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

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疗过失
  • 医疗责任
  • 鑑定意见
  • 侵权责任
  • 损害赔偿
  • 医疗纠纷
  • 证据
  • 法律适用
  • 临床实践
  • 风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整理自作者对医疗专庭法官讲演之逐字稿,以PPT文字并配合口语化的阐述方式,介绍法院应如何针对医疗鑑定意见践行证据调查,并就因果关系、过失与损害赔偿额等关键争点,说明审判实务上应如何委託鑑定并正确解读鑑定意见。盼能有助于法官或检察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本书最初虽系依法院审理之需要而设定,但内容亦适合医事人员与医疗诉讼之实务工作者深度研读。
医事法学前沿:医疗责任认定中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构建 本书并非探讨医疗鉴定意见在医疗过失责任认定中的具体运用与分析,而是聚焦于医疗法律关系整体框架的重构、医疗事故认定标准的演进、以及在复杂医疗案例中如何平衡医患双方权益的司法前沿议题。 --- 第一部分:医疗责任的法理基础与归责模式重塑 本卷深入剖析了现代医疗法律关系的核心特征,将其置于民事责任、侵权责任以及特殊风险责任的交叉地带进行考察。它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法律视野,以理解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如何挑战传统的过错认定模式。 第一章:医疗行为的法律属性界定与行为人范围的扩张 本章首先对医疗行为的法律本质进行了哲学思辨与法律实证分析,探讨其兼具的技术性、社会性和伦理性。重点分析了“去主体化”的医疗决策(如依托大型医疗设备、多学科会诊)对传统“主诊医生负责制”的冲击。 (一)医疗行为的法益保护核心: 从生命权、身体权到健康权的保护梯度分析,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不同情境下的注意义务强度。 (二)新型医疗主体的责任归属: 针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AD)、远程医疗平台、以及第三方医疗服务提供商(如检验科、外包手术室)的法律地位进行厘清,探讨其在医疗链条中的过错分担机制。 (三)风险告知义务的深化与量化: 突破单纯的“告知已尽”的文本审查,深入研究告知义务在不同风险等级下的信息充分性标准,特别是对于“罕见且严重后果”的告知边界。 第二章:过错推定、举证责任倒置与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边界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医疗过错认定的主要工具。它认为,过度依赖“过错推定”或简单套用“举证责任倒置”,可能掩盖了医疗技术本身的固有风险,并固化了对医疗机构的单方苛责。 (一)过错认定的“合理注意义务”标准重构: 探讨在特定专科领域(如神经外科、肿瘤介入治疗)中,如何根据当时的医疗水平、医疗机构等级,而非理想化的“最高水平”,来界定注意义务的合理区间。 (二)因果关系认定的“高度可能”与“相当因果”之争: 聚焦于复杂疾病发展过程中,区分疾病自然进展、并发症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因果链条。引入概率论和流行病学证据在司法证明中的作用。 (三)特殊情形下的无过错责任探讨: 分析在输血反应、疫苗接种等特定高风险领域,探讨类比《产品责任法》或特殊侵权责任的适用可能性,以保障受害者的最低补偿。 --- 第二部分:医疗程序正义与证据规则的现代化 医疗责任的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医疗过程的还原和证据的采信。本部分着眼于证据收集、保全和法院采信的程序性公正,确保裁判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第三章:医疗文书的证据价值与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电子病历的普及带来了证据的便捷性,但也带来了数据完整性、可篡改性、以及时间戳可靠性的新挑战。 (一)文书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判断: 探讨医疗记录在交接、归档过程中,如何保证其不被选择性披露或事后补充,从而影响其证据地位。 (二)跨机构信息的调取与隐私边界: 研究司法机关在调取远程会诊记录、会外检验报告时,如何平衡患者的知情权、医疗机构的保密义务与司法调查需求。 (三)连续性记录的重建: 分析当原始纸质记录缺失时,如何依据电子系统的日志文件、系统维护记录等间接证据重建医疗过程的时间轴。 第四章:司法辅助机制的优化:鉴定之外的专家咨询 本书认为,单一的鉴定意见往往受限于鉴定机构的专业广度,司法应构建多元化的专家辅助体系。 (一)“庭前专家咨询”的角色与定位: 探讨设立常设性的或临时性的法院专家委员会,在庭审中直接对法官进行技术释疑,而非仅仅对鉴定结论进行事后复核。 (二)医方和患方专家证人的交叉质证: 规范双方聘请的专家证人在庭审中的发言权限、证据基础和独立性要求,确保其辅助作用服务于事实查明而非单纯的立场辩护。 (三)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区分: 建立一套流程化的机制,用以区分那些由于程序失误、沟通不畅等导致的“可纠正差错”(应采取内部惩戒和流程改进)与导致实质损害的“医疗事故”。 --- 第三部分:损害赔偿的公平分配与社会融合 医疗责任的最终目的是损害赔偿。本卷关注如何使赔偿体系更具人道关怀和更符合社会经济现实。 第五章: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与量化困境 在身体侵害的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常常是争议焦点。 (一)痛苦的“医疗化”与“法律化”: 分析患者因医疗过失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创伤,如何从临床诊断转化为法律上的可赔偿损失。 (二)“特定人身利益”的损害认定: 针对性行为能力丧失、生育功能损害等,探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计算其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折损价值。 (三)基于过错程度的惩罚性赔偿的克制: 讨论在医疗领域,鉴于其公共服务属性,引入惩罚性赔偿可能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的“寒蝉效应”,主张审慎对待。 第六章:医疗责任的社会化分担与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本书强调,将所有医疗风险完全内化于医院和个人,不符合社会风险分散的原理。 (一)强制性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的完善: 探讨如何设计一种覆盖更广、理赔更快的责任保险制度,以保障受害者的即时救济,减轻法院审理负担。 (二)“分级诊疗”背景下的责任分担模型: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院在转诊、会诊中的责任接力问题,提出基于医疗服务层级的风险溢价和保险覆盖范围的差异化模型。 (三)医疗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有效运作: 研究如何优化现有救助基金的设立标准和申请流程,确保那些虽无法举证构成医疗过错但确实遭受了重大伤害的患者能够得到基本保障。 结论:构建面向未来的医疗风险治理体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单纯的“谁对谁错”的诉讼思维,转向构建一个“安全保障、技术进步与患者权益保护”三者动态平衡的现代医疗风险治理框架。它倡导通过精细化的法律工具、前瞻性的证据规则和人性化的赔偿机制,实现医疗法律制度的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的促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志正


  【现职】
  专任:丰原市优生妇产科联合诊所医师
  兼任:东吴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教授科目:大学部—物权法、债法各论、医事法)、中兴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教授科目:法研所—医事法专题)、台湾大学医学系暨法律系合聘教师(教授科目:法研所—医事法专题)、全国医师联合会医疗法律智库委员、台中地院医疗谘询委员
 
  【经历】
  台湾大学附设医院妇产部住院医师、总医师、妇癌研究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丰原市吴妇产科诊所负责人
 
  【学历】
  台湾大学医学士(1988‧6毕)
  东吴大学法学硕士(2005‧7毕)
  东吴大学法学博士(2011‧7毕)
 
  【着作】

  《专书》
  1.解读医病关系Ⅰ─医疗契约篇(元照,2006‧9)
  2.解读医病关系Ⅱ─医疗责任体系篇(元照,2006‧9)
  3.论「余命损害」之损害赔偿,收录于《判解研究汇编-十一》(财团法人李模务实法学基金会,2007‧12)
  4.医疗民事案例研讨,收录于《民事法律论文暨案例研讨选辑》(司法院,2009‧8)
  5.医疗法律(与陈聪富等合着,元照,2012‧3)
  6.医事法专题讲座(与潘维大等合着,新学林,2012‧9)

  《期刊》
  1.论紧急专断医疗之民事医病关系(万国法律杂志149期,2006‧10)
  2.医疗契约之定性(月旦法学杂志139期,2006‧12)
  3.论治癒机会丧失之损害赔偿(法官协会杂志9卷1期,2007‧6)
  4.存活机会丧失─医疗损害之迷思(月旦法学杂志150期,2007‧11)
  5.民事因果关系逻辑性序说(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36卷3期,2007‧11)
  6.论人工流产自主决定权之侵害与损害(东吴法律学报19卷2期,2007‧12)
  7.医疗伤害损害请求权之消灭时效(月旦法学杂志153期,2008‧2)
  8.以疫学手法作为民事因果关系认定之检讨(东吴法律学报20卷1期,2008‧7)
  9.医疗伤害之民事因果关系与归责(东吴法研4期,2008‧9)
  10.谁来说明?对谁说明?谁来同意?—兼评医疗相关法规—(月旦法学杂志162期,2008‧11)
  11.次细胞层级之人身损害初探―兼评台湾高等法院87年度重上国字第1号民事判决―(东吴法律学报20卷1期,2009‧1)
  12.女性主义法学观点下之人工生殖相关法议题(月旦法学杂志168期,2009‧5)
  13.民法特殊侵权行为之因果关系逻辑与归责(东吴法律学报20卷2期,2009‧5)
  14.民事不当得利损益变动之逻辑关连性序说(东吴法律学报21卷2期,2009‧ 10)
  15.医疗事故中之「损害」概念(台湾法学杂志146期,2010‧2)
  16.预防接种受害因果关系之理性论证--从H1N1疫苗谈起(台湾法学杂志146期,2010‧2)
  17.民法第188条第1项受僱人「因执行职务」之逻辑基础(私立东海大学法学研究32期,2010‧6)
  18.谈医疗事故之因果关系(台湾法学杂志161期,2010‧10)
  19.科际整合观点下之医疗纠纷鑑定(月旦法学杂志190期,2011‧3)
  20.实证医学数据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上之意义(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40卷1 期,2011‧3)
  21.揭开民事损害赔偿法相当因果关系之神秘面纱—从最高法院判例谈起(国立政治大学法学评论125期,2012‧2)
  22.论民事不当得利损益内容之认定—净损益概念初探(国立台北大学法学论丛83期,2012‧9)
  23.运动参与者于运动中对他人人身侵害之民事责任(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42卷1 期,2013‧3)
  24.存活‧治癒机会の丧失に基づく患者の损害赔偿请求(东洋文化研究15号,2013‧3)

图书目录

推荐序/陈宗镇
推荐序/陈东诰
推荐序/黄美娜
编者序/陈学德
作者序/吴志正

第一章 医疗诉讼之现状与对应之新思维
一、引 言/ 1
二、医疗法律环境之变迁/ 5
三、医疗刑事诉讼之法实证资料/11
四、对应医疗诉讼现况之新思维/21

第二章 鑑定意见之性质与证据调查
一、医事鑑定之概况/26
二、鑑定之类型/30
三、通案鑑定之性质/32
四、个案鑑定之性质/36
五、如何对鑑定意见践行证据调查程序/40

第三章 整理争点为委託鑑定之先行程序
一、不问不答之鑑定意见/58
二、争点整理之重要性/60
三、专家谘询与争点整理/63

第四章 鑑定与加害医疗行为有无之认定/67

第五章 鑑定与因果关系之认定
一、因果关系与鑑定/75
二、以定性方式论断因果关系所生之谬误/89
三、急性病症因果关系之审查/104
四、慢性病症因果关系之审查/133

第六章 损害赔偿法与矫正正义
一、存活机会丧失理论之提出/145
二、存活机会丧失理论之漏洞/157
三、存活机会丧失之本质系身体健康权之侵害/163
四、存活机会丧失之损害赔偿/168

第七章 鑑定与医疗疏失之认定
一、过失审查之基本命题/181
二、医疗常规之性质/188
三、理性医师之注意义务/194
四、从医疗疏失到医疗过失/200
五、密室性医疗过失/208
六、证明妨碍/230
七、事实说明自己法则/236

第八章 鑑定与损害赔偿额之认定
一、医疗伤害之类型/247
二、损害赔偿额之计算/254

第九章 法学与医学间之诚恳对话/265

附录 台中地院医疗谘询相关命令汇编/267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医疗过失民、刑责任的法理基础,从来就不是实务界的大问题,法院审理医疗诉讼的困难点其实在于,法官与检察官囿于专业障碍,不能精准地确认医疗争点,以及没有能力就此等争点为判断,因此,医疗专业意见的介入协助,就显得不可或缺。

  由于国情与医界生态等诸多因素,机关鑑定成为目前法院取得医疗专业意见协助的最主要方式。不可讳言地,我国法院将机关鑑定意见运用于审判或侦查时仍感支绌,甚至法界对此等鑑定意见仍多有避重就轻、隐讳或莫测高深等指谪,这些专业意见不仅不能辅助法院成为办案利器,反而被法院视为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应该是法、医科际整合发生窒碍之故。由于鑑定意见原则上採不问不答的原则,因此,法院委託鑑定事项内容的拟具是否完备且妥适,往往成为医事鑑定意见是否有助于釐清诉讼争点的关键。然而,由完全不具医疗专业的法官与检察官拟具委託鑑定事项,即属难题!再者,民、刑诉讼法上鑑定的本质为辅助裁判官的证据方法,但是,法院往往缺乏对鑑定意见践行证据调查的认知与能力,导致无从判断鑑定意见的证明力,不啻将审判权让渡于鑑定机关,沦为鑑定意见的橡皮图章,当然也无从针对不同鑑定意见进行取舍。医学虽然在形式上介入协助法学,但二学科间实质上却各自拥其不互相交流的隔阂。

  有感于此,笔者谨以献曝之忱,透过与法官、检察官、司法 事务官、检察事务官、律师、医师等先进们进行讲座研习的机会,就如何对鑑定意见践行证据调查、如何拟具委託鑑定事项、如何将回覆的鑑定意见「涵摄」入法学领域等议题,提出管见。今承蒙 元照出版公司之助,将笔者赴各地法院与法官学院的各次讲座内容综合整理成逐字稿,盼能增进法、医二学科间的整合性对话,对于医疗纠纷处理实务有所助益,并进而能保障病家与医方的权益,落实司法的公平正义。由于本书是以讲演的逐字稿方式呈现,内容的结构完整性将受限于笔者拙劣的口语表达能力,故本书论证严谨度不足之处,尚祈各界先进斧正。

  笔者必须特别感谢台中地院李彦文前院长、陈东诰院长、医疗庭陈学德庭长对推动一系列医法讲座研习的策划与支持,也感谢 台中市卫生局、台中地区医师公会与医学中心对台中地院推动

  「医疗调解、医疗专家谘询及医疗鑑定试办制度」不遗余力的配合。对于元照出版公司一直以来推广医事法学的坚持与热忱,在此亦一併致谢。

于 丰原寓所
吴志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我之前刚好在处理一些医疗纠纷的案件,所以一看到这本书就立刻被吸引住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对于「鑑定意见」在医疗过失责任认定中的角色,有着非常深刻且细致的探讨。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一些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类型医疗诉讼中,鑑定意见如何影响法官的判决,以及鑑定意见本身在证据链中的定位。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详细讨论了医疗鑑定意见的书写规范与技巧。这对于法律实务工作者来说,简直是宝藏。要知道,一份清晰、有条理、论证充分的鑑定意见,往往是案件走向的关键。作者从鑑定人如何理解病历、如何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到如何以符合法律专业术语的方式呈现,都一一给出了建议。这不仅仅是教你写报告,更是在教你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论证体系。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实务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中鑑定意见的采信与否,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运用。

评分

我最近在撰写一篇关于医疗过失责任的论文,所以一直在寻找相关的参考资料。《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帮了我一个大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鑑定意见」本身进行的细致拆解。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鑑定意见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局限性在哪里,以及在法律审判中,法官应该如何去「解读」这份意见。 书中有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不同医疗专业领域内的鑑定难点。比如,在某些复杂的医疗行为中,如何界定“不可预见”与“可预见但未尽注意义务”的界限?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了在这些模糊地带,鑑定意见是如何被构建和辩驳的。这一点对于理解医疗过失责任的认定过程至关重要,它让我认识到,鑑定意见并非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专业知识来综合判断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乍看之下可能有点学术化,但当我翻开阅读后,才发现它对于理解台湾医疗诉讼的实际运作非常有帮助。作者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鑑定意见的瑕疵」的讨论。在司法实践中,鑑定意见并非总是无可指摘的。作者列举了许多可能导致鑑定意见失效或被法院部分采信的情况,例如鉴定人超越其专业范围、鉴定程序不当、甚至鉴定意见与案件事实证据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等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识别鑑定意见的潜在问题,也对如何在诉讼中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份鑑定意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严谨性和专业性,而这些恰恰是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的。

评分

在医疗纠纷领域,我们常常听到“鑑定意见”这个词,但对于它在整个责任认定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解答了这个困惑。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鉴定意见与因果关系”的论述。在医疗过失案件中,证明“损害”与“过失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关键。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揭示了鉴定意见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医疗行为中,因果关系的证明难度和鑑定意见的证明力有何不同。例如,在侵权行为的早期,如何通过鉴定意见来推断潜在的损害?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并发症,鉴定意见又该如何判断其与原有疾病或治疗行为的关联性?这些都是非常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本书都给了我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从鑑定意见谈医疗过失责任之认定》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想看看在医疗事故的法律判定上,鑑定意见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没想到,读起来却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实用和有启发性。作者并非简单地阐述“鑑定意见很重要”,而是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重要”。 书中有不少章节是关于鑑定意见的「证据力」问题。这一点我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际的法庭审理中,鑑定意见的采信程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败。作者通过对历年来的司法判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情况下,法院对于医疗鑑定意见的考量因素。例如,是否符合当时的医疗常规、鉴定人的专业背景是否足够、以及鑑定意见是否存在明显的瑕疵等等。这些分析都非常有深度,让我对鑑定意见的「证据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