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法学:医疗纠纷的全国性实证研究

实证法学:医疗纠纷的全国性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实证法学
  • 医疗纠纷
  • 法律研究
  • 医学法律
  • 案例研究
  • 中国法律
  • 法学
  • 医疗过失
  • 纠纷解决
  • 实证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学的进步,在于提出假说,然后以实证方式获得证据,尝试解释相关现象,再回来修正假说。法律做为一门科学,但台湾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于同属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对欠缺许多。本书以医疗纠纷为题材,以实证法学为方法,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共同参与法学实证研究。

  近十年来,本研究团队承接了卫生福利部、国家卫生研究院以及科技部等国家级单位的委託研究计划案,进行了全方位的医疗纠纷实证研究,包括跨越十多年的全国性医师问卷调查、二十年医事审议委员会完整的医疗纠纷鑑定报告书,以及近十年的全国各级法院医疗纠纷判决书。本书针对台湾医疗纠纷的发生状况、危险因子、解决方式、胜败诉机会、赔偿金额、定罪率及执刑率、医疗纠纷鑑定的重复鑑定率以及鑑定维持率等重要问题,均有第一手珍贵的实证资料分享。

  本书非常适合第一线从事医疗纠纷实务的律师、检察官以及法官,作为其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书对于从事医疗纠纷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许多全国性、长时间的珍贵资料,可以作为后续研究之重要素材。对于实证法学相关研究方法有兴趣的法学院学生,本书更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学习教材。当然,这本书对于平均每7-10年就会发生一件医疗纠纷的医师而言,本书更是应该列为基本必读的书籍之一。
《冲突与和解:现代社会中的治理智慧》 第一章 现代社会治理的结构性挑战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压力。在信息爆炸、利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正面临严峻的合法性危机。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使得治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日益模糊,传统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在处理新型社会冲突时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首先聚焦于“治理赤字”现象,即国家治理能力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出现的滞后。这不仅体现为资源分配的失衡,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制度设计对社会动态缺乏足够的适应性。本章通过对全球多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现代治理体系在面对公共危机、技术伦理挑战以及跨界风险时的脆弱性。例如,在环境治理中,地方保护主义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矛盾如何构成了系统性障碍;在经济监管领域,金融创新速度对传统监管框架的冲击,都指向了治理范式的根本性转型需求。 核心观点在于,现代治理已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一场复杂的“协商”与“共创”过程。社会成员的参与度空前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参与的悖论”——即广泛参与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甚至群体极化——也成为治理的难点。我们探讨了如何平衡效率与民主,如何在保持政府有效性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响应性的治理网络。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边界,从垂直管理转向多中心、网络化的治理模式。 第二章 法律秩序的张力与重构 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石,其在应对社会变迁时的滞后性与适用性问题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但僵化的法律条文与流动的社会生活之间,常常存在难以弥合的张力。 本章详细考察了“法律真空”与“法律冗余”并存的现象。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数据主权、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界定,法律的缺位使得社会活动缺乏明确的规则指引,潜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反之,在一些传统领域,过度的规制和繁琐的程序反而成为社会创新的枷锁,催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带”和规避行为。 我们提出了“柔性法治”的概念,强调法律在宏观层面的稳定性和指导性,以及在微观层面的适应性和解释空间。这并非主张削弱法治的权威,而是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法律应像弹性极好的骨架,而非刚性僵硬的盔甲。通过对司法能动主义的审视,我们探讨了法官在填补立法空白、平衡社会正义与既有规则之间的智慧与界限。此外,对非正式规范(如行业自律、社区惯例)在现代治理中的作用的分析,也揭示了法律秩序正在从单一的“国家法”向多元化的“社会规范系统”演变。这种重构要求法律体系必须更加关注其社会接受度,并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 第三章 利益冲突的调适与社会信任的修复 社会冲突是任何复杂社会形态的必然产物,关键在于冲突的表达、调适机制的有效性。本书将视角转向冲突的深层动因——利益分配的不公与社会信任的侵蚀。 我们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利益表达渠道的异化。在某些情况下,合法的政治参与渠道被不平等的资源禀赋所扭曲,导致边缘群体的声音难以被有效听取,从而引发了“沉默的螺旋”或极端化的表达。本章详尽阐述了社会资本在冲突解决中的关键作用。当信任度下降,传统的契约精神和互助意愿减弱,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急剧上升,即便是最清晰的法律条文也可能因为不被信任的执行主体而形同虚设。 因此,有效的治理智慧必须着眼于提升社会信任和改善利益调适的机制。我们研究了多种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ADR)的实践效果,评估了它们在降低社会对抗性、修复受损关系方面的潜力。这包括社区调解、行业仲裁以及透明化的公共协商程序。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程序”和“可接受的结果”,使冲突双方都能在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并在结果中看到合理的补偿或正义的实现。本书强调,修复信任是一个长期且细致的过程,它依赖于治理者持续展示的透明度、责任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第四章 技术的双刃剑:数字时代治理的新课题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社会结构和治理逻辑,它既是提升效率的强大工具,也是制造新型风险的源头。本章着重探讨信息技术对治理权威和个体权利带来的深刻影响。 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使国家对社会进行“全景式”观察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提升了风险预警和资源调配的精准度,但也同时引发了对个人隐私边界和“算法偏见”的深切忧虑。我们审视了“数据主权”的伦理困境:如何在利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维护公民的基本自由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算法决策的“黑箱”效应。当社会资源分配、信用评估甚至法律后果的判定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算法模型时,问责机制如何确立?如果算法基于带有历史偏见的数据进行学习,它是否会固化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起一套“可解释、可问责、可干预”的数字治理框架。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政治哲学问题,要求我们在技术发展和人文价值之间进行审慎的权衡与制度设计。 第五章 迈向适应性治理:未来社会的治理蓝图 在终章,我们将前述的分析进行整合,提出了迈向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治理体系的路线图。适应性治理的核心在于接受不确定性,并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学习、自我调整的系统。 这要求治理者从“控制者”转变为“赋能者”,将权力下放至最能感知问题和最接近资源的节点,并通过清晰的规则和有效的反馈机制来保持整体的协调性。成功的适应性治理需要跨越传统部门间的壁垒,建立跨学科、跨层级的协同机制。 未来的治理蓝图必然是一个“人本”的蓝图。在效率和安全被高度强调的今天,不能以牺牲个体的尊严、自主性和创造力为代价。因此,本书最后呼吁,在所有治理的结构设计中,必须将维护人的能动性置于核心地位。只有当治理体系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能有效化解社会内部的深层冲突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治理的智慧与和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俊颖


  【现职】
  台中荣民总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暨临床研究所兼任教授东海大学法律系暨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国医药大学公卫所暨临床医学研究所合聘教授国立中兴大学转译医学博士学位学程合聘教授卫生福利部医事审议委员会医事鑑定小组委员财团法人医院评鑑暨医疗品质策进会兼任研究员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台湾实证医学学会监事中华民国医事法律学会理事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暨公卫硕士

陈荣基

  【现职】

  恩主公医院教授台大医学院兼任教授台湾失智症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脑中风医学会名誉理事财团法人莲花基金会董事长慧炬杂志社发行人

  【经历】
  台大医学院教授、神经科主任台大医院医疗副院长恩主公医院创院院长台湾神经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董监事及医疗纠纷调解委员国家卫生研究院兼任研究员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士

杨增暐

  【现职】

  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助理

  【经历】
  美和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

  【学历】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法律组)博士生
  东海大学法律学系博士班研究生

赖惠蓁

  【现职】

  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

  【经历】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卫生政策研究组研究助理台中荣民总医院医学伦理法律中心研究助理

  【学历】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硕士弘光技术学院医务管理系学士

翁慧卿

  【现职】

  国立成功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经历】
  国立金门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国立金门大学长期照护学系教授义守大学健康管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义守大学卫生保健组组长义守大学医务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高雄医学大学院兼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美国普度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硕士、博士辅仁大学英国语文学系学士

图书目录

财团法人王德宏教授消化医学基金会简介
财团法人吴尊贤文教公益基金会简介
推荐序一/陈聪富
推荐序二/陈运财
推荐序三/蔡甫昌
作者序

实证法学研究之基础建设/1

第一篇 医疗纠纷的实证研究

实证法学研究之基础建设
──「医疗纠纷判决资料库」建置计画/27

台湾医疗纠纷实证经验的跨世代比较
──1991年与2005年/43

医疗纠纷病患特质分析/57

第二篇 医疗诉讼的实务裁判

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时代的来临
──2002年至2009年台湾医疗诉讼之案件分析/79

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
──法界学说、实务见解及实证研究/101

医疗纠纷请求权基础、责任主体以及举证责任转换之实证分析/151

医疗过失刑事归责之实证分析/189

刑事手段对医疗赔偿诉讼之影响
──以实证取向观察与分析/217

第三篇 医疗鑑定的实务运作

台湾医疗纠纷鑑定的实证调查研究/249

医疗纠纷鑑定的维持率
──二十年全国性的实证研究结果/369

索引/301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法学研究,向来以学说理论的探讨为主,着重于法律应然面的讨论。法学研究所重视者,经常为体系构成、概念说明、逻辑分析及价值判断。对于医疗纠纷产生的法律争议,我国多数学者研究方法,依据上述法学传统,对于告知后同意法则、过失概念或损害赔偿等,征引国内外学说及判决,检讨医疗事故的具体解决方法。

  然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论,不仅需要体系架构的建立及法律概念的澄清,更需要对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法律现象,进行整理分析,釐清问题之所在,始能「对症下药」。此项工作,有赖于法律实证分析的进行,以发现真实,提出解决途径。

  此外,传说中的医疗纠纷现象,如医疗事故的天价赔偿、医师经常被判刑入狱、医疗鑑定都是医医相护等说法,是否确实存在,亦有赖于法院判决的实证分析,始能确实掌握。

  由于法律实证分析耗时费事,往往超越一般人所能负荷,国内进行法实证研究者,仍属少数。本书作者吴俊颖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与精神,就台湾过去二、三十年来法院的判决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统计分析,就民事诉讼的损害赔偿、刑事责任的过失归责、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对医疗纠纷解决的冲击、医疗鑑定的应用等,经由实证研究,均有崭新的发现。研究结果经常令人惊艳,而有异于「通说」的发现,让读者兴奋、研究者深思。

  本书研究成果丰硕,在学术上及实务上均有重大贡献,可以让未来的研究者,借由本书实证研究发现的事实,检讨过往的见解,并以本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新的实证研究,传承过去经验,发现未来趋势。

  本书开创医疗纠纷实证研究的先河,必然成为往后学者与立法者重要的参考着作,在此不仅对吴俊颖教授及其团队表示敬意,并诚挚推荐本书,相信读者必能借由本书深刻了解台湾医疗纠纷问题之所在,及未来应有的解决方向。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台湾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科合聘教授
台湾大学学务长
陈聪富
2014年7月21日

推荐序二

  社会学家对于信赖一词定义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成本。观察国内近年来民众对于国家部分施政的不满、学运的抗争、医疗纠纷的冲突,甚至于包括校园里的师生关系,愈来愈呈现出紧张的趋势,其间共通的根本问题就是彼此之间缺乏所谓的信赖关系。如何回复彼此的信赖,关系人确实必须付出相对的成本予以回复,而在回复信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沟通、及相关问题或制度的透明化。

  就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冲突及医病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言,国内近年来虽已有相当多的文献探讨所谓知情下的同意、医疗调解制度、医疗民刑责任的分析以及医疗事故鑑定的问题等,惟针对国内本土的医疗纠纷现况的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资料。倘国内医疗纠纷状况持续不透明,言人人殊,对于关系人之间要进一步对话及沟通,进而要进行决策评估或研议处理医疗纠纷的有效机制,将造成不少的阻力及窒碍。

  本书系由吴俊颖教授等五位作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十篇研究着作汇集而成的论文集,本书通篇内容以医疗纠纷的法学实证研究为主轴,最主要的特色有二:一是採取多元的实证研究方法,网罗了多年的法院裁判书、医审会鑑定书,同时採用问卷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按部就班予以整理编码而建置资料库,经连结应用统计量化分析,据此提列有关医疗事故归责的系统性资讯。二是,探讨的范畴横跨医疗纠纷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医疗争讼模式、请求权基础、归责标准、举证分配、损害赔偿范围、刑罚种类及刑度,乃至医疗纠纷鑑定之盛行率、重复鑑定率及鑑定维持率等,不仅梳理出国内医疗纷争发展脉络的完整图像,其分析整理的统计数据,更可提供作为医疗法制问题的论述基础以及医疗纷争解决机制之决策评估模式之参考。

  本书主要作者吴俊颖先生现职阳明大学医学系教授、台中荣民总医院胃肠科主治医师,同时拥有台湾大学医学博士、 哈佛大学法学及公卫硕士学位,不仅在医学领域之教学研究表现杰出,近年来在推动实证医学应用于医疗纠纷的处理以及医疗法的实证研究上,不遗余力,且其发表的研究论着,广受医界及法界的高度评价,也是本人在医疗刑事法研究上经常请益的对象。有感于吴教授及本书对于医疗纠纷的法学实证研究的贡献,本人能以此短文为序推荐,与有荣焉。

成功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陈运财
 
推荐序三

  生物医疗科技的发展与健康保险制度的实施,带给现代人极大的健康福祉。台湾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保以来,其保险涵盖率超过99%人口,而国民平均寿命从1995年的男性71.8岁、女姓77.7岁,增加到2013年的男性76.7岁、女性83.3岁,也缩短了贫富族群间平均寿命的差距,可说是促进社会正义的实践。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曼就曾盛赞台湾健保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美国公共电视网曾介绍全球五大先进健保制度,报导台湾健保方便、高效率、行政费用全世界最低。这样深受西方国家推崇的健保制度是台湾的骄傲,无疑地是许多人努力的成果,特别是医护人员经过长久的专业训练养成、在每日医疗服务中辛勤付出所建立。

  然而这样世界知名的健保制度,却成了很多医护人员生活中的苦闷、心头上的痛楚。因为所谓台湾健保奇蹟,被认为是建立在对医护人员的血汗剥削之上;医疗服务的保险给付金额,常被调侃只有西方先进国家给付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医护人员发现自己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觉得没受到公平与尊重地对待,觉得不快乐。另一个更让他们不快乐的原因,是数目逐年攀升的医疗纠纷与诉讼案件,动辄得咎的医疗民事与刑事责任,让他们觉得执业起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病患自主权高涨的民主社会,医疗走向商业化,病人变客

  人,专业变服务业,病患不满意医疗服务时便抱怨、投诉,无法接受治疗结果时就抗争、诉讼,甚至暴力相向。不少医师经历医疗纠纷与诉讼之后心灰意冷,有的从此採防御性医疗、作风保守,也有放弃医业、转行他就者。而那些风险高、责任重、医疗不良事件多,容易导致诉讼与刑事责任的科别,年轻医师开始望之却步,遂有内、外、妇、儿、急五大皆空之窘境与危机。医疗纠纷及对它的恐惧所带给医护人员甚至医护学生的压力、焦虑与负面影响,已造成了台湾医界与社会极大的伤害与损失。如何有效了解台湾的医疗纠纷,从实证资料的建立与分析,精确地呈现问题,进而寻求从立法、制度建立、专业与民众教育来解决问题,这是当前极重要的工作。

  本书作者吴俊颖教授、陈荣基教授、杨增暐老师、翁慧卿教授、赖惠蓁小姐,多年来运用实证法学研究之进路,先后建立了我国过去二、三十年来医疗纠纷法院判决之资料库,进而从各个面向来分析、探讨我国的医疗纠纷,包括病患特质、诉讼趋势、民事诉讼赔偿、医疗过失刑事责任、刑事诉讼效果、医纠鑑定等主题,周详地呈现了我国医疗纠纷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与现况。这些宝贵的实证研究资料与论述,不仅有利于读者、学者、政府了解我国问题现况,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去分析、建构、擘划我国医疗纠纷在现在与未来的改善之道,殊为可贵。

  本书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吴俊颖医师,除了在医学专业之内科肝胆肠胃专科上有杰出之医学研究表现,这些年来他在医学法律学领域的研究表现也是令人赞赏的。尤其是他在医学与法学双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能实质地反映到病患照护方法之提升及助益医疗纠纷问题之改善,这是特别有价值及令人敬佩的。本书的出版,集合了研究团队过去之心血成果,相信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本人谨热诚向读者推荐本书,并期许作者们未来有更重要的贡献!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所教授
台大医院医学研究部主治医师
台湾大学生医伦理中心主任
蔡甫昌
 
作者序


  科学的进步,在于提出假说,然后以实证方式获得证据,尝试解释相关现象,再回来修正假说。法律做为一门科学,但过去台湾的相关研究,偏向于学说与理论的探讨,即使涉及实际案例的讨论,通常以单一或少数判决案例讨论为主,甚少以系统性的方式,进行大量案例的实证研究。同属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刚开始也都是从学说与理论的探讨出发,继而慢慢关心实际案例如何应用这些学说与理论,最后发展各种实证研究方法,来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案例复杂程度以及特殊程度,绝对不亚于法律案例,但在最近数十年来,在实证研究的发展上,已经有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出现。

  本研究团队要特别感谢这十年来,包括卫生福利部、国家卫生研究院以及科技部等国家级单位的支持及协助,才能够完成这一系列全方位的医疗纠纷实证研究。我们研究团队过去的医疗纠纷相关着作,包括「法官,我说明够了吗?医师告知义务的法院判决评析」以及「清官难断医务事?医疗过失责任与医疗纠纷鑑定」两本书,分别以个案研究、批判理论,以及论述分析等方法,针对医疗纠纷进行了定性研究。而本书作为本系列的第三本书,系以定量研究作为实证法学的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包括跨越十多年的全国性医师问卷调查、二十年医事审议委员会完整的医疗纠纷鑑定报告书,以及近十年的全国各级法院医疗纠纷判决书。其中第一部分的全国性医师问卷调查,分别于1991年及2005年,针对全国医师公会登录的所有医师,进行全面性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医师在主观面对于医疗纠纷发生状况的相关经验,包括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解决方式等情况。第二部分则是以卫生福利部医事审议委员会,从1987年开始受理医疗纠纷鑑定作业之后整整二十年间,所有医疗纠纷鑑定书作为研究素材,分别针对医疗纠纷鑑定的个案数、鑑定的结果、重复鑑定率、以及鑑定维持率等重要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则是针对2002年开始,以司法院的法学资料检索系统,进行关键字搜寻,再以人工逐笔确认的方式,找到了医疗纠纷所有法院判决,以进行相关民刑事诉讼判决数、胜败诉机会、赔偿金额、定罪率及执刑率、等重要问题。

  本书非常适合第一线从事医疗纠纷实务的律师、检察官以及法官,作为其处理医疗纠纷相关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书对于从事医疗纠纷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许多全国性、长时间的珍贵资料,可以作为后续研究之重要素材。对于实证法学相关研究方法有兴趣的法学院学生,本书更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学习教材。这本书对于平均每七至十年就会发生一件医疗纠纷的医师而言,本书更是应该列为基本必读的书籍之一。对于面临医疗纠纷,而打算进行医疗纠纷诉讼的病患或者病患家属而言,这本书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来帮助其进行相关诉讼与否的决定。

  最后,希冀本书能够抛砖引玉,让实证法学在台湾有更加蓬勃的发展,尤须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鼎力襄助。可惜笔者学殖未深,问题研讨过程遇有疏漏或论述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各方家先进不吝指正为祷。

吴俊颖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實證法學:醫療糾紛的全國性實證研究》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也曾聽聞或親身經歷過醫療糾紛的民眾,我一直很好奇,到底台灣的醫療糾紛現況是什麼樣子?書名中的「全國性實證研究」讓我眼睛一亮,這代表它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是只針對單一地區的案例,而是有紮實數據支持,這在台灣法律書籍中其實不算常見,很多討論都比較偏向學理或個案分析,缺乏宏觀的結構性探討。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醫療糾紛的發生頻率、類型、責任歸屬的數據,以及這些數據背後的可能成因。像是,是特定科別的糾紛比較多?還是某種特定的醫療行為更容易引發爭議?如果書中能深入分析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並且基於這些數據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那對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絕對是功德一件。畢竟,醫療糾紛不只影響病人及其家屬,也讓醫護人員承受巨大的壓力,尋找平衡點、提升醫療品質,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我希望這本書能為這個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議題,帶來一些真正能被量化、被驗證的答案。

评分

《實證法學:醫療糾紛的全國性實證研究》這個書名,讓我充滿了好奇,也勾勒出我對於這本書的期待。身為一個在台灣社會生活的觀察者,我一直覺得醫療糾紛的議題,往往被過度簡化,或者淪為情緒性的討論。而「實證研究」這個詞,代表著一種更為理性、客觀的分析路徑,這正是我所尋求的。我希望這本書能透過嚴謹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描繪出台灣醫療糾紛的真實樣貌。例如,它是否能告訴我們,哪些疾病或醫療行為最常引發糾紛?發生糾紛的責任主體,是醫師、護理師、醫院,還是其他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在實際的訴訟過程中,病患或家屬在法律上可能面臨哪些困難,以及這些困難是否能透過制度性的改革來克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跳脫過去那種比較偏向案例報導或法律條文解釋的模式,而是提供一個宏觀、基於實證的視角,來理解這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醫療糾紛背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將會是台灣法律和醫療領域的一大進步。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證法學:醫療糾紛的全國性實證研究》聽起來就充滿了學術深度,但我更關心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貼近現實、甚至是能啟發人心的洞見。醫療糾紛對許多家庭來說,不僅是金錢上的損失,更可能是身心靈的重創。我很好奇,這份「全國性實證研究」是否能挖掘出一些在現行法律體系下,病人權益容易受到損害的環節?例如,在舉證責任上,病人是否往往處於不利地位?訴訟的過程是否漫長且耗費心力,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藉由數據分析,指出這些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並提出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或許是關於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ADR)的有效性分析,或是對現行醫療法規進行實證檢討,找出可以優化之處。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保障病患權益的同時,也能維護醫護人員的專業尊嚴和執業環境。畢竟,一個健康的醫療體系,是醫病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單方面的對立。如果這本書能為台灣的醫療糾紛處理帶來一些具體的改革方向,那絕對是值得大力推薦的。

评分

我看到《實證法學:醫療糾紛的全國性實證研究》這個書名,腦中立刻浮現了幾個疑問。首先,「實證法學」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強調的是法律的實際運作和效果,而非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所以,這本書大概會深入探討台灣醫療糾紛案件的實際審理情況,而不是停留在法條的解釋。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針對不同類型的醫療糾紛(例如,手術失誤、藥物不良反應、診斷延誤等)進行數據上的細緻分類和比較?而且,「全國性」這三個字,讓我覺得它應該涵蓋了台灣各地區的案例,這對於了解不同地區的醫療水準和糾紛處理差異,非常有幫助。我一直覺得,醫療糾紛的發生,除了醫護人員的疏失,有時候也跟醫療資源的分配、病患的期待落差,甚至社會對醫療的普遍認知有關。如果這本書能夠從這些多層次的維度來分析醫療糾紛,並提出基於實證的建議,那對台灣的醫界和法界都將是極大的貢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是什麼」以及「為什麼」的答案,而不僅僅是「應該如何」。

评分

這本《實證法學:醫療糾紛的全國性實證研究》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這個對法律和社會議題都有興趣的台灣讀者。醫療糾紛一直是個敏感但又普遍存在的議題,許多時候我們聽到相關新聞,都覺得霧裡看花,不知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而「實證研究」這四個字,立刻讓我覺得這本書有深度,它不是單純的觀點羅列,而是建立在數據和事實基礎上的分析。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在台灣,究竟有多少醫療糾紛是真正進入法律訴訟的?這些訴訟的最終結果又是如何?是否有特定原因導致某些類型的醫療糾紛特別難以獲得賠償,或者更容易被判決?另外,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在現行的司法體系下,對於醫療專業判斷的審查標準是否足夠客觀?畢竟,醫療的複雜性很高,很多時候並非黑白分明。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司法實務的量化分析,揭示問題的癥結,並提出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那就太有價值了。我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能有效且公正地處理醫療糾紛,保障所有相關者的權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