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

着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著作权法
  • 案例分析
  • 法律
  • 知识产权
  • 版权
  • 法学
  • 法律案例
  • 三版
  • 教材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除以平实简洁文字,深入浅出介绍着作权理论,使读者能无障碍的即时进入着作权领域外,大量佐以精心挑选之实务见解,以及作者律师职业十余年来案例共七十余则之精华,置入相关章节中,以期能让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并紧抓着作权社会现象之脉动。又特别规划之「简律师小叮咛」专栏,能让读者进一步延伸思考,更有提醒误踏入着作权法律陷阱之效,非常适合律师、法律界人士、处理着作权业务之专业人士、学生、以及一般社会大众进修、参考使用之书籍。
知识产权的航标:现代商业竞争中的法律前沿 ——一部聚焦前沿商业实践与复杂法律交叉领域的深度指南 本手册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以及对现代商业法律冲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当前知识产权(IP)格局的全新视角。我们摒弃传统教科书的理论堆砌,转而采用高度聚焦于实践困境、新兴技术挑战和全球化背景下权利维护的叙事结构。本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剖析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或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揭示法律条文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现实时,其解释、适用和边界是如何被动态重塑的。 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生物技术革新以及跨国数据流动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深刻结构性挑战,以及司法实践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产权重构与界限模糊 在信息技术驱动的今天,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范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部分将重点解析那些定义了数字内容所有权、传播权以及平台责任的关键判例。 1. 算法生成物的所有权归属:AI的创造力与法律主体性 我们深度考察了涉及人工智能系统独立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争议。案例分析聚焦于:当一个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在缺乏直接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创作出具有商业价值的音乐、艺术作品或软件代码时,现有著作权法框架如何裁量其“作者”身份?探讨了围绕“输入数据偏见”、“训练模型”与“最终输出成果”的法律责任链条,特别是对于“黑箱”决策的司法审查难度。 2. 平台责任与“通知-删除”机制的有效性检验 本章详细审视了全球范围内针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实施的版权侵权“通知-删除”(Notice and Takedown)制度的司法实践。案例集中于平台在“红旗警告”(Red Flag Knowledge)出现后,其采取行动的及时性与充分性的认定标准。分析了过度删除(Over-removal)对合法使用的潜在抑制效应,以及平台作为“信息看守者”的法律义务边界的演变。 3. 源代码与“功能性”的博弈:软件保护的精微之处 选取了涉及软件源代码、目标代码以及用户界面(UI/UX)保护的系列案件。重点分析了“功能性限制”在软件保护中的应用,即如何区分受保护的表达形式与不享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纯粹技术功能。通过对比不同司法辖区对API接口兼容性与互操作性的判决差异,为软件开发者和知识产权律师提供了跨司法管辖区的实操参考。 --- 第二部分: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与全球化挑战 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商业秘密的泄露与获取难度急剧上升。本部分侧重于保护核心技术资产免受间谍活动和不当手段侵犯的司法实践,并探讨了国际贸易背景下的法律冲突。 1. 商业秘密的“合理保密措施”的动态标准 商业秘密保护的成败往往系于举证“合理保密措施”是否到位。我们剖析了在远程办公、云存储和离岸研发环境下,企业采取的物理隔离、电子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如何被法院检验。案例着重说明,对于高流动性人才,企业必须采取的“持续性”和“前瞻性”的保密义务,而非仅是静态的安全措施。 2. “反向工程”的法律红线与技术豁免的审慎界定 本部分深度剖析了在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双重管辖下,合法获取技术信息进行反向工程的司法认定。特别关注了在许可协议(EULA)中明确禁止反向工程的条款效力,以及在特定公共利益(如安全审计或互操作性需求)驱动下,法院如何裁决技术豁免的范围。 3. 跨境维权中的证据开示与司法协助难题 全球化运营使得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涉及多个国家。本部分聚焦于证据的跨国收集、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程序性难题。通过解析涉及国际垄断组织和供应链转移的复杂案件,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国际条约和双边协定来克服证据获取和管辖权确立的障碍。 --- 第三部分:新兴产权领域:生物技术与专利布局策略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利法面临着对其核心客体——生命体、基因序列和诊断方法——的重新界定。 1. 基因技术与“自然发现”的界限重划 本章详细追踪了数个关于分离的基因序列是否构成专利客体的标志性判决。分析了法院在平衡“人类基因组的知识发现”与“对人类有用性的技术应用”之间的艰难抉择。探讨了在精准医疗时代,与个体健康信息高度关联的专利许可模式所引发的伦理与竞争问题。 2. 医疗方法的“实施”与“建议”的责任区分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如何认定医生或医院在实施新型医疗技术方案时是否构成了对专利方法的“实施”行为,是一个高敏感度议题。本节梳理了司法实践中对“医疗行为豁免”的严格解释,以及制药企业在推广创新疗法时,如何通过合同和培训,避免间接侵权责任的策略。 3. 专利池与标准必要专利(SEP)的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义务履行 本部分关注在5G、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许可谈判所体现的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深度融合。通过分析几起国际知名的SEP许可纠纷裁决,揭示了在确定“特许权使用费率”(Royalty Rate)时,法院所采纳的“特拉维夫/乔治亚案”等估值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 结语:面向未来的法律敏锐度 本书的最终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回顾性的案例分析,更是一份前瞻性的法律风险预警地图。它要求读者超越条文的字面意义,以商业战略家的眼光去理解知识产权的动态价值,培养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精准法律判断的能力。对于身处快速变革行业的专业人士而言,掌握这些前沿案例的逻辑和推导,是确保企业核心资产安全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简启煜


  【现职】
  律师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数位内容着作权种籽教师
  行政院青辅会青年微型企业创业经营及育成班讲师
  现代妇女基金会谘询律师
 
  【经历】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企业讲师
  台英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
  理昂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
  作者痞客邦部落格:简启煜律师部落格,网址:sdlo9.pixnet.net/blog
  Email:fairuse329@hotmail.com
 
  【学历】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博士班
  东吴大学法律研究所科技法律组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法学组
 
  【着作】
  硕士论文:两岸网路侵权之比较研究

图书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初版序

第一篇 着作权基本概念
壹、着作权与智慧财产权/2
贰、着作权法与宪法、法律的关系/6
参、着作权国际公约/13
肆、着作权法的立法目的/17
伍、着作权的性质/21
陆、着作与着作物/24
柒、创作行为之性质/27
捌、着作权需要申请吗?/31
玖、创作之举证责任/36

第二篇 着作权的保护要件
壹、着作的保护要件概说/42
贰、着作权的灵魂——原创性:原创性之内涵/47
参、着作权的灵魂——原创性:原创性案例解说/56
肆、构想表达区分、合併原则/61
伍、哪些作品不受着作权法保护——着作权法第9条/70
陆、哪些作品不受着作权法保护——色情出版品/75
柒、哪些作品不受着作权法保护——不洁之手/79

第三篇 谁是着作人
壹、着作人之认定原则及僱佣关系下之着作人归属/84
贰、聘任关系下之着作人归属/90
参、着作权与肖像权之冲突/95

第四篇 着作之种类
壹、着作之种类——总说/100
贰、着作之种类/110
参、着作之种类——共同着作、结合着作/116

第五篇 着作权的内容
壹、着作权内容概说/123
贰、着作人格权/127
参、着作财产权存续期间之特别计算方法及回溯保护之规定/136
肆、重制权/140
伍、重制权/145
陆、公开口述权/151
柒、公开播送权/154
捌、公开上映权/159
玖、公开演出权及与公开演出、公开播送之区辨/162
拾、公开传输权/173
拾壹、公开展示权/187
拾贰、改作权/191
拾参、改作权——着作人格权(禁止不当改变权)与着作财产权(改作权)之冲突/194
拾肆、编辑权/198
拾伍、散布权/203
拾陆、散布权/210
拾柒、出租权与出租权耗尽原则/219
拾捌、视听着作出租、散布之相关问题/226
拾玖、输入权与真品平行输入/233

第六篇 着作邻接权、制版权
壹、着作邻接权/244
贰、制版权、版权与着作权/251

第七篇 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
壹、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¾¾总论/258
贰、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263
参、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契约目的让与理论/267
肆、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免费软体之线上授权/270
伍、着作财产权之让与及授权——创用CC授权/274
陆、签立着作权授权契约之应注意事项/284

第八篇 权利管理电子资讯及科技保护措施
壹、权利管理电子资讯/288
贰、科技保护措施/291

第九篇 合理使用与音乐强制授权
壹、合理使用之意义与性质/301
贰、第65条合理使用判断基准/309
参、与立法、行政、司法利用有关的合理使用与註明出处义务/320
肆、利用政府机关或公法人名义着作之合理使用/324
伍、政治宗教裁判程序的合理使用/327
陆、教学教育、考试及视、听、学习障碍者之合理使用/330
柒、为个人、家庭非营利目的之合理使用/338
捌、报导、评论、教学、研究等之合理使用及「引用」之概念/341
玖、新闻採访过程、报章杂志网路上时事论述之合理使用/344
拾、户外长期展示之建筑、美术着作之合理使用/347
拾壹、电脑程式着作备份修改之合理使用/351
拾贰、非营利为目的所举办活动之合理使用¾¾第55条/355
拾参、音乐着作强制授权/361

第十篇 着作权法的民、刑事责任
壹、违反着作权法的刑事责任——总论/368
贰、违反着作权法的刑事责任——相关刑事责任规定之说明/377
参、法院实务上是如何认定被告有抄袭原告的着作?/386
肆、着作权法的和解陷阱及和解谈判要领/389
伍、侵害着作权的民事责任/394
陆、网路服务提供者之民事免责事由——ISP业者之安全港条款/400

第十一篇 着作权集体管理团体
◎着作权集体管理团体条例/416

第十二篇 原住民族传统智慧创作保护条例
壹、前言/442
贰、条例介绍/444
参、拟答/449

 
 

图书序言

三版序

  深夜冬季台北。湿湿的,却有股沉淀,渐渐隐入大地的味道。

  我掀开笔电上盖,十指就键盘定位,「三」、「版」、「序」,随着游标一闪一闪的滑了出来。

  一直想动笔改第三版,除了二版以来,这些年新增了不少实务判决及学者的研究,很想和读者分享外,另一个原因是笔者就读台北大学法律博士班这二年,自台北大学萧雄淋老师、王怡苹老师、林诚二老师、李素华老师、陈彦良老师、启发受教甚多。着作权法方面,萧雄淋老师、王怡苹老师更大大的开启了我着作权法的视野,甚至是法律以外的哲学、人文思考。

  惟想将新吸收的东西一股脑写入书中,却又是另一回事。为维持本书一贯实用及理论实务兼顾的理念,难免取舍甚多,但还是就着作权核心之原创性、邻接权的表演、合理使用、版权法系、着作人法系的根源介绍等,大幅增修,另为了保持本书的温度,加入这几年新的实务判决、智慧财产局见解及较常遇见的实务争议,并引入精彩的期刊文章、论述等,以期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进入并熟悉着作权这个领域,并能自本书中找出解决之道。又民国103年1月22日新修正公布着作权法第53条(视、听障人士合理使用规定)、65条第2项(合理使用规定之调整)、80条之2(新增防盗拷措施的例外规定)、87条、87条之1,此次改版亦一併予以增补之。

  更感余启民老师、谢罗明通大律师及赵德枢老师、陈建文老师、王文杰老师、黄心怡老师多年来的指导及鼓励,也谢谢章忠信老师详实的着作权笔记网站,以及谢宪杰法官、王昜钧先生指正二版的错漏和助理洪媖秋小姐的改版协助。而博、硕士班同学课堂上的辩难情谊,更让笔者学习甚多,併此铭谢。

  盖上笔电,出了事务所,雨,依然下着。我只好折回办公室找了把伞,浅吸了口气,踏出骑楼,大方的让黑夜没入……。

简启煜
2014年5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之前,我总觉得著作权法离我生活很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意识到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并非一本陈列条文的教科书,而是以大量的真实案例为载体,生动地展现了著作权法的实际应用。作者在选材上颇为用心,涵盖了音乐、影视、文学、软件、网络传播等多个领域,并且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析,从案件事实到争议焦点,从各方观点到判决理由,再到其深远的法律意义,都做了清晰的阐释。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充斥着冰冷的法律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解释得明明白白。即使是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我不仅认识到自己创作的作品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提升全民的版权意识,构建更加健康的网络创作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著作权法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似乎只与专业人士有关,普通人难以企及。但《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耐心教导你一样,没有太多冷冰冰的法律术语,而是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复杂的法律条文解释清楚。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力求详尽,从案件事实、争议焦点,到各方论点、法院判决,再到判决的意义和影响,都进行了层层剖析。作者特别注重挖掘案例背后的“故事性”,不仅仅是呈现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探讨导致判决的原因,以及这个案例对整个著作权法体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重现,比如一些关于网络侵权、二次创作的争议,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到,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著作权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它就藏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对著作权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有价值。

评分

要说《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其独特的“案例导向”的解析方式。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厚重的法条,而是将读者直接带入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著作权纠纷之中,从具体的案例出发,层层剥茧,引出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理论。这种方式,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解开谜团,最终找到案件的症结所在。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广泛,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案要案,也有一些贴近生活、容易被忽视的小纠纷,通过这些案例,我得以窥见著作权法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作者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极其透彻,不仅解释了法院的判决理由,还会深入探讨判决背后的法理依据,以及该判决可能带来的影响。更难得的是,作者还会结合一些案例,讲解一些常见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以及相应的维权途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著作权法的理解,已经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对于如何保护自己的创作成果,以及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名,乍看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的法条条文和晦涩难懂的司法判决。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时,却发现它是一本充满了智慧与启发的读物。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个案例的来龙去脉,包括争议的焦点、法院的判决理由,以及这些判决背后所蕴含的著作权法原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常常会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有趣的类比,将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合理使用”时,作者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将著作权比作一种“精神食粮”,而合理使用则是允许大家在特定情况下“分享”一小部分,但不能“独占”或“歪曲”。这种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逐渐掌握了著作权法的精髓。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也极具代表性,涵盖了从文学、音乐、美术到软件、网络传播等各个领域,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著作权问题。每读完一个案例,我都会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曾无意中触犯过著作权,或者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过侵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法律书籍一向敬而远之,总觉得内容枯燥冗长,阅读起来如同嚼蜡。然而,《著作权法案例解析(三版)》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作者将枯燥的法律判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背景介绍,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一本法律书,反而像是被带入一个个真实的案件现场,跟随作者一起探寻事实的真相,理解法律的逻辑。书中的案例选择也相当有代表性,涵盖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版权问题,例如音乐下载、网络图片使用、原创文章转载等等。作者在解析案例时,不仅会引用相关的法律条文,还会结合最新的司法实践和学界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著作权法的规定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最让我赞赏的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还会适时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培养法律思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法律书籍,它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案例紧密结合,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著作权法的知识,提升版权保护意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