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緣起即見佛(二版)

見緣起即見佛(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淨土宗
  • 法相宗
  • 唯識
  • 緣起
  • 佛學
  • 心靈
  • 修行
  • 覺悟
  • 見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日常生活點滴中,學習止息煩惱、解脫生命的簡單實用法門!

  ◎從佛法核心「緣起法」開展齣修行的內容與三十七道品的根本脈絡。
  ◎文字淺顯易懂,搭配故事案例解說更易理解。


  無常令人喜悅!可改性、可修性、可證性!
  寂靜不動的禪者心境,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緣─起─巧─遇。

  “世間最美的心是慈悲與感恩,最令人敬佩的胸懷是寬恕彆人、解脫自己。寬恕之中有一種內在的慈悲承擔;這也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佛陀的教法纔是佛陀的法身。親證緣起法即見法身。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必得徹悟無我與實踐。如實地瞭解緣起法--人、事、物運作變化的現象,即能瞭解真理。因為觀照、解明所以寬恕,因寬恕而放下、自在。煩惱的止息與生命的解脫就在當下!心的作意與不作意之間存乎一覺;能讓惡不顯,讓善光輝呈現,當下有吉祥的大用現前!”

  作者以其哲學研究背景,經由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融論證,以日常語言將佛陀教法解說得易懂易行,善用故事對比闡釋,引領讀者一同修習自在生活的法門。

  在我的觀念裏頭:世間沒有絕對的壞人,隻有無明、可憐的人;隻有被情緒綁架、被觀念卡住的人。每個人都是觀念、情緒的受害者,都是被貪瞋癡所殘害。所以無知纔是根本罪源。「寬恕彆人,解脫自己」是我從小的理念。

─瞭空無雲和尚

  為瞭長養自身生命,在嚥下這一口飯時,我感受到生死同時存在。不論有情識或無情識的生命,在成為養活人們的食物時,它們的死亡卻成為支撐生命的能源之一。我的生-當下,含藏著死,我的生命中存在著無盡的其他生命,我絕然不是獨立存在的,我是天地間的生命共同體。因此,我能活著,感恩這所有的生命共同體。

─釋慧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瞭空無雲 和尚


  佛學傢。自幼聰穎勤奮,精研佛理、中醫,曾被已故的國語日報社盧總經理譽為「神醫」。同時還精研武術,赴日特訓。在颱開創星流派復國實戰空手道總館,武藝高超達至空手道九段。之後,放下俗世一切齣傢修行,近乎歸隱山林。齣傢三十多年以來,博覽經藏,教化無數弟子。近年來不僅教導嚮學佛法者邁嚮解脫之道,更應邀於矯正機關各監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2008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個人奬、2011年續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奬,足見法師用心於社會教化,成果卓著。現為真如佛教研修學院院長、社團法人颱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理事長。

釋慧空

  颱大政治係公共行政組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課程修畢。專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從踏齣颱大校園後,徵得父母傢人同意即進入颱灣雲居山真如禪寺瞭空無雲 上人座下修行。興趣於意識流的研究,2008年參加國際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在高度篩選下,以 “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 論文入選,之後結束學術研究,常住僧團專心修行。近年來亦將生命奉獻於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有感於瞭空無雲上人所說:「寬恕彆人、解脫自己」給彆人一個良善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看見內在生命的良善。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覺 覺他 
自 序 意識長河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緣起現象的流動\無常的珍貴
一.澄明的觀照:四念處的修習法 
從觀照身、口、意開始
觀想力量的不思議\照見纔能轉變
四種觀照安住的法門:四念處
四念處的內容及成就目標
如何修習四念處?
觀察身軀的重要觀察因緣的兩種層麵\念處思維的對象
省思問題的根源\坦然麵對問題
內觀法
四念處之前止息的訓練
要遵守的規則:五個戒律\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呼吸上
「四念處」通往寂靜涅槃
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法觀念處
觀照五蓋
三種善根
不貪\不瞋恨\不愚癡
二.幫助自己行為正確的好方法:四正勤 
四正勤
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三.事半功倍的力量:四種助益修行的法門 
四如意足(四神足)
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勤如意足)\念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
四.修行持續力的要件 
五根五力
信根與信力\精進根與精進力\念根與念力\定根與定力(禪定力)\慧根與慧力
五. 七項幫助解脫的要素 
七覺支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六. 生活在正知正見的行持中 
八正道
持戒是修行的基礎
正語\正業\正命
定的必要訓練
正精進\正念\正定
慧的訓練
正見\正思維
八正道的修行要義
邁嚮涅槃之道
煩惱熄滅\高度覺察

篇二。 見緣起即見佛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一.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無我的主張
因緣相續的我
執我的障礙
不見實相的四根本煩惱
煩惱痛苦的來由\瞭解無我謙卑自牧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洞見諸法實相
看見就不需要相信
緣起相互依存\鬆開僵化的我
二.一切皆苦 自淨其意 
心與覺性
轉念看見新世界
靜默念頭
覺照念頭
當下這一念
一念三韆
止息意識心,轉識成智
三.無我所以放下 
就在放下
萬法當下寂滅
四.感恩一切 當下即是 
探問生命
吃飯與修行
生命共同體
無我的生命意涵
把握當下純一善行
慈悲的擔當

附 錄 八正道是古仙人道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自覺 覺他


  心若不迷於人事物,無論外境的風動或幡動,心本就自在,不受乾擾,此是心不受意念牽引的本質;自在的心,本具感應他人喜怒哀樂的相應能力,自然而無條件地展現積極且隨緣的關懷行動,此是自在的心本具的功能與作用。

  心迴歸本具智慧與慈悲,不必由認同來下手,隻要尋得迷惑的根源,心自能瞭知迷惑而緻不迷惑,因為這是心本具的功能,難怪聖者佛陀在阿含經上一再提示要「如實見,如實知」。要在那裏見?那裏知呢?當在「此與彼」的人事物作用關連上見與知,所以必須具探索、求知求真和以事實為師的科學精神。觀察「此」這個個我的生理(色蘊)與心理(受想行識蘊)與「彼」的互動現象中,如何展現身口意行;不能分心落入帶有種種立場與觀念的意識領域中。如此,五識的觀察覺知自然取得直接且正確的資訊,於是「心」的瞭知也就正確,沒有受到成長過程中經驗記憶的扭麯。因此,個我與他人身心受環境薰習的認知、情緒、情感與行為所産生的局限與衍生在人際關係的睏擾,在「心」如此專注觀察的活動中,被一一照見。心就是在這樣地清明運作下,開啓瞭它「自覺」的道途。所以佛陀特彆苦口婆心地說四念處(觀察身、受、心、法)是走嚮解脫的唯一道路。依此「自覺」真相,智慧即現,心的良善與作用也因而甦醒瞭;悲心「覺他」的學習之路,也如水下之勢,自然開展。

  佛經浩翰,有如枝多葉茂的大樹,無法識見主乾,常讓人不知如何下手,難以化繁為簡,捨麯取直,直入修行核心。幸見佛門龍象慧空法師承擔 瞭空無雲 上人的職誌,匯整 上人對我等眾弟子不離不棄的費心教化法義,加上慧空法師過人的慧悟與修行分享,孕育瞭《見緣起即見佛》這本極簡又極深的三十七道品法教。極簡是在當今枝葉繁茂的眾多佛法分流下,精心地化繁留簡,呈現佛陀教法的原味;而極深是指「自覺」的過程需要誠實正直地麵對個我的種種僞裝與醜陋,這種自我觀照與轉化的修行有如揭疤般的痛苦,是一般人極不願意麵對的。因為不敢麵對,心失去瞭因自我覺知的領悟與療癒的機會。因逃避此須麵對的痛苦,反而更陷入盲目地追逐心中虛構、理想、僞裝的形象。殊不知醜陋的對麵並不是理想的自我,這種傳統思維隻會讓我們永遠陷落二元對立的痛苦之中。隻有勇敢麵對,心就能因麵對,直證醜陋的來龍去脈,瞭知其過患而自動地遠離纍習的控製。

  心不再造醜陋的因,自然無需僞裝,問心無愧的高貴情操即是迴歸瞭心自在的傢鄉。自此,另一「覺他」層次的深義就此展開行動,方符閤 上人一再提醒:原味佛法非語言道,是實踐道,非僅止於經教,而是無條件善意與善行,不捨眾生悲苦的濟助行動。

  我在 上人座下受教多年,仍感所學未深,因慧空法師力邀,就勉為報告上述所學心得。

  上人法教嚮度極廣含括物理學、生理學、大腦神經學、心理學、社會學、宇宙學、宗教學等等,教學方式更是活靈現靈,不離生活化。個人在 上人教化下,不斷地成長,內心深自感謝 上人的教恩,也祈願有緣者能得此因緣聆聽殊勝法教。

莊文鬱
颱中市正覺堂資深講師
前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副處長

作者序

意識長河


  齣傢修行至今,捱過瞭二十幾個寒暑。若問自己:修行能有什麼成就?或許修行不應著成就之相,但最殊勝之處當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也常反思:當我們把世俗的學識地位、財富名位這些外加附於身上的名聞利養一一卸除之後,這個「裸修」的我還剩下什麼?當第一次與某個人接觸時,彆人不是從我手中接到一張印著顯赫學位、職稱頭銜的名片來認識我。而是直接從我和他互動的談吐言語、態度舉止、思想觀念中來真實瞭解我這個人,麵對我這個人的人格;這是我所稱生命的純粹價值。

  齣傢修行之於內,是研究自己,探究自身的生命實相,為自己進行心靈工程的全人改造;之於外,更是以此基礎協助、關懷他人。瞭解自己纔能真正瞭解他人,瞭解他人也纔能真正看見自己,畢竟自他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揭示的真理法則-緣起相互依存性,正為我們指齣這條探究生命實相的路。

  探尋真理不一定齣傢,也不是每個人都適閤;但齣傢卻是解脫煩惱最好的進路,也是我的選擇。我齣傢的動機不為彆的,是為體證修行的方法以達辨識意識長河的境界,是為瞭解自己,剋服性格上的缺失;是為用生命體證的態度來驗證佛法的要義(譬如:解脫的境界、業識延續的問題……)。

  齣傢,是發大願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這些沒有邊際的浩瀚大願,似乎永遠掛在前頭讓人終其一生追著跑,這輩子追不到,下輩子繼續這樣的四宏大願,一輩子接著一輩子。似乎意味著意識長河的永遠延續。

  然而,齣傢者也會被貼上道德高標準的標簽,黏附著許多世俗眼光中的要求;是被冠上非暴力、慈悲的理想性概念—不能生氣,不能動怒,遇任何事件要心平氣和的解決,要有極度的耐心,永遠耗竭不盡的悲心;隻要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人們就會質疑你「是不是齣傢人?」或許,我該感謝這些要求,那何嘗不是修心轉性的逆增上緣呢!

  我,自許為體會生命意義、探求真理而活。浩瀚佛經中,我以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終極價值目標——熄滅貪、瞋、癡、慢、疑,止息一切煩惱,入涅槃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時深感無力!常常就在人性與神聖性間交戰,佛傢的宏願動不動就是以「一切」為目標範圍。而所謂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界綫呢?倘若沒有,如何渡盡一切的眾生?如何斷盡一切的煩惱?如何成就無上佛道呢?為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者以「利他」為目標,為瞭這「一切」終其一生的奉獻自身,這「一切」似乎是沒有終站的目標。

  然而,迴歸佛陀修行的本懷,我們看見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法門,卻是具體而微引導實踐的修行次第,是佛陀提供的三十七個幫助我們擺脫煩惱的進路。在如此大量知識、資訊快速串流,感官強烈作用的時代,眼根所見、耳根所聞……等等視聽味觸嗅的豐富感官刺激下,感受、念頭紛紛擾擾,這些隱而不見的感受念頭,動見觀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生活。對於起心動念,苦受樂受,貪愛執著,稍一沒有調控好,生命可能由天堂墜落地獄。三十七道品引導我們由觀照開始,觀照念頭、觀照起心動念,觀照各種感受的現起與消失,踏實的修行,檢視自己的身、口、意行,一步一步地淡除令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

  傢師瞭空無雲 上人不斷地從生活情境,從人事物對境中勾勒修行所可能麵臨的種種睏難、煩惱與智慧的解決之道;深入淺齣又生動活潑地闡述緣起現象的依存性,教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從觀照當下身口意行開始,麵對現象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更能契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

  感恩瞭空無雲 上人殷殷教導,傢師是這些年來轉變我心性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其用心良苦的棒喝,激勵我反省自身行為模式的缺失,在情緒的底限看見情緒腦的運作,這樣的「看見」讓我體驗瞭覺性透齣的曙光,由衷感激!感謝所有在修行上砥礪我、磨練我、鼓勵我的所有師長與同參道友。最後,感謝用心協助校對書稿的法雨師,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言;同時也要謝謝莊文鬱老師,上課時和我們一起討論法義,分享瞭很多他的看法。這本書是我們大傢的!

釋慧空

圖書試讀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卻又超越世間法的二元對立;在「人世間的處世之道」與「遠離此世一切執著的超越之道」做瞭最好的結閤,可說是佛陀教義思想的特色。佛陀重視經驗現象,由觀察這世間的存在現象,提齣瞭麵對現象世間以及超越的處世之道,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以及寂靜涅槃(自淨其意)揭示現象的真理,並由此開展齣佛法的緣起思想;其內涵是為解脫一切執著煩惱,臻至真實的自覺。

由此,高度自我覺察是學佛的人必須提升的認知與實踐,落實在自己平時的語言、態度、思想行為上;展現在與人相處和睦,麵對問題能否有智慧的解決,麵對他人能否同理、慈悲的務實協助;對於生命能否依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來安身立命。

緣起現象的流動

金剛經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說明瞭「實相」不是固定不變、無法安立一個僵化固定的名字來說明;實相是依「因緣條件變化」而變化的。

的確,佛法揭示的生命真理就是「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現象的存在,皆是因緣條件的存在變動而成立的。緣起法開展齣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透過如實瞭解人事物現起的情境脈絡,領悟無常、無我,纔可能踏實的自淨其意。

「諸行無常」: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恆常不變,是因緣和閤而成就,因緣條件離散而壞滅。

「諸法無我」:世間任何一法或說人、事、物,都沒有那個單一的、獨立又永恆不變的主宰性質。

「自淨其意」:由認知主體轉化自身的念頭,釐清淨化所有的煩惱。

眾生因為不懂無常,總希望不會變老、不會生病,永遠健康快樂。就因為如此,無法麵對真實的現象變動,纔引起種種的痛苦、煩惱。事實上,我們都沒有真正體會無常,大都是在語言、思想上理解無常,甚至誤解佛陀所說的無常和外道所說的一樣。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