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

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公务伦理
  • 伦理学
  • 后现代主义
  • 现代主义
  • 政治哲学
  • 公共管理
  • 后设伦理
  • 思想史
  • 中国政治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谓公务伦理意指公共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Public Service),而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公务伦理形而上层次的课题,故称为后设分析(meta-analysis)。作者先从作为伦理依据的道德论述着手,探讨不同的道德论述对于公务伦理思维的影响,进而再剖析这些不同取向的公务伦理思维在行政治理实务的体现及其背后的哲学意涵。随后,将先前的探讨导入更为宽广的视野,阐述公务伦理的现代主义色彩,呈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公务伦理思维的挑战以及启发。最后,提出全观视野的公务伦理理念。在此架构下,本书理解的公务伦理意 涵,并不侷限于公务组织成员行为之适当性此类范畴,而是着眼于何谓「善治」(good governance)。
《道德疆域的拓扑学:从前现代秩序到数字伦理的演变》 ——一本关于人类行为规范、价值体系重塑与未来治理挑战的深度考察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对人类社会核心规范体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批判性审视的学术专著。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职业领域的伦理规范(如公务员、医生或律师),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底层操作系统存在的“道德疆域”本身是如何被界定、维护、解构与重塑的。 全书以“疆域的拓扑学”为核心隐喻,探讨道德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技术环境下的可塑性、连接性与断裂点。我们将重点分析,当社会结构从基于血缘和神权的前现代神圣秩序,过渡到以启蒙理性为基石的现代主权规范,再到如今被碎片化、超地域化的后现代网络范式时,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地图是如何经历根本性的变形。 【第一部分:前现代的基石与神圣的界限】 本部分着重考察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爆发之前,人类社会是如何构建其道德框架的。我们不探讨具体教条,而是分析“教条”形成的方式和功能。 “天命”与“自然法”的结构性功能: 探讨在缺乏有效世俗权力制衡的时代,神学或自然本体论如何充当了道德疆域的最高仲裁者。此处的分析将深入到本体论层面,考察这种“界定”如何通过仪式、叙事和共同的恐惧感来固化边界,确保社会粘性。 共同体边界的物理性与象征性: 考察前现代社会中,道德义务的范围通常与地理和血缘范围高度重合。个体如何通过其在等级结构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应尽的“德行”。 规范的“刚性”与“弹性”的悖论: 尽管前现代规范看似僵化,但我们会揭示其在具体执行层面,因人际信任(Face-to-Face Trust)的直接性所带来的地方性适应性,这与后来的抽象法律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启蒙理性下的现代疆域重划】 本部分将焦点转移至17世纪至20世纪,探讨现代性如何试图“祛魅”并以人类理性为中心重塑道德疆域。 主权国家与抽象权利的边界: 深入分析康德、密尔等思想家如何试图建立普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这里的关键议题是:当道德的来源从“神”转向“人”时,其疆域的边界是如何从社区扩展到“普世人类”的,以及这种普世性在实践中如何与民族国家利益发生冲突。 专业化与领域的固化: 现代社会催生了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高度专业化。本章分析这种专业化如何导致道德判断权力的下放,从而在某些领域(如技术应用或市场行为)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洽的“次级道德体系”,这些体系有时会与更宏大的社会伦理产生张力。 法治的局限性: 论证现代法律体系作为道德疆域的“最低公分母”,其固有的缺陷在于只能处理“可量化”和“可执行”的行为,而对“动机”、“文化敏感性”或“数字关系”的道德困境反应迟缓。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侵蚀与数字拓扑学的生成】 这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部分,探讨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传统道德疆域如何被侵蚀、拉伸乃至解体。 “去中心化”的道德主体: 分析社交媒体、匿名身份和算法推荐如何消解了“共同体”的实体感。道德责任不再清晰地指向一个可见的权威或群体,而是分散在无数互联节点的“网络效应”之中。 时空压缩下的伦理加速: 考察信息传播速度(如病毒式传播)对传统“审慎(Prudence)”这一核心德行的挑战。在瞬时反应的压力下,社会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以及“即时正义”的诉求对长期稳定构成了何种威胁。 数据主权与隐私的本体论危机: 本章将探讨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中,个人身份与道德能动性(Agency)如何被数据捕获、预测和操控。这不仅仅是隐私权的问题,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我的行为边界”的根本性哲学冲突。我们审视“透明度”与“匿名性”这对现代核心价值在数字空间中的辩证关系。 跨界流动性与规范的漂移: 分析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但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的滞后性。这种“规范的漂移”如何在无监管的灰色地带催生出新的、难以归类的伦理困境(例如,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动标准,或跨文化数据治理)。 【结论:在碎片化中寻找新的连接点】 本书的收尾并非提供一套新的、宏大的道德律令,而是提出一种“批判性警觉”的方法论。在道德疆域被反复拓扑和重塑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识别并绘制出那些“看不见的连接线”——即在看似分散的事件和技术之间,仍然存在的、深层的价值关联。这要求我们拥抱一种“流变中的稳定观”,认识到道德的有效性不再来源于其不可动摇的绝对性,而来源于其在特定情境下被社群集体接纳和实践的“暂时性共识”。 本书适合对象: 哲学研究者、政治社会学学者、法律与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人类价值体系的未来走向抱有深刻关切的思考者。 关键词: 道德本体论、规范演变、拓扑学、数字伦理、现代性批判、价值系统重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立一


  现职:
  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兼任教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博士

  经历:
  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主任
  国立空中大学研发长
  国立空中大学学务长
  国立空中大学台中学习指导中心主任
  台北市立大学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兼任副教授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兼任副教授
  东海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学分班兼任副教授
  玄奘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兼任副教授
  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关于人性的道德哲学:直观论与德性论
第二章 关于行动的道德哲学:目的论与义务论
第三章 道德直观论与德性论的投射: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论
第四章 道德目的论的投射:工具理性取向的公务伦理
第五章 道德义务论的投射:实质理性取向的公务伦理
第六章 公务伦理的现代主义色彩
第七章 后现代对公务伦理的挑战与启发
第八章 语言戏局中浮现公共利益
第九章 全观视野的公务伦理思维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后设分析”这个词。我总是觉得,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包括道德判断,都好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隐藏着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假设和逻辑。这本书是不是就打算把这些隐藏的东西给挖出来,让我们看清楚公务伦理背后的“机制”?“现代与后现代思维”的碰撞,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很多社会变迁,从过去比较集权、统一的时代,到现在强调多元、公民参与,公务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伦理困境肯定也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比如,在面对新兴的科技伦理问题,像是大数据隐私、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时,传统的公务伦理框架可能就不太够用了,这本书中的“后现代思维”会不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保持专业性,又能回应多元民意的公务伦理。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这个书名,是有点敬而远之的。听起来像是学术界专用的术语,感觉离我日常生活有点遥远。不过,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政府透明度、民众参与决策的讨论,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对于“公务伦理”的理解,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那个强调“命令-服从”的时代?这本书的“后设分析”和“现代与后现代思维”的引入,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会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过去所信奉的那些公务伦理的原则?例如,在民主社会中,公务员的角色是否应该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公共价值的守护者”?“现代思维”是不是代表了一种追求效率、理性、统一标准的模式,而“后现代思维”则强调了多元、反思、语境化?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公务伦理上的差异,甚至是如何相互融合或冲突,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某个政策的制定过程,来展示现代和后现代思维是如何影响公务员的决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这会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看似“正确”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光是读起来就让人感觉深度十足,而且还带着一股学究气,好像是那种需要捧着一杯咖啡,在书桌前埋头苦读好几个小时才能消化的类型。我尤其好奇“后设分析”这个概念是怎么应用在公务伦理上的,因为我们平常讨论公务员的道德操守,大多停留在“应不应该”的层面,很少会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认为”、“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更根本的问题。现代和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会有什么具体的体现?比如说,在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或是需要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时候,现代“效率至上”的思维和后现代“去中心化、多元视角”的思考方式,会不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决策路径?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出一些关于公部门的案例,思考书中的理论会如何解读这些现象。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或者,它会提供一套全新的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公务员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我真的很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道德说教,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公务伦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时,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了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亲戚朋友,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困扰。有时候,他们会面临一些两难的抉择,比如在执行上级命令和民众期望之间摇摆,或是为了达成某个政策目标而不得不做出一些“灰色地带”的决定。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解剖刀,把这些“灰色地带”和“两难”背后所涉及的深层伦理困境给剖析出来?“后现代思维”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趣,它会不会揭示出我们过去对于“正义”、“公平”等概念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某种单一的、甚至是被建构出来的框架之上?如果是这样,那么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体系下的公务员,他们的伦理判断标准会不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信息时代、社群媒体兴起后,对公务伦理带来的新挑战。例如,官员的言行更容易被放大检视,但也可能因为网络舆论的压力而做出不符合长远利益的决定。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公务员的伦理行为是如何被多元因素所塑造,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寻找行动的准则。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公务伦理的后设分析:现代与后现代思维》这本书名,就感觉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揣摩的书。我一直对“公务伦理”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因为我们社会中,公务员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但是,我们常常讨论的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规定”、“这些规范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本书的“后设分析”似乎正是要解决这个痛点。它是不是在问,我们对于公务伦理的理解,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的引入,让我联想到,在过去,可能强调的是一种清晰的等级秩序、明确的责任划分,而到了“后现代”的语境下,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更加关注个体的主体性、语境的重要性,以及对权力结构的批判性审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当这些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公务员群体中碰撞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张力?又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更具包容性的公务伦理实践?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的许多公部门议题,应该会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