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有志银行业务者的最佳借镜 台湾常常将国际化的口号喊得嘎嘎价响,事实上,台湾公司对于公司和个人都没有做好国际化的准备,台湾国际化的第一步通常是中国大陆,但对于中国大陆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且多限于刻板印象;事实上,大陆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0多个,就像30多个国家,风俗人情都不一样。作者将本身在大陆外资银行工作十年以上经验点点滴滴的心得,写成这本书,对于有志于在大陆金融业闯荡的年轻学子有莫大的助益。
银行业的工作就是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客户,而每种客户的要求又不一样,作为服务客户的客户经理就有的忙的,其中的辛酸不足以道理计;而且作者身为外资银行中阶管理人员,又要管理下面人员,又要管理大陆籍主管,加上形形色色的客户嘴脸,如何应付也是要有本事,本书对于如何管上管下、日日忙碌不堪的生活都有生动的描述,足为上班族的写照,而且作者时时在反省最近二十年台海两岸经济实力的消长,台湾银行的经理人员从炙手可热到可有可无,最后完全取代的过程,也只有叹息的分。而大陆的大学生随者经济成长,还是努力工作,希冀一份在外资银行稳定的工作,相比台湾现在的大学生不够努力、不够奋斗的精神,真的有天壤之别,本书也是对台湾有志于银行业务的学生的借镜。
总之,本书可读之处甚多,从个人职涯规划、银行业盛衰起伏、大陆产业的特殊性,到如何应付以人情为主的资本主义,都是作者个人的亲身经验,文笔流畅,个个故事生动活泼,有些故事的结局,令人匪夷所思,有时又莞尔一笑,读完之后,读者一定会有新一层的了解。
台湾大学副校长 汤明哲
推荐序二
成功,是长期兢兢业业的努力与经营 作者毕业于台大管理学院时,那时我在中华开发公司任职,正在筹设聚鼎科技公司,作者的父执辈也参与早期创办。当时,作者向我请教他的生涯发展。我了解作者的背景后,曾引介他一份与大陆投资相关的工作,可能就此开展他服务台商的机缘。我并建议作者宜趁着年轻,早点出国进修。作者不久申请到美国MBA排名前十大之名校去深造,并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回台又为国际知名外商银行录用,先后在台、港服务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只身前往大陆去开拓业务,中国大陆当时物质条件与金融环境都十分落后,作者却愿意接受艰苦挑战,精神可佩。
多年来,作者在大陆负责台湾企业的融资业务,并晋升为Taiwan Desk最高主管。作者不仅在法金业务培养丰硕经验,也累积了相当之人脉。
过去一年作者抽闲完成《透视大陆金色巨塔》一书,从一位外商银行管理干部观察大陆金融业的生态。第一部分着重在个人的修为,从作者工作的经验,可以作为后进金融从业人员进入职场前的心理装备。如:从「大陆出差大不易」了解工作环境的艰辛;从「『Hold住姐』斗法『崩溃哥』」看如何适应刁难的客户;从「被迫成为好朋友」体会法规与制度的冲突;从「需要你了不起,你就得了不起」学习适度的突显成就;从「做了不一定有,但不做就没有」认知年轻人职位与薪给升迁之际遇。
显示作者的成功不是偶然,是长期兢兢业业的努力与经营。
本书第二部分侧重对过去服务的外商银行建言。目前正积极西进大陆的台商银行也可以作为鑑戒。如:从「两岸合作,历史演进」掌握台湾母行与大陆分行关系的分际;从「台商进大陆,参加奥运会」认识大陆台商财务运作的特质;从「MA的发展与衰荣」了解金融从业人员的质变。
作者是全球顶尖外商银行派驻大陆,一线工作7年之久的领导干部。他将多年在大陆从事台商企业放款之经验心得撰述成《透视大陆金色巨塔》一书,可以作为台湾要赴大陆发展金融业务之银行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指南,特为此作序推荐。
聚鼎科技荣誉董事长 张忠本
推荐序三
交浅言深的师徒情谊 那天,老板跟我说部门很快会有个台湾的新同事加盟,据说,年轻、有才、能干、口才了得。我想,最好是林志玲那款,让我带出去见客人,帮忙灌灌迷汤,让我多做点业务;不然,来个吴奇隆也不错,我手上有一伙「师奶」内部客户(很多国际企业都鼓吹一个管理概念,就是同事也是你的客户,尤以指前线行销人员面对后台),可凭他来做做公关,让我们的流程走得畅顺一些。
毕竟要在这种跨国银行生存,应付每年给你加倍的指标,那除了要「周身刀、张张利」(这是典型的港式粤语,意思是身怀百技,还要每技必强,每技必杀)的本事之外,也需要有个好助手,可以帮你内外打通关,而自己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提升业务的高度,务求客户愿意做更大金额的交易、购买更多的产品。同时努力提升部门在银行里的地位,让你的风控官支持你加大授信,说服你的老板投放更多的资源在你团队上……等等。
结果,我跟曙天碰面的第一天可算是挺不愉快的。我不知道是我说错了一句话,或是我「样衰」(港式俗语,即其貌不扬,有点猥琐的样子),反正那天差点就吵起来,我是黑着脸走开的,心想:「以后看我怎样整治你!」不过,后来我们混熟了之后,谈起那事,都觉得很好玩。其实,也是在这种工作氛围里,不是很熟的人会对对方有点戒心,甚至不安好心,一般第一次见面总想给对方来点下马威,让以后合作中不那么容易给欺负。
当然,现实中,在公司也会交到好朋友的。由于工作里团队间需要高度合作,如一般客户经理AO是不能完全弄明白一个避险产品(又名对沖产品)的来龙去脉的,有时候,客户由于处身在行业多年,他们比你还懂,你不仰仗衍生产品部的同事,你是永远做不成这类型挺赚钱的业务的。而那些产品部门的专家,总没办法长时间跟踪同一个客户,因为他们需要服务的客户很有可能横跨整个亚太区,而AO就变成跟客户联系的重要桥樑。久而久之,性格相投的同事总会利用平常一起出差或下班后联谊一下,一方面谈谈工作,同时也需要放松一下,那友谊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开始的。
我和曙天也是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做了朋友。虽然谈不上莫逆,可也能天南地北的谈人说事,每次在一起出差时都能聊个不停。当然,我也不忘作为前辈,传授「一两度板斧」(港式俗语,即好使的、有用的伎俩),从过安检要靠边的排队,到见客户时避免说的用语等都会尽量告诉这个小徒弟。曙天也不时给我分享那些台湾的有趣事和年轻人的想法,着实令我的差旅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
我们师徒情分不深,两年后,曙天便升级到大陆的「台湾枱」当客户经理。但我们可是一直保持联系,每当我到国内出差都会到曙天的部门串联一下,很多时候都见不着,偶然只能出来吃个饭。但从侧面了解,尽管曙天做得很好,老板们的评价也很高,这个工作对于一个从台湾漂来的年轻人仍是绝对不容易的。
我与曙天认识已经有10个年头了,这期间,一直期盼我俩约定的实现──曙天把在跨国银行的经历付梓发表,而我则承诺帮此书作序。看罢所有的内文,我一方面觉得此书可作为台湾有志投身大陆,从事金融行业或加入其他跨国企业的年轻人的宝鑑,同时亦能感受到我这位朋友那几年的辛酸。
曙天成熟了,但没有失去赤字之心。我想你会继续成功的。
中资金融企业总裁 陆正奇
自 序
强化全球竞争力,增加国际能见度 书写的源起,是想记录个人在跨国银行的中、港、台三地,超过十年的职涯点滴与体悟。最初只想当作私人留念──随笔写就、下笔千字、畅所欲言,后来,有了出版的起心动念,反倒彷徨踌躇、战战兢兢。
因为是从私人留念的角度出发,我对本书的定位,是个人经验的分享──对于想从事银行业的大学生、刚进银行工作、刚刚登陆、或正在犹豫是否登陆的人,提供些许触发及鼓励。此外,本书必然触及对台资企业、台商财务人员、台资银行、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员的看法与期待,但这只是个人从外资银行的工作中、以管窥豹的浅见,绝对不是提供指导。
本书章节的配置,分为两部分──从第一部的「侧重个人」,进展到第二部的「侧重组织」;从个人职场力及眼界的提升,进展到组织的营运、策略、乃至大环境。
虽然全书背景以大陆为主,但第一部的第一至三篇──如何以高超的EQ服务客户,银行如何防护资讯安全及防止弊端,如何在银行内自我推销、要求加薪升迁──是在外资银行工作的一般情况,不侷限于大陆。第四篇触及大陆银行业的监管环境,第五篇描述在大陆出差的挑战。第六篇,从职场浮沈、从大陆大学生的努力,给年轻读者拓展视野及提振志气。
第二部的前两篇,讲银行的人事,比较外资银行的MA(管理培训干部)制度,在两岸发展的异同;MA的培养与升迁,受到金融风暴的哪些冲击?另外,外资银行的大陆分行,僱用大陆的官、富二代,其特异言行对组织文化及效率的影响。第三篇,讲跨国银行的大陆分行,在台商业务上获取先机的主因。
第四篇,分析外资银行的台湾分行与大陆分行,面对两岸经济力此消彼长的微妙心态;讨论业务开拓、绩效考覈与人事安排之间曾有的矛盾;借镜外资银行走过的路,也许可以给西进南攻的台资银行一些参考。第五篇,讲大陆崛起之后,台湾人才要站上国际舞台,情势更加严峻,可以从哪方面加把劲?第六篇,台资企业与外资银行打交道,怎么做可以更加凸显台商优势?台商的财务主管,如何帮公司、帮自己加分?
要强调的是,本书所描写的某些现象,有其独特的时空背景。早年台湾人看不起大陆、看不起大陆人,但「荏苒的光阴,比任何大道理,更能让人改变观念(“Time makes more converts than reason”, by Thomas Paine。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美国独立运动先驱。)」;因此书中所指某些问题或不当做法,现在已经大有改善,或不再发生。因此,借着呈现外资银行在大陆发展的进程,以及较早登陆的台资公司、台湾人的某些经历,希望有以古鑑今的绵薄贡献。
本书所举事例,除了亲身经历,也分享了其他银行同业的见闻。为了保护事例中主人翁的隐私,并避免触及商业机密,当书中提到个人时,大都以男性的「他」呈现,并且改编人物特征;谈到银行及公司,也是尽量模煳细节。此外,在人际之间与组织当中,难免会有争端与不睦,文中如有触及,是为了交代背景,借此传达资讯及观点。因此,对于重点的掌握与笔锋的拿捏,是我下笔心怀忐忑的原因。
笔者在台湾土生土长,直到攻读硕士学位才留学海外两年。之后能在领导品牌的银行历练,在外派中成长,实在要感谢诸多贵人的提携及机运。因为机会得来不易,在自己珍惜的同时,我也会特别留意台湾后进的发展──在国际现实不利于我们的情况之下,在可以使得上力的时候,如何强化台湾后代的全球竞争力?如何增加台湾人的国际能见度?这是我想透过本书传达的,最迫切的讯息。
在本书付梓的前夕,不禁感触,在这些文字的后面,映照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感谢指导过我的师长、提拔过我的长官贵人、曾经共同努力的同事;谢谢我过去的下属,以杰出表现及一贯支持,给我最大的鼓励;感谢不断提出要求,同步锻鍊我职场专业及成熟心智的台商客户──「不打不相识」,很多台商的财务人员,已经从客户变成朋友;感谢我在中国与香港期间,协助我、共享生活点滴与工作苦乐的朋友。此外,这本书,亦记录了在各家银行大陆分行打拼的台湾人,共同的记忆、相似的笑与泪。
特别感谢汤明哲教授、张忠本先生及陆正奇先生,在推荐序中美言与指教,我深感荣幸;感谢王凯崴及魔客,除了作序,也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最后,谢谢我的家人,对我长年在外工作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