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法论文集Ⅱ:劳动与公法、全球化与劳动人权

劳动与法论文集Ⅱ:劳动与公法、全球化与劳动人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劳动法
  • 公法
  • 劳动人权
  • 全球化
  • 劳动关系
  • 法学
  • 社会法
  • 国际法
  • 比较法
  • 经济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过去几年之学术研究领域,大致有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两类文章,呈现面前的«劳动与法»三册论文集,就是后者的一些作品,包括第一册的«劳动法基础理论与法制发展»、«同盟与集体劳动法»,第二册的«劳动与公法»、«全球化与劳动人权»,以及第三册的«国家与劳动市场管制»、«劳动契约»,合计30篇论文,呈现作者的核心关怀与兴趣:辩证式理解下的国家与劳动,法与社会权力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佳和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学博士
  德国布莱梅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

  【讲授科目】
  劳动法学
  国家学
  宪法基本权
  国家理论
  运动法

  【相关文献】
  浏览作者在月旦法学知识库更多的期刊
  教学资源‧‧‧等

图书目录

序文

劳动与公法
‧劳动与劳动宪法
一、前言:法与社会(权力)现实/3
二、劳动宪法的提问与澄清/10
三、劳动法之定位与经济全球化/29
四、台湾劳动生活与法之问题分析/49
五、结语:一个劳动之法的反思(Reflexives Recht von und über Arbeit)尝试/68

‧宪法角度下的劳动法与隐私权── 兼论基本权于私法关系上的适用
一、前言:隐私权当然── 劳动法领域中亦然?/69
二、劳动生活中之基本权适用/72
三、私领域作为宪法法益──劳工人格权/98
四、结语:劳工隐私权保护的思考框架、侷限与突破/118

‧公务员、劳工与平等原则──从释字第596号解释谈起
一、前言:从平等什么到为何平等/121
二、释字第596号解释的基本意旨/123
三、基本权释义学角度的观察/130
四、中间结论/142
五、问题的另类关键── 公务员法与劳动法之趋近?/147
六、问题的另类关键── 社会国原则与基本权事实要件?/162
七、问题的另类关键──立法者形成自由/167
八、结论/172

‧论劳动法领域中的委员会决定与判断余地
一、引子:劳动法领域中的委员会决定──以性别工作平等审议为例/175
二、问题:行政机关内委员会决定、判断余地与司法审查界限/178
三、理论与实践:德国法相关论述发展观察/183
四、关键线索:劳动法领域之实质特殊性── 特殊结构关系或单纯法律适用?/199
五、Exkursus:企图更强烈的新尝试?新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不当劳动行为裁决制度/210
六、结论/215

‧救济途径之前提:社会救助或第二劳动市场?──以临时工作津贴及多元就业方案为中心
一、问题起点:三则诉愿案例/217
二、基本争点:违法授益处分之撤销与法定构成要件要素/219
三、「公益」与「信赖利益」何在?──就业促进行政之特殊性/227
四、另类核心争点:单纯社会救助或第二劳动市场措施?/236
五、模式一:单纯社会救助下之法律关系/243
六、模式二:第二劳动市场措施下之法律关系/245
七、结论:回到问题起点── 对三则诉愿案例之回答尝试/251

‧《关厂歇业失业劳工促进就业贷款契约争议案》法律意见书
一、原因事实/255
二、法律争点/257
三、进行论证之前提认识/257
四、原因事实重要性评价/262
五、可能形式一:一阶段之行政私法/269
六、可能形式二:一阶段之行政契约/270
七、可能形式三:一阶段之行政处分/272
八、可能形式四:二阶段之行政处分+私法契约/272
九、四种可能形式之相互比较与判断/274
十、结论:本案为有瑕疵的替代行政处分之行政契约,其中「债务人负清偿借款义务」部分应为无效/277

‧教师申诉制度与劳资争议处理──从德国经验看台湾法制
一、前言/279
二、教师身分之基本定位── 德国法律上之归属/281
三、教师作为职业公务员── 教师的公务员关系与争议处理/289
四、教师作为雇员──教师的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309
五、结论/315

‧劳工案件专家参审之问题试探
一、问题思考的背景及开始:基○客运案例/317
二、司法改革的一环:司法院「专家参与审判谘询」的试行/318
三、德国劳动法院的由来与历史发展/326
四、德国劳动法院的正当性基础:所谓劳动法的本质/331
五、德国劳动诉讼法原则与法官的自我认知/334
六、德国劳动法院的荣誉职法官/338
七、思考的实务依据:德国劳动诉讼的结构性现象/343
八、结论/345

全球化与劳动人权
‧全球化与国际劳动人权保障──国际法事实之观察
一、前言:国际法社会人权三面向──自由自主、基本需求、分配正义/351
二、基本界说与进路选择: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357
三、理解的开始: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形式/359
四、经济全球化的劳动关系面貌:去管制为核心/367
五、代结语:回到问题意识──国际法上全球劳动者可能共通的「人权趋势」?/372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从社会福利国到国际竞争国──兼论竞争力之意涵与法律之角色
一、前言/379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民国家的影响/380
三、竞争国的出现:竞争力作为国家任务与法律概念/382
四、全球化下的国家未来── 一个最小的国家观?/389
五、代结论:法律的应有角色?/394

图书序言

2005下半年开始展开学术生涯以来,累积了不少学术研讨会或论坛之发表着作,然后就多藏诸私下,未留下甚么痕迹。几乎不曾主动投稿学术期刊的我,自然没有任何「西哀」(SSCI、TSSCI),即便敝帚理应自珍,但还是想集结问世,作为一个人生阶段的註记。

   我的知识关怀与兴趣甚广,但总跟严谨的学术要求未必相称;着眼法学领域,粗略说来,大致有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两类文章,呈现面前的《劳动与法》三册论文 集,就是后者的一些作品,再进一步以主题归类下,包括第一册的《劳动法基础理论与法制发展》、《同盟与集体劳动法》,第二册的《劳动与公法》、《全球化与 劳动人权》,以及第三册的《国家与劳动市场管制》、《劳动契约》,合计30篇论文,几近全部未曾正式期刊发表。

  我不想当马克思口中四 处招摇撞骗的普鲁东,以跨足不同领域为誉,实则败絮其中,还是先出版过去几年着墨较多的劳动法着作,其他领域的尝试就待时日良辰,如果有缘。有些过去几年 投注不少心力的论文或研究,这次并未收录进来,因为在扩大改写成个别专书中,至少计划如此,特别是关于劳动基本权、劳动诉讼法、罢工法、共同决定与劳动派 遣这几项「大议题」,当然行动总赶不上心思,未来之取舍势必难违。有些联系劳动法学与宪法学角度的文章,适合的就放入第二册的《劳动与公法》中,感觉公法 味道显然较浓的,就留待以后的《国家与法》中,当然,篇幅考量也是一项因素。

  几篇论文的某些论述重叠或类似,还请见谅,因为思绪往往 是一致的,难以全然摆脱,个人在某些时间点的力有未逮,只得权充,当然也是原因。曾经表达最深的自我期许:发掘事物的奥秘,并从中证明自己的力量(亚里斯 多德);几年看来,遗憾的,不但未必能发掘奥秘,自己的力量也微乎其微,留下纪录,竟成仅剩的疗癒。

林佳和
2014年2月28日于木栅家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意思,将“劳动与公法”和“全球化与劳动人权”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安排让我意识到,劳动法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宪法、行政法等公法体系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响。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法的适用问题,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劳工权益的影响,以及探讨了如何通过国际人权法来保障劳工权益。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台湾的法律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在处理劳动纠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法,还要关注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变化。此外,书中对于劳动仲裁制度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台湾的劳动仲裁制度,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仲裁员的专业性不足、仲裁程序的效率低下等等。这本书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为我们改进劳动仲裁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台湾的劳动法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台湾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劳动法,例如,劳动基准法的修订,但这些改革仍然不够彻底,无法真正解决劳工所面临的困境。书中作者们指出了台湾劳动法制度的诸多弊端,例如,劳动合同的弹性化、派遣工的滥用、以及工会力量的薄弱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劳工的权益,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我个人认为,台湾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劳动法的改革,应该加强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应该鼓励工会的发展,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劳动关系。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那些尊重劳工权益的企业,如何抵制那些剥削劳工的企业。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关注产品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劳工的血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工权益的倡导中,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论文集,读起来真让人感慨。台湾的劳工权益议题,长期以来都与全球化浪潮紧密相连,但往往被经济发展的光环掩盖。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从“创造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解读经济政策,却鲜少深入思考这些就业机会的质量,以及背后劳工所承受的风险。这本书汇集了不同学者的观点,从公法、人权等多个维度切入,对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台湾自身的案例,例如外籍劳工的困境、新兴产业的劳动剥削等等,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台湾的劳动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劳工基本权益的保障,更不能将劳工视为单纯的生产工具。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研究,能够推动台湾劳动法的完善,以及劳工权益的提升。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到劳工权益的倡导中,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劳动议题的深刻思考。作者们并没有试图用简单的公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而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呈现和辩论,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这种学术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敬佩。台湾的劳工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工会、以及每一个公民的参与。这本书对于台湾的社会运动者来说,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它提醒我们,在推动劳工权益的倡导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抗争,还要深入研究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于“劳动价值”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劳动往往被视为一种商品,一种赚钱的工具。但其实,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付出,应该为每一个劳动者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工作环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结果读下来却意外地流畅易懂。作者们虽然都来自学术界,但并没有刻意使用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理论阐述得清晰明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劳动人权”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劳动条件,还涵盖了劳工的尊严、参与权、发展权等多个方面。这让我意识到,劳动人权并非仅仅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更是一种人权,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台湾的劳工运动,过去常常被贴上“抗争”的标签,但其实,它本质上是对人权的追求,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这本书让我对台湾劳工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劳工权益奔走呼号的人们。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些章节对于特定议题的探讨略显单薄,缺乏更深入的分析。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著作,对于想要了解台湾劳动法和劳工权益议题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