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

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学
  • 关渡
  • 期刊
  • 学术
  • 音乐研究
  • 文化
  • 艺术
  • 台湾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
台湾音乐史新探:从殖民地经验到本土脉动 本书收录了十篇深入探讨台湾音乐发展历程的重量级论文,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台湾音乐在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音乐史的叙事框架,尝试从殖民遗产、全球化影响以及本土抵抗与创新等多个维度,重构我们对台湾音乐文化生成过程的理解。 第一辑:殖民遗产与现代性之声 本辑的三篇论文集中探讨了日本殖民统治(1895-1945)时期,台湾音乐如何被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以及这种卷入所带来的文化张力。 1. 《“南洋调”的政治经济学:日治时期台湾流行音乐的跨域流动》 研究者通过分析日治时期报纸广告、唱片发行记录及音乐审查制度,揭示了殖民政府如何试图将台湾音乐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版图。文章着重考察了“演歌”与本土“歌谣”的交融现象。殖民者一方面利用台湾的南国风情塑造特定“异域”想象,推出迎合日本本土审美的“南洋调”;另一方面,这种迎合又无意中催生了早期具有本土意识的流行音乐生产者。通过考察如纯青乐团等地方乐团的活动轨迹,论文细致描绘了这些音乐人如何在国家机器的规训下,进行微妙的文化挪用与抵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详细比对了不同地区(如台北、台中、台南)对于同一曲目接受度的差异,指出城市化程度与殖民地教育体系对音乐品味塑造的决定性作用。论文还引入了经济史视角,分析了唱片工业在殖民地经济结构中的依附地位,以及由此对音乐创作者收入和版权意识产生的影响。 2. 《“西洋器乐”在台湾的植入与本土化尝试(1900-1930)》 本篇考察了西方古典音乐和军乐体系在台湾的早期引入过程。殖民政府为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大力推行西式教育,音乐教育成为重塑精英阶层的关键工具。文章分析了台湾第一批接受正规西洋器乐训练的音乐家群体。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在学习西方乐理和演奏技巧的同时,试图寻找本土音乐素材与之结合的可能性。论文详细梳理了早期军乐队的曲目单,揭示了军乐如何成为殖民权力展示的媒介,以及台湾乐手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在这一体制内获得有限的社会认同。此外,作者还关注了民间对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的“民间化”过程,探讨了这些被视为“高级”的乐器如何在士绅家庭和教会学校中,被重新解释和使用,并成为新的社会资本符号。 3. 《“兴亚”语境下的戏剧音乐重构:布袋戏与新剧的张力》 本研究侧重于舞台音乐,特别是布袋戏在日治后期的改造运动。殖民政府对传统戏曲的“净化”与“规范化”要求,迫使布袋戏团必须调整其音乐结构和唱腔。论文对比了新剧(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的戏剧)与传统布袋戏在配乐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布袋戏的音乐人并非全盘放弃传统,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新的管弦乐元素,或借鉴了日本歌谣的旋律框架,以规避审查。通过对特定剧目的音乐脚本分析,作者展示了音乐家如何在高度审查的环境下,通过旋律的微调和乐器的替换,表达出潜藏的文化焦虑或对传统的坚守。 第二辑:战后转型与身份的重塑 本辑聚焦于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音乐所经历的剧烈社会与政治转型,探讨了“中国性”的强加与本土文化韧性的对抗。 4. 《“复兴”的乐声:国民政府迁台初期(1945-1960)的音乐政策与音乐社会》 本篇细致考察了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如何通过教育系统和广播媒体,全面推行以“中国正统音乐”为核心的文化政策。研究人员梳理了“国语运动”对台湾本土语言歌曲的压制过程,并分析了“爱国歌曲”在学校和公共空间中的泛滥现象。文章特别关注了留日音乐家的再就业困境,以及一批来自大陆的音乐教育家如何重塑了台湾的音乐教育体制。通过对早期官方音乐团体(如“光复后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的档案分析,揭示了音乐机构在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中的核心作用。 5. 《电台时代的兴衰:从“空中歌谣”到“校园民歌”的间接关联》 广播在战后台湾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论文探讨了二战后至戒严时期(1950s-1970s)流行音乐的主要传播渠道——中广(中国广播公司)的影响力。研究发现,虽然官方对本土语言歌曲采取压制态度,但一些非主流的电台节目和私营的录音棚,却成为台湾本地歌谣秘密流传的温床。作者重点分析了“台语流行歌曲”在这一时期的生存策略,指出其往往以外部包装(如模仿国语歌曲的曲风)来掩盖其内在的本土性。这为后来的校园民歌运动提供了一种文化前置条件——即民间对本土旋律的持续需求。 6. 《军乐与政治仪式: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重构(1960s)》 本研究探讨了军事化社会中,军乐队在公共仪式中的角色。在戒严时期,从升旗典礼到国家庆典,军乐是构建集体认同感和展示国家力量的主要听觉工具。论文分析了军乐曲目库的构成,指出其如何服务于“反共复国”的政治叙事。通过对当时社会对军乐表演的反应记录,研究者试图描绘出一种“被动参与”的社会心理状态,即民众在特定声音环境中接受既定意识形态的过程。 第三辑:本土觉醒与多元视域 本辑聚焦于19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开放和本土意识的崛起,台湾音乐如何实现“去中心化”和风格的爆发性发展。 7. 《“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运动的文化抵抗与美学实践》 本篇是理解台湾当代音乐史的关键章节。校园民歌运动(1970年代中后期)不仅是一场音乐潮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政治事件。论文超越了对其“清新”美学的简单赞美,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知识分子动员和社会背景。研究分析了如杨弦、李双泽等先驱者如何通过对西方民谣(Folk Music)的挪用,确立了“以母语或本土语言演唱,关注自身土地与人文关怀”的美学标准。文章细致区分了早期(更偏向知识分子精英叙事)和中期(更大众化、更贴近生活主题)民歌的不同侧重,并指出该运动如何为后续的摇滚乐和原住民音乐的发展清理了理论和听众基础。 8. 《原声的回归:1980年代原住民音乐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本研究聚焦于台湾原住民族音乐在社会解严前后的转型。在长期的文化压制下,原住民音乐的记录与传承一度中断或被边缘化。随着本土意识的抬头,如胡德夫、巴奈等音乐人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重新诠释传统歌谣,并将其融入现代音乐语境。论文探讨了他们如何处理传统音乐的“神圣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音乐实践如何成为争取文化正义和身份确认的有力工具。 9. 《电子合成器的介入:冷战后台湾流行音乐的科技转向》 随着全球电子音乐技术的引入,台湾流行音乐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深刻的音色变革。本研究考察了合成器、鼓机等电子设备在国语流行歌曲(Mandopop)中的普及过程。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技术转向如何改变了音乐制作的权力结构,使音乐人从传统乐器演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更具未来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声音。文章还将这一现象置于亚洲流行音乐的整体竞争背景下进行考察。 10. 《都市喧嚣中的后摇滚实验:城市疏离感与台湾独立音乐的诞生(1990s)》 本书以对独立音乐(Indie Music)的分析收尾。1990年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城市化和信息爆炸,一批音乐人开始反思校园民歌的田园牧歌式叙事。他们转向了更具内省性、更具噪音美学的后摇滚、瞪鞋等风格。本篇通过分析如“浊水溪公社”、“伍佰”早期作品中对边缘群体和都市底层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台湾音乐在表达社会批判和个人存在困境上的深化,标志着音乐表达从宏大叙事向微观个体经验的彻底转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幅多层次、非线性的台湾音乐发展图景,强调了音乐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能动角色,是理解台湾近现代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学术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音乐文化史的挖掘和呈现。我一直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如何相互影响、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本期中几位学者就此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例如,有一篇文章详细考证了某一古典音乐流派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吸收了东方传统音乐的某些元素,并在西方的语境下重新被诠释和发展。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历史变迁,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早期录音技术对音乐传播和风格演变影响的分析,从机械录音到磁带,再到数字化的进程,每一步都伴随着艺术形式的巨大变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技术和文化之中,它的每一次脉动都牵动着时代的神经。

评分

读完《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音乐教育理念的革新性思考。作为一个曾经的音乐爱好者,我深知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感受到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一些局限性。本期中,有几篇文章着眼于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音乐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化的音乐表达能力,都提出了非常前沿的观点。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关于跨学科音乐教育的文章,探讨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不应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评分

《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带给我的是一次关于音乐创作的深刻启迪。我平时喜欢尝试一些音乐创作,但常常陷入瓶颈,总觉得缺乏新的灵感和视角。本期中,有几篇关于当代作曲技法和创意来源的文章,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其中一篇探讨了如何从非音乐的艺术形式,比如绘画、文学甚至建筑中汲取创作养分,并将其转化为音乐的语言,这让我茅塞顿开。另外,关于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技术训练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既有的音乐体系中寻求突破,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觉得,伟大的音乐作品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这期学刊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多领域的开放性探索和对自身情感的深刻挖掘。

评分

这期《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尤其是关于音乐表演实践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乐谱上的音符,更在于舞台上的生命力。文章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演奏诠释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由奔放,再到现代音乐对音色和节奏的极致追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关注了几篇关于指挥艺术和乐器演奏技巧的文章,作者们通过对历史录音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演奏家们的访谈,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指挥家或演奏家手中,能够呈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风貌,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赋予音乐新的生命。

评分

关渡音乐学刊第20期,读来真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本来以为音乐学刊可能更多偏向理论和学院派的研究,但这一期的内容却出乎意料地丰富多元,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其中,有几篇文章对当代音乐产业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数字音乐平台兴起后的版权问题和音乐人的生存困境,简直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作者们不仅罗列了现状,更提出了不少颇具建设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利用新技术来保障原创音乐的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在培养下一代音乐从业者时应该如何调整方向,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读完这些篇章,我不仅对音乐产业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对未来的音乐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现实观察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学刊的生命力显得格外旺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之音,而是与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息息相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