构向由实时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流程转移,这要求组织具备高度的数据素养和敏捷的响应能力。 三、去中心化与信任机制的变革 区块链技术及其底层分布式账本概念,正在挑战传统的中心化信任中介。本书探讨了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金融交易和数字身份验证等领域的革命性潜力。我们分析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初步实践,以及智能合约如何自动执行商业协议,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虽然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所代表的“无需信任的信任”理念,预示着未来商业协作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与平台战略 四、平台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平台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界面,它们是连接供需双方、驱动网络效应的核心基础设施。本书将平台视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有效地管理和激励生态系统内的参与者。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平台(交易型、创新型、混合型)的成功要素,并深入探讨了“飞轮效应”——即如何通过补贴、激励机制和数据反馈,使网络效应自我强化,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理解平台战略,意味着理解如何从“拥有资产”转向“组织连接”。 五、跨界融合与垂直整合的再定义 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行业边界,促成了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与竞争。金融科技(FinTech)颠覆传统银行,医疗健康(HealthTech)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以及工业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都是显著的例证。本书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合作、并购或内部孵化,构建跨越不同价值链环节的生态系统。这种融合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组合能力”和“跨域管理”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交叉点。 六、模块化与API经济 现代数字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模块化的架构,将复杂的功能拆解为可独立部署和组合的微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API)。这种“API经济”允许企业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新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创新速度和灵活性。我们详细分析了API如何成为新的“数字资产”,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对外开放和管理其API生态系统,实现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第三部分:组织韧性与人才重塑 七、敏捷组织与持续学习文化 在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计划周期的时代,传统的科层制和长期规划模型已显疲态。本书主张采用“敏捷”原则来指导组织的整体运营,强调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和对市场反馈的即时响应。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即如何通过内部培训、外部知识获取以及容忍“建设性失败”,确保组织的人才结构和知识储备能够持续跟上技术前沿。 八、人机协作的新工作范式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并非单纯取代人力,而是重新定义了人类工作的价值所在。本书区分了“自动化”(Automation)和“增强”(Augmentation)两种趋势。我们分析了哪些任务最容易被机器接管(重复性、高强度计算),以及人类的核心价值——创造力、复杂的情感理解、跨学科的综合判断——如何通过人机协作得到最大化释放。这要求企业投资于“软技能”的培养,并设计出能够有效整合人类判断与机器效率的新型工作流程。 九、数字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企业权力的集中和数据使用范围的扩大,对数字伦理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探讨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和市场垄断等核心治理挑战。我们强调,未来的领先企业必须将“负责任的创新”内置于其战略核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不再是公关口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新机遇,例如利用AI优化能源效率、减少供应链浪费等。 结论:面向不确定性的适应力 数字革命不是一次性的技术升级,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过程。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主题:在高度连接、快速迭代的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其拥有的规模或资源,而是其感知变化、快速学习和有效适应的能力。理解并掌握这些新范式,是确保企业在下一轮全球商业重塑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伯达


  学历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台北大学会计学学士

  经历
  具备证券分析师执照与多年国际企业併购财务顾问经验,长年关注国内外经济与产业发展,曾发表许多具前瞻性及影响力的评论

  现职
  现为《壹周刊》「台股教战」专栏、《Money钱》「企业策略」专栏撰文,分析台湾股市、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现况
 
  着作
  《民国100年大泡沫》(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
  《美元圈套》
  《预见未来》
  《谁把台湾经济搞砸了》
 
  对于现在的台湾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该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在政府制度上,我们应该选择向左走,让政府来决定如何分配与运用资源;还是向右走,让市场来决定什么样的产业最适合现在的台湾?在政治上,我们应该选择在这中国包围网中,向左走扮演一个突围者;还是向右走,成为包围者的一份子?在经济版图上,我们应该选择向左走,拥抱一个可能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还是向右走,面对一个更多元化的世界。关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台湾读者们在未来所应该优先思考的,而这些答案也就决定了台湾未来发展的命运。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红色中国即将崩溃      吴惠林  
推荐序   极具可读性的惊艳之作      陈冲  
前言   新冷战再起

第1章   崛起,世界工厂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   
一九八八年通货膨胀与六四天安门事件   
苏联解体与《南方谈话》   
一九九三年汇改与新一轮通胀   
二○○一年中国入世与黄金十年   
中国为什么能快速成长?

第2章   浮夸,世界工厂
褪色的金砖   
浮滥投资与过剩产能   
超额国外需求   
堆积的债务   
浮夸,世界工厂  

第3章   泡沫,世界工厂
外汇存底的诅咒   
一九九○年日本大泡沫   
台湾一九九○年万点泡沫   
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   
房产泡沫是经济发展失败的结果   
泡沫,世界工厂

第4章   包围,世界工厂
中国包围网   
苏联殷鑑不远  
世界工厂的溃败   
包围,世界工厂   

第5章   破灭,世界工厂
历史上的泡沫们如何破灭?   
美元指数循环牵动市场   
美元指数将迎来牛市   
再见一九九四,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中国内部改革戳破泡沫   
破灭,世界工厂      

第6章   再见,世界工厂
泡沫破灭后的景象   
通缩,是新一轮成长的开始   
再见,世界工厂   
转型的中国,转变的世界   

结语   没有胜负的战争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红色中国崩溃在即!/吴惠林


  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渐进退场已成定局,新兴经济体资金愈来愈紧俏也成共识,金融资产泡沫破灭近在眼前的声音也愈来愈响亮。其中,红色中国是最大泡沫愈来愈受到注目,连就在二○一四年∼二○一五年初的确切日期也被明白提出,而且会持续十年大萧条。这不禁让我想起二○○一年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十多年之后是否就要实现了呢?

  又闻中国崩溃 当年章家敦的立论是「中国四大国营银行的坏帐已经高到不能维持的地步,早晚走向崩溃一途」,但迄今中国没有崩溃,是否意谓章家敦的预测错了呢?不要忽略章家敦说的是「即将」、「早晚」,并未明确指出日期,且十多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而中共中国是共产极权,它利用高存放款利差的政策,夺取人民存款该有的利息收入以补贴金融业的亏空,这种打消呆帐的作法在欧美民主国家无法「长期」执行,因为执政者会被赶下台,但在共产中国,为国牺牲一些利息收益被认为合情合理。问题是:如此作法能维持多久?

  二○○八年金融海啸出现,该年十一月中共推出四兆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引出疯狂大借贷,产生畸型的地方「城投债」,房贷与一般企业放款产生的房市泡沫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这是本土趋势投资家林洸兴在二○一一年的观察,他当时认为二○一二年这颗超级炸弹就会引爆,二○一二年过去了,不但不见爆炸,「世界末日」的马雅预言也未实现。不过,危机解除了吗?

  同样在二○一一年,邓特公司(HS Dent)出版了《大崩坏就在眼前》(The Great Crash Ahead),邓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指出:「最后一个泡沫在中国,由于其政府一手促成的超大资本投资,制造了一个极端庞大的房地产泡沫和高度过剩的住宅、基础建设和工业产能,到了二○一二年初,欧洲经济走疲的影响将扩散到美国,并开始对中国造成冲击,由中国政府主导的那个泡沫也将会破灭。」

  他在二○一四年一月再出版《二○一四年∼二○一九经济大悬崖》(The Demographic Cliff:How to Survive and Prosper During the Great Deflation of 2014~2019)新书中,一再警告我们:「当其他经济学家、分析师告诉你,我们终于出现长久复甦—千万不要相信他们!」而且他还透露「二○一四年∼二○一九年的大通货紧缩是有生之年最严重的衰退、最深的低谷」。

  中国大泡沫就要破灭 邓特二世认为,中国泡沫可能是现代史上最大的政府驱动型泡沫,而它的崩溃也势将创下新纪录。要消化这个过度投资的恶果,可能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时间,但到时候,中国又将掉落人口统计趋势断崖,所以,它可能永远都无缘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气数即将告终。

  关于「中国大泡沫即将爆破」这个最近又被热议的课题,会不会又像放羊的孩子「狼来了」子虚乌有呢?青年作家王伯达这本《再见,世界工厂》给了我们非常可靠、清楚、明白的解析。本书和他先前《民国一○○年大泡沫》(二○一○年)和《美元圈套》(二○一一年)合成三部曲,这本是总其成。 在首部曲中,王伯达提出「外汇存底的诅咒」,精准明白点出金融资产泡沫的形成及破灭,并指出「强制贬值」政策是祸首;第二部曲则辅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清晰解说美国将继续强大的前因后果,将历史经验、石油美元、粮食美元、网际网路产业发展、生产力提升等种种标示「美元不可能下落」的因素,以及两岸如何振衰起弊,娓娓道来。《再见,世界工厂》则述说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完整故事,眼看楼起、楼崩,而庞大外汇存底的积累就是最根本的引信。在这本书中,王伯达放大格局,用基本经济学理和大量资料,由政治、军事、产业和经济各个面向,将国际经济局势变化中的中国经济演化做出很精辟的分析和预测,文字洗鍊、言简意赅,一般人都能看懂。

  通货紧缩不是坏事 最值得称许的是,作者将「通货紧缩」这个被负面解读的现象予以平反,并将生产供给面是根本,而宝贵资源的有效使用才是王道,以及储蓄才能有明天的消费,用精彩的说故事方式写了出来。对于中国世界工厂已是明日黄花、房地产金融大泡沫即将被刺破、大萧条随之而来的来龙去脉剖析得让人不忍放下书。对于仍然大力被马政府引领与中国经济紧密联结,以及对人民币狂热的台湾人民,本书是暮鼓晨钟,很有必要详细阅读,并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

  本书以一九三○年代经济大恐慌之后美国的再崛起,以及日本在泡沫破灭后二十年来一直昏睡的经验,评断中国经济破灭之后如何再起,冀望李克强的开放政策之落实。这是否会是奢望,由「和谐」两个字的解读可见端倪,「和」者「禾」和「口」之组合,意即「人人有饭可吃」,而「私产自由经济体制」的社会就是如此,「谐」字由「言」和「皆」两个字组成,意思是「人人有说话的自由」,这是「自由民主社会」里才有的景象。

  中国虽朝自由经济私产前进,但还差很远,而自由民主则是远在天边;或者由「政府角色」的角度来看,经济干预政策退场,政府职责放在「创造并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投资生活环境」是首要之务,期待王伯达下一本书以此为主题落笔。

(本文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推荐序二

极具可读性的惊艳之作/陈冲

  在今年二月分中旬前,我从未见过本书作者,但并不意谓我不认识王伯达。多年来,以读者的身份,透过伯达兄脍炙人口的着作《民国一百年大泡沫》、《美元圈套》,以及《预见未来》,早已见到其人在经济学及金融市场的深厚功力,书中所触及的关键论点,每使我「于吾心有戚戚焉」。

  过年期间利用空闲阅读伯达兄另一大作《谁把台湾经济搞砸了》,依然是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其风格、见识超越其年龄应有的成熟,也运用了不少《预见未来》所介绍的方法论。年后机缘凑巧,透过友人介绍,得与伯达一谈,果然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更胜闻名。沈稳练达、见解不俗,亦增钦佩,方知何谓英雄出少年。

  日前先觉出版社转来伯达兄新着《再见,世界工厂》一书,并邀为文推荐,虽时间紧迫,但因累积阅读相关大作的经验,得以迅速消化其理念。本书由美国「重返亚洲」的国家战略及量化宽松的调整切入,再由日本及亚洲新兴国家兴替的经验观察中国大陆世界工厂的「崛起」、「浮夸」、「泡沫」各阶段,以及可能的「破灭」,再就破灭后的机会与挑战进行诠释,极具可读性。尤其作者採用大量数据、典故、学说,且生动援引不少电影、故事,引人入胜兼又发人深省,读过伯达兄以往四本大作的人,固可再次惊艳;未读过其着作的人,亦可借本书的整理归纳而不致有憾。故愿诚意推荐,盼阅者受惠。 

(本文作者为总统府资政、东吴大学法商讲座教授)

前言  

新冷战再起


  一九七八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元年,也正巧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在这一年还只是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毛额一五五美元的开发中国家,相对来说,台湾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在这一年已经来到一、五九九美元,并与香港、南韩,以及新加坡并列为亚洲四小龙。

  三十六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外汇存底,以及最高的制造业产值,更有许多的研究机构预估,再过十几年,中国很可能就要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的人民币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龙头地位的货币,现在的中国无疑是美国这个世界霸权的头号挑战者。

  只不过,这样的预言会否实现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在那个时候,美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也同样遭遇了其他国家的强力挑战。

  一九八○年代是个两极的世界。全世界两大经济强权是美国与日本,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分别达到一○、二二五美元与八、六七五美元;而全球在政治上则是分别出现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局面。

  一九八○年代的日本,工业竞争力优异,人均国内生产毛额在一九八七年已经超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在《日本第一》这本书中写道,日本在未来将会取代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主导地位。相对来说,当时的美国则深陷停滞性通膨,失业率接近二位数字。只不过傅高义这日本第一的预言从来没有实现,现在的日本经过一九九○年的资产泡沫之后,反而与美国的差距越拉越远,再也没有人提起过日本第一这件事。

  一九八○年代的苏联是美国政治上的主要对手。他们在八○年代以前,靠着石油经济得以维持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但美国在八○年代开始拉拢沙乌地阿拉伯,并成功说服他们增产石油,以抑制国际油价。这样的作法一方面缓解了美国国内停滞性通货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等于是夺走苏联赖以维生的经济命脉。苏联的石油经济失效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面临的经济上的困境,过去奉行共产主义的盟国们陆续倒戈,最终曾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苏联只得宣布解体。 日本的资产泡沫在一九九○年破灭;苏联则是在一九九一年解体,冷战宣告结束。美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的两大对手在短时间内相继瓦解,一九九○年代最终成为美国独大的世界,美国在这十年间迎来近代最长的一段经济荣景。一九九○年一月,道琼股价指数为二千七百多点,然而,十年之后,道琼指数在一九九九年则是来到了一一、五○○点的水准,涨幅三二五%,代表科技股的那斯达克指数涨幅更是高达九五○%。

  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独大的局面再度被打破,中国成为最新的挑战者。美国的网路泡沫在二○○○年破灭;二○○一年,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盛出具「金砖四国」报告,正式开启了金砖年代,或者说的更为明确一点,其实是中国的年代。 现在的中国取代了八○年代的苏联及日本,成为美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的主要对手。虽然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在的他却也与当年的苏联及日本一样,面临了相同的问题。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蕊在二○一一年十一月于《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America's Pacific Century)的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指出,为了维持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及利益,在今后的十年中,美国必须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亚太地区,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重要领域增加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并将这样的策略方向定调为「转向亚洲」(Asian Pivot)。

  二○一二年六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Leon Panetta)在第十一届亚洲安全会议上提出了「亚太再平衡」(Asia-Pacific Rebalance)战略。表示将会优先将新式武器布署在亚太地区,以保持美军的优势,同时,到了二○二○年亚太地区的海军布署占全球比重,将会由目前的四○%提升到六○%。自美国开始表示要转向亚洲以后,西太平洋周围的国家,包括日本、南韩、菲律宾、越南等国便分别与中国发生冲突,而美国则是陆续增加包括澳洲、新加坡与菲律宾的驻军活动。

  两个大国间的这种军事包围与联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美国与苏联的冷战,而如果说美国最后是因为扼住了石油—这个苏联的经济命脉而使其解体,那么,现在中国所应当留意的经济命脉应该就是制造业了。

  美国自二○○九年起,便持续的在人民币的汇率上做文章,他们认为中国刻意压抑人民币的汇率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行为,借此来迫使人民币升值,在那之后更是在多种中国制造产品上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课征高额的关税,这么一来,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就因此被垫高了。

  另一方面,正如同当年美国拉拢沙乌地阿拉伯,借以打击苏联的石油经济一样。美国除了前述军事同盟以外,在经济上也开始拉拢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总统欧巴马在二○○九年宣布将扩大《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计划,之后则是持续扩大这个协定的影响范围。亚洲国家中的澳洲、越南已经加入,日本与马来西亚加入谈判,而南韩、菲律宾、寮国、泰国,以及台湾则是表达了参加的意愿。

  这些国家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计划后,将可望取得经济上的利益。例如,越南可能取得输美纺织品零关税的条件,而日本则是可能取得液态天然气,以缓解福岛核灾后的能源危机。这些国家也会因此在经济上与美国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而该计划中许多的参与国都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者。

  现在的中国,除了外部环境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有如当年的苏联一样被团团包围之外,内部环境则是与一九八○年代的日本一样,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世界银行曾指出,已开发国家的合理房价所得比,约在一.八倍到五.五倍之间,而开发中国家的数据则在三倍到六倍之间。根据numbeo网站的资料,中国北京在二○一三年的房价所得比为三○.一三倍,全中国房价所得比最高的城市则是深圳的三五.一四倍,这两个城市的数据分别排名全世界第五与第三。近年来同样因浮滥发行货币而导致房地产泡沫高涨的台湾,首都台北的房价所得比则为二七.五八倍,排名全世界第十名。

  在房价租金比方面,根据numbeo网站上的资料,中国上海在二○一三年的房价租金比为三七.○二年,而全中国房价租金比最高的城市为北京的三七.九五年,香港九龙地区的房价租金比则是四六.八七年。台湾台北在二○一三年的房价租金比为七六.二一年,位居全世界房价租金比最高的城市。以上述的房价租金比来估算,北京的房地产租金收益率约为二.六三五%,然而,其目前的房贷利率则是高达六%以上,而台湾的房地产租金收益率约为一.三一%,房贷利率则约为一.九五%。不论是从房价所得比或是房价租金比来看,中国的房地产都已经深陷在泡沫之中,而大量的资源投入房地产的结果就是实体经济的疲弱不振,中国在二○一三年的经济成长率落到了八%以下,这是自一九九○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准。

  现在的中国虽然继承了当年苏联与日本的头号挑战者的地位,却也同时面对了相同的问题。相对来说,我在二○一一年出版的《美元圈套》一书中,则是提到未来的美国很可能将再度迎来一九九○年代的荣景。

  如同马克吐温所说的:「历史不会完全重覆,但有它一定的韵律。」

  似曾相识的场景又再度出现。美国会不会再度迎来辉煌的九○年代?新兴市场的金砖光芒是否已经褪色?中国的资产泡沫会否破灭?未来的中国会如当年的苏联解体?或是像日本一样陷入失落的年代?又或者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能够带来不同于过去挑战者们的新局呢?

  大国间的此消彼长,将会决定未来十年全世界经济、政治与军事局势的发展,最终谁会在这场战争中胜出?身处其中的台湾又该何去何从?我相信在这本书里,你将可以找到答案。 

图书试读

第3章  泡沫,世界工厂

房产泡沫是经济发展失败的结果


氾滥的货币持续涌入房地产后将会酿成房地产泡沫,而仰赖房地产所推动的经济成长是无法长久延续下去的,虽然台湾曾经有官员表示:「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然而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其实是经济发展失败的结果。

市场上的资金永远会去追逐报酬率较高的投资机会,假设今天市场充满了创业与投资的机会,那么大量的资金会涌入房地产市场吗?显然是不会的。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房地产泡沫归咎于流动性过高,也可以归咎于现行产业结构已经不敷潮流,这二者其实是一体的两面。

每当产业结构面临转换之际,许多国家的政府除了给予补贴与纾困之外,另一个常见的作法就是祭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予企业在汇率及利率上的协助。然而在本节一开始便提到,倘若现行的产业结构已经不敷潮流,那么,对市场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只会流入房地产市场,创造资产泡沫罢了。

那么,中国与台湾在二○○八年时做了什么?

中国在二○○八年十一月推出了四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而后更推出了一连串包括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消化超额产能的政策。除此之外,也多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并将一年期的贷款利率由七.四七%调降到五.三一%。台湾则是在二○○九年初发放消费券,并将央行重贴现率由三.六二五%调降到一.二五%。我们试图透过各式的补贴来吸收国外减少的需求,试图透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系企业的营运,但这样的补贴只会引来资源的误用与浪费罢了。

这些大量释放的资金,最终并没有投资在实体产业,而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因为在一个景气低迷的时间点,大多数的实体投资并无法创造令人满意的报酬率,企业主即便拥有再多的现金与借款也不会投资到自己所经营的业务上,而短时间所释放的大量资金就堆积到了房地产市场。这正是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许多的企业集团投入了房地产开发,包括许多企业主也用个人的名义投入房地产,其中不乏游走在法律边缘而因此身陷囹圄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房地产泡沫其实是经济发展失败的象征,因为市场上氾滥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只能进入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会发现投入再多的货币也无法改变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问题,反而让本来应该淘汰的二线业者有了更多生存的空间。宽松的货币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产业的结构并没有因宽松货币而改变,甚至可能更为恶化,而更严重的是我们又创造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房地产的泡沫。

用户评价

评分

《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论述充满了期待。过去,我们看到的中国经济更多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来驱动增长,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低附加值等问题。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并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而QE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全球低利率环境可能发生变化,这对于依赖外部融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中国来说,无疑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自身的命运,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旁边的经济体的未来。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近几年全球经济格局的一些微妙变化。过去,我们常常感受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国际贸易摩擦。量化宽松政策,虽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推行,但其溢出效应是毋庸置疑的,它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现在,当QE这个强大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渐退场,全球经济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两个关键点,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些宏观经济现象的全新视角。它不像那些只谈论数据和理论的枯燥分析,而是用一种更具故事性的方式,引人深思。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将“世界工厂”这个概念的演变与“后QE时代”的全球经济变局联系起来,这种结合是否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

评分

光是《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这个标题,就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个对宏观经济有着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的人。我们都知道,QE这个词在过去十几年里几乎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主旋律,它极大地改变了资本的流向和价格的形成。而当这个时代走向尾声,全球经济必然会迎来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角色,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低成本代工到高附加值创新,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析这个“后QE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经济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局。这种结合了宏观政策和具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全球经济趋势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一出来,就非常吸引人,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标签,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全球经济的脉动很大程度上与此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政策的演变,特别是量化宽松(QE)时代的结束,这种旧有的认知是否还适用?中国经济的转型究竟到了哪个阶段?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全球的经济格局?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正是这本书所触及的核心。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期待,感觉它会深入剖析一个我既熟悉又感到有些陌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并试图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全球经济可能的发展方向。书名中的“再见”二字,更是充满了告别的意味,暗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篇章的开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个“后QE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经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乍看之下,《再见,世界工厂:后QE时代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变局》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性。QE政策的退出,无疑是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经济体量和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的国家,其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引起全球的关注。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世界工厂”这个曾经的辉煌标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能延续其影响力,或者说,它将以何种形式“再见”?以及,中国经济在新一轮全球变局中的定位将如何演变?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可能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经济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实际相结合,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重塑的内在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