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2014增订四版):权力分立新论 卷一

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2014增订四版):权力分立新论 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法学
  • 权力分立
  • 动态平衡
  • 宪法结构
  • 政治学
  • 法理学
  • 宪政主义
  • 比较宪法
  • 法律理论
  • 中国宪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宪法结构及宪法解释
宪法理论的深度探索:权力制衡与国家构建 导言 宪法不仅是国家的基本大法,更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如何有效分配、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始终是宪法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国家或时期对宪法结构的探讨,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跨越时空的宪法理论视野,深入剖析权力分立的内在逻辑、动态演进及其对现代治理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权力分立的理论溯源与当代重构 权力分立原则是现代宪政的灵魂,其思想源流可追溯至古代政治哲学,并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系统化的发展。本书将首先梳理孟德斯鸠、洛克等早期思想家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经典论述。不同于将其视为僵硬的教条,我们更关注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即对暴政的警惕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然而,随着国家职能的日益扩张,特别是福利国家和监管国家的兴起,传统的三分法已难以完全涵盖复杂的国家权力运作。本书将深入探讨“职能分立”与“机构分立”之间的张力。我们检视“第四权力”(如独立的中央银行、审计机关)和“第五权力”(如信息监管机构)的出现,分析这些新型国家机构对传统权力制衡机制带来的冲击与重塑。在这一部分,重点将放在解析权力在实践中如何交叉、渗透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平衡网络。 第二部分:权力制衡的机制与实践:超越“制衡”的复杂性 权力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是权力分立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本书将超越“否决权”这一单一视角的理解,着重分析不同权力部门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 立法权的能动性与边界: 现代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的同时,也承担着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重任。本书将讨论立法调查权、弹劾权等工具的运用效力,并分析在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官僚化的时代背景下,立法机关如何保持其作为民意最终代表的有效性,避免沦为行政权的附庸。同时,我们将探讨违宪审查制度如何作为对抗立法权过度扩张的最后防线。 行政权的扩张与合法性基础: 现代行政部门的职权已远超“执行法律”的范畴,其在制定规章、进行司法解释乃至参与国际事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细致分析行政授权的限度,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以及行政部门在紧急状态下权力的边界。如何确保行政效率的同时,维护法治的权威性,是本部分的理论核心。 司法权的审慎与扩张: 司法权被认为是“最弱的一权”,但其通过对法律和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在权力制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本书将探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之间的争论,分析不同司法体系(如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体系)在行使审查权时的差异。我们尤其关注司法部门如何处理涉及政治敏感议题的案件,及其维持自身中立性和权威性的挑战。 第三部分:宪法结构中的“动态平衡”:危机应对与制度韧性 宪法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蓝图,它需要在应对社会变迁、技术革命和内外危机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韧性,这正是“动态平衡”的精髓所在。 宪法危机下的权力重组: 战争、经济萧条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常要求国家权力进行快速集中。本书将考察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宪法危机,分析权力在非常状态下如何暂时偏离常态的分配,以及危机解除后权力回拨机制的有效性。一个健康的宪政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和平时期的分立,更在于危机时期权力回位的制度设计。 跨部门合作与利益协调: 动态平衡也意味着不同部门之间并非只有对抗,更存在大量的合作与协商。本书将探讨诸如“协商式民主”的理论在权力制衡中的体现,例如跨党派委员会的设立、政府首脑与议会领袖的日常沟通机制等。这些机制如何化解冲突,推动共同目标实现,同时又不损害权力制衡的根本原则,是实践层面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四部分:权力制衡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挑战 在主权国家体系日益被全球化议题渗透的今天,宪法结构面临着新的外部压力。本书将拓展视野,分析权力制衡原则在跨国治理和国际组织中的映射。 国际条约的效力如何与国内宪法秩序相协调?在处理全球气候变化、贸易争端或人权保护等议题时,国家权力如何与超国家机构(如欧盟、世贸组织)进行权力分配和制约?本书将审视“宪法移植”和“宪法对话”的现象,探讨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确保国家内部的权力制衡原则不被外部力量不当干预或架空。 结语 宪法结构的动态平衡是一种持续的、需要精心维护的政治艺术。它要求政治精英对宪法原则保持敬畏,要求公民对权力运行保持警惕。本书力求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权力分立的复杂面向,从而更深刻地洞察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潜在风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德宗


  现任司法院大法官
  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创所长
  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客座教授
  美国杜兰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表次………………………………………………………………...iv
图次…………………………………………………………………v
论九七修宪后的宪法结构
-- 宪改工程的另类选择………...…………………………….…1
(附英文摘要)…………………………..………………….....50
新世纪宪改工程
-- 「弱势总统制」改进方案….………...…..………………….53
(附英文摘要)………………………………………………...98
宪法结构与违宪审查
-- 大法官释字第五二0 号解释评释………………………….101
(附英文摘要)…………………….………………………….170
大法官有关行政、立法两权关系主要解释析论……………….173
(附英文摘要)……………………………………………….238
论直接民主的制度设计
-- 行政院版「创制复决法」草案评析……………………….241
(附英文摘要)……………………………………………….320
三权宪法、四权政府与立法否决权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INS v. Chadha 案评释……………….323
(附英文摘要)………………………………………………..392
论两岸关系条例第九十五条之合宪性
-- 宪法第五十七条阐微……………………...……………….395
(附英文摘要)…………………………………..…………...431
美国权力分立的理论与实务
-- 我国採行总统制可行性的初步考察……………...……….435
(附英文摘要).…………………………………..…………..466
宪法结构与宪法解释.................................……………...……….469
「三一九枪击事件真相特别调查委员会条例」释宪案
鑑定意见书(一):大法官得否命「暂时停止适用」法律….507
鑑定意见书(二):真调会条例是否违宪…………………….535
附大法官释字第五八五号解释(节录)…………………….559
「行政院停止执行核四预算」释宪案审查会意见书………….567
附大法官释字第五二0 号解释(节录)……………………..581
「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释宪案鑑定意见书………………….591
附司法院大法官书记处函…………………………………….599
附大法官释字第四一九号解释(节录)……………………..600
附立法委员饶颖奇等八十位声请书(节录)………………..602
事项索引………………………………………………………….605
案例索引………………………………………………………….617

图书序言

增订四版说明

  本书于1998年初版,收录论文七篇及释宪案鑑定意见书三件,因皆环绕「权力分立原则」,希冀有所突破,爰名《权力分立新论》。嗣于2000年增补论文四篇及释宪案鑑定意见书一件,发行增订二版。2005年再增补论文七篇及释宪案鑑定意见书二件,并依内容分辑为两册《权力分立新论卷一: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及《权力分立新论 卷二:违宪审查与动态平衡》,发行增订三版。倏乎垂十年,市面已无余书,屡有向隅读者建议再版。

  期间作者自2004年起受命筹设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筚路蓝缕,诸事倥偬,兼以研究重心转至「政府资讯公开」与「个人资料保护」之法律建制,未能立即着手更新。

  2011年7月1日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正式设所,同年10月作者转至司法院任职,释宪工作负荷沈重,兼需学习适应,卒拖延迄今。

  本次增订除〈宪法结构与宪法解释〉一文为新收录者外,其余诸文率维持原貌,仅增修註脚,并以符号标示,以利读者对照;并将原有主、副书名对调,成为《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权力分立新论 卷一)及《违宪审查与动态平衡》(权力分立新论 卷二),期主题更为凸显。

  虽已尽力增补,仍不免疏漏,敬祈方家不吝指正。付梓前夕,回顾过往三十年来因缘际会而教学相长的同学、共事切磋的同事、乃至演讲互动的志友,谨此献上由衷的感念与祝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权力分立新论》引起我相当大的兴趣,因为“权力分立”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宪政运作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议题。在现实政治的博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立法、行政、司法这三大权力部门之间,因为各种利益的交织,以及政治蓝图的差异,而产生激烈的碰撞。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提出的“新论”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会突破传统的“制衡”框架,而是强调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协同”关系?或者,它是否会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衡量和调整这种“动态平衡”,以确保宪法所追求的权力正当性与社会福祉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尤其是“2014增订四版”,说明作者在不断地回应时代的变化。我想,其中必然会包含作者对近年岛内政治局势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宪政困境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作者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更贴近现实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宪政局面。

评分

拿到这本《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之后,我第一时间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宪法学议题。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到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能,再到基本人权保障,几乎触及了宪法的核心领域。更令我欣喜的是,它不仅是理论的阐述,还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台湾本土的宪政实践。 我一直认为,学习宪法,不能只埋头于抽象的概念,必须结合真实的政治事件来理解。这本书的“2014增订四版”的字样,表明了它是一个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学术成果。我期待它能在第四版中,纳入近年来台湾重要的宪法诉讼案例,以及相关修宪的讨论。例如,如何看待立法院“倒阁”机制的实际运作,或是“不信任投票”对行政权的影响,以及宪法解释在解决政治僵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初读此书的书名,便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宪法运行机制的深邃洞察。“动态平衡”而非僵化的固定结构,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在台湾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宪法若想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须具备一种能够随环境调整、在各种力量拉扯中维持稳定秩序的韧性。 我尤其关注本书在“权力分立新论”上的突破。传统的权力分立理论,在实践中常常面临挑战,例如行政权力的扩张、立法权力的异化,甚至司法权力的政治化。作者提出的“新论”,会是对这些现象的深刻反思,还是会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模型来解读和重塑权力之间的关系? “2014增订四版”的印记,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一个静态的学术产物,而是经过多次的修订与升华。这让我期待,在新增的内容中,作者是否能够针对近十年来,台湾社会发生的重大宪政事件,例如修宪的争议、政党轮替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化,以及一些争议性的宪法解释,提出更为精辟和深刻的见解。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台湾宪政发展脉络的重要读物。

评分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被“动态平衡”这四个字深深吸引住了。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宪法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它能否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拉扯而不断调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去思考、去梳理我们社会中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促进。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权力分立”这个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论”的。传统的权力分立理论,往往强调三权(立法、行政、司法)的明确划分和相互独立。但现实中,三权之间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甚至会因为政治情势而产生严重的失衡。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套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应对这种“动态”的变化?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或者在实践中,来化解因权力失衡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宪法学界的一场及时雨!近几年来,台湾的政治环境可谓风起云涌,各种权力斗争和制度的磨合,让许多人对现行的宪法架构感到困惑和不安。尤其是在权力分立的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宪法的字面解读,更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动态精神,以及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发挥作用。这本书能在此时此刻推出增订四版,并且聚焦于“权力分立新论”,无疑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政治现实。 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在这个版本中,对近年来岛内发生的重大宪政争议,例如立法院的调查权、行政院的同意权,乃至司法院的解释权如何与总统权力互动等问题,做出更深入、更具启发性的分析。毕竟,理论的探讨终究要落脚到现实的困境,而一本优秀的宪法学著作,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厘清错综复杂的政治脉络,理解不同权力机关的界限与张力。这本书的书名《宪法结构与动态平衡》本身就暗示着,它不只是一本静态的法条汇编,更是一本探讨宪法如何“活”起来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